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itude)社会态度概述三、态度的功能卡茨认为态度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概括起来共有下面四大类:1.知识功能2.效用功能(工具性、适应性或功利性功能)3.价值表达(value-expressive)功能4.自我防御(egodefense)的功能社会态度概述四、态度与行为(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对行为的影响社会态度概述四、态度与行为(二)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1.态度的因素(1)态度的强度。直接经验(directexperience)既得利益(vestedinterest)(2)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accessibility)人们提取具体态度并把它带入意识中的容易程度。(3)态度的突出程度
attitude) 社会态度概述 三、态度的功能 卡茨认为态度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概括起来共 有下面四大类: 1.知识功能 2.效用功能(工具性、适应性或功利性功能) 3.价值表达(value-expressive)功能 4.自我防御(ego defense)的功能 社会态度概述 四、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态度概述 四、态度与行为 (二)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1.态度的因素 (1)态度的强度 。 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 (2)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 accessibility) 人们提取具体态度并把它带入意识中的容易程度。 (3)态度的突出程度
社会态度概述四、态度与行为(二)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2.态度行为相符3.人格因素4.情境压力5.时间的稳定性社会态度概述四、态度与行为(三)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1.理性行为模型(theoryofreasonedaction)艾赞和菲什宾Ajzen.I&M.Fishbein19751980)提出的理性行动理论(theoryof reasonedaction)和艾赞在此框架上发展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理性行动理论的核心是个体的行为意向能预测他的行为。社会态度概述三、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影响行为意向的变量指向行为的态度(attitudetowardbehavior)是人们对某行为正面或负面的态度,它由两个因素决定:①个人对这种行为会导致某种后果的信念。②他对这
社会态度概述 四、态度与行为 (二)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2.态度行为相符 3.人格因素 4.情境压力 5.时间的稳定性 社会态度概述 四、态度与行为 (三)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 1.理性行为模型(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艾赞和菲什宾(Ajzen.I & M. Fishbein ,1975;1980) 提出的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和艾赞在此框架上发展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理性行动理论的核心是个体的行为意向能预测他的行 为。 社会态度概述 三、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 影响行为意向的变量 指向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是人 们对某行为正面或负面的态度,它由两个因素决定: ①个人对这种行为会导致某种后果的信念。②他对这
些后果的评价。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是个体对自己在乎的人赞成或不赞成某行为的感知,它也取决于两个因素:①个体对重要他人认为他应否去执行这种行为的信念。②他遵从重要他人期望的动机。知觉到的控制感(perceivedbehaviorcontrol),即人们认为表现出某种行为的容易程度社会态度概述社会态度概述(三)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2.态度一行为过程模型法继欧(Fazio,R.H.)提出的态度一行为过程模型(attitude-behaviorprocessmodel)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个体对某事物从不曾有态度到出现态度态度的改变:个体在对某事物的态度已有的基础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态度的形成意味着改变的可能,而态度的改变也意味着新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1.条件反射理论
些后果的评价。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个体对自己在乎的人 赞成或不赞成某行为的感知,它也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个体对重要他人认为他应否去执行这种行为的信 念。②他遵从重要他人期望的动机。 知觉到的控制感(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即 人们认为表现出某种行为的容易程度。 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态度概述 (三)态度影响行为的机制 2.态度—行为过程模型 法继欧(Fazio ,R.H. )提出的态度— 行为过程模 型(attitude-behavior process model )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个体对某事物从不曾有态度到出现态度。 态度的改变:个体在对某事物的态度已有的基础上发 生了一定的变化。 态度的形成意味着改变的可能,而态度的改变也意味 着新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1.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拉兹伦( Razran,G.H.S1940)和杜布(Doob,L.W.,1947)等人认为,如果把社会态度作为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或情感的话,那么以态度对象作为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已经具有的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等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强化则对于条件刺激的态度对象也就会形成与无条件刺激同样的评价和情感,即形成特定的社会态度。斯塔茨夫妇(A.W.Staats&C.K.Staats,1958)认为“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他们向被试展示不同国家名称的幻灯片,同时让其反复听带有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的单词,然后测试被试对各个国名的态度。结果发现,被试对于与肯定性单词结合的国名的态度多具肯定性,而对于与否定性单词相结合的国名的态度则多具有否定性,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斯金纳(Skinner,B.F.)提出的,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习得具有强化作用,行为习得是在强化基础上实现的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拉兹伦(Razran, G. H. S, 1940)和杜布(Doob, L.W.,1947)等人认为,如 果把社会态度作为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或情感的话, 那么以态度对象作为条件刺激,将其与人已经具有的 肯定或否定性评价、情感等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强化, 则对于条件刺激的态度对象也就会形成与无条件刺激 同样的评价和情感,即形成特定的社会态度。 斯塔茨夫妇(A. W. Staats & C. K. Staats,1958)认 为“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 或消极含义的概念重复匹配的结果”。他们用实验证明 了这一观点。 他们向被试展示不同国家名称的幻灯片,同时让其反 复听带有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的单词,然后测试被试对 各个国名的态度。结果发现,被试对于与肯定性单词 结合的国名的态度多具肯定性,而对于与否定性单词 相结合的国名的态度则多具有否定性。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斯金纳(Skinner,B.F.)提出的, 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习得具有强化作用,行为 习得是在强化基础上实现的
强化原理可用于解释人们态度的习得过程。当个体的态度(如喜欢干净、尊敬师长)得到了社会的赞许,它就受到了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希尔萨姆和布朗(Hilsum,R.&Brown.H.E,1956)利用电话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大学教育情况的采访,当学生的回答属于褒奖之类时便立即给予鼓励性的言语报酬,否则反之。结果发现,前者的肯定性发言有所增加而后者的否定性发言有所减少。英斯科(Insko.C.A,1965)用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可见,借助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可以有效地使态度得以形成或改变。2.社会学习理论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人们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态度。儿童早期的一些态度,如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种族态度等,大多来自于对双亲的模仿;但其随后形成的态度则多来自于对社会上各种人物(老师、同伴、名人、英雄)的模仿。人不仅只是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一一言谈、举止等,而且也吸取着榜样的态度内涵一一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格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3.认知理论
强化原理可用于解释人们态度的习得过程。当个体的 态度(如喜欢干净、尊敬师长)得到了社会的赞许, 它就受到了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 希尔萨姆和布朗(Hilsum, R. & Brown.H.E,1956) 利用电话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大学教育情况的采访,当 学生的回答属于褒奖之类时便立即给予鼓励性的言语 报酬,否则反之。结果发现,前者的肯定性发言有所 增 加 而 后 者 的 否 定 性 发 言 有 所 减 少 。 英 斯 科 (Insko.C.A,1965)用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 论。 可见,借助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可以有效地使态度得 以形成或改变。 2. 社会学习理论 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人们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 观察和模仿而习得态度。儿童早期的一些态度,如政 治态度、宗教信仰、种族态度等,大多来自于对双亲 的模仿;但其随后形成的态度则多来自于对社会上各 种人物(老师、同伴、名人、英雄)的模仿。人不仅 只是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言谈、举止等,而且也 吸取着榜样的态度内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 人格等。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3. 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