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100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想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时年诗人67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 浙江省绍兴市)。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写到梦境 的诗词,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 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诗《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肝胆相 照友谊的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 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曾评陆游诗 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 梦耳。”此评语认为陆游的诗记梦并非全是写真梦,有的属于托梦咏怀。这是颇有见地的 事实上,陆游的诗记梦,有的是写真梦,而更多的还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 而有之。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似可视为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之作。 此诗前三句,写梦因。“僵卧”:躺着不动。“孤村”:一作荒村。“轮台”: 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诗中泛指边防重镇。个中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梦境产生的前提:“僵卧”、“夜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白 日忧国忧民,才会在夜阑卧床睡眠中“有所梦”,而倘若不是“僵卧”,不是“夜阑”, 就不可能有梦的出现。故“僵卧”与“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二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 素:“尚思为国戍轮台。”如果诗人没有为国戍边的情怀,就不可能有“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风吹雨。”可以说,正是有了“风吹雨”这一外界条件,诗 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铁马冰河”的梦境来 最后一句,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 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 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 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可见,思想性与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统一,使得此诗成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也成为中国古代包括老年诗在内的所有诗歌的代表作之 宋诗魅力之我观
宋 诗 1 0 0 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想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 1192 年),时年诗人 67 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 浙江省绍兴市)。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写到梦境 的诗词,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 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诗《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肝胆相 照友谊的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 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曾评陆游诗 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 梦耳。”此评语认为陆游的诗记梦并非全是写真梦,有的属于托梦咏怀。这是颇有见地的。 事实上,陆游的诗记梦,有的是写真梦,而更多的还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 而有之。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似可视为既写真梦又托梦咏怀之作。 此诗前三句,写梦因。“僵卧”:躺着不动。“孤村”:一作荒村。“轮台”: 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诗中泛指边防重镇。个中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梦境产生的前提:“僵卧”、“夜阑”。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白 日忧国忧民,才会在夜阑卧床睡眠中“有所梦”,而倘若不是“僵卧”,不是“夜阑”, 就不可能有梦的出现。故“僵卧”与“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二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 素:“尚思为国戍轮台。”如果诗人没有为国戍边的情怀,就不可能有“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风吹雨。”可以说,正是有了“风吹雨”这一外界条件,诗 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铁马冰河”的梦境来。 最后一句,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 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 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 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可见,思想性与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统一,使得此诗成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也成为中国古代包括老年诗在内的所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宋诗魅力之我观
(一)宋诗中的理趣与情趣 长期以来,一直将诗与晢理视为难以相容的对立物,认为晢理会导致诗歌的抽象和枯燥,而 在宋人笔下却妙趣横生,十分的有特色 末代是个“理”的时代,宋诗尚理是一大特色,而这儿的“理”并不是指理学家研究人之心 性的“理”,那它是什么?我认为苏轼的观点可以代表一批宋代诗人的观点,他说:“物固是理” 《答俞梏书》),又云:“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上曾丞相书》)可见“理”是指含在大 自然客观物象之中的客观规律。宋代诗人越来越自觉深入到细腻的晢理思索和人生体验,不光是 理学家能从“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接通”中悟出“道理透彻处”,也不光禅僧能从蝇钻 窗纸中悟出“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的禅理,诗人受大自然的山石、竹木、水波 烟云等“常理”的启发,感悟到人生、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含在景物意象中的哲理了。宋代 诗人特别擅长使用日常生活场景抒发哲理,他们将平凡的世俗事件升华为某种人生哲理,从而描 写出具有哲理意味的画面 宋人追求平淡自然,抹去文字表面的色彩,就自然会追寻字面深处包涵的深蕴。而深刻者, 莫如哲理,更何况,宋代是个哲理盛行的时代。安史之乱,不仅撼动了大唐帝国的宝座,而且也 使整个时代充满了危机感。由宋以来,探讨补天的方针、变法与反变法等等,在文人学者之间, 从未间断过。故诗含哲理,亦成了宋诗之主要特征之一。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评:“天 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就诗史内容的承继关系而言,宋人之前,不能说没有哲理诗。六朝时期的玄言诗,唐代王维 的禅理诗,都可以说是纯粹的晢理诗。但这些诗,大都“质木无文,淡而寡味”,因此,也就不 能真正形成晢理诗的诗风。直至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善于不时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出现精警的富 有哲理意味的诗句,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揭示盛衰交替的客观规律:“人世 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由眼前之景升华到对整个中国历史,对人生的体验,回味往事 所带给人的哲理感受 宋人成功的哲理诗,或称理趣诗,主要是由刘禹锡的这种不脱离意象的哲理诗处发展而来 如果上溯得更久远些,大致与中国重直觉、重形象的文化心理有关。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即以 水寓理。 到王安石、苏轼的时代,诗含晢理渐成风气。如王安石的“莫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出一辙。宋人的理趣诗经苏黄之手而至杨万 里、陆游之手,蔚然成风,更兼朱熹等理学家的加盟,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遂使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大妙处。文学批评家认为写 诗应该是:“写大我须有小我的亲切,写小我须有大我的普遍”。宋人受“万物皆理”“物我同一” 的理学观影响,使他们在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鸟,无不具有了理性,甚至 日常生活中的一举手、一投足、走路、乘舟、饮酒、品荼、送行等,也往往带有晢理思辨的性质 正是宋人这种从“小我的亲切”处,寻求“大我的普遍”遂使诗作更具广泛的审美意义,因而被 人广泛传颂。至于宋人将虱、蛆、打喷嚏、打哈欠等写入诗中,很多人批评它不雅,然而魏晋时 期就有以“扪虱而读”作为一种风度,所以这些东西正体现了末人的生活情趣,无可厚非 宋诗之美,是有缺陷的美,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可以说宋诗是个丑妇:而以变化的、 革新的、反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就可以说,宋诗是个奇特的美人。她的奇特之处,愈被批评者所 指摘,就愈显示出她的非凡,愈显示她独特的魅力。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人无疵不可交,书无瑕 不可读。此意甚好,仔细体味方知其妙。宋诗就是这种有疵之人,有瑕之书。 要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需要了解设题的角度,提高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 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参与,因此还必须积累一些必要的鉴赏知识。如 1.意境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
(一)宋诗中的理趣与情趣 长期以来,一直将诗与哲理视为难以相容的对立物,认为哲理会导致诗歌的抽象和枯燥,而 在宋人笔下却妙趣横生,十分的有特色。 宋代是个“理”的时代,宋诗尚理是一大特色,而这儿的“理”并不是指理学家研究人之心 性的“理”,那它是什么?我认为苏轼的观点可以代表一批宋代诗人的观点,他说:“物固是理” (《答俞梏书》),又云:“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上曾丞相书》)可见“理”是指含在大 自然客观物象之中的客观规律。宋代诗人越来越自觉深入到细腻的哲理思索和人生体验,不光是 理学家能从“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接通”中悟出“道理透彻处”,也不光禅僧能从蝇钻 窗纸中悟出“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的禅理,诗人受大自然的山石、竹木、水波、 烟云等“常理”的启发,感悟到人生、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含在景物意象中的哲理了。宋代 诗人特别擅长使用日常生活场景抒发哲理,他们将平凡的世俗事件升华为某种人生哲理,从而描 写出具有哲理意味的画面。 宋人追求平淡自然,抹去文字表面的色彩,就自然会追寻字面深处包涵的深蕴。而深刻者, 莫如哲理,更何况,宋代是个哲理盛行的时代。安史之乱,不仅撼动了大唐帝国的宝座,而且也 使整个时代充满了危机感。由宋以来,探讨补天的方针、变法与反变法等等,在文人学者之间, 从未间断过。故诗含哲理,亦成了宋诗之主要特征之一。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评:“天 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就诗史内容的承继关系而言,宋人之前,不能说没有哲理诗。六朝时期的玄言诗,唐代王维 的禅理诗,都可以说是纯粹的哲理诗。但这些诗,大都“质木无文,淡而寡味”,因此,也就不 能真正形成哲理诗的诗风。直至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善于不时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出现精警的富 有哲理意味的诗句,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揭示盛衰交替的客观规律;“人世 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由眼前之景升华到对整个中国历史,对人生的体验,回味往事 所带给人的哲理感受。 宋人成功的哲理诗,或称理趣诗,主要是由刘禹锡的这种不脱离意象的哲理诗处发展而来。 如果上溯得更久远些,大致与中国重直觉、重形象的文化心理有关。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即以 水寓理。 到王安石、苏轼的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如王安石的“莫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出一辙。宋人的理趣诗经苏黄之手而至杨万 里、陆游之手,蔚然成风,更兼朱熹等理学家的加盟,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遂使哲理诗成为宋诗的一大妙处。文学批评家认为写 诗应该是:“写大我须有小我的亲切,写小我须有大我的普遍”。宋人受“万物皆理”“物我同一” 的理学观影响,使他们在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鸟,无不具有了理性,甚至 日常生活中的一举手、一投足、走路、乘舟、饮酒、品茶、送行等,也往往带有哲理思辨的性质。 正是宋人这种从“小我的亲切”处,寻求“大我的普遍”遂使诗作更具广泛的审美意义,因而被 人广泛传颂。至于宋人将虱、蛆、打喷嚏、打哈欠等写入诗中,很多人批评它不雅,然而魏晋时 期就有以“扪虱而读”作为一种风度,所以这些东西正体现了宋人的生活情趣,无可厚非。 宋诗之美,是有缺陷的美,以传统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可以说宋诗是个丑妇;而以变化的、 革新的、反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就可以说,宋诗是个奇特的美人。她的奇特之处,愈被批评者所 指摘,就愈显示出她的非凡,愈显示她独特的魅力。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人无疵不可交,书无瑕 不可读。此意甚好,仔细体味方知其妙。宋诗就是这种有疵之人,有瑕之书。 要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需要了解设题的角度,提高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同时 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参与,因此还必须积累一些必要的鉴赏知识。如: 1.意境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
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岁寒三友(松、竹、 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 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 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 把握。 2.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或借物抒情 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前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后者如白居 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首诗 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的凄清。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表现方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 术手法,如烘托、虚实、用典、象征、抑扬、动静(“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另外还必须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 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 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増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 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 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 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 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四.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有规律可寻的,鉴赏得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此在鉴赏中要注意: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诗歌意象: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明确题干 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2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 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 的《春夜喜雨》等等。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 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3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答题。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 的诗作,例如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清新自然的浪漫主义诗作,王 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4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当然,要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仔细揣摩、细 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真积累一些诗歌知识,相信我们在“操千曲”“观千剑”之后
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岁寒三友(松、竹、 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 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 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 把握。 2.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或借物抒情 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前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慨。后者如白居 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首诗 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的凄清。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表现方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 术手法,如烘托、虚实、用典、象征、抑扬、动静(“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另外还必须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 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 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 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 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语言特色。(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 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 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四.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是有规律可寻的,鉴赏得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此在鉴赏中要注意: 1.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诗歌意象;从情与境的结合上把握意境;明确题干 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2.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 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 的《春夜喜雨》等等。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 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3.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答题。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 的诗作,例如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清新自然的浪漫主义诗作,王 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4.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当然,要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仔细揣摩、细 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真积累一些诗歌知识,相信我们在“操千曲” “观千剑”之后,一
定会“晓声”“识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古代诗歌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上面所举的两首诗: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 比喻政敌,抒发自己的愤懑;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自况,抒发政治上失意后 的孤傲和寂愤。这两首政治抒情诗,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生活感受,而是从深 入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花影的移动、寒江上的钓翁等,以这类形象来折射自己当时 的心态。这里再介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全唐诗》只收录黄巢三首诗,另一首是《自题像》,毛主席在《七律.吊罗荣桓同 志》中借用了这首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上面两首"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咏菊 诗,旧时唐诗选本多弃置不选,解放后的新编唐诗选,大都选上了。无疑,如前所述,因 为时代不同,黄巢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再被歧视,反被推崇,"情意美″的标准也随之有别。 第一首以挺立劲拔″满院栽″于″飒飒西风″中的菊丛,象征劳苦大众:为它的开不逢 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而鸣不平;继之,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要彻底打倒这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把春天的温暖同样给予菊花。这首诗所表 达的情意,是诗人对唐王朝腐败政治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失望,从而激发出主宰世界、扭转 乾坤的理想。这理想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它借历来文人以象征孤傲绝俗的 菊花形象表达出来 第二首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这诗赋予菊花以坚强的斗争的性 格,用以象征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前两句比喻一旦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唐王朝 就将像百花凋谢一样,走向灭亡。后两句寄托着诗人的希望,象征着将来起义军胜利占领 长安后的美好情景。 再介绍两首借小松树的形象寄意寓情的诗。一首是李商隐的《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定会“晓声”“识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古代诗歌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上面所举的两首诗: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 "比喻政敌,抒发自己的愤懑;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自况,抒发政治上失意后 的孤傲和寂愤。这两首政治抒情诗,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生活感受,而是从深 入观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花影的移动、寒江上的钓翁等,以这类形象来折射自己当时 的心态。这里再介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全唐诗》只收录黄巢三首诗,另一首是《自题像》,毛主席在《七律.吊罗荣桓同 志》中借用了这首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上面两首 "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咏菊 诗,旧时唐诗选本多弃置不选,解放后的新编唐诗选,大都选上了。无疑,如前所述,因 为时代不同,黄巢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再被歧视,反被推崇,"情意美"的标准也随之有别。 第一首以挺立劲拔"满院栽"于"飒飒西风"中的菊丛,象征劳苦大众;为它的开不逢 时---"蕊寒香冷蝶难来"----而鸣不平;继之,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要彻底打倒这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把春天的温暖同样给予菊花。这首诗所表 达的情意,是诗人对唐王朝腐败政治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失望,从而激发出主宰世界、扭转 乾坤的理想。这理想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它借历来文人以象征孤傲绝俗的 菊花形象表达出来。 第二首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这诗赋予菊花以坚强的斗争的性 格,用以象征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前两句比喻一旦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唐王朝 就将像百花凋谢一样,走向灭亡。后两句寄托着诗人的希望,象征着将来起义军胜利占领 长安后的美好情景。 再介绍两首借小松树的形象寄意寓情的诗。一首是李商隐的《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益衰败的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专政和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他不像黄巢那样起来造反,而是热衷于政治革新,但在当时朋党的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 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不少诗晦涩难解,而这首咏物言志诗却比较通俗 明了。大意是:我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淸风。桃李盛开 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 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 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诗人热烈赞颂小松,寄寓着自己的傲岸 清高和政治抱负,以不耐霜雪的桃李嘲讽煊赫一时的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邀宠之徒 另一首是较李商隐稍晩的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微寒,青年时代才华毕露,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 门,而又不甘潦倒,遂借小松的形象以言志、讽喻。大意是:小松刚出土,被埋没在深草 里,现在渐渐高出蓬蒿了。当它还幼小时,人们不识它是"凌云木",一直等到它长到″凌云 之后才赞叹它的高大。作者的寓意在于:目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 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上面介绍的几首诗中所描绘的花影、江雪、菊花、小松等,形象非常鲜明,与比喻 的对象非常贴切,作者(失意政治家、农民造反领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和性格便藉此真实地烘托出来。这一类托物言志诗,我们姑称之为″移花接木"。 另一种是″触景生情"或"即境抒怀"。但它不是对原物或原景的"全息摄影",而是对 景物筛选、提炼、夸张之后,创作出的大写意画。在这张大写意画的画面上,涂上作者浓 重的感情色彩。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者手里,所绘出的大写意画,其所取舍,其所着色 调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迥异。这里以李白和杜甫分别写的登岳阳楼诗为例。李白的《与 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诗的大意是:登上岳阳楼,天岳山南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茫茫江水流向远方,洞 庭湖汪洋开阔。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君山衔着美好的月亮,升上天空。在这里,仿佛 住宿在云间:又似在天上传杯饮酒。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益衰败的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专政和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他不像黄巢那样起来造反,而是热衷于政治革新,但在当时朋党的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 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不少诗晦涩难解,而这首咏物言志诗却比较通俗 明了。大意是:我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 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 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 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诗人热烈赞颂小松,寄寓着自己的傲岸 清高和政治抱负,以不耐霜雪的桃李嘲讽煊赫一时的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邀宠之徒。 另一首是较李商隐稍晚的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微寒,青年时代才华毕露,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 门,而又不甘潦倒,遂借小松的形象以言志、讽喻。大意是:小松刚出土,被埋没在深草 里,现在渐渐高出蓬蒿了。当它还幼小时,人们不识它是"凌云木",一直等到它长到"凌云 "之后才赞叹它的高大。作者的寓意在于:目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 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上面介绍的几首诗中所描绘的花影、江雪、菊花、小松等,形象非常鲜明,与比喻 的对象非常贴切,作者(失意政治家、农民造反领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和性格便藉此真实地烘托出来。这一类托物言志诗,我们姑称之为"移花接木"。 另一种是"触景生情"或"即境抒怀"。但它不是对原物或原景的"全息摄影",而是对 景物筛选、提炼、夸张之后,创作出的大写意画。在这张大写意画的画面上,涂上作者浓 重的感情色彩。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者手里,所绘出的大写意画,其所取舍,其所着色 调往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迥异。这里以李白和杜甫分别写的登岳阳楼诗为例。李白的《与 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诗的大意是:登上岳阳楼,天岳山南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茫茫江水流向远方,洞 庭湖汪洋开阔。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君山衔着美好的月亮,升上天空。在这里,仿佛 住宿在云间;又似在天上传杯饮酒。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