七绝作法浅说 、关于绝句 、绝句的艺术构思 三、绝句的意境 四、绝句的篇章结构 五、绝句的语言风格 五言絕句的語言風格是言簡意賅,即近求遠,以小見大,所謂咫尺有萬里之勢。寫作五絕, 既要有五言之高古,又要有近體之流麗,最宜表現剎那間的感受,或在大景物中截取一小片 加以點染。含蓄隽永,玲瓏剔透,帶有格言一般的意味,使人涵泳不盡 首先说一说创作技巧,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看到过一些初学者的七绝诗,似乎是认为只四句七言凑在一起并且合乎格律就是七绝 虽然理论没错,但绝读不出七绝味儿来。可以告诉你,这不是一首成功的七绝作品。七绝的 创作在构思、意境、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已的特质。 七绝篇幅短小,难以象古体诗那样铺排场面、景物,叙写事件和情感的全过程,它多用于 抒发诗人在瞬间的片段的感受。但瞬间感受有时也比较复杂,不是短短的四句话概括得了的 所以七绝往往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借助于侧面烘托或一点深入来揭示人的情思,求得以少 胜多的艺术效果。请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交代送别的时、地、人、事,点染气氛。后两句本应接叙离情,但离情千头万绪, 不是十四字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李白便从虚处落笔转而写自己在送别时所见景象??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透过这幅渐行渐远的画面使人可以想象出久久伫立在江边、 无限深情地凝望着船帆逝去的诗人的身影,使人感受到诗人在送别挚友时寻种波涛翻滚的思 绪和依依不舍的心情。至于叙说不尽的千言万语,则尽在不言中,任凭读者自己去揣摩与领 会。很多送别七绝都采用这种方法言情即借景抒情。 如下首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平明分手空江上,唯有猿声满水云。 再如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都是通过景物来烘托寂寥之心和思念之情 由于构思上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要求七绝在意境上要含蓄深远。意境即抒情型作品中呈 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思就是抒 情类作品要情与景相结合,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抑或情景并茂。单写情而不寄与情, 单言情而不用任何形象来表达都不会出色。而虚实相生则指要“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 “实”指的是逼真地描写的情、景、形,“虚”则指的是由此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如果你的诗写得直白浅显,将实景写得没有想象的余地,不能由此诱发不尽之意,则此诗就 不是好作品。七绝由于形式上的特点,更注重意境的创造,注重虚、曲、收敛。 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没有像他的古体诗一样具体写乱世的惨景与心中的悲伤与慨叹,却以“落花时节 之景表现。以昔日的荣遇比照今天的沦落,又以大自然的凄景映衬人心的凄楚,将人生的荣 枯与历史的兴亡都在眼前“落花时节”的兴感中得到有力的概括与暗示,悲慨异常深沉 上首李白的诗也是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为特色的诗
- 1 - 七绝作法浅说 一、关于绝句 二、绝句的艺术构思 三、绝句的意境 四、绝句的篇章结构 五、绝句的语言风格 五言絕句的語言風格是言簡意賅,即近求遠,以小見大,所謂咫尺有萬里之勢。寫作五絕, 既要有五言之高古,又要有近體之流麗,最宜表現剎那間的感受,或在大景物中截取一小片 加以點染。含蓄隽永,玲瓏剔透,帶有格言一般的意味,使人涵泳不盡。 首先说一说创作技巧,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看到过一些初学者的七绝诗,似乎是认为只四句七言凑在一起并且合乎格律就是七绝, 虽然理论没错,但绝读不出七绝味儿来。可以告诉你,这不是一首成功的七绝作品。七绝的 创作在构思、意境、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已的特质。 七绝篇幅短小,难以象古体诗那样铺排场面、景物,叙写事件和情感的全过程,它多用于 抒发诗人在瞬间的片段的感受。但瞬间感受有时也比较复杂,不是短短的四句话概括得了的。 所以七绝往往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借助于侧面烘托或一点深入来揭示人的情思,求得以少 胜多的艺术效果。请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交代送别的时、地、人、事,点染气氛。后两句本应接叙离情,但离情千头万绪, 不是十四字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李白便从虚处落笔转而写自己在送别时所见景象??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透过这幅渐行渐远的画面使人可以想象出久久伫立在江边、 无限深情地凝望着船帆逝去的诗人的身影,使人感受到诗人在送别挚友时寻种波涛翻滚的思 绪和依依不舍的心情。至于叙说不尽的千言万语,则尽在不言中,任凭读者自己去揣摩与领 会。很多送别七绝都采用这种方法言情即借景抒情。 如下首: 红烛津亭夜见君,繁弦急管两纷纷。平明分手空江上,唯有猿声满水云。 再如: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都是通过景物来烘托寂寥之心和思念之情。 由于构思上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要求七绝在意境上要含蓄深远。意境即抒情型作品中呈 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思就是抒 情类作品要情与景相结合,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抑或情景并茂。单写情而不寄与情, 单言情而不用任何形象来表达都不会出色。而虚实相生则指要“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 “实”指的是逼真地描写的情、景、形,“虚”则指的是由此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如果你的诗写得直白浅显,将实景写得没有想象的余地,不能由此诱发不尽之意,则此诗就 不是好作品。七绝由于形式上的特点,更注重意境的创造,注重虚、曲、收敛。 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没有像他的古体诗一样具体写乱世的惨景与心中的悲伤与慨叹,却以“落花时节” 之景表现。以昔日的荣遇比照今天的沦落,又以大自然的凄景映衬人心的凄楚,将人生的荣 枯与历史的兴亡都在眼前“落花时节”的兴感中得到有力的概括与暗示,悲慨异常深沉。 上首李白的诗也是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为特色的诗
这种以景结情,而景自在情中的表现方法在唐代七绝中非常多见 以王昌龄和元稹诗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两诗结句都没有直接写出感情,而以景物代之,但一愁一喜,昭然若揭。同时,喜是何种程 度,愁是何种感觉都蕴于二景之中,由读者去想象,去感受,便又有了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所说的景不只包括自然景色,也包括生活情景。 请看:宫词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从含情欲说,到惧鹦鹉学舌而闭口不言,刻画出了一对渴望自由而又有深深的恐惧心理 的宫人形象。诗人选取这样一个在鹦鹉前头缄口不言的充满了戏剧性的生活情境,引出了令 人深思的意境。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创造意境呢? 首先是形象的典型性 典型形象即最具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形象。从一大堆的一般的形象中选取典型形象的 能力反映了一个诗人的水平 下面是一首李益的诗: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这是诗人刻画自我形象的诗。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在边关从戎的很多。他们在边关作大将 幕僚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有盛唐气象的边塞诗。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位从戎边塞的诗 人的典型形象。若只看前两句,与其他保家卫国,意气风发的将士并无不同,但后两句却指 明他不同于一般将士,因为他是将诗思而入凉州的。诗人抓住了诗思这一与众不同之处,刻 画出了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从戎诗人形象。这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再看这首李益的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诗一般都是用闻乐或望乡、望月来表现征人思乡的。而这首诗除了传统手法之外,选取了 个更加典型的情境??刻画征人闻芦管后一齐望家乡的群像,从而给人以更大的震撼力 第二要学会选取最准确最有表现力的意象。 意境就是意象通过排列、交叉、跳跃等多种手段组合在一起的整体。 意象不同于形象,意象是有特定含义的文字符号。如“月”体现思乡,“孤雁”体 现孤独无依,“兰”体现高洁,等等。意象的含义或是时人共同的审美观念所形成,或是诗 歌的语境所赋予的。准确地选取意象可以使你的诗用很少的字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这对 于七绝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意象选择得不准确,肯定会影响读者对你的诗歌的理解 下面再举一首陆游刻画自我形象的七绝: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只看最后一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现在请你感受一下“细雨”这一意象的意义。如果你 感受得不够准确,那么我来举几首其他诗人或词人笔下的细雨,看一看细雨在他们的笔下代
- 2 - 这种以景结情,而景自在情中的表现方法在唐代七绝中非常多见 以王昌龄和元稹诗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两诗结句都没有直接写出感情,而以景物代之,但一愁一喜,昭然若揭。同时,喜是何种程 度,愁是何种感觉都蕴于二景之中,由读者去想象,去感受,便又有了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所说的景不只包括自然景色,也包括生活情景。 请看: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从含情欲说,到惧鹦鹉学舌而闭口不言,刻画出了一对渴望自由而又有深深的恐惧心理 的宫人形象。诗人选取这样一个在鹦鹉前头缄口不言的充满了戏剧性的生活情境,引出了令 人深思的意境。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创造意境呢? 首先是形象的典型性。 典型形象即最具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形象。从一大堆的一般的形象中选取典型形象的 能力反映了一个诗人的水平。 下面是一首李益的诗: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这是诗人刻画自我形象的诗。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在边关从戎的很多。他们在边关作大将 幕僚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有盛唐气象的边塞诗。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位从戎边塞的诗 人的典型形象。若只看前两句,与其他保家卫国,意气风发的将士并无不同,但后两句却指 明他不同于一般将士,因为他是将诗思而入凉州的。诗人抓住了诗思这一与众不同之处,刻 画出了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从戎诗人形象。这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再看这首李益的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诗一般都是用闻乐或望乡、望月来表现征人思乡的。而这首诗除了传统手法之外,选取了 一个更加典型的情境??刻画征人闻芦管后一齐望家乡的群像,从而给人以更大的震撼力。 第二要学会选取最准确最有表现力的意象。 意境就是意象通过排列、交叉、跳跃等多种手段组合在一起的整体。 意象不同于形象,意象是有特定含义的文字符号。如“月”体现思乡,“孤雁”体 现孤独无依,“兰”体现高洁,等等。意象的含义或是时人共同 的审美观念所形成,或是诗 歌的语境所赋予的 。准确地选取意象可以使你的诗用很少的字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这对 于七绝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意象选择得不准确,肯定会影响读者对你的诗歌的理解。 下面再举一首陆游刻画自我形象的七绝: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只看最后一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现在请你感受一下“细雨”这一意象的意义。如果你 感受得不够准确,那么我来举几首其他诗人或词人笔下的细雨,看一看细雨在他们的笔下代
表什么。李后主:“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秦观:“自在风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冯延祀:“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所以,这里细雨应代表诗人孤独、寂寥、萧瑟的心情。而骑驴就更容易解读了。不知大家是 否知道李贺、梅尧臣骑驴寻诗的故事,是否知道贾岛推敲的时候正是骑着驴的,是否知道杜 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的诗句。以上诸位古人都是诗人。“骑驴”这一意象代表的 就是诗人。也就是说,陆游在诗中正是确认了自己是个诗人的事实。然而“细雨”一词,又 让这诗人做得有几许无奈。因为陆游最大的志向是杀敌报国,收复中原。 再如这首王昌龄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平明??让人想到清冷。金殿??是寂寞孤独的心情的对照。团扇??用班婕妤之典。玉颜 与寒鸦形成对比。昭阳??赵飞燕得宠之地。日影??喻皇恩。整首诗就像一幅由点块搭配 而成的宫廷风情画。表情达意如此传神,全得益于意象选取的精确 有一些诗纯是意象的罗列,但因为选得准确传神,而有特别的效果。请看这首柳中庸的诗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梅尧臣曾说过作诗的最高境界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句话 就是针对诗歌选择意象的效果而言的。 想象和联想也是提升意境的妙法。往往是眼前之景或题材过于单调,没有亮点时,加入想象 和联想,会使整七绝熠熠生辉。 李白这首诗就是以想象画龙点睛的典范之作。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这首普通的送别诗中诗人充分利用了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想象将自己的心附着于明月之 上,相伴王龙标到荒凉之地,令人拍案叫绝。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这首诗的灵感似乎是来自民歌。千万不要低估劳动人民的想象能力。他们的想象力不知要高 出那些舞文弄墨者多少倍。所以建议有兴趣者多读一读民歌的原始资料,你会发现宝藏。 最成功的运用想象与联想的当属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时而秦,时而汉,时而明月,时而关。时间与空间的意象穿插跳跃,引人怀古伤今。接 着又一个“飞将”,从边关长征未还之人联想到汉将军李广,推出诗眼,抒发出希望有良将 卫国之心愿。此诗似乎没有实景上的着落,好似全凭想象,思绪翻飞天马行空 好,关于七绝的意境就先说到这里。 人说“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和五绝的质实不同,七 绝贵在巧,贵在曲。现在再教大家一些使你的七绝显得更巧妙的方法 对比反衬也是一种七绝常用的突出形象的巧妙手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 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 龙盘虎距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种青山秋草里,行人唯拜汉文陵
- 3 - 表什么。李后主:“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秦观:“自在风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冯延祀:“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所以,这里细雨应代表诗人孤独、寂寥、萧瑟的心情。而骑驴就更容易解读了。不知大家是 否知道李贺、梅尧臣骑驴寻诗的故事,是否知道贾岛推敲的时候正是骑着驴的,是否知道杜 甫“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的诗句。以上诸位古人都是诗人。“骑驴”这一意象代表的 就是诗人。也就是说,陆游在诗中正是确认了自己是个诗人的事实。然而“细雨”一词,又 让这诗人做得有几许无奈。因为陆游最大的志向是杀敌报国,收复中原。 再如这首王昌龄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平明??让人想到清冷。金殿??是寂寞孤独的心情的对照。团扇??用班婕妤之典。玉颜 与寒鸦形成对比。昭阳??赵飞燕得宠之地。日影??喻皇恩。整首诗就像一幅由点块搭配 而成的宫廷风情画。表情达意如此传神,全得益于意象选取的精确。 有一些诗纯是意象的罗列,但因为选得准确传神,而有特别的效果。请看这首柳中庸的诗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梅尧臣曾说过作诗的最高境界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句话 就是针对诗歌选择意象的效果而言的。 想象和联想也是提升意境的妙法。往往是眼前之景或题材过于单调,没有亮点时,加入想象 和联想,会使整七绝熠熠生辉。 李白这首诗就是以想象画龙点睛的典范之作。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这首普通的送别诗中诗人充分利用了自己非凡的想象力,想象将自己的心附着于明月之 上,相伴王龙标到荒凉之地,令人拍案叫绝。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这首诗的灵感似乎是来自民歌。千万不要低估劳动人民的想象能力。他们的想象力不知要高 出那些舞文弄墨者多少倍。所以建议有兴趣者多读一读民歌的原始资料,你会发现宝藏。 最成功的运用想象与联想的当属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时而秦,时而汉,时而明月,时而关。时间与空间的意象穿插跳跃,引人怀古伤今。接 着又一个“飞将”,从边关长征未还之人联想到汉将军李广,推出诗眼,抒发出希望有良将 卫国之心愿。此诗似乎没有实景上的着落,好似全凭想象,思绪翻飞天马行空。 好,关于七绝的意境就先说到这里。 人说“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和五绝的质实不同,七 绝贵在巧,贵在曲。现在再教大家一些使你的七绝显得更巧妙的方法。 对比反衬也是一种七绝常用的突出形象的巧妙手法。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 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 龙盘虎距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行人唯拜汉文陵
第一首以南宫北宫在同样美好的夜晩不同的景象为对比,表现北宫妃嫔被冷落的哀怨心理 第二首以人们对勤政爱民的汉文帝的敬仰和对其他皇帝的漠视形成对照,突出明君虽死却万 民敬仰的主题。二诗皆为对比设置了一个相同的背景,即“一种”,以便使对比更加鲜明, 有力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这两首诗皆以古今对比,以眼前之事与古代典故相提并论而使眼前描绘之景更有感染力。第 首以眼前之景与陈后主的故事相对照,“隔江”二字是关键字斟句酌,将今人与古人置于 相同位置。语出惊人,令人喟然长叹。第二首以游人在胡地的片刻与苏武在胡地的十九年相 对比,最后一个问句更加深了对胡地荒凉的惊叹。 还有一种是今昔对比。如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旧不悲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 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 侧面描写法。 不正面写要表现的主题,而是从其它事物或其它人眼中表现主题 如王昌龄这首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通过一个增援小分队的奇异遭遇写出先遣部队的神勇迅速。 还有王建模仿的这首: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色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意思差不多。 又如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正面写王谢之家如何衰落,世事如何变化,只写燕子的行为而道出兴亡之慨 七绝的结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个焦点式 因为七绝篇幅很短,“离头即尾,离尾即头。”因此大多数作品只凝聚于一点,即全篇的焦点, 然后围绕焦点层层深入,烘托渲染。焦点大多在诗的后二句。而前面纯为后面作铺垫。 如这首柳宗元的诗: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前三句皆为渲染背景,烘托气氛,写破额山景色如何美,如何适于幽居,给最后一句提供环 境。只有最后一句才点明欲归隐而不能的题旨。 大部分七绝都采用这种结构。但也有写出歌行、古体一样的起承转合结构来的。 二.起承转合式
- 4 - 第一首以南宫北宫在同样美好的夜晚不同的景象为对比,表现北宫妃嫔被冷落的哀怨心理。 第二首以人们对勤政爱民的汉文帝的敬仰和对其他皇帝的漠视形成对照,突出明君虽死却万 民敬仰的主题。二诗皆为对比设置了一个相同的背景,即“一种”,以便使对比更加鲜明, 有力。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这两首诗皆以古今对比,以眼前之事与古代典故相提并论而使眼前描绘之景更有感染力。第 一首以眼前之景与陈后主的故事相对照,“隔江”二字是关键字斟句酌,将今人与古人置于 相同位置。语出惊人,令人喟然长叹。第二首以游人在胡地的片刻与苏武在胡地的十九年相 对比,最后一个问句更加深了对胡地荒凉的惊叹。 还有一种是今昔对比。如: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旧不悲秋只爱秋,风中吹笛月中楼。 如今秋色浑如旧,欲不悲秋不自由。 侧面描写法。 不正面写要表现的主题,而是从其它事物或其它人眼中表现主题。 如王昌龄这首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通过一个增援小分队的奇异遭遇写出先遣部队的神勇迅速。 还有王建模仿的这首: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色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意思差不多。 又如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正面写王谢之家如何衰落,世事如何变化,只写燕子的行为而道出兴亡之慨。 七绝的结构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一. 一个焦点式 因为七绝篇幅很短,“离头即尾,离尾即头。”因此大多数作品只凝聚于一点,即全篇的焦点, 然后围绕焦点层层深入,烘托渲染。焦点大多在诗的后二句。而前面纯为后面作铺垫。 如这首柳宗元的诗: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前三句皆为渲染背景,烘托气氛,写破额山景色如何美,如何适于幽居,给最后一句提供环 境。只有最后一句才点明欲归隐而不能的题旨。 大部分七绝都采用这种结构。但也有写出歌行、古体一样的起承转合结构来的。 二. 起承转合式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起承转合”这个术语吧。如果很好地利用“起承转合”法,会你的作品 产生出动感 再看一首王昌龄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一句起:写少妇及其性格。二句承:接着写少妇的妆束和性格,这时少妇的心情还没有变 化。三句:少妇的心情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开始发生变化。四句合:得出结果,少妇的心 情是怎样变化的??不知愁而转为悔。四句之内摇曳生姿,极尽回旋之能事。 刚才所举的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也是此法。 三.并列铺排式 此法是一句一句将物象排列起来。 如老杜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似个四扇屏,四幅画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苏东坡也有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比起杜甫来更胜一筹。第一句写云聚,第二句写雨下,第三句写云散,第四句写 天晴。诗也如暴风骤雨般潇洒利落。虽然也是一句一景,但不是毫无关系的四扇屏了,倒像 是用精彩的蒙太奇手法连接的电影片段。 以上三种结构,一二多见些,也容易些,第三种如果没有苏轼杜甫之才恐怕要费力不讨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张继《枫桥夜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我们注意到诗的前两句,意象与意象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对举并置的,语序不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词语(组) 之间没有语法修饰关系,我们甚至很难说它是句子。而后两句却发生了变化,它们已不是对 偶关系。我们在上一首的后两句之间加“的”,可以发现这原来是一个句子,“姑苏城外寒山 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主语是“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定语。第二首的后两句连起 来看也是一个句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是“惊”的宾语,又是下句“鸣”的 主语。这种句式的变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中外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并置的表现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所产生 的“蒙太奇”式的表达效果。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曾通过中西诗歌语言的比较,说明唐诗语 言的特异性。他指出,唐诗在句式上超脱分析性、演绎性的句法关系,即不用“当此如何彼 便如何”、“因此如何彼便如何”、“虽此如何彼仍如何”那种诗人介入说明主属关系的句子。 作者自我溶入事象之中以物观物,“任无我的‘无言独化’的自然作物象本样的呈露”。这种 句式使意象直接演出,保持了每一意象的独立性、具体性。由于句法作用的薄弱,连接媒介 的减少,使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性、绘画感、雕塑感,由于语意限指或关系的不确定,使意
- 5 -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起承转合”这个术语吧。如果很好地利用“起承转合”法,会你的作品 产生出动感。 再看一首王昌龄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一句起:写少妇及其性格。二句承:接着写少妇的妆束和性格,这时少妇的心情还没有变 化。三句:少妇的心情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开始发生变化。四句合:得出结果,少妇的心 情是怎样变化的??不知愁而转为悔。四句之内摇曳生姿,极尽回旋之能事。 刚才所举的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也是此法。 三. 并列铺排式 此法是一句一句将物象排列起来。 如老杜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似个四扇屏,四幅画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苏东坡也有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比起杜甫来更胜一筹。第一句写云聚,第二句写雨下,第三句写云散,第四句写 天晴。诗也如暴风骤雨般潇洒利落。虽然也是一句一景,但不是毫无关系的四扇屏了,倒像 是用精彩的蒙太奇手法连接的电影片段。 以上三种结构,一二多见些,也容易些,第三种如果没有苏轼杜甫之才恐怕要费力不讨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我们注意到诗的前两句,意象与意象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对举并置的,语序不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词语(组) 之间没有语法修饰关系,我们甚至很难说它是句子。而后两句却发生了变化,它们已不是对 偶关系。我们在上一首的后两句之间加“的”,可以发现这原来是一个句子,“姑苏城外寒山 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主语是“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定语。第二首的后两句连起 来看也是一个句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是“惊”的宾语,又是下句“鸣”的 主语。这种句式的变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中外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并置的表现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所产生 的“蒙太奇”式的表达效果。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曾通过中西诗歌语言的比较,说明唐诗语 言的特异性。他指出,唐诗在句式上超脱分析性、演绎性的句法关系,即不用“当此如何彼 便如何”、“因此如何彼便如何”、“虽此如何彼仍如何”那种诗人介入说明主属关系的句子。 作者自我溶入事象之中以物观物,“任无我的‘无言独化’的自然作物象本样的呈露”。这种 句式使意象直接演出,保持了每一意象的独立性、具体性。由于句法作用的薄弱,连接媒介 的减少,使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性、绘画感、雕塑感,由于语意限指或关系的不确定,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