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是回到了往日,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地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 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 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 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 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 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一一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 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 觉着很神秘,很美。 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 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她 感叹着。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 里,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呜咽的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吹箫的人也许也已经睡了。 夜渐渐的凉了,凉得像井水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 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 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 音,琅琅的。 (选自《台湾散文四十家》,有删改) 15.文章除杏黄月外,还写了哪些富有内涵的事物?请简要概括。(4分) 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2)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17.请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文中“她”读老同学的信这一情节的作用。(4 分) 18.文章题为“杏黄月”,并多处写到它。它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对此予以探 究。(6分) 七、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她像是回到了往日,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地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 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 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 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 她们只是写意地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 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 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 觉着很神秘,很美。 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 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 她 感叹着。 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 里,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呜咽的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吹箫的人也许也已经睡了。 夜渐渐的凉了,凉得像井水…… 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 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 个圆圈,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 音,琅琅的。 (选自《台湾散文四十家》,有删改) 15.文章除杏黄月外,还写了哪些富有内涵的事物?请简要概括。(4 分)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⑴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 ⑵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 17.请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文中“她”读老同学的信这一情节的作用。(4 分) 18.文章题为“杏黄月”,并多处写到它。它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对此予以探 究。(6 分) 七、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1 题
百年萧红的寂寞 唐宝民 电影《萧红》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这位苦难的女作家的关注。与近年来大红大 紫的那些新潮女作家相比,我喜欢依然寂寞的萧红。虽然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70多年了,但她依然在感动着我,不时引发我对她长久的怀念。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其经历最为悲苦也最具传奇色彩,无论是幼 年丧母的惨痛,还是长大后逃婚出走的凄惶,漂泊流浪的苦楚与艰辛,玉殒香江 的凄凉结局,都让人为之浩叹欷獻。她颠沛流离短促而悲凉的一生,虽饱含放逐 的寂寞与孤独,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命运强加给自己的一切,勇敢地与命 运做着最顽强的抗争,以不屈的精神让生命充满了壮美的情怀,完成了对于苦难 的壮丽超越。 她的文字没有时尚华丽的成分,也没有感伤沉沦的色彩,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的她, 用平实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去书写黑土地、呼兰河,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真性 情。她是用血泪在写作,记录了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悲歌,最真实地呈现了当时 的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就如胡风在为《生死场》作的后记中所概括的那样:“蚁 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存,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生命肥沃了 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威力 下面”,这种来自底层体验所产生的痛感,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博大而深沉的 文化意蕴及丰厚的文化内涵 她渴望着生命中能拥有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爱,然而,每一次爱的经历,于她而 言都几乎是一场灾难,都以遍体鳞伤而告终。她与萧军在离乱中相识相恋,在风 雨飘摇的乱世中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六年幸福的时光,然而却没能“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与端木蕻良短暂的感情使萧红越发寂寞,她带着一颗残破的心远走香 港。萧红病倒在香港,曾经爱过她的人都不在身边,年仅31岁便玉殒香江,孤 独地葬在浅水湾,可谓“叶落他乡情难酬 1942年1月12日,一个美丽而孤独的灵魂凄惨地死去,“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作为 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但她的文字和精神却向死而生,洗尽铅华,万 古长存,诚如作家刘烨所说的那样:“在多灾多难的现代文学史上,我最敬重的 是鲁迅,最感动伤怀的是萧红。有着为奴隶的萧红,我才感到心原来还未被生活、 意志、理性熬炼成石头。” (选自2013年1月22日《福建日报》,题目为选编者所加,原文有删改) 19.萧红离世70多年,依然感动作者、让作者长久地怀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 概括。(4分) 0.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4分) 1.作者认为为什么说萧红是“寂寞”的?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百年萧红的寂寞 唐宝民 电影《萧红》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这位苦难的女作家的关注。与近年来大红大 紫的那些新潮女作家相比,我喜欢依然寂寞的萧红。虽然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70 多年了,但她依然在感动着我,不时引发我对她长久的怀念。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其经历最为悲苦也最具传奇色彩,无论是幼 年丧母的惨痛,还是长大后逃婚出走的凄惶,漂泊流浪的苦楚与艰辛,玉殒香江 的凄凉结局,都让人为之浩叹欷歔。她颠沛流离短促而悲凉的一生,虽饱含放逐 的寂寞与孤独,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命运强加给自己的一切,勇敢地与命 运做着最顽强的抗争,以不屈的精神让生命充满了壮美的情怀,完成了对于苦难 的壮丽超越。 她的文字没有时尚华丽的成分,也没有感伤沉沦的色彩,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的她, 用平实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去书写黑土地、呼兰河,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真性 情。她是用血泪在写作,记录了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悲歌,最真实地呈现了当时 的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就如胡风在为《生死场》作的后记中所概括的那样:“蚁 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存,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生命肥沃了 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威力 下面”,这种来自底层体验所产生的痛感,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博大而深沉的 文化意蕴及丰厚的文化内涵。 她渴望着生命中能拥有一份值得永远珍藏的爱,然而,每一次爱的经历,于她而 言都几乎是一场灾难,都以遍体鳞伤而告终。她与萧军在离乱中相识相恋,在风 雨飘摇的乱世中相濡以沫地度过了六年幸福的时光,然而却没能“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与端木蕻良短暂的感情使萧红越发寂寞,她带着一颗残破的心远走香 港。萧红病倒在香港,曾经爱过她的人都不在身边,年仅 31 岁便玉殒香江,孤 独地葬在浅水湾,可谓“叶落他乡情难酬”。 1942 年 1 月 12 日,一个美丽而孤独的灵魂凄惨地死去,“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 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作为 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已经不存在了,但她的文字和精神却向死而生,洗尽铅华,万 古长存,诚如作家刘烨所说的那样:“在多灾多难的现代文学史上,我最敬重的 是鲁迅,最感动伤怀的是萧红。有着为奴隶的萧红,我才感到心原来还未被生活、 意志、理性熬炼成石头。” (选自 2013 年 1 月 22 日《福建日报》,题目为选编者所加,原文有删改) 19.萧红离世 70 多年,依然感动作者、让作者长久地怀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 概括。(4 分) 20.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理解。(4 分) 21.作者认为为什么说萧红是“寂寞”的?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