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 语文 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体系统与文体族群 谷曙光 国之文学错综复杂,尤其中国,每个朝代皆非单一文体,而是多种文体共同存 在、共同发展。从历时性角度来说,一个朝代的文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 统,也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各种文体在系统中共存与协调发展,犹如大自 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文体之间亦具有相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 系。因此,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可能是片面的、狭隘的,如果立足于“文体 系统一一族群”,以多元角度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文体运动的真 实格局。 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应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体之“变”。文体的变化无 时不在,无处不在。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并且不是平面运动, 而是立体运动。新与旧、高与低、主与次,五方杂处,碰撞震荡。在文体系统中, 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关系微妙复杂。相对而言,主流文 体、较早文体影响边缘文体、后起文体是主要趋势,是常态;而边缘文体、后起 文体虽能反作用于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却无法实现同等的影响力。其实,多个 文体间有时还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譬如,在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循 着“文→诗→词→曲”的方向施加影响力的。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 可影响曲;反之,词却不宜影响诗、文,曲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既有较模糊的总体事理,又有单一文体的规则要求。中国 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亦有总有分,很大程度上印证、契合了朱熹提出的“理 分殊”的学说。文体系统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状态,诸文体新旧杂陈,常中有变, 变中有常,总的运行趋势是新陈代谢,但各文体又有自身的小规律,而其间的震 荡、平衡、嬗替、倾覆,实难一言而尽。 文体系统的复杂性,远超一般想象,这也加剧了研究的困难。系统内的各层次都 存在复杂的现象和机制,层次与层次之间亦错综交织,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在 这种情况下,研究一个朝代的文体系统、文体关系,就需要顾识大局、辨别主次、 理清头绪。 在研究古代文体系统的同时,还可引入“族群”的概念。在古代的文体系统中, 是否存在若干族群呢?答案是肯定的。诗歌、散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是古代 文体系统中较突出的几大族群,其中散文是最大的族群,它疆域最广、成员最多 势力最大 散文是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较好的族群。在中国古代,散文 始终是诸文体的基础。离开了散文,许多文体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先秦、两汉 是散文的天下,六朝至唐虽骈文称盛,但骈文的周围,始终笼罩着散文的巨大“阴 影”。降及宋代,散文再度成为文体系统中的核心。宋以后,散文依然是中心, 小说、戏曲的文体基础依然是散文。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诗歌和骈文族群,虽然
安徽省六安 2020 届高三下学期模拟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体系统与文体族群 谷曙光 一国之文学错综复杂,尤其中国,每个朝代皆非单一文体,而是多种文体共同存 在、共同发展。从历时性角度来说,一个朝代的文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 统,也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各种文体在系统中共存与协调发展,犹如大自 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文体之间亦具有相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 系。因此,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可能是片面的、狭隘的,如果立足于“文体—— 系统——族群”,以多元角度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文体运动的真 实格局。 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应特别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体之“变”。文体的变化无 时不在,无处不在。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永远处于运动状态,并且不是平面运动, 而是立体运动。新与旧、高与低、主与次,五方杂处,碰撞震荡。在文体系统中, 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关系微妙复杂。相对而言,主流文 体、较早文体影响边缘文体、后起文体是主要趋势,是常态;而边缘文体、后起 文体虽能反作用于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却无法实现同等的影响力。其实,多个 文体间有时还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譬如,在宋以后,一般而言,是循 着“文→诗→词→曲”的方向施加影响力的。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 可影响曲;反之,词却不宜影响诗、文,曲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的文体系统,既有较模糊的总体事理,又有单一文体的规则要求。中国 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亦有总有分,很大程度上印证、契合了朱熹提出的“理一 分殊”的学说。文体系统处于永不停歇的运动状态,诸文体新旧杂陈,常中有变, 变中有常,总的运行趋势是新陈代谢,但各文体又有自身的小规律,而其间的震 荡、平衡、嬗替、倾覆,实难一言而尽。 文体系统的复杂性,远超一般想象,这也加剧了研究的困难。系统内的各层次都 存在复杂的现象和机制,层次与层次之间亦错综交织,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在 这种情况下,研究一个朝代的文体系统、文体关系,就需要顾识大局、辨别主次、 理清头绪。 在研究古代文体系统的同时,还可引入“族群”的概念。在古代的文体系统中, 是否存在若干族群呢?答案是肯定的。诗歌、散文、骈文、小说、戏曲等是古代 文体系统中较突出的几大族群,其中散文是最大的族群,它疆域最广、成员最多、 势力最大。 散文是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较好的族群。在中国古代,散文 始终是诸文体的基础。离开了散文,许多文体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先秦、两汉 是散文的天下,六朝至唐虽骈文称盛,但骈文的周围,始终笼罩着散文的巨大“阴 影”。降及宋代,散文再度成为文体系统中的核心。宋以后,散文依然是中心, 小说、戏曲的文体基础依然是散文。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诗歌和骈文族群,虽然
在总体上不如散文族群的势力大、影响深,但在某一朝代,却也曾独领风骚,如 唐朝的诗歌,都是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文体族群 (选自2016年0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这个国家在哪个时期,它的文学都是复杂的,表现在 文学体裁上则是多种文体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B.在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文体的变化是这个系统中突出的特征,且这种变化 是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它是永恒的一种存在。 C.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新陈代谢的时期,但相当复杂,常中有变, 变中有常,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主张相契合 D.相对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几个较大的族群而言,散文族群成员多、势力大, 是生态环境、发展态势明显具有优势的族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不能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各文体之间具有相 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系。 B.文体系统中有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之分,前者对后者 的作用力有时会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 C.我们在研究文体系统、文体关系时之所以要辨别主次、理清头绪,是因为文 体系统内的各层次之间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 D.从文体发展的漫长历史的时段看,总会有一种文体族群独领风骚,如我们所 说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即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体的运动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立足于“文体一一系统一一族群”对其 进行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接近文体运动的真实格局 B.无论什么时期,文体系统中的多个文体之间会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 如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可影响曲。 C.研究古代文体系统时,若引入“族群”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弄清文体系 统中各层次之间错综交织的复杂的现象和机制。 D.散文是许多文体存在的根基,无论是骈文,还是小说、戏曲,都受到了散文 的巨大影响,哪怕散文不是当时文体系统中的核心。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翁贝托,你一定是带着微笑走的 赵武平 没有任何征兆,我的斯柯达,一周内连出了两次异常:电瓶故障,遥控钥匙失 灵……带着疑惑和不安,周六上午,我开车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维修点。突然 一条手机上的消息让我的心猛然一沉:几个小时前,翁贝托·埃科去世了 我不愿相信,翁贝托竟去了另一个世界,而他是那样一个罕见的写作超人,不知 疲倦,周周有专栏,年年出新书。不是说他还有新书在五月问世吗?况且,他交 来的作品,还有六部等待出版。性急的翁贝托,也许实在等不及了
在总体上不如散文族群的势力大、影响深,但在某一朝代,却也曾独领风骚,如 唐朝的诗歌,都是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文体族群。 (选自 2016 年 05 月 1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无论哪一个国家,无论这个国家在哪个时期,它的文学都是复杂的,表现在 文学体裁上则是多种文体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B.在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文体的变化是这个系统中突出的特征,且这种变化 是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它是永恒的一种存在。 C.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新陈代谢的时期,但相当复杂,常中有变, 变中有常,与朱熹的“理一分殊”的主张相契合。 D.相对中国古代文体系统中几个较大的族群而言,散文族群成员多、势力大, 是生态环境、发展态势明显具有优势的族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我们不能从单一视角研究文体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各文体之间具有相 资相生、相互竞争、相互融通的复杂关系。 B.文体系统中有主流文体、较早文体和边缘文体、后起文体之分,前者对后者 的作用力有时会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 C.我们在研究文体系统、文体关系时之所以要辨别主次、理清头绪,是因为文 体系统内的各层次之间具有穿透力和渗透性。 D.从文体发展的漫长历史的时段看,总会有一种文体族群独领风骚,如我们所 说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即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体的运动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立足于“文体——系统——族群”对其 进行观察考量,才有可能接近文体运动的真实格局。 B.无论什么时期,文体系统中的多个文体之间会有复杂的叠加效应和共振影响。 如文可影响诗、词,诗可影响词,词可影响曲。 C.研究古代文体系统时,若引入“族群”概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弄清文体系 统中各层次之间错综交织的复杂的现象和机制。 D.散文是许多文体存在的根基,无论是骈文,还是小说、戏曲,都受到了散文 的巨大影响,哪怕散文不是当时文体系统中的核心。 二、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翁贝托,你一定是带着微笑走的 赵武平 没有任何征兆,我的斯柯达,一周内连出了两次异常:电瓶故障,遥控钥匙失 灵……带着疑惑和不安,周六上午,我开车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维修点。突然, 一条手机上的消息让我的心猛然一沉:几个小时前,翁贝托·埃科去世了。 我不愿相信,翁贝托竟去了另一个世界,而他是那样一个罕见的写作超人,不知 疲倦,周周有专栏,年年出新书。不是说他还有新书在五月问世吗?况且,他交 来的作品,还有六部等待出版。性急的翁贝托,也许实在等不及了
去年我还开玩笑说,像小说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其实没一个适合 他。像他这样的智者,应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要不然,谁能相信,他半辈子专 攻中世纪之学,年近半百才半路出家,竟以一部《玫瑰的名字》名动天下,译成 四十三种语言;之后接连六部,也部部畅销。自六十年前,出了第一部专著《圣 托马斯美学问题》,讽古喻今、褒贬时政、调侃时尚,加起来竟有六十余部。 我一度有过错觉,以为死亡与他无关,虽然早就读过他的《我们如何笑对死亡 他这篇诙谐的妙文,给我的印象,就是在弥留之际,他一定会带了微笑。 四个月前,我同老朋友谈起,如何再请翁贝托和夫人雷娜特重访上海,一一上 次在博物馆看过陈列的青铜器收藏,他不肯接着参观了。“你们要是髙兴,继续 看去吧,我下回再来。”可是,哪里还有下回? 我真有点不安了。因为一直记得他在二00七年三月三十日临近午夜发给我的邮 件:刚刚接到你们精美的礼物。顺便提一句,要是能再给我说说,这个文献上的 内容是什么,我会非常高兴受教。这几天寄上一本我的《在超现实中旅行》,你 在第二五一页上面,能看到我讨论中国如何接受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文章。再次感 谢你和你所有的同事。你的,翁贝托。 这里说的礼物,是告别时送给他的纪念品一一珍贵的明刻《宋书》中的一页。听 说是件“五百岁的文物”,他顿时两眼放光,连声称善,说一定要亲自带回。但 临走时他忽然意识到随身携带偌大一个玻璃物件,恐怕无论如何也上不了飞机 只好托我寄到他的家里。但没想到他竟仍惦记着要我说明。这下可真是难住我了, 看不见实物,怎可能说得清楚。 至于那本书的事情,则是他们离去前一天,走在城隍庙人群熙攘的街道上,雷娜 特问我是否听说,安东尼奥尼一九七二年在此地为纪录片《中国》所取的镜头 后来成为中方指控他代表苏修、美帝国主义和法西斯,用电影疯狂攻击“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的罪证。翁贝托不经意地插了句话,说他针对那件事写过一篇文 章,收在一个文集当中,到家后会找出寄给我看。 九七七年夏天,他在《电影季刊》发表文章,结合对电影语言表达手法的分析, 既道出了安东尼奥尼身为西方导演在当时的中国左右为难的苦衷,也解释了艺术 作品处于不同文化之中,自然会受到“人类学和符号学”的价值判断,难免被另 文化误读,曲解,甚至拒绝。他尽管理解中国人的心态,但不能认可粗暴强加 给安东尼奥尼的那些罪名。 翁贝托是一位真诚的“中国爱好者”,一个想真正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可波罗 九九三年夏天,翁贝托和一批欧洲学者来到北京,在题为《他们寻找独角兽》的 报告中,翁贝托认为他到中国来,“不是寻找独角兽,而是努力理解龙的习性和 语言”,希望自己在反映不同文化时,能够“遵循一种完美的、民主的文化人类 学的原则”。 关于欧洲命运和前途,以及巨大的移民潮,翁贝托也有惊人预言:“新的欧洲后 现代的民主思想,应建立在尊重各个种族、民族的思想之上,他们能在任何地方 自由活动。”翁贝托目光如炬,近乎当代先知。可惜,这个世界,永远不懂他的 忠告。如今,欧洲涌来更多难民,极端宗教恐怖活动也不消停,这世界哪里还有 太平?难怪他要赶紧抽身脱离 冥冥之中,我仿佛望见他,正带了一丝微笑,绝尘而去 (选自2016年3月3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去年我还开玩笑说,像小说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其实没一个适合 他。像他这样的智者,应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要不然,谁能相信,他半辈子专 攻中世纪之学,年近半百才半路出家,竟以一部《玫瑰的名字》名动天下,译成 四十三种语言;之后接连六部,也部部畅销。自六十年前,出了第一部专著《圣 托马斯美学问题》,讽古喻今、褒贬时政、调侃时尚,加起来竟有六十余部。 我一度有过错觉,以为死亡与他无关,虽然早就读过他的《我们如何笑对死亡》。 他这篇诙谐的妙文,给我的印象,就是在弥留之际,他一定会带了微笑。 四个月前,我同老朋友谈起,如何再请翁贝托和夫人雷娜特重访上海,——上一 次在博物馆看过陈列的青铜器收藏,他不肯接着参观了。“你们要是高兴,继续 看去吧,我下回再来。”可是,哪里还有下回? 我真有点不安了。因为一直记得他在二 00 七年三月三十日临近午夜发给我的邮 件:刚刚接到你们精美的礼物。顺便提一句,要是能再给我说说,这个文献上的 内容是什么,我会非常高兴受教。这几天寄上一本我的《在超现实中旅行》,你 在第二五一页上面,能看到我讨论中国如何接受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文章。再次感 谢你和你所有的同事。你的,翁贝托。 这里说的礼物,是告别时送给他的纪念品——珍贵的明刻《宋书》中的一页。听 说是件“五百岁的文物”,他顿时两眼放光,连声称善,说一定要亲自带回。但 临走时他忽然意识到随身携带偌大一个玻璃物件,恐怕无论如何也上不了飞机。 只好托我寄到他的家里。但没想到他竟仍惦记着要我说明。这下可真是难住我了, ——看不见实物,怎可能说得清楚。 至于那本书的事情,则是他们离去前一天,走在城隍庙人群熙攘的街道上,雷娜 特问我是否听说,安东尼奥尼一九七二年在此地为纪录片《中国》所取的镜头, 后来成为中方指控他代表苏修、美帝国主义和法西斯,用电影疯狂攻击“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的罪证。翁贝托不经意地插了句话,说他针对那件事写过一篇文 章,收在一个文集当中,到家后会找出寄给我看。 一九七七年夏天,他在《电影季刊》发表文章,结合对电影语言表达手法的分析, 既道出了安东尼奥尼身为西方导演在当时的中国左右为难的苦衷,也解释了艺术 作品处于不同文化之中,自然会受到“人类学和符号学”的价值判断,难免被另 一文化误读,曲解,甚至拒绝。他尽管理解中国人的心态,但不能认可粗暴强加 给安东尼奥尼的那些罪名。 翁贝托是一位真诚的“中国爱好者”,一个想真正了解当代中国的马可波罗。一 九九三年夏天,翁贝托和一批欧洲学者来到北京,在题为《他们寻找独角兽》的 报告中,翁贝托认为他到中国来,“不是寻找独角兽,而是努力理解龙的习性和 语言”,希望自己在反映不同文化时,能够“遵循一种完美的、民主的文化人类 学的原则”。 关于欧洲命运和前途,以及巨大的移民潮,翁贝托也有惊人预言:“新的欧洲后 现代的民主思想,应建立在尊重各个种族、民族的思想之上,他们能在任何地方 自由活动。”翁贝托目光如炬,近乎当代先知。可惜,这个世界,永远不懂他的 忠告。如今,欧洲涌来更多难民,极端宗教恐怖活动也不消停,这世界哪里还有 太平?难怪他要赶紧抽身脱离。 冥冥之中,我仿佛望见他,正带了一丝微笑,绝尘而去。 (选自 2016 年 3 月 3 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翁贝托:意大利学者与作家。除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 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 他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他的小说是他博学的体现,而我的小说好像是无知的 产物。他写的《玫瑰的名字》改变了意大利文学史。(选自2015年7月6日《 联》之《孙若茜对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访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翁贝托勤于笔耕,不知疲倦,周周有专栏,年年出新书,在文学创作上有伟 大的成就,被作者誉为“写作超人” B.作者认为翁贝托像小说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又说其实没一个 适合他,说法矛盾,让人难以理解 C.作者想再请翁贝托和夫人雷娜特重访上海,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深 切地表达了对翁贝托去世的悲伤之情。 D.翁贝托对中国很友好,但对于中国人粗暴强加给安东尼奥尼的那些罪名不认 可,这体现了翁贝托的正直与善良。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传记开头写车子毫无征兆出现电瓶故障、遥控钥匙失灵等现象,烘托出压抑 与不安的氛围,暗示了翁贝托的突然逝世,引出对他的回忆 B.翁贝托在他还有六部书等待出版之时不幸辞世,一句“也许实在等不及了” 既写出了翁贝托的性格,又表明了命运对其不公 C.文章插叙了安东尼奥尼因一九七二年为纪录片《中国》所取的镜头在文革期 间受到批判的事例,突出了安东尼奥尼的软弱性格。 D.传记的结尾写作者仿佛看见翁贝托“正带了一丝微笑,绝尘而去”,极富有 抒情意味,突出了作者为翁贝托自豪而对其死去的失望情感。 E.本篇传记采取倒叙手法,回忆了翁贝托在文学、为人处事、对待外族文化等 方面的几件真实典型的事例,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文体特征。 6.有人说,翁贝托是一个伟大的人。试结合材料阐述翁贝托的伟大之处。(5 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城市消失的鸟群 邱红根 傻根娘眯着眼睛在阳台上晒太阳。阳台很大,挂满了香肠、猪蹄子、腌鱼等年货。 按以往的经验,进入腊月,傻根娘便准备忙碌了。 还是五年前,傻根娘在儿子这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次也是在冬天。一进腊月,城 里人也开始“忙年”了。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进了腊月,儿子阳台上 便挂满了年货。这些东西—一腌鸡鸭鱼、香肠、猪蹄子都是要在阳台上晾干的, 否则就会长出霉斑。临出门儿媳妇交代,“妈,您帮忙照看一下阳台上的年货, 城里的鸟蛮狠 儿子的房子很大,阳台也大,占了一面墙。阳台原本是用玻璃封了的。玻璃外面 又罩着一层防盜网。因为阳台上的年货需要晾干,封了的玻璃窗要打开,让阳光 和风灌进来。 那时候,城市里鸟可真多。这些鸟都是被阳台上的香肠的香味吸引来的。麻雀 八哥、乌鸦、蓝鹊是傻根娘叫的出名字的,还有很多傻根娘叫不出名字。这些鸟
翁贝托:意大利学者与作家。除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 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 他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人,他的小说是他博学的体现,而我的小说好像是无知的 产物。他写的《玫瑰的名字》改变了意大利文学史。(选自 2015 年 7 月 6 日《三 联》之《孙若茜对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访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翁贝托勤于笔耕,不知疲倦,周周有专栏,年年出新书,在文学创作上有伟 大的成就,被作者誉为“写作超人”。 B.作者认为翁贝托像小说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又说其实没一个 适合他,说法矛盾,让人难以理解。 C.作者想再请翁贝托和夫人雷娜特重访上海,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深 切地表达了对翁贝托去世的悲伤之情。 D.翁贝托对中国很友好,但对于中国人粗暴强加给安东尼奥尼的那些罪名不认 可,这体现了翁贝托的正直与善良。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A.传记开头写车子毫无征兆出现电瓶故障、遥控钥匙失灵等现象,烘托出压抑 与不安的氛围,暗示了翁贝托的突然逝世,引出对他的回忆。 B.翁贝托在他还有六部书等待出版之时不幸辞世,一句“也许实在等不及了” 既写出了翁贝托的性格,又表明了命运对其不公。 C.文章插叙了安东尼奥尼因一九七二年为纪录片《中国》所取的镜头在文革期 间受到批判的事例,突出了安东尼奥尼的软弱性格。 D.传记的结尾写作者仿佛看见翁贝托“正带了一丝微笑,绝尘而去”,极富有 抒情意味,突出了作者为翁贝托自豪而对其死去的失望情感。 E.本篇传记采取倒叙手法,回忆了翁贝托在文学、为人处事、对待外族文化等 方面的几件真实典型的事例,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文体特征。 6.有人说,翁贝托是一个伟大的人。试结合材料阐述翁贝托的伟大之处。(5 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城市消失的鸟群 邱红根 傻根娘眯着眼睛在阳台上晒太阳。阳台很大,挂满了香肠、猪蹄子、腌鱼等年货。 按以往的经验,进入腊月,傻根娘便准备忙碌了。 还是五年前,傻根娘在儿子这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次也是在冬天。一进腊月,城 里人也开始“忙年”了。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进了腊月,儿子阳台上 便挂满了年货。这些东西——腌鸡鸭鱼、香肠、猪蹄子都是要在阳台上晾干的, 否则就会长出霉斑。临出门儿媳妇交代,“妈,您帮忙照看一下阳台上的年货, 城里的鸟蛮狠。” 儿子的房子很大,阳台也大,占了一面墙。阳台原本是用玻璃封了的。玻璃外面 又罩着一层防盗网。因为阳台上的年货需要晾干,封了的玻璃窗要打开,让阳光 和风灌进来。 那时候,城市里鸟可真多。这些鸟都是被阳台上的香肠的香味吸引来的。麻雀、 八哥、乌鸦、蓝鹊是傻根娘叫的出名字的,还有很多傻根娘叫不出名字。这些鸟
总是趁人不注意,飞进防盗网,飞上阳台,在香肠上啄个洞就飞走了。最讨厌的 是麻雀,这小东西灰头灰脑的,一来就是一群。那年的整个腊月,傻根娘就坐在 阳台上赶鸟。 傻根娘不识字,看不懂电视。儿子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家务活插不上手,来 到城里,傻根娘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儿子儿媳工作忙,每天都早出晩归的,孙子 在外地上大学。儿子儿媳出门后,偌大的一个房子,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 傻根娘就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在城市邻居之间从来不 说话不来往,这点可真比不上乡下,一出门,整个村子都是熟人,这里站站那里 瞅瞅,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在城市傻根娘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这次,傻根娘是不得不随儿子来到城里的。去年傻根他爹去 世后傻根娘觉得乡村再没有值得牵挂的,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儿子是村里走 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到了城里,后来取了个城里媳妇,在城里安了家。 傻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傻根爹没去世时,傻根多次说,“妈,你们就不种地了 到城市里来吧!儿子能养活你们。您和爸爸这么大年纪,也该享清福了。”对儿 子的要求傻根娘总是不答应。傻根娘是个明白人,她不答应儿子是有自己的想法 的。虽然儿媳妇很孝顺,但“媳妇和婆婆原本就是天敌”,一一这可是书上说的。 再孝顺的媳妇和婆婆待时间长了,也会闹出矛盾。“就是牙齿和嘴唇也有打架的 时候呢!”。再说懒散惯了的傻根娘可受不了城市的局促。因此无论傻根怎么做 工作,傻根娘就是不松口,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城市的这些日子,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勤劳了一辈子的傻根娘便 觉得浑身不自在,就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希望自己能像五年前一样,在阳台上 赶鸟,体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隐秘的内心深处,傻根娘已经把鸟当作 自己的一份期待,一份渴望,一份坚守 现在,傻根娘躺在阳台的宽大藤椅上,眼睛眯成一条线。阳台上的香肠,散发出 好闻的香味,傻根娘爱闻这种香气,这种香气仿佛是一种诱惑,人都受不了何况 鸟。今年却出乎意外,没有一只鸟飞进阳台啄食。这倒是让傻根娘很是失望。傻 根娘不知道城市的鸟群都飞到哪里去了? 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风中流动着一种发霉的味道。傻根娘瞥见阳台上的甜香 肠的表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霉斑,特别是在香肠皱褶处更明显。傻根娘知道这霉 斑是有毒的,需要被清除。想到这一层,傻根娘颤微微地去厨房拿块抹布,把 根根甜香肠表面的霉斑耐心地轻轻擦拭· 做完这项工作,傻根娘真的累了。她吃力地躺在藤椅上,她想,自己真的老了 不中用了。跨过年,傻根娘就进八十七岁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7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这从她每年都早早地备好年货即可看出,且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高,傻根只好事事都听她的意见 B.小说第三自然段对傻根家阳台的介绍,既承接上文傻根媳妇要傻根娘照看年 货的事情,又引出了下文傻根娘在阳台赶鸟的事件。 C.小说中写傻根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傻根娘连家务活插不上手,主要是突 出了城里人生活水平高,与农村落后的经济构成对比。 D.傻根娘本来一直不愿到城里来住,认为自己和媳妇合不来,后来发现傻根与 傻根媳妇对她都很孝顺,于是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
总是趁人不注意,飞进防盗网,飞上阳台,在香肠上啄个洞就飞走了。最讨厌的 是麻雀,这小东西灰头灰脑的,一来就是一群。那年的整个腊月,傻根娘就坐在 阳台上赶鸟。 傻根娘不识字,看不懂电视。儿子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家务活插不上手,来 到城里,傻根娘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儿子儿媳工作忙,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孙子 在外地上大学。儿子儿媳出门后,偌大的一个房子,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对象。 傻根娘就觉得自己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相当地孤单。在城市邻居之间从来不 说话不来往,这点可真比不上乡下,一出门,整个村子都是熟人,这里站站那里 瞅瞅,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在城市傻根娘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时间一晃就是五年。这次,傻根娘是不得不随儿子来到城里的。去年傻根他爹去 世后傻根娘觉得乡村再没有值得牵挂的,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儿子是村里走 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到了城里,后来取了个城里媳妇,在城里安了家。 傻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傻根爹没去世时,傻根多次说,“妈,你们就不种地了, 到城市里来吧!儿子能养活你们。您和爸爸这么大年纪,也该享清福了。”对儿 子的要求傻根娘总是不答应。傻根娘是个明白人,她不答应儿子是有自己的想法 的。虽然儿媳妇很孝顺,但“媳妇和婆婆原本就是天敌”,——这可是书上说的。 再孝顺的媳妇和婆婆待时间长了,也会闹出矛盾。“就是牙齿和嘴唇也有打架的 时候呢!”。再说懒散惯了的傻根娘可受不了城市的局促。因此无论傻根怎么做 工作,傻根娘就是不松口,一直和傻根爹在乡下侍弄他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城市的这些日子,儿媳妇什么事情都不让傻根娘干。勤劳了一辈子的傻根娘便 觉得浑身不自在,就一直盼望着进入腊月。希望自己能像五年前一样,在阳台上 赶鸟,体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价值”。在隐秘的内心深处,傻根娘已经把鸟当作 自己的一份期待,一份渴望,一份坚守。 现在,傻根娘躺在阳台的宽大藤椅上,眼睛眯成一条线。阳台上的香肠,散发出 好闻的香味,傻根娘爱闻这种香气,这种香气仿佛是一种诱惑,人都受不了何况 鸟。今年却出乎意外,没有一只鸟飞进阳台啄食。这倒是让傻根娘很是失望。傻 根娘不知道城市的鸟群都飞到哪里去了? 太阳病怏怏地挂在天空,风中流动着一种发霉的味道。傻根娘瞥见阳台上的甜香 肠的表面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霉斑,特别是在香肠皱褶处更明显。傻根娘知道这霉 斑是有毒的,需要被清除。想到这一层,傻根娘颤微微地去厨房拿块抹布,把一 根根甜香肠表面的霉斑耐心地轻轻擦拭…… 做完这项工作,傻根娘真的累了。她吃力地躺在藤椅上,她想,自己真的老了, 不中用了。跨过年,傻根娘就进八十七岁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 年第 7 期)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A.傻根媳妇是个能持家的能干人,这从她每年都早早地备好年货即可看出,且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高,傻根只好事事都听她的意见。 B.小说第三自然段对傻根家阳台的介绍,既承接上文傻根媳妇要傻根娘照看年 货的事情,又引出了下文傻根娘在阳台赶鸟的事件。 C.小说中写傻根家里的东西都是电气化,傻根娘连家务活插不上手,主要是突 出了城里人生活水平高,与农村落后的经济构成对比。 D.傻根娘本来一直不愿到城里来住,认为自己和媳妇合不来,后来发现傻根与 傻根媳妇对她都很孝顺,于是才答应随傻根来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