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力重新教育和培训,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 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以缓 解因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欧盟成员国1996年投入促进就业项目的资金占 其当年GDP的平均比例为1.2%,瑞典、丹麦等国超过了1.5%。澳大利亚政府1995年财 政预算为职业培训拨付的专款为26亿澳元,且规定以后每年递增7%,远远高于其经济增 长率。美国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 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就业与培训局于2002年财政年度得到政府预 算拨款107亿美元,可见其服务功能相当之大 16.14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 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资本积累政策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 欠缺,但如果人力资本或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 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在给定的人力资本与 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如果想挖掘其最大潜力并使市场达到最深化的地步,那么制度资本就 是决定性因素 (1)实物资本积累政策。主要来自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由于存在着商品 服务以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还包括国外的储蓄。 (2)人力资本积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资本积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 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同时,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要远高于对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他还说:“20 世纪以来,美国90%的产品更新依靠的是人才的智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力或资本。”美国 早就看到了积累人力资本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另 方面阻止了他国通过科研赶超美国的速度和力量,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纵观美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政策,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移民引才,即通过颁行修改(移 民法)对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才优先移民。二是趁火打劫,即在别国危难时机抢夺该国的关键 人才。三是重金收买,即通过高薪手段“挖掘”别国的人才。四是优惠吸引,即以优越的 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外国人才。五是截留学子,即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并以优越的待遇截 留外国留学生。虽然这些措施表面看来使美国投资不少,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却省去了人 才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部投资,甚至省去了部分大学低年级的投资,直接
463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力重新教育和培训,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 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以缓 解因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欧盟成员国 1996 年投入促进就业项目的资金占 其当年 GDP 的平均比例为 1.2%,瑞典、丹麦等国超过了 1.5%。澳大利亚政府 1995 年财 政预算为职业培训拨付的专款为 26 亿澳元,且规定以后每年递增 7%,远远高于其经济增 长率。美国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 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就业与培训局于 2002 年财政年度得到政府预 算拨款 107 亿美元,可见其服务功能相当之大。 16.1.4 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 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 资本积累政策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 欠缺,但如果人力资本或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 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在给定的人力资本与 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如果想挖掘其最大潜力并使市场达到最深化的地步,那么制度资本就 是决定性因素。 (1) 实物资本积累政策。主要来自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由于存在着商品、 服务以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还包括国外的储蓄。 (2) 人力资本积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资本积累。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 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同时,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要远高于对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他还说:“20 世纪以来,美国 90%的产品更新依靠的是人才的智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力或资本。”美国 早就看到了积累人力资本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另 一方面阻止了他国通过科研赶超美国的速度和力量,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纵观美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政策,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移民引才,即通过颁行修改(移 民法)对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才优先移民。二是趁火打劫,即在别国危难时机抢夺该国的关键 人才。三是重金收买,即通过高薪手段“挖掘”别国的人才。四是优惠吸引,即以优越的 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外国人才。五是截留学子,即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并以优越的待遇截 留外国留学生。虽然这些措施表面看来使美国投资不少,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却省去了人 才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部投资,甚至省去了部分大学低年级的投资,直接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从高层“窃取”了人才,因而反倒节约了巨额教育经费,所以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有 了大量科技人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强的智力基础,以此为主要支撑 的综合国力的保持与提升自然就有了强力保障。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靠外来 人才发家的。美国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加速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众议院外 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他们(指移居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人力资本的流失意味着财富的流 失。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152个国家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才外流”现 象已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10年来,因受过3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使哥 伦比亚损失了20亿美元。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美国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带来 的巨大好处,因此“我们欠留学生的祖国一大笔债”。本来,利益是世界上一切竞争和争 夺的动力源。既然对于每一个竞争主体来说,人才匮乏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争得人才, 就意味着争得财富;失去人才,就意味着失去财富。那么,有哪个竞争主体会愿意失去财 富,又有哪个主体不想争得更多的财富呢?这就是当代人力资本积累竞争加剧的内在动力 (3)制度资本积累政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内在变量,“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 济增长的关键”,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随着激励 结构的演进,制度决定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因此在制度经济学家 看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 是进步还是倒退,因而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罗默说,“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支持 技术变革的一种制度环境” 制度资本积累靠制度创新。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和给企 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强制措施。制度成本高就对冲了人民的勤劳。如果一国的制度有 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 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 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 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 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提出了科学创新报告,大力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和 科学技术创新制度的调整,使美国经济冲破了许多所谓的规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保持连续110多个月的增长,在保持较 低的失业率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罕有的提高。美国经济稳执牛耳,制度创新居功至 伟。在美国,制度创新的内容涉及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和运行 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而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具是政策法规。一种经济制 度的安排包括其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谓纵向结构,指构成这种经济制度的宏观、中观
46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从高层“窃取”了人才,因而反倒节约了巨额教育经费,所以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有 了大量科技人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强的智力基础,以此为主要支撑 的综合国力的保持与提升自然就有了强力保障。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靠外来 人才发家的。美国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加速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众议院外 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他们(指移居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人力资本的流失意味着财富的流 失。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 152 个国家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才外流”现 象已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10 年来,因受过 3 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使哥 伦比亚损失了 20 亿美元。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美国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带来 的巨大好处,因此“我们欠留学生的祖国一大笔债”。本来,利益是世界上一切竞争和争 夺的动力源。既然对于每一个竞争主体来说,人才匮乏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争得人才, 就意味着争得财富;失去人才,就意味着失去财富。那么,有哪个竞争主体会愿意失去财 富,又有哪个主体不想争得更多的财富呢?这就是当代人力资本积累竞争加剧的内在动力。 (3) 制度资本积累政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内在变量,“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 济增长的关键”,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随着激励 结构的演进,制度决定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因此在制度经济学家 看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 是进步还是倒退,因而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罗默说,“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支持 技术变革的一种制度环境”。 制度资本积累靠制度创新。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和给企 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强制措施。制度成本高就对冲了人民的勤劳。如果一国的制度有 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 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 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 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 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1994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提出了科学创新报告,大力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和 科学技术创新制度的调整,使美国经济冲破了许多所谓的规律,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保持连续 110 多个月的增长,在保持较 低的失业率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罕有的提高。美国经济稳执牛耳,制度创新居功至 伟。在美国,制度创新的内容涉及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和运行 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而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具是政策法规。一种经济制 度的安排包括其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谓纵向结构,指构成这种经济制度的宏观、中观
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和微观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所谓横向结构是指对这三个层次上的制度安排的相互联系 与作用制定的政策法规体系。 2)技术进步政策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 (2)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3)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美国人早就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近几年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是 鼓励再生能源的研发政策,即政府为研究开发计划提供资金,制定重大研究开发计划以及 州政府建立研究计划和额外的研究计划。 在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称道的是美国相应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两 手”政策法规。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联邦与州政府一方面制定强制性政 策和规定;另一方面实行经济激励政策。 20世纪70~80年代期间,美国先后制定和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主要包括1978年的 《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1979年的《能源税法》、1990年的《大气洁净法修正案》、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这些政策既有宏观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政策的规定,政策明确具体、 界限清楚、要求严格,可操作。同时与地方政策形成一套紧密配合的体系 992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了若干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包括:①对太阳能 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10%②对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为期10年的产品减税,即每发1 度电减少1.5美分。③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可再能源及发电系统(指1993年10月1日~2003 年12月30日之间开始运行的系统),并属于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有的电力公司和其他非盈利 的电力公司,也给予为期10年的减税。2003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提高到每度电1.8美 分。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 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 在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主要采取三大措施:①从财政和金融 方面采取刺激措施,促进技术商业化;②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制定和推广市场标准规范 ③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 另外,美国重视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巨大功能是大企业 所不及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R&D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 惠待遇,并将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 在供给管理中,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是最大的供给,哪个国家对科学技术 和技术创新抓得好,就抓住了供给管理的精髓 3)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通过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465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和微观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所谓横向结构是指对这三个层次上的制度安排的相互联系 与作用制定的政策法规体系。 2) 技术进步政策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 (2) 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3) 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美国人早就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近几年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是 鼓励再生能源的研发政策,即政府为研究开发计划提供资金,制定重大研究开发计划以及 州政府建立研究计划和额外的研究计划。 在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称道的是美国相应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两 手”政策法规。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联邦与州政府一方面制定强制性政 策和规定;另一方面实行经济激励政策。 20 世纪 70~80 年代期间,美国先后制定和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主要包括 1978 年的 《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1979 年的《能源税法》、1990 年的《大气洁净法修正案》、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这些政策既有宏观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政策的规定,政策明确具体、 界限清楚、要求严格,可操作。同时与地方政策形成一套紧密配合的体系。 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了若干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包括:①对太阳能 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 10%。②对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为期 10 年的产品减税,即每发 1 度电减少 1.5 美分。③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可再能源及发电系统(指 1993 年 10 月 1 日~2003 年 12 月 30 日之间开始运行的系统),并属于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有的电力公司和其他非盈利 的电力公司,也给予为期 10 年的减税。2003 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提高到每度电 1.8 美 分。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 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 在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主要采取三大措施:① 从财政和金融 方面采取刺激措施,促进技术商业化;② 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制定和推广市场标准规范; ③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 另外,美国重视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巨大功能是大企业 所不及的。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 R&D 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 惠待遇,并将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 50%。 在供给管理中,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是最大的供给, 哪个国家对科学技术 和技术创新抓得好,就抓住了供给管理的精髓。 3) 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通过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现代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增长,要通过国家的计划化 或政策指导来实现。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国都要制定本 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实例161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缩影——硅谷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起圣马特奥县,西至圣克拉拉县,是一块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 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万。经过40年的发展,硅谷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信息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 产业聚集地。到20世纪90年代,硅谷的研发人员已占劳动力总数的11%,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25倍 1999年,硅谷雇员人均创造价值11.5万美元,而同年美国的平均数字是78万美元,1999年,硅谷首次 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72家,有1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 1.技术创新 硅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IT业潮头,第一次 是20世纪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的东风,建立了硅谷的技术基础设 施和支持行业。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工业的急剧增长。第 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个人计算机的产业化发展,硅谷又走在前面。第四次是互联网。1993 年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和万维网的创立,为硅谷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 的突破,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高科技产业热点,硅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优势吸纳了生物科技企业 在此落户 2.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 硅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高新技术,这里汇聚的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同样发挥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中除了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昂扬的创业 精神和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产业化生产、引入市场的勇气 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美国有一套全国性的法律以及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破产、移民和研发等规范。它们是分权 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这个体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创新企 业。比如,在欧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时间是在美国所需时间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时,与绝 多数国家相反,美国根据反垄断法,一直约束着市场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对IBM和微软的 约束。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公司运营规则、购买公司产品、资助研发经费等形式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 计算机产业发展 4.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在硅谷,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 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 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更具有风险性,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
46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现代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增长,要通过国家的计划化 或政策指导来实现。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国都要制定本 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实例 16-1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缩影——硅谷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起圣马特奥县,西至圣克拉拉县,是一块 1 500 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 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 250 万。经过 40 年的发展,硅谷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信息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 产业聚集地。到 20 世纪 90 年代,硅谷的研发人员已占劳动力总数的 11%,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 2.5 倍。 1999 年,硅谷雇员人均创造价值 11.5 万美元,而同年美国的平均数字是 7.8 万美元。1999 年,硅谷首次 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 72 家,有 130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 1/3。 1.技术创新 硅谷成功地抓住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 IT 业潮头。第一次 是 20 世纪 50 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的东风,建立了硅谷的技术基础设 施和支持行业。第二次是 1959 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导致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工业的急剧增长。第 三次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个人计算机的产业化发展,硅谷又走在前面。第四次是互联网。1993 年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和万维网的创立,为硅谷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 的突破,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高科技产业热点,硅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优势吸纳了生物科技企业 在此落户。 2.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 硅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高新技术,这里汇聚的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同样发挥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中除了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昂扬的创业 精神和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产业化生产、引入市场的勇气。 3.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美国有一套全国性的法律以及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破产、移民和研发等规范。它们是分权 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这个体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创新企 业。比如,在欧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时间是在美国所需时间的 12 倍,而且成本高 3 倍。同时,与绝 大多数国家相反,美国根据反垄断法,一直约束着市场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对 IBM 和微软的 约束。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公司运营规则、购买公司产品、资助研发经费等形式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 计算机产业发展。 4.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在硅谷,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 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 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更具有风险性。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