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 2012-2013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3月) 高 语文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 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 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鵝、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 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 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 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 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虛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 “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 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 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 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 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 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 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 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成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 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 现在,人们以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 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 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 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 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 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2分)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太 原 五 中 2012—2013 年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3 月) 高 一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 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 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 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 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 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 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 “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 “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 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 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 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 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 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 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成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 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 现在,人们以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 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 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 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 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 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 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 年第 1 期,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2 分)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 不相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并不会迷路。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结果 、古代诗文阅读(24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麻姑观瀑记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予诧曰:“雷也。”客笑 非也。”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搖扬夭际,下属崖璧,皓然一色。予诧曰:“雪也”。客又日 “非也。”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胡为乎雪乎?彼轰然者何也? 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于崖壑之间也。予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已,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至则寒 风扑面,俄顷侵肌骨。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喷薄,天日为噎。 崖下石矾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子数呼客返,辄不应。客复把余往,顾盼崖 石,若有所指画。予见其鬓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大笑。 既退,语客:“予于霁知其不为雷,于暑知其不为雪。万一过此,而适当冥晦与夫阴凝 栗烈之候,雷与雪亦乌可辨哉?夫雷以气震,非著鼓钟柷敔之有质可名;而雨之鲒为雪,雪 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予言果谬哉?”客笑不复应。 是山之奇以泉,泉以瀑。当隆、万时,守相有爱而振之者,更为亭台花石之属点染之, 观益壮。杖履冠盖,晨夕交道路。至于今而残坏极矣,向所玩者,委诸宿莽,而不可问矣, 仅盘石间一古柳亦且斩艾不留余蘖,山之兴废则有时哉。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亭台花 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千秋也。夫果千秋也,则数岁数十岁之兴废,直未足 以喧寂之矣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选自明代徐芳《悬榻编》,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折而百步许 许:左右 B.予之言谬矣 谬:错误 C.余气作烟雨数十丈 作:化作,成为 D.向所玩者,委诸宿莽 委:委顿,疲惫 5.各组句子中,分别描述麻姑瀑布“声如雷”和“形似雪”的一组是(2分)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 不相同。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并不会迷路。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2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麻姑观瀑记 登麻姑,过半山亭,折而百步许.,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予诧曰:“雷也。”客笑曰: “非也。”已更折百步,有物摇扬天际,下属崖壁,皓然一色。予诧曰:“雪也”。客又日: “非也。” 夫雷必雨俱,而雪非江寒不有。今方霁矣,而时则暑也,胡为乎雪乎?彼轰然者何也? 更前数十步观之,非雪也,瀑也,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于崖壑之间也。予之言谬.矣。 时予酣不自已,乃逐蹑微磴下,猿引贯丛石,抵溪之受瀑处,欲细观其曲折。至则寒 风扑面,俄顷侵肌骨。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余气作.烟雨数十丈,盘舞喷薄,天日为噎。 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稍失足,且逐浪去。予数呼客返,辄不应。客复把余往,顾盼崖 石,若有所指画。予见其鬓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乃大笑。 既退,语客:“予于霁知其不为雷,于暑知其不为雪。万一过此,而适当冥晦与夫阴凝 栗烈之候,雷与雪亦乌可辨哉?夫雷以气震,非著鼓钟柷敔之有质可名;而雨之结为雪,雪 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予言果谬哉?”客笑不复应。 是山之奇以泉,泉以瀑。当隆、万时,守相有爱而振之者,更为亭台花石之属点染之, 观益壮。杖履冠盖,晨夕交道路。至于今而残坏极矣,向所玩者,委.诸宿莽,而不可问矣, 仅盘石间一古柳亦且斩艾不留余蘖,山之兴废则有时哉。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亭台花 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千秋也。夫果千秋也,则数岁数十岁之兴废,直未足 以喧寂之矣。 是日,境甚幽,观甚晰。所谓客,赵子淳生、玉衡,凡三人。 (选自明代徐芳《悬榻编》,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折而百步许. 许:左右 B.予之言谬.矣 谬:错误 C.余气作.烟雨数十丈 作:化作,成为 D.向所玩者,委.诸宿莽 委:委顿,疲惫 5.各组句子中,分别描述麻姑瀑布“声如雷”和“形似雪”的一组是(2 分)
A.有声骤起于润,轰轰然 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 B.予见其鬓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有物摇扬天际,下至崖壁,皓然一色 C.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于崖壑之间也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 D.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 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篇游记比喻生动,绘声绘色,将麻姑瀑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文章充满了对 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B.观瀑归来,作者向客人指出,瀑布声如雷,形似雪的说法有些道理。如果赶上天气晦暗 阴冷结冰寒风刺骨的日子,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C.作者在麻姑欣赏到瀑布美景,很是喜欢,想走到近处仔细观赏,途中还看到猿猴在山石 间攀援穿行。 D.麻姑瀑布闻名于世,一时游人络绎不绝。而今亭台残坏,游客稀少,而泉瀑不因人事而 废替,依然气势恢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数呼客返,辄不应。客复把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3分) (2)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亭台花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千秋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3分) 9.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 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3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4)艰难苦恨繁霜鬓, (《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铁圈 〔俄罗斯〕索洛杜布 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 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A.有声骤起于涧,轰轰然 至则寒风扑面,俄顷侵肌骨 B.予见其鬂颊张动,亦终不闻其语 有物摇扬天际,下至崖壁,皓然一色 C.其声则瀑之坠石而舂于崖壑之间也 崖端蓬勃澎湃,崩雪卷玉 D.崖下石矶层错,奔涛疾激 雪之泮为水与瀑,一族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这篇游记比喻生动,绘声绘色,将麻姑瀑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文章充满了对 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B.观瀑归来,作者向客人指出,瀑布声如雷,形似雪的说法有些道理。如果赶上天气晦暗, 阴冷结冰寒风刺骨的日子,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C.作者在麻姑欣赏到瀑布美景,很是喜欢,想走到近处仔细观赏,途中还看到猿猴在山石 间攀援穿行。 D.麻姑瀑布闻名于世,一时游人络绎不绝。而今亭台残坏,游客稀少,而泉瀑不因人事而 废替,依然气势恢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予数呼客返,辄不应。客复把余往,顾盼崖石,若有所指画。(3 分) (2)虽然,观可改,瀑不可改。亭台花石之属,近数岁,远数十岁,而瀑之寿千秋也。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3 分) 9.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 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3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蜀道难》) (3) ,塞上风云接地阴。 (《秋兴八首(其一)》) (4)艰难苦恨繁霜鬓, 。 ( 《登高》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铁 圈 〔俄罗斯〕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 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 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1)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 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 是阔人家的孩子!” 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 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 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 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 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 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蒙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 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夭晩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 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 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 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圓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 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 实了。 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 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 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 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瀼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 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 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 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 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1)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 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 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 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 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 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 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 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 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 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 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 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 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 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 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 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 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 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 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 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 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 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 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 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 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
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 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2)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 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 竟卧病不起。(3)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 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 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2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 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 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 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 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 松 E.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 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12.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对工厂里的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13.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对画线句分别加以分析。(6 分) (1)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2)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岀轻松愉快的笑容 (3)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 的微笑。 14.这篇小说以“铁圈”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 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王茜学习非常认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放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细节。下课还常常不耻下 问,虚心向老师求教。同学们都很佩服她 B.你呀,就是缺乏一股踏实认真劲儿。今后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答题,别再粗心大意 了,否则,便会,失足成于古恨。 C.在训诂学上,钱大昕有《唐石经考异》《金石跋尾》《说文答问》等等作品传世,任何一 部,都可以称得上是万古不刊之论 D.万事万物运行皆有定数,季节也有自己的更替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 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2)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 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 竟卧病不起。(3)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 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 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1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2 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 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 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 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 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 松。 E.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 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12. 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对工厂里的环境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 么作用?试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 分) 13. 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对画线句分别加以分析。(6 分) (1)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2)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3)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 的微笑。 14. 这篇小说以“铁圈”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 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王茜学习非常认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放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细节。下课还常常不耻下 ... 问.,虚心向老师求教。同学们都很佩服她。 B.你呀,就是缺乏一股踏实认真劲儿。今后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答题,别再粗心大意 了,否则,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 C.在训诂学上,钱大昕有《唐石经考异》《金石跋尾》《说文答问》等等作品传世,任何一 部,都可以称得上是万古不刊之论 ....。 D.万事万物运行皆有定数,季节也有自己的更替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