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白质与粗纤维的消化率:反台动物蛋白质的营养水平是改善瘤胃对粗纤维消化的重要因素。饲喂低品质干草,补加粗蛋白质,可提高粗纤维消化率。2.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和粗纤维消化率: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粗纤维本身的消化率越低,而且对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也起不利作用。对反台动物,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为10%一20%,有机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72.2%、76.3%、65.9%,当含量在40%一45%时,有机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54.4%、58.9%、44.8%3.矿物质添加剂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日粮中加入不同种类的矿物质添加剂,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日粮中加入适量的钙、磷、硫等盐类,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性,但过量则降低粗纤维的消化率。食盐对改善瘤胃消化和粗纤维的消化率有重要意义4.饲料加工技术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饲料的加工技术不同,影响其中粗纤维的消化率。粗饲料粉碎过细,反动物对饲料粗纤维的消化率约降低10一15%,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加速了饲料通过瘤胃、网胃的速度,从而减少了微生物作用于饲料的时间所致。秸秆饲料如经过碱化处理,粗纤维的消化率可提高20一40%。第四章脂肪的营养第一节脂肪的组成及特性一、脂肪的组成脂肪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依其结够不同可分为:真脂肪、类脂肪。真脂肪即中性脂肪,由脂肪酸(3分子)和甘油(1分子)组成,又称甘油三酯其中三分子脂肪酸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脂肪酸种类很多,自然界约有40种,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结构中含有双键的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双键的为饱和脂肪酸。脂肪从形态上分固体和液体两种,脂肪的硬度直接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有关。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其硬度越小,熔点也越低。类脂肪由脂肪酸、甘油及其它含氮物质结合而成。在结构上或性质上与真脂肪相接近。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及蜡。磷脂是一种复合脂肪,是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动物的脑、心、肝含有大量磷脂,在植物的种子中含量较多。磷脂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最为重要
26 1.蛋白质与粗纤维的消化率: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水平是改善瘤胃对粗纤维消 化的重要因素。饲喂低品质干草,补加粗蛋白质,可提高粗纤维消化率。 2.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和粗纤维消化率: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粗纤维本身的消 化率越低,而且对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也起不利作用。 对反刍动物,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为 10%—20%,有机物质、粗蛋白质、粗纤 维的消化率分别为 72.2%、76.3%、65.9%,当含量在 40%—45%时,有机物质、粗蛋白 质、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为 54.4%、58.9%、44.8% 。 3.矿物质添加剂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日粮中加入不同种类的矿物质添加剂, 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日粮中加入适量的钙、磷、硫等盐类,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性, 但过量则降低粗纤维的消化率。食盐对改善瘤胃消化和粗纤维的消化率有重要意义。 4.饲料加工技术对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饲料的加工技术不同,影响其中粗纤维 的消化率。粗饲料粉碎过细,反刍动物对饲料粗纤维的消化率约降低 10—15%,其主要 原因是由于加速了饲料通过瘤胃、网胃的速度,从而减少了微生物作用于饲料的时间所 致 。秸秆饲料如经过碱化处理,粗纤维的消化率可提高 20—40% 。 第四章 脂肪的营养 第一节 脂肪的组成及特性 一、脂肪的组成 脂肪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依其结够不同可 分为:真脂肪、类脂肪。 真脂肪即中性脂肪,由脂肪酸(3 分子)和甘油(1 分子)组成,又称甘油三酯。 其中三分子脂肪酸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脂肪酸种类很多,自然界约有 40 种,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结构中含有双键的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 双键的为饱和脂肪酸。脂肪从形态上分固体和液体两种,脂肪的硬度直接与不饱和脂肪 酸的数量有关。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其硬度越小,熔点也越低。 类脂肪由脂肪酸、甘油及其它含氮物质结合而成。在结构上或性质上与真脂肪相接 近。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及蜡。 磷脂是一种复合脂肪,是动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动物的脑、心、肝含有大量磷 脂,在植物的种子中含量较多。磷脂中以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最为重要
糖脂是一类含糖的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外周和中枢神经中,也是禾本科青草中脂肪的重要组成成分。固醇是一类高分子量的一元醇,在动植物界分布很广,固醇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麦角固醇。蜡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一般为固体,不易水解,故无营养价值。动物的毛、羽中因蜡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防水特性。二、脂肪的特性:下列特性与动物营养密切相关:1.脂类(lipid)的水解特性:稀酸、强碱可使脂类水解,微生物产生的脂酶也可催化脂类水解,这类水解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殊异味,可能影响适口性。脂肪水解时,如有碱存在,则脂肪酸皂化而成肥皂。脂肪酸皂化时所需碱量,叫“皂化价”。可测定脂肪酸的分子量。2.脂类氧化酸败:分自动氧化和微生物氧化。可降低脂类营养价值,也产生不适宜气味。3.脂肪酸氢化: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愈多,其硬度愈小,熔点愈低。不饱和脂肪酸随着被氢饱和的程度,不饱和脂肪酸可转化为饱和脂肪酸,这种作用既称为氢化作用。不饱和脂肪酸也能和碘化合,不饱和程度越大,所能化合的碘越多。所以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可由其化合的碘的多少来测定。每100克脂肪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叫做碘价。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易氧化的特征第二节 脂肪的营养作用一。脂肪是热能来源的重要原料:脂肪是供给动物能量的重要原料,也是动物体贮备能量的最佳形式。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之。这种作用在其它非反台动物同样存在。效应机制:(1)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酸间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2)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
27 糖脂是一类含糖的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外周和中枢神经中,也是禾本科青草中脂 肪的重要组成成分。 固醇是一类高分子量的一元醇,在动植物界分布很广,固醇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是 胆固醇和麦角固醇。 蜡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所生成的酯。一般为固体,不易水解,故无营养价 值。动物的毛、羽中因蜡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防水特性。 二、脂肪的特性: 下列特性与动物营养密切相关: 1.脂类(lipid )的水解特性:稀酸、强碱可使脂类水解,微生物产生的脂酶也可催化 脂类水解,这类水解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殊异味,可 能影响适口性。脂肪水解时,如有碱存在,则脂肪酸皂化而成肥皂。脂肪酸皂化时所需 碱量,叫“皂化价”。可测定脂肪酸的分子量。 2.脂类氧化酸败:分自动氧化和微生物氧化。可降低脂类营养价值,也产生不适 宜气味。 3.脂肪酸氢化: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愈 多,其硬度愈小,熔点愈低。不饱和脂肪酸随着被氢饱和的程度,不饱和脂肪酸可转化 为饱和脂肪酸,这种作用既称为氢化作用。不饱和脂肪酸也能和碘化合,不饱和程度越 大,所能化合的碘越多。所以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可由其化合的碘的多少来测定。每 100 克脂肪或脂肪酸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叫做碘价。 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易氧化的特征。 第二节 脂肪的营养作用 一.脂肪是热能来源的重要原料:脂肪是供给动物能量的重要原料,也是动物体贮备能 量的最佳形式。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 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 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明显,这种效应称之。这种作用在其它非反刍动 物同样存在。效应机制:(1)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间存在协同作用,不饱和脂肪 酸间键能高于饱和脂肪酸,促进饱和脂肪酸分解代谢。(2)脂肪能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
道的时间,有助于营养素更好地被吸收。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3)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二。脂肪是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三。为幼龄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EFA):18碳二烯酸(亚油酸)、18碳三烯酸(亚麻酸)、20碳四烯酸(花生油酸)对幼龄动物具有重要作用,称为必需脂肪酸(动物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中供应的脂肪酸。EFA是细胞膜脂肪一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成分,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与胆固醇的代谢及精子的形成有关。缺乏时动物出现皮肤鳞片化、尾部坏死、生长受阻、繁殖机能降低、水肿及皮下出血等症状。四。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均须溶于脂肪后,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利用。五。脂肪是畜产品的组成成分:肉、奶、蛋均含有脂肪。此外,脂肪具有保温功能。第三节脂类(lipid)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一、脂类在单胃动物体内的转化饲料脂肪在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脂肪酸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动物体组织脂肪中,变为体脂肪。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猪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对于马由于牧草中脂肪在进入盲肠前,在小肠中未转化为饱和脂肪酸即被吸收因此马的体脂肪中也是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二、脂类在反动物体内的转化反台动物的饲料主要是青粗饲料,这些饲料的脂肪含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而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青牧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5,饱和脂肪酸占1/5。而牛羊的体脂肪均为较硬的固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牧草中的真脂肪和类脂肪在瘤胃中受细菌的作用,发生水解,产生各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经氢化作用,变为饱和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随血液运送到体组织,变成体脂肪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因此反台动物每天虽采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体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较少。2
28 道的时间,有助于营养素更好地被吸收。另外,因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鸡更安静,休息 时间更长,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3)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 体脂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量消耗。 二.脂肪是构成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三.为幼龄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EFA):18 碳二烯酸(亚油酸)、18 碳三烯酸(亚麻 酸)、20 碳四烯酸(花生油酸)对幼龄动物具有重要作用,称为必需脂肪酸(动物机体 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中供应的脂肪酸)。EFA 是细胞膜脂 肪—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成分,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与胆固醇的代谢及精子的形成有 关。缺乏时动物出现皮肤鳞片化、尾部坏死、生长受阻、繁殖机能降低、水肿及皮下出 血等症状。 四.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脂溶性维生素均须溶于脂肪后,才能被动物消化、吸 收利用。 五.脂肪是畜产品的组成成分:肉、奶、蛋均含有脂肪。此外,脂肪具有保温功能。 第三节 脂类(lipid )在动物体内的转化 一 、脂类在单胃动物体内的转化 饲料脂肪在小肠内受到胆汁、胰脂肪酶和肠脂肪酶的作用,分解为甘油、脂肪酸, 被肠壁直接吸收,沉积于动物体组织脂肪中,变为体脂肪。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在 猪体内被吸收后,不经氢化作用即直接转变为体脂肪,故猪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 脂肪酸。对于马由于牧草中脂肪在进入盲肠前,在小肠中未转化为饱和脂肪酸即被吸收, 因此马的体脂肪中也是不饱和脂肪酸多于饱和脂肪酸。 二 、脂类在反刍动物体内的转化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是青粗饲料,这些饲料的脂肪含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而以 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青牧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 4/5,饱和脂肪酸占 1/5。 而牛羊的体脂肪均为较硬的固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牧草中的真脂肪和类脂肪在瘤胃中 受细菌的作用,发生水解,产生各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经氢化作用, 变为饱和脂肪酸,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吸收,随血液运送到体组织,变成体脂肪贮存于脂 肪组织中。因此反刍动物每天虽采食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体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 含量却较少
第四节 脂肪的合成、体脂的合成: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经消化酶及瘤胃和盲肠微生物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VFA)被吸收并可生成体脂肪。蛋白质:可经脱氨基作用,分解为含氮及不含氮部分,其中不含氮部分可转变为糖,而糖又可转变为体脂肪。蛋白质不是合成脂肪的主要途径,因为其效率仅为20%。饲料脂肪:经消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直接合成体脂肪。二、乳脂的合成约60一70%的乳脂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乙酸是合成乳脂的重要原料,主要来源于优质干草。饲料脂肪可直接用于成乳脂,因而其饱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乳脂品质29
29 第四节 脂肪的合成 一 、体脂的合成: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经消化酶及瘤胃和盲肠微生物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VFA)被 吸收并可生成体脂肪。 蛋白质:可经脱氨基作用,分解为含氮及不含氮部分,其中不含氮部分可转变为糖, 而糖又可转变为体脂肪。蛋白质不是合成脂肪的主要途径,因为其效率仅为 20%。 饲料脂肪:经消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直接合成体脂肪。 二 、乳脂的合成 约 60—70%的乳脂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乙酸是合成乳脂的重要原料,主要来源于 优质干草。饲料脂肪可直接用于成乳脂,因而其饱和程度直接关系到乳脂品质
第五章能量与动物营养能量(energy)即做功的能力,动物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能量。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饲料三大有机养分中的化学能。饲料能量浓度起着决定动物采食量的重要作用,动物的营养需要或营养供给均可以能量为基础表示。饲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饲料中有效能的含量反映了饲料能量的营养价值。第一节能量的来源与衡量一、能量的来源动物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进行各种生产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三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它们既可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物,使化学能在体内贮存,又可通过生物氧化途径释放化学能,被动物体利用二、能量的衡量单位由于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转变为热能,过去在营养学中一直把卡(Cal)作为能量的单位,也用千卡(KCal)和兆卡(MCal)。近些年来,国际营养科学协会和生理科学协会认为采用焦耳()更为确切,所以不少国家已开始用焦耳制单位代替过去的卡制单位。为了使用方便,实践中常用千焦耳(KJ)和兆焦耳(MJ)。1Cal=4.184J三、能值及其测定1.能值的概念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时产生水、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等氧化产物,同时放出能量。单位质量某养分或饲料完全氧化时所放出的能量,则称为该养分或饲料的能值。常用千焦/克或兆焦/千克表示。2.能值的测定养分和饲料的能值常用氧弹式热量计(bombcalorimeter)测定。经测定,三种主要有机物的平均值(KJ/g)为:碳水化合物17.35;蛋白质23.64;脂肪39.54。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与热量计测定值基本相等。而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随氨基的排出使部分能量损失,所以体内氧化产热低于热量计测量值。据测定,每lg蛋白质在动物体内氧化时由尿损失的能量平均为5.4KJ,故实际产热量与Ig碳水化合物相似。有机物在体内氧化时,以脂肪的产热量最高,约为碳水化合物或蛋30
30 第五章 能量与动物营养 能量(energy)即做功的能力,动物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能量。动物所需的能量主要 来自饲料三大有机养分中的化学能。饲料能量浓度起着决定动物采食量的重要作用,动 物的营养需要或营养供给均可以能量为基础表示。饲料中的能量不能完全被动物利用, 其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饲料中有效能的含量反映了饲料能量的营养价 值。 第一节 能量的来源与衡量 一 、能量的来源 动物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进行各种生产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三大有机 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它们既可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物,使化学能在体内 贮存,又可通过生物氧化途径释放化学能,被动物体利用。 二 、能量的衡量单位 由于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转变为热能,过去在营养学中一直把卡(Cal)作为能量的单 位,也用千卡(KCal)和兆卡(MCal)。近些年来,国际营养科学协会和生理科学协会认为 采用焦耳(J)更为确切,所以不少国家已开始用焦耳制单位代替过去的卡制单位。为了使 用方便,实践中常用千焦耳(KJ)和兆焦耳(MJ)。1Cal=4.184J。 三 、能值及其测定 1.能值的概念 饲料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时产生水、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等氧化产物,同时放出能 量。单位质量某养分或饲料完全氧化时所放出的能量,则称为该养分或饲料的能值。常 用千焦/克或兆焦/千克表示。 2.能值的测定 养分和饲料的能值常用氧弹式热量计(bomb calorimeter)测定。经测定,三种主要 有机物的平均值(KJ/g)为:碳水化合物 17.35;蛋白质 23.64;脂肪 39.54。碳水化合 物和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与热量计测定值基本相等。而蛋白质在体内 不能完全氧化,随氨基的排出使部分能量损失,所以体内氧化产热低于热量计测量值。 据测定,每 lg 蛋白质在动物体内氧化时由尿损失的能量平均为 5.4KJ,故实际产热量与 lg 碳水化合物相似。有机物在体内氧化时,以脂肪的产热量最高,约为碳水化合物或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