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5 生身上的投资额平均为」万美元,美国则高达2万,比这个平均 额高出…倍。在美国,校友、慈善家无不为大学慷慨解囊。 雅怪人称美国人是大学红。有一次,我陪来访的弟弟逛耶 鲁,他看了那些本科生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后目瞪口呆。记得当 时他问我:“现在美国是世界首富,盖这些宫殿般的学校不奇怪。 可这些都是老房子。人家这么下本儿盖学校,是在有了钱以前, 还是在有了线以后呢?”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些建筑 拔地而起时,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不过,其中几栋最 辉煌的建筑,却是大萧条时代的产物。要知道,在一个这么年轻 的国家,哈佛的建校是在1636年,比美国建国还早一个半世纪左 右,距清教徒在新英格兰登陆仅两年的时间。当时的清教徒刚刚 登陆,由于找不到粮食,或在新土地上种不了庄稼,许多人饿死。 可见,人家是还没有吃饱肚子就开始建大学。这种推崇大学的文 化,自然会培育出优异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很快凌驾于欧洲,也 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优异? 所谓“美国大学的优异”,并非指几个顶尖大学的水平,而是 美国大学体系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体系都要先进。这个体系的优 势,用《经济学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体系。所以,那些巾央政 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过分重要的角色的国家,很难效仿这 一没有体系的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所谓“没有体系”是因为联邦政府 对高等教育不做通盘规划。美国是个自治传统非常强的社会
16 精荚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 即使是公立大学,也不过是州立大学。没有国立这一说。对此, 我在近著《谁的大学》一书中有所讨论。当年开国时,各州各行 其是,彼此勾心斗角,甚至频频提出分开另过。国父华盛顿虽然 墨水喝得不多,但毕竟领军打过仗,看到各地来的年轻士兵在一 起出生人死后,彼此间形成了牢固的纽带,由此想到建立一个国 立大学,让来自各州的年轻人一起读几年书,培养共同的国家认 同,等这些人毕业,回到本州都是地方精英。只要他们之间有聚 合力,国家就可以闭结起来。他之后的5位继仁总统,也出于各 种考虑要建立国立大学。但是,每一次努力,都被议会否决。美 国的大学,命中注定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通盘规划。 国立大学的挫败,反面成为美国大学发达的制度基础。联邦 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没有高等教育的中央计划,也不会像法国、 德国、日本一样,把大学的教职员视为政府的雇员。出来办大学 的,是慈善家、教育家、地方政府(特别是州政府)、宗教团体等民 间组织,乃至像经营生意一样靠学生的学费过日子的企业家。高 等教育的基本架构是从下面建设起来的。当然,联邦政府并非什 么也不做。联邦政府介人的方式,一般是把公共资源交给这些基 层的教育机构经营。1862年的“莫里尔颁地案”(Morrill Land Grant Act)就是一例。1857年,佛蒙特州的众议员贾斯廷·莫里 尔(Justin Morrill)深感现有的大学无法为广大农民和.工人提供实 用知识,想出了通过颁地的方式建大学的主意,以提高平民百姓 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力。但他据此提出的法案,受到南部势力的坚 决抵抗,并被总统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否决。直到 1862年南部宣布脱离联邦后,才被林肯总统签署。根据这个法 案,以一个众议员名下3万英亩土地计,联邦政府按照众议员的
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17 数目给各州拨地(因为众议员是按人口比例分配的,这样领地最 能达到人均的公平)。这些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以传授 农业和机械知识为主的大学。有的州用这笔经费强化已有的大 学,如威斯康星的州立大学体系。有的则用来建设新的大学体 系,如加州大学系列。一些南部州,则把钱分给各个农业与机械 学院(agricultura】and mechanical college,即A&M),这也是南部许 多A&M大学的来历。总之,这-法案激发了各洲建立各种各样 的大学体系,但联邦政府却不参与管理。 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要把支持大学的钱直接送到学生和学 者手中。比如1946年的“退伍军人法案”,给所有参加过“二战” 的退伍兵支付上学的费用,让学生拿着钱自已决定去哪个学校。 前面已经提到,月前联邦政府每年给大学生的资助将近815亿美 元,也是给学生而不是给学校。另外,联邦政府掌握大量的研究 经费。这些经费,常常是大学的教授、学者直接申请,钱拿到后跟 着这些教授、学者走。他在哪个学校教书,钱就在哪个学校花, 并非直接向大学拨款。联邦政府退出大学的直接管理,就创造了 激烈的竞争环境。教授为了争夺科研基金铍此激烈竞争,学生为 了获得奖学金也要竞争,大学为了获得捐款同样要竞争。全方位 的竟争,创造了全方位的优异。 由于没有联邦政府的统一规划,美国大学在形式上非常灵 活,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我们现在一讲美国的大学,就是 研究性大学。中国的各种高等院校,纷纷改名字,“学院”竞相变 “大学”,生怕自已不够气派。实际上,美国各种高等院校有4000 家左右。真正作为研究性大学的,也就100多家。在精英大学 中,有许多小型文理学院。在草根层上,有许多社区学院(c0m-
18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 munity college)。学制短,只有两年,相当于我们的大专;而且学 费非常便宜。这样社会底层的人也上得起。更重要的是,这些社 区学院的学生,在学业和财力容许的情况下可以带着一部分学分 跳到四年制大学中。最近有不少学生因为四年制大学太贵,就在 社区学院读两年,然后跳槽,到四年制大学拿文凭,大大降低了教 育费用。比如著名的黑人学者卡罗尔·M.斯温(Carol M, Swain),生长于维吉尼亚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是12个孩子中的 一个。她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读完高中。她也在高中辍学。但 看看她后来的履历,简直是个神话:她1978年在维苦尼亚西部社 区学院(Virginia Western Community College)拿到应用科学的准 学土学位,l983年拿到罗阿诺克学院(Roanoke College)的学士学 位,l984年拿到维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le and State University)的硕士,l989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 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美国最好的几 个州立大学之一)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法学研 究硕士。在这期间,她还是个拉扯着两个儿子的单身母亲,在养 老院、服装广、社区学院的图书馆打过工。后来她到普林斯顿任 教,最后成为南部名校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 政治学和法学终身教授。她开始时显然最艰难。从准学七到学 十:,常规只需要两年,她竟挣扎了5年,以后则越来越顺。没有一 个多层级的灵活体制让她从最底层起家,她的成就是不可想 象的。 大学体制不仅帮助斯温这样的人从社会最底层爬到教育的 顶峰,而且也使一些底层大学异军突起。比如在圣路易斯的华盛 顿大学,本来是个走读学院,但这几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美国大学的成就与危机19 的研究性大学排名中,一直排在第十名上下,比许多常青藤的名 次还高。冉有就是纽约大学,在]970年代中期几乎破产:,不得不 把在布期克斯(Bonx)X最大的校园出售。H如今在上海交大的 世界大学排名中,雄居第三十二位,俨然是-…所名校。我自己所 在的萨福克大学,最初不过是一个法学院的毕业生为了给穷人提 供教育机会,在自已家的客厅纷六七个学生授课,后来竟然也演 化成了一个大学。当哈佛的校长警告说,这样的学校是危险 的、根本不应该存在。如今,萨福克大学的法学院和哈佛法学院 是波士顿最大的两个法学院,为本地提供了最多的司法人才。萨 福克大学也正在从··个走读、业余学校式的大学,转化为四年制、 行博士课程的正规大学,并H开始有了学生:宿舍,向寄宿制大学 发展。在校内领导层内屮,有人甚至有雄心在波士顿市中心再造 一个纽约大学式的奇迹。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营利大学”,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 店”,和中国的一些英语学校,如新东方等,有非常类似之处。这 样的学校,完全以商业理念经营大学,要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把 大学办成连锁店,甚至有的校长要求教室与学生停车的地方不能 超过5分钟的步行距离,很像麦当劳的经营原则。这些大学瞄准 的,是那些有工作但缺乏教育的阶层。最大的为菲尼克斯大学, 在全球有28万学生,239个校园。其创办人是剑桥培养的经济 学家约翰·斯珀林(John Sperling)。他发现常规大学几乎都致力 于培养18一22岁的年轻人,忽视了已经工作的成人。于是他发 誓要为这些人办学,让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接受高等 教育。如今美国的哲利大学已经有儿百所。许多都创造了自己 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