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作文指导(上) 这一讲主要是为提高作文水平作一些精要的指导点拨,概括起 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提高作文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正路可循。走正路,就 要扫荡投机取巧的想法和作法,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非 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2.好文章的基本功能准确、鲜明地体现作者的作文目的。 作文目的有多种,或旨在传输信息说明事理,或意在记人言事抒情明 志,或评论世事扬清激浊可见文章具有促进个人修养历练和促动 社会进步的功能。借助艺术手段创作的文学作品,则不仅有上述功能, 还有审美娱兴的价值。 3.纷繁的社会现象,特殊的个人经历是作文、创作的活水源头, 是用之不竭的素材库。 4.思维健全、有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的人,一旦发现“素材”或自 身的“素材”被激活,就有可能写出一篇有内容、有见解、有真情的文 章来。 5.“话题,最能激活我们存贮的“素材和发表见解、抒发感情 的欲望 素材,是自身文化知识、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的集合
第十一讲 作文指导 ( 上 ) 这一讲主要是为提高作文水平作一些精要的指导点拨,概括起 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提高作文能力,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正路可循。走正路,就 要扫荡投机取巧的想法和作法,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非 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2.好文章的基本功能——准确、鲜明地体现作者的作文目的。 作文目的有多种,或旨在传输信息说明事理,或意在记人言事抒情明 志,或评论世事扬清激浊……可见文章具有促进个人修养历练和促动 社会进步的功能。借助艺术手段创作的文学作品,则不仅有上述功能, 还有审美娱兴的价值。 3.纷繁的社会现象,特殊的个人经历是作文、创作的活水源头, 是用之不竭的素材库。 4.思维健全、有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的人,一旦发现“素材”或自 身的“素材”被激活,就有可能写出一篇有内容、有见解、有真情的文 章来。 5.“话题”,最能激活我们存贮的“素材”和发表见解、抒发感情 的欲望。 一、素材,是自身文化知识、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的集合
积累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生活,关注社会现象,是开掘写作之 源”。想写好作文,就得开源。否则,面对“话题”,或是没什么反应, 或是说不出什么新鲜的话。提高作文水平,练笔很重要,但更重要的 是爱学习、爱生活 写作素材可以是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见闻等,关键是要去吸纳, 去整理,去存储,将来来使用。所以“素材,是自身文化知识、生活 社会见闻的集合”。 经历和第十一讲作文指导(上) 、表达,要坚决摒除不良的“语言作风” 语言是文章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以下四不说”和“四说” 不说没有价值的话,不说含混罗嗦的话,不说因果残缺的话,不说感 情搀假的话。说具体简明的话,说有理有据的话,说符合环境的话, 说有文化教养的话。 第十一讲作文指导(上) 三、“话题”特点,确定“话题作文”的方向 话题是社会热点—可就话题发表意见,也可说开去。 话题蕴涵哲理、情愫—破解话题,说彼事而演此情理。 话题,提供观念或括约范围—话题中隐含着“命题
积累各学科知识,丰富自身生活,关注社会现象,是开掘写作之 “源”。想写好作文,就得开源。否则,面对“话题”,或是没什么反应, 或是说不出什么新鲜的话。提高作文水平,练笔很重要,但更重要的 是爱学习、爱生活。 写作素材可以是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见闻等,关键是要去吸纳, 去整理,去存储,将来来使用。所以“素材,是自身文化知识、生活 社会见闻的集合”。 经历和第十一讲 作文指导 ( 上 ) 二、表达,要坚决摒除不良的“语言作风” 语言是文章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以下“四不说”和“四说”: 不说没有价值的话,不说含混罗嗦的话,不说因果残缺的话,不说感 情搀假的话。说具体简明的话,说有理有据的话,说符合环境的话, 说有文化教养的话。 第十一讲 作文指导 ( 上 ) 三、“话题”特点,确定“话题作文”的方向 话题是社会热点——可就话题发表意见,也可说开去。 话题蕴涵哲理、情愫——破解话题,说彼事而演此情理。 话题,提供观念或括约范围——话题中隐含着“命题
例文]1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 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 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 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 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凊况。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 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 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面是一个同学的文章,题目叫《给感情一把尺》 例文2 给感情一把尺 无论何时,月亮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 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 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 树,不管他是亲是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 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例文] 1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 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 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 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 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情况。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 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 请就“感情亲疏 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下面是一个同学的文章,题目叫《给感情一把尺》。 [例文] 2 给感情一把尺 无论何时,月亮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 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 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 树,不管他是亲是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 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 断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作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 尺,别让亲情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 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凭亲疏,让洱海的风,将回纥幔帐外的大风雪 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人类文明的 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创作了充满生命豪情的 《第九交响乐》! 智者的心灵有一把尺,智者的感情有一把尺。这把尺,让人类不 以感情的亲疏羁绊向前迈进的脚步;这把尺,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 迟滞在真理大道上奔跑。这把尺,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文明! 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 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战争中一位位 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了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 让苦难的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 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 选择了理智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 断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作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 尺,别让亲情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 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美好。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凭亲疏,让洱海的风,将回纥幔帐外的大风雪 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人类文明的 史册!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创作了充满生命豪情的 《第九交响乐》! 智者的心灵有一把尺,智者的感情有一把尺。这把尺,让人类不 以感情的亲疏羁绊向前迈进的脚步;这把尺,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 迟滞在真理大道上奔跑。这把尺,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文明! 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 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战争中一位位 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了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 让苦难的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 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 选择了理智
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 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许 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 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 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 月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蒲公英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国民族的振兴 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点评: 这个同学承认感情有亲疏,但是不能让亲疏迷乱了人们的良知, 也就是人们在判断是非、评判优劣的时候不要让感情亲疏成为干扰因 素 同样是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叫《爱莲说》的文章: 例文3 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 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 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许 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 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 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 月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蒲公英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国民族的振兴 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点评: 这个同学承认感情有亲疏,但是不能让亲疏迷乱了人们的良知, 也就是人们在判断是非、评判优劣的时候不要让感情亲疏成为干扰因 素。 同样是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叫《爱莲说》的文章: [例文] 3 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 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