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统之中的,它要经常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系统只有经常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才具有生命力。(3)系统论的基本思想1)整体性思想。整体性思想是系统论中最基本的思想。系统论认为:系统不是若于简单事物的堆彻,而是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的整体。首先,从系统目的的整体性来说,它要求在建立系统目标时,必须谋求系统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其次,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它要求系统要素功能必须服从于整体功能,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即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能产生质的变化,产生出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功能。冯·贝塔朗菲曾举例说:人体器官的功能是组成器官的细胞或组织所没有的,尽管器官都是由细胞、组织构成的。因此,即使每一个要素并不都很完善,但它们也可以综合、统一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都是良好的,但作为整体却不具有某种良好的功能,也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不等于整体最优。整体性思想对于管理的意义在于:当人们在对任何一个对象进行管理时,都应当把这个对象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总而言之,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2)相关性思想。相关性思想是整体性思想的延续,它揭示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系统内的各子系统或各要素之间不是互不关联的,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关系,某一方面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的变化。整个系统的目标正是通过各部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合理的、正确的协调而达到的。相关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对某一对象进行管理时,要合理安
第1章现代管理观念5排系统中各部门、各单位的秩序,使它们密切而协调地配合,形成统一的功能,从而减少由于内部矛盾而产生的内耗;同时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正确安排它们在系统中的位置,以有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功能。3)动态性思想。这一思想表明,任何系统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绝对静止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一方面,系统内部存在自组织”的运动,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变化,系统也难以维持其原来的状态。动态性思想的意义在于: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前瞻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注意信息反馈,保持充分弹性,对系统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4)开放性思想。系统的开放性思想表明,完全封闭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封闭系统因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其滴将逐渐增大,活力逐步减小。一个有机系统必须对外开放,与外界保持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因此,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之源。开放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对系统进行管理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对本系统的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能量、物质、信息。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败。(4)系统理论对管理的贡献系统论不仅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实和发展了当代哲学,而且对管理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推动了管理观念的创新。人们从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制约性得到启发,强化了管理工作中的统筹兼顾、综合优化的意识,克服广传统思维易造成的片面性、局限性:在现代社会单,人们倾向于把事物看成一个大的系统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整体拆开成许多互不联系的局部。这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一个组织的地位、作用、使命、社会责任等,有助于克服本位主义和目光短浅的行
6为。系统的开放性及组织效应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组织间的合作与联合。系统论认为,信息同能量、物质一样司等重要,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资源的含义,视信息为一种战略资源,自觉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系统论关于结构、联系决定系统功能的观点以及系统的层次、反馈、控制等概念都为人们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2)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工具。系统论揭示的宇宙中各类系统具有相似性这一真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管理人员在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找到了如控制论、可靠性理论、数理统计、运筹学、心理学等有力的工具。它们构成了管理系统工程的主体内容。对于一些用传统思维难于解决的课题,如很多组织都有多元自标,如何处理自标间的冲突并寻求令人满意的管理方案,系统理论及工程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例如,可以利用系统整体概念及多目标规划办法,较好地处理多元目标系统优化问题。3)促成了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对管理历史的考察表明,现代管理中广为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模式的出现,都与系统论的应用直接有关。案例及评析1.1.2案例1阿波罗登月飞行1969年7月16日,在美国佛罗单达州东海岸的卡纳维拉尔角,一枚36层楼高的巨型火箭笃立在肯尼迪宇航中心的发射场上,火箭顶部放置着“阿波罗”飞船。在飞船的指令舱里,搭乘着3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他们正准备实现人类第一次登月飞行。一切准备就绪以后,电子计算机发出了点火命令,“土星一V”第一级火箭的5台发动机喷出了大的火焰,3000多吨重的庞然
第1章现代管理观念7大物腾空而起,火箭上升后约10s,5km外的看台上立即感到强烈的震波。起飞后约12min,第三级火箭把飞船送入地球轨道。飞船在地球轨道上经过检查和调整,第三级火箭重新启动,将飞船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于是“阿波罗”飞船逸出地球轨道,奔向月球。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3:51,“阿波罗”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爬出舱门,在5m高的小平台上呆了几分钟,然后他伸出左脚,慢慢走下扶梯。4:07,他用左脚疑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接着他鼓起勇气将右脚也站到月面上。事后,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迈出的一小步,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则是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飞行记载。“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1961年提出的。“阿波罗”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总高25m,直径10m,重约45t。指令舱既是宇航员座舱,也是飞船控制中心。它高3.3m,底部直径约4m,重约6t,是一个圆锥体,锥项有与登月舱的对接装置。锥顶部为前舱,装有降落伞、仪器设备。锥中部是3名宇航员的密封座舱,备有14天生活必需品和救生设备。锥底部是后舱,设有10台姿态控制火箭及导航系统。服务舱位于指令舱之后,是个高6.7m,直径4m,重约25t的圆筒形舱体。舱内用轻金属结构分成6个隔舱,分别容纳主发动机、16台姿态控制火箭、燃料箱、电器系统等。登月舱由宽4.3m,高7m,重14.7t的上下两段组成。下段有着陆用发动机和交会雷达、仪器舱和蓄电池组、水和氧气槽及4条带有触地传感器的着陆支架。上段是登月舱主体,内有宇航员座舱、生命维持系统、上升发动机、姿态控制火箭、燃料箱、电源通信系统及与指令对接用的过渡通道由此可见,仅制造一个“阿波罗”飞船就已经很复杂了,更何况还要实施这样一项由地面、空间和登月3部分组成的复杂庞大的工程计划。阿波罗登月飞行不仅涉及火箭、电子、治金和化工等多种技术,而且还需要了解宇宙空间的物理环境以及月球本身的构造与形状,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安全地送上月球。同时为了确保
8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在登月前还设计了3个登月方案:第一是用大型火箭直接把飞船发射至月球轨道的“直接登月法”;第二是飞船分段送入地球轨道,再逐一对接后飞向月球的“地球轨道交会法”;第三是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并推向月球的“月球轨道交会法”。第一种方案所需技术简单方便,容易控制,但需昂贵复杂的特大功率火箭。第二种方案虽不需大型火箭,但总发射费用并不低,而且交会次数过多,不易控制。第三种方案为宇航局工程帅约翰·霍博特所提出。霍博特设想为用大型火箭把载有3名宇航员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火箭脱离后,飞船依靠惯性飞入月球轨道。3名宇航员进入登月舱,然后脱离飞船指令舱。登月舱用制动火箭减速在月面降落。返回时启动登月舱的上开发动机,与飞船指令舱会合,宇航员返回指令舱后便抛弃登月舱,开动指令舱火箭,脱离月球轨道而进入地球轨道。再入大气层时,将指令舱后的服务舱抛弃,仅剩指令舱溅落在太平洋上。显而易见,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渗透着无数管理人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心血。所以,1961年肯尼迪提出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就要求科学顾问查一香执行这样一个计划是否可能。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科学顾问做出了这样的回答:从设计、制造、发射到回收等阶段看,在工程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已有的科学技术都能解决,但关键问题可能会出在管理上。因为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庞大的一项计划,它要动员2万多家工厂、120多所大学参加,参与这项计划的人数多达400多万,要生产300多万个零部件,耗资250亿美元。计划的每一个主要步骤都要经过周密的计算,而每个主要步骤又需要次级计划和第三级计划的支持。这些人力、物力、财力都需要周密的组织。为了顺利完成设计、制造、发射、回收,人们要进行精确无误的控制。这一切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机构进行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如果管理工作搞得不好,那就很难保证计划顺利完成。于是,美压人全力以赴在管理上想办法,最后终于把人送上了月球。日本一些专家参观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所采用的硬件设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