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 蝉 虞世南 垂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注释】:①綾rui:指帽子或旗杆上的缨子,又指帽子系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 的帽带。綾(rui):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a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綾。因为綾是下 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綾”。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 合点。垂綾,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 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髙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淸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 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 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 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 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 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首句“垂矮饮清露”,“諉”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 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綏”。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髙饮露,故说“饮清露”。这 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矮”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 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綾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 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 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 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 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 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 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 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 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 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 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 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 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 1 - 唐诗欣赏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注释】:①緌 ruí:指帽子或旗杆上的缨子,又指帽子系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 的帽带。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 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 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 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 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 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 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 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 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 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 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 “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 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 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 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 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 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 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 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 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 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 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 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 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自君之出矣》由孝武帝刘骏始创,诗云:“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 环昼夜生。” 当举刘骏为第一。思君回环,如日月回环:如日月回环,而昼夜回环。如钱钟书在,必曰 思念难摹之况,即以空间之物象之,又因以时间绵延申状之,非日月昼夜不得其微。拟象生 象,巧思谁逾:状象寄感,始焉极焉? 唯张九龄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钟惺《唐诗归》:“从‘满’字生出‘减’字,妙想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巧思全在‘满’字生出。” 李瑛《诗法易简录》:“若直言消减容光,便平直少味,借满月以写之,新颖绝伦。其 思路之巧,全在一‘满’字。”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语工意刻,此题得此作,真足超前绝后。” 本拟讥其等爱拈佳字,然张诗实妙。词意情韵俱佳,止恨清辉减尽又复满,是夜夜短于昼 夜也,实不如刘诗浑然天成,绵迢无限:然刘诗又实过于质简,竟不抒“消减容光”之情貌, 几弃文人之一宝。刘为帝王,故张气象;张称贤相,既伸雅适,是其别乎? 自谓后世将继推张作“超前绝后”无疑,独为一钩沉耳。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借独坐敬亭山的情趣,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情寄寓于大自然的 怀抱中 这首小诗写得很特别。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鸟飞云去之景,实则是巧妙地以动衬 静,烘托岀诗人心灵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的时间之长,进而勾画出 他“独坐”出神的静态形象。这里又似乎隐含着诗人已厌倦了其他人事的感触。《诗法易简 录》评此诗道:“首二句已给出‘独坐’之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 从不独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宋顾乐评此诗说;“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 作,五绝中有数之作。”这些都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这首诗淡雅恬静的小诗之所以感人,还在于让读者感受到人有情,山亦有情,诗人将 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触物起情”的审美意境,引人无限联想
- 2 - 《自君之出矣》由孝武帝刘骏始创,诗云:“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 环昼夜生。” 当举刘骏为第一。思君回环,如日月回环;如日月回环,而昼夜回环。如钱钟书在,必曰: 思念难摹之况,即以空间之物象之,又因以时间绵延申状之,非日月昼夜不得其微。拟象生 象,巧思谁逾;状象寄感,始焉极焉? 唯张九龄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钟惺《唐诗归》:“从‘满’字生出‘减’字,妙想。”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巧思全在‘满’字生出。” 李瑛《诗法易简录》:“若直言消减容光,便平直少味,借满月以写之,新颖绝伦。其 思路之巧,全在一‘满’字。”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语工意刻,此题得此作,真足超前绝后。” 本拟讥其等爱拈佳字,然张诗实妙。词意情韵俱佳,止恨清辉减尽又复满,是夜夜短于昼 夜也,实不如刘诗浑然天成,绵迢无限;然刘诗又实过于质简,竟不抒“消减容光”之情貌, 几弃文人之一宝。刘为帝王,故张气象;张称贤相,既伸雅适,是其别乎? 自谓后世将继推张作“超前绝后”无疑,独为一钩沉耳。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借独坐敬亭山的情趣,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情寄寓于大自然的 怀抱中。 这首小诗写得很特别。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鸟飞云去之景,实则是巧妙地以动衬 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的时间之长,进而勾画出 他“独坐”出神的静态形象。这里又似乎隐含着诗人已厌倦了其他人事的感触。《诗法易简 录》评此诗道:“首二句已给出‘独坐’之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 从不独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宋顾乐评此诗说;“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 作,五绝中有数之作。”这些都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这首诗淡雅恬静的小诗之所以感人,还在于让读者感受到人有情,山亦有情,诗人将 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触物起情”的审美意境,引人无限联想
刘采春《啰顷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鉴赏 啰喷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 刘采春 不喜秦淮水,生僧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 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 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啧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喷犹 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 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顷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云溪 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 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 因此,这《啰喷曲》虽是刘采春所唱,却不一定是她所作。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 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采春,非也。”此曲的作者是谁,不妨存疑,值得提出 的是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 “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 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 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 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 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
- 3 - 刘采春《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鉴赏 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 刘采春 其一 不喜秦淮水, 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 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作商人妇, 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 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 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 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 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 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 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 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云溪 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 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 因此,这《啰唝曲》虽是刘采春所唱,却不一定是她所作。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 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采春,非也。”此曲的作者是谁,不妨存疑,值得提出 的是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 “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 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 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 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 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达的是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 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 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 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象是胡 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 态,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评:“‘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 的是儿女子口角。”应当说,把离恨转嫁给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绝无仅有,例如晁补之在一首 《忆少年》词中曾怨“无情画舸”,刘长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中也抱怨“江 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这首诗之风韵天成,妙语生姿。 “莫作商人妇”一首,写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也就是李益《江南曲》“嫁得瞿 塘贾,朝朝误妾期”的意思。前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注,到这一首才点出 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的“重 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前 面提到《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 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 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 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 温庭筠《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洲”,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都是写错认船。 但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更朴素,更真切。从全诗看,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 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年离别日”一首,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 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 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 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 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 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 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 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 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 4 -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达的是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 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 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 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象是胡 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 态,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评:“‘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 的是儿女子口角。”应当说,把离恨转嫁给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绝无仅有,例如晁补之在一首 《忆少年》词中曾怨“无情画舸”,刘长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中也抱怨“江 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这首诗之风韵天成,妙语生姿。 “莫作商人妇”一首,写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也就是李益《江南曲》“嫁得瞿 塘贾,朝朝误妾期”的意思。前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注,到这一首才点出 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的“重 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前 面提到《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 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 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 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 温庭筠《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洲”,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都是写错认船。 但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更朴素,更真切。从全诗看,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 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年离别日”一首,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 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 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 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 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 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 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 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 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曲》之类的作品出 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古典文学作品赏析 悯农二首 【唐】李坤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品评】农夫春种、秋收,种一粒种,收万颗子,夸张地表现了收成的丰硕,也歌颂了 农失的辛勤劳动。如果耕种面积不广,那么即使丰收,也所获有限。可是“四海无闲田 所有能开垦、能耕种的土地都种了粮食,又都获得了好收成。这就进一步歌颂农夫用自已 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财富。前三句层层铺垫,第四句突然么跌:“农夫犹饿死!”那么 农夫提供的那么多粮食到哪里去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品评】前两句既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描写,表明那广种、丰收,都洒满农夫的汗水:又 以“汗滴”与米粒相似为契机,引出后两句:“盘中”的“粒粒”米,来自农夫的滴滴汗,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这两首诗一作《古风二首》。《唐诗纪事》卷三九载李绅曾以此诗谒吕温,温读之, 预言必为卿相。据此推测,此诗当作于早年。李锳《诗法易简录》称“此种诗纯以意胜, 不在言语之工。”其实不仅命意高卓,而且笔力简劲,构思新颖,表现有力。第一首用前 句渲染广种、丰收,满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惊心动魄。第二首以“盘中” 映照“田间”,以粒粒饭映照滴滴汘,“谁知”一问,悲愤欲绝。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 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鲜明,激情喷涌,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5 -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 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古典文学作品赏析 悯农二首 【唐】李坤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品评】农夫春种、秋收,种一粒种,收万颗子,夸张地表现了收成的丰硕,也歌 颂了 农失的辛勤劳动。如果耕种面积不广,那么即使丰收,也所获有限。可是 “四海无闲田”, 所有能开垦、能耕种的土地都种了粮食,又都获得了好收成。 这就进一步歌颂农夫用自已 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财富。前三句层层铺垫,第 四句突然么跌:“农夫犹饿死!”那么, 农夫提供的那么多粮食到哪里去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品评】前两句既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描写,表明那广种、丰收,都洒满农夫的汗水; 又 以“汗滴”与米粒相似为契机,引出后两句:“盘中”的“粒粒”米,来自 农夫的滴滴汗,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这两首诗一作《古风二首》。《唐诗纪事》卷三九载李绅曾以此诗谒吕温, 温读之, 预言必为卿相。据此推测,此诗当作于早年。李锳《诗法易简录》称 “此种诗纯以意胜, 不在言语之工。”其实不仅命意高卓,而且笔力简劲,构 思新颖,表现有力。第一首用前 三句渲染广种、丰收,满眼富足景象,第四句 突然反跌,令人惊心动魄。第二首以“盘中” 映照“田间”,以粒粒饭映照滴 滴汗,“谁知”一问,悲愤欲绝。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 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形象鲜明,激情喷涌,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