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侧壁 为肱骨近侧段的内侧面,其前内侧有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 5.腋腔的底 为皮肤、浅筋膜和豉筋膜,自胸空向上肢移行。 6.破腔上口 为一三角形间眼,由第一肋骨(内侧)、锁骨(前)和肩阴骨上缘(后)围成。颈根部的固有筋膜包被着臂丛和腋血管,形成筋膜期,叫 做皱期,经此口从颈部进入骇腔。 二、腋腔的内容 1.腋动脉ax训ary artery锁骨下动脉在越过第一助骨外侧缘以后,易名为腋动脉,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腋动脉以胸小肌为 标志将其分为三段:即从起点至胸小肌上缘为第一段:胸小肌复盖的为第二段:由胸小肌下缘至背阔肌下缘的为第三段,腋动脉行程中发出6 个分支. (一)胸上动脉(已述于前) ()胸肩峰动脉(已述于前) (三)胸外侧动脉(已述于前 (四)肩胛下动脉subscapular artery较相大,发自腋动脉第三段,沿肩钾下肌下缘向后下方行下,随即分出旋肩钾动脉,经三边孔到冈下 窝,本干延续为胸背动脉,与同名神经伴行,分布于背阔肌等结构。 (五)旋就前动脉anterior humeralo ℃umflexartery较细小,起自破动脉第三段,在喙就肌深面从前方绕过就骨外科颈,与旋就后动脉吻 合,分布肱二头肌长头和肩关节。 lexarter校前动脉担大,伴骑神经穿过四边孔,绕骨外科颈内面和后面,在三角肌深面 与旋肱前动脉吻合,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2。腋静肤axillar 山在血管神经束中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助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 骨下静静脉是上破静的主干,除收纳与纯动酰合支伴行的静外,丰要接受头脉和贵要静脉第浅静班的汇入 、丛及其分支壁从brachialn 由颈5一8和陶1神经前支构成,在颈外侧区,此5根合成上王中干和下干,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 由三个发出。它们本 可以分为两类, 类是分布 于胸。背部上肢肌和肩带肌及其附近组织的短神经,另 类是分 于白由上技各结构的长神经(图55.56、 15) 8 个 图56臂丛及其与孩动脉的关系
4.外侧壁 为肱骨近侧段的内侧面,其前内侧有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 5.腋腔的底 为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自胸壁向上肢移行。 6.腋腔上口 为一三角形间隙,由第一肋骨(内侧)、锁骨(前)和肩胛骨上缘(后)围成。颈根部的固有筋膜包被着臂丛和腋血管,形成筋膜鞘,叫 做腋鞘,经此口从颈部进入腋腔。 二、腋腔的内容 1.腋动脉axillary artery 锁骨下动脉在越过第一肋骨外侧缘以后,易名为腋动脉,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腋动脉以胸小肌为 标志将其分为三段:即从起点至胸小肌上缘为第一段;胸小肌复盖的为第二段;由胸小肌下缘至背阔肌下缘的为第三段,腋动脉行程中发出6 个分支。 (一)胸上动脉(已述于前) (二)胸肩峰动脉(已述于前) (三)胸外侧动脉(已述于前) (四)肩胛下动脉subscapular artery较粗大,发自腋动脉第三段,沿肩胛下肌下缘向后下方行下,随即分出旋肩胛动脉,经三边孔到冈下 窝,本干延续为胸背动脉,与同名神经伴行,分布于背阔肌等结构。 (五)旋肱前动脉anterior humeralcircumflexartery较细小,起自腋动脉第三段,在喙肱肌深面从前方绕过肱骨外科颈,与旋肱后动脉吻 合,分布肱二头肌长头和肩关节。 (六)旋肱后动脉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artery较旋肱前动脉粗大,伴腋神经穿过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内面和后面,在三角肌深面 与旋肱前动脉吻合,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2.腋静脉axillaryvein 在血管神经束中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肋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 骨下静脉。腋静脉是上肢静脉的主干,除收纳与腋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外,主要接受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等浅静脉的汇入。 3.臂丛及其分支 臂丛brachialplexus 由颈5~8和胸1神经前支构成,在颈外侧区,此5根合成上干、中干和下干,每干又分成前后两股, 至腋腔再编织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三个束,包裹着腋动脉的第二段。分布到上肢的神经除胸长神经外,都分别由三个束发出。它们基本上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于胸、背部上肢肌和肩带肌及其附近组织的短神经,另一类是分布于自由上肢各结构的长神经(图5-5、5-6、5 -15)。 图5-6 臂丛及其与腋动脉的关系
E中f 图512时 5一7刀发自臂丛根部,经跨丛后方入腔,沿前绍肌表面下行 约在胸外侧动脉后方2横指处,分支支 由于前。 导致 骨柱缘起,叫做翼状肩。 患者的上肢不能高举过头 内侧神经 已述于本章第 后束发出,行于肩钾下肌前面 支配肩下肌和大肌, acodorsalnerve(C5 7起于后束,与肩下动脉和胸背动脉伴行,支配背阔肌 S)锁骨下肌神经subelaviannerve(C5、6)),细小,由上干发出,先行于颈外静球的后外方,继经锁骨下动脉与锁骨下静脉之间,进入 锁 下 (二眉丛的长种经 丛长神经从各束发出后,行向自由上肢,支配各该部的肌肉和皮肤。由外侧束发出的有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根,前者斜向下外方 穿过缘肱肌进入臂部。由内侧束发出者由外侧向内侧排列为正中神经内侧根、尺神经、前臀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在皱 动脉第三段的前外侧与外侧根汇合,进入臂部:尺神经在薇动脉的内侧进入臂郎。由后束发出的有神经和桡神经。腋神经伴旋肱后动脉穿四 边孔至三角肌深面 饶神经在腋动脉后方,经大园肌,背因肌的前面进入臂部。臂丛长神经的走行,耻邻和分布将于第四节中详述, 4.鼓淋巴结axillarymphn0des约20~30个,可分为群(图53) (一)外侧群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收纳上肢大部分淋巴管。手和前臂感染,首先侵及此群。 (二)前群位于前据肌的表面,循离外侧血管分布,收纳乳房、胸前外侧壁、脐平面以上腹前壁的淋巴管,乳豫奢时首先侵及此群。 (三)后群位于肩岸下血管周围,收纳背上部、颈后部。肩关节及胸后壁的淋巴。 (四)中央群位于腋腔底部中央的结绵组织中,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 (五)腋尖群又称锁骨下群,位于潮小肌上部,锁胸筋膜深面,沿破动脉近侧段排列,收纳乳房上部以及中央群的淋巴。本群的输出管汇 成锁骨下干,左侧者注入胸导管,右侧者注入右淋巴导管。当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清扫淋巴结时,需注意保护前群附近的胸长神经和与后群相邻 的陶背神经。 腋区解剖步骤与方法 1。切口及翻皮输 尽量将曾部外展,便于解剖。在臂内侧自腋前线向下做一切口至肘上部,在时上部做一横切口,将腋区连同臂部的皮能向外侧翻起(固5: 4),注意保护经腋窝底部行向臂内侧的助间臂神经。别除浅筋膜,显露深筋膜(腋筋膜) 2.打开腋腔前壁 在胸小肌近起点处切断该肌,与胸大肌一并翻向外上方,切断进入大、小肌的神经血管,注意穿锁淘筋膜的结构和紧邻被静脉近段排列 的淋巴结尖群。在前据肌表面寻找分布于 该肌的潮长神经及小肌下外侧的胸外侧动脉,在第一助间神近酸前线附近,找出肋间臂神经,注 意它的行径观察缘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肌皮神经多穿过喙肱肌 3。分密井清除液淋巴结 按前述的腋淋巴结各群的位置寻找淋巴结,各群找出1~2个即可,观察后清除之
图5-12 肘窝 (一)臂丛的短神经 (1)胸长神经longthoracicnerve(C5~7)发自臂丛根部,经臂丛后方入腋腔,沿前锯肌表面下行,约在胸外侧动脉后方2横指处,分支支配 前锯肌。该神经损伤后,由于前锯肌瘫痪,导致肩胛骨脊柱缘起,叫做翼状肩,患者的上肢不能高举过头。 (2)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 已述于本章第一节 (3)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nerves(C5、6)2-3支,从后束发出,行于肩胛下肌前面,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4)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nerve(C5~7)起于后束,与肩胛下动脉和胸背动脉伴行,支配背阔肌。 (5)锁骨下肌神经subclaviannerve(C5、6),细小,由上干发出,先行于颈外静脉的后外方,继经锁骨下动脉与锁骨下静脉之间,进入 锁骨下肌,支配该肌。 ( 二)臂丛的长神经 臂丛长神经从各束发出后,行向自由上肢,支配各该部的肌肉和皮肤。由外侧束发出的有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根,前者斜向下外方, 穿过喙肱肌进入臂部。由内侧束发出者由外侧向内侧排列为正中神经内侧根、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在腋 动脉第三段的前外侧与外侧根汇合,进入臂部;尺神经在腋动脉的内侧进入臂部。由后束发出的有腋神经和桡神经。腋神经伴旋肱后动脉穿四 边孔至三角肌深面;桡神经在腋动脉后方,经大圆肌、背阔肌的前面进入臂部。臂丛长神经的走行、毗邻和分布将于第四节中详述。 4.腋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s 约20~30个,可分为5群(图5-3) (一)外侧群 沿腋静脉远侧段排列,收纳上肢大部分淋巴管。手和前臂感染,首先侵及此群。 (二)前群 位于前锯肌的表面,循胸外侧血管分布。收纳乳房、胸前外侧壁、脐平面以上腹前壁的淋巴管,乳腺癌时首先侵及此群。 (三)后群 位于肩胛下血管周围,收纳背上部、颈后部、肩关节及胸后壁的淋巴。 (四)中央群 位于腋腔底部中央的结缔组织中,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 (五)腋尖群 又称锁骨下群,位于胸小肌上部,锁胸筋膜深面,沿腋动脉近侧段排列,收纳乳房上部以及中央群的淋巴。本群的输出管汇 成锁骨下干,左侧者注入胸导管,右侧者注入右淋巴导管。当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清扫淋巴结时,需注意保护前群附近的胸长神经和与后群相邻 的胸背神经。 腋区解剖步骤与方法 1.切口及翻皮瓣 尽量将臂部外展,便于解剖。在臂内侧自腋前线向下做一切口至肘上部,在肘上部做一横切口,将腋区连同臂部的皮瓣向外侧翻起(图5- 4),注意保护经腋窝底部行向臂内侧的肋间臂神经。剔除浅筋膜,显露深筋膜(腋筋膜)。 2.打开腋腔前壁 在胸小肌近起点处切断该肌,与胸大肌一并翻向外上方,切断进入胸大、小肌的神经血管。注意穿锁胸筋膜的结构和紧邻腋静脉近段排列 的腋淋巴结尖群。在前锯肌表面寻找分布于该肌的胸长神经及胸小肌下外侧的胸外侧动脉,在第二肋间隙近腋前线附近,找出肋间臂神经,注 意它的行径。观察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肌皮神经多穿过喙肱肌。 3.分离并清除液淋巴结 按前述的腋淋巴结各群的位置寻找淋巴结,各群找出1~2个即可,观察后清除之
4。清理血管、神经 清理液静脉,可切断其属支,必要时,可在第一助外侧缘切断薇静脉,于藏静脉内侧寻觅臂内侧皮神经。清理藏动脉的分支(一般为 支),观察它们的行径及分布,有无变异情况。洁理臂丛在锁骨以下的部分(本次操作仅能见到臂丛的股和束,根和干在解副颈部时观察) 观察酸动脉与臂丛三个神经束的关系,追踪各束的分支。修洁腰腔客壁,观察各壁的形成以及三边孔和四边孔内通过的结构(图5·9),最后 复习腋腔的组成及其内客, 第三节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 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头部分界;前方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腰背部外侧缘为腋后线的延线:第12助为腰部与背部的分界。 本区重要的体表标志有枕外隆突,第6颈椎以下各椎骨的棘突,以及其它常用作定位的标志:在直立两上胶垂于体侧时,两侧肩钾冈内侧端 连线,通过第三胸椎棘突:两侧肩钾下角连线,横过第7胸推棘突:两侧酯储最高点的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 一、皮肤和浅筋膜 项背部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并有纤姓束与深筋膜相连。膜部的浅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问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项部的皮神经主要由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分布。枕大神经 tal nerve是第二项神经后支的皮支,较粗大,在上项线高度穿斜 方肌及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第三枕神经是第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项郎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背部的皮神经为陶神经后支的皮支,上半部者在靠近正中线的两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下半部者则距正中线约4~5厘米处穿出(图 一特下皮神 图57背部浅层结构 爱部的皮神经来自第1~3腰神经后支,它们从:辣肌外侧缘穿出深筋膜,除分支布于腰部外,主支越过露师,分布臂上部皮肤,叫做臂上 皮神经(已见于臂部解制)。 与上述皮神经伴行尚有细小的动脉支,它们是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二、深筋膜 1。随部深筋膜 项部深筋膜包绕项部的浅层肌和深层肌,与颈部深筋膜相续。 2。腰背部深筋膜 厦背部深筋膜叫陶腰筋摸thoracolumbar fasci1a,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厚,位于概核肌的表面,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向上与项部深筋膜 相续,向下附于落喃和骶骨背面:中层位于骶棘肌深面,即服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在骶辣肌外侧缘处,与浅层愈合,共同形成包绕纸棘肌的筋 膜,同时为背闲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提供了广闲的起点:深层较满弱,复于援方肌的前面,叫做腰方肌筋膜,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三、项背部肌
4.清理血管、神经 清理腋静脉,可切断其属支,必要时,可在第一肋外侧缘切断腋静脉,于腋静脉内侧寻觅臂内侧皮神经。清理腋动脉的分支(一般为6 支),观察它们的行径及分布,有无变异情况。清理臂丛在锁骨以下的部分(本次操作仅能见到臂丛的股和束,根和干在解剖颈部时观察), 观察腋动脉与臂丛三个神经束的关系,追踪各束的分支。修洁腋腔各壁,观察各壁的形成以及三边孔和四边孔内通过的结构(图5-9)。最后 复习腋腔的组成及其内容。 第三节 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 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头部分界;前方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腰背部外侧缘为腋后线的延线;第12肋为腰部与背部的分界。 本区重要的体表标志有枕外隆突,第6颈椎以下各椎骨的棘突,以及其它常用作定位的标志;在直立两上肢垂于体侧时,两侧肩胛冈内侧端 连线,通过第三胸椎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连线,横过第7胸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 一、皮肤和浅筋膜 项背部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并有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腰部的浅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项部的皮神经主要由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分布。枕大神经greateroccipital nerve 是第二项神经后支的皮支,较粗大,在上项线高度穿斜 方肌及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第三枕神经thirdoccipital nerve是第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项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背部的皮神经为胸神经后支的皮支,上半部者在靠近正中线的两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下半部者则距正中线约4~5厘米处穿出(图5- 7)。 图5-7 背部浅层结构 腰部的皮神经来自第1~3腰神经后支,它们从骶棘肌外侧缘穿出深筋膜,除分支布于腰部外,主支越过髂嵴,分布臂上部皮肤,叫做臂上 皮神经(已见于臂部解剖)。 与上述皮神经伴行尚有细小的动脉支,它们是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二、深筋膜 1.项部深筋膜 项部深筋膜包绕项部的浅层肌和深层肌,与颈部深筋膜相续。 2.腰背部深筋膜 腰背部深筋膜叫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厚,位于骶棘肌的表面,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向上与项部深筋膜 相续,向下附于髂嵴和骶骨背面;中层位于骶棘肌深面,即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在骶棘肌外侧缘处,与浅层愈合,共同形成包绕骶棘肌的筋 膜鞘,同时为背阔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提供了广阔的起点;深层较薄弱,复于腰方肌的前面,叫做腰方肌筋膜,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三、项背部肌
项背部肌可分为三类: 一类为背部上肢肌,起于项背部,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参与上肢的运动,当上肢固定时,则可运动躯干;另一类 为背部肋骨肌,起于背部,止于肋骨,参与呼吸运动:第三类为项背部固有肌。这三类肌肉的位置也依次由浅向深:即第一层为背部上鼓肌的 斜方肌(上)和背阔肌(下);第二层为在项部的头颈夹肌和属于背部上肢肌的提肩胛肌和菱形肌,在背部为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属于背部 助骨肌:第三层为背部固有肌·:棘肌:第四层是项部位于环椎、枢锥和枕得之间的椎枕肌,为运动环枕。环枢关节的肌肉(图5·7、5 8). 烟5。发背强已结物 背疆部肌肉之间存在着一些较满弱的区域,在临床上具有实际意义. 腰三角(腰下三角)由背阔肌外下缘、腹外斜肌后缘与酪幡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无肌层复盖。腹后壁的腹遵后脓种可从此 三角穿破,此处偶发生腰疝】 暖上三角由下后锯肌,腹内斜肌与艇技肌围成,三角的底为腹横肌拦腰,顶由背阔肌复盖。三角内有助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感鞭股沟神 经通过.腹膜后被肿可穿破此三角,腕腔内容物亦可从此处突出,形成腰疝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背闲肌与肩聊骨的柱缘国成。临床上在此处听诊,呼吸音较其它部位清晰(图5·】 项部肌的名那起止作用及神经支 次名称 作用 ,下纤维下降肩。全肌纤维收缩, 肩关节后伸、旋内和内 第 一3颈椎横突后结节 单侧收路。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路,使头后仰 肩闲提 甲骨内角和柱缘的上 上提骨并使育骨下角转向转向内上方 肩评骨的府柱缘 使增得骨向将柱登忧 146 肩 上后督机第12陶椎棘突 第2一5肋骨的角外 下提助号助吸气 下后塔肌第11一12摊林突,第1一2腰指辣交 三经技肌骨面,结节韧蒂,指蒜突,蓝崎后背筋装助骨椎骨的 使两柱后伸,竖 助间 容神 枕骨下项线 使头郎园和后仰 枕下 头下斜肌 四、上肢带肌及局部结构 上肢带肌共6块,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有三角肌、大圆肌和小圆肌:深层有冈上肌、冈下肌和肩下肌(图59)
项背部肌可分为三类:一类为背部上肢肌,起于项背部,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参与上肢的运动,当上肢固定时,则可运动躯干;另一类 为背部肋骨肌,起于背部,止于肋骨,参与呼吸运动;第三类为项背部固有肌。这三类肌肉的位置也依次由浅向深:即第一层为背部上肢肌的 斜方肌(上)和背阔肌(下);第二层为在项部的头颈夹肌和属于背部上肢肌的提肩胛肌和菱形肌,在背部为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属于背部 肋骨肌;第三层为背部固有肌-骶棘肌;第四层是项部位于环椎、枢锥和枕骨之间的椎枕肌,为运动环枕、环枢关节的肌肉(图5-7、5- 8)。 图5-8 背部深层结构 背腰部肌肉之间存在着一些较薄弱的区域,在临床上具有实际意义。 腰三角(腰下三角) 由背阔肌外下缘、腹外斜肌后缘与髂嵴围成,三角的底为腹内斜肌,表面无肌层复盖。腹后壁的腹膜后脓肿可从此 三角穿破,此处偶发生腰疝。 腰上三角由下后锯肌,腹内斜肌与骶棘肌围成,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腱膜,顶由背阔肌复盖。三角内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 经通过。腹膜后脓肿可穿破此三角,腹腔内容物亦可从此处突出,形成腰疝。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背阔肌与肩胛骨的脊柱缘围成。临床上在此处听诊,呼吸音较其它部位清晰(图5-7)。 项背部肌的名称、起止、作用及神经支配 层次 名称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 第一 层 斜方肌 枕骨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 的棘突和棘上韧带 锁骨、肩峰和肩胛冈 上部纤维上提肩胛骨,下部纤维下降肩胛。全部肌纤维收缩, 使肩胛骨向脊柱移动 副神经 背阔肌 下部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中嵴和髂嵴 肱骨小结节嵴 肩关节后伸、旋内和内收 胸背神 第二 层 头夹肌 颈夹肌 上部胸椎和第7颈椎的棘突及项韧带 第3~6胸椎棘突 枕骨上项线 第1~3颈椎横突后结节 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颈神经 侧支 肩胛提肌 上四个颈椎横突后结节 肩胛骨内角和脊柱缘的上部 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转向内上方 肩胛背 菱形肌 第6~7颈椎棘突 第1~4胸椎棘突 肩胛骨的脊柱缘 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扰 肩胛背 上后锯肌 第6~7颈椎棘突 第1~2胸椎棘突 第2~5肋骨的肋角外侧面 下提肋骨助吸气 肋间神 下后锯肌 第11~12胸椎棘突,第1~2腰椎棘突 第9~12肋骨外侧面 下降肋骨助呼气 肋间神 第三 层 骶棘肌 骶骨背面,骶结节韧带,腰椎棘突,髂嵴后部腰背筋膜 肋骨、椎骨的横突和棘突以及颞 骨乳突等 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竖 直躯干 脊神经 第四 层 头后大直 肌 头后小直 肌 头上斜肌 头下斜肌 第2颈椎棘突 寰椎后结节 寰椎横突 第2颈椎棘突 枕骨下项线 枕骨下项线 枕骨下项线 寰椎横突 使头部回旋和后仰 枕下神 腰方肌 髂嵴 第12肋骨和上位四个腰椎横突 下降肋骨,使脊柱侧屈 腰神经 腰大肌 第12 胸椎下缘,全部腰椎体的外侧面和横突 股骨小转子 屈髋关节并使之外旋 腰神经 四、上肢带肌及局部结构 上肢带肌共6块,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有三角肌、大圆肌和小圆肌;深层有冈上肌、冈下肌和肩下肌(图5-9)
图5.9三角肌区和肩牌区 渔乳4d起于缆母外圆U、富修及遍舞飘,从前、外、后三面包烧肩关节,形成肩部老修,其前部肌束行向外下后方 n .三角肌 下肌,小圆肌和 三头肌长头的起点 ,三角肌的作用为肩关节外展 部纤维可使关节并拉内 后部纤4 C©起于冈上,肌束行向外侧,经缘育初带下方,从上方越过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冈上肌收缩使肩关节 外展臂外展运动,首先由冈上肌启动 。该肌受肩钾上树 同示外上,关后方立正于大中金库方美林飘由用用上 孩,则臂外 配. 于网下佩方,起于房部外鞋储)尚属纤雀行向外上,从后方凉关节,止于大练 部。可使 5.大国肌1er©smor位于小圆肌下方,起自肩下角的背面,肌束行向外上,经肱三头肌长头的前方,从前下方跨过肩关节,止于肱骨 小结节崤、作用为肩关节内收并旋内,该肌受肩下神经支配 下肌ubscapularis位于肩脾下窝,起始后肌束行向外,跨越肩关节前方,止于弦骨小结节。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该肌由肩时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脚下肌的抵止定在肱骨大、小结节处,形成了从前.、上、后三面包绕肩关节的键膜板,并与肩关节囊相形 着,起着保护和增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叫做肩袖或避抽,当肩部受到刷创时,肌肉急刚收缩,可导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或肩抽断裂,写引 起肩关节痛和运动障碍。 由背面观察腋控后盛时,可见三边孔和四边孔,在其周界的组成上,它们的上边为小圆肌(从前面观察时为肩评下肌) 五、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倾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 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扇膘背神经dorsalse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開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钾提肌 和菱形肌。 3。肩卿上神轻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高甲上动脉伴行,经启阴相切带下方入冈上宽,支配冈上肌,主干维 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牌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训ary nerve(C5、6)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 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钾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骇腔 6.购背抽经hotacodorsal nerveice6一1已述于动路 7.肩聊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神经的前方,自肩脾祸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评上神 经伴行,绕肩牌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焉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钾提肌的前缘分 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舞提肌内侧,沿肩钾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 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脾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藏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弹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 节及附近结构。 9,.肩即动脉网在风上窝.冈下宽和肩踯下宽,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启钾上动酰和预褪动脉隆支,与来自液动脉肩脚下动脉的旋肩既 动脉和陶背动赫形成广泛的吻合,叫做肩动脉网,动脉网的存在有助于腋动脉损伤或结扎时(在动脉第一、二段)侧副循环的建立(固5 -101
图5-9 三角肌区和肩胛区 1.三角肌 deltoid起于锁骨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形成肩部膨隆,其前部肌束行向外下后方,中部肌 束行向下方,后部肌束行向外下前方,三部分肌束集中成粗壮的的止腱,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三角肌前部纤维复盖肱二头肌和喙肱肌;后部 纤维复盖冈上、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的止点及肱三头肌长头的起点。三角肌的作用为肩关节外展,前部纤维可使肩关节屈并旋内,后部纤维 则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该肌受腋神经支配。 2.冈上肌supraspinatus起于冈上窝,肌束行向外侧,经喙肩韧带下方,从上方越过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冈上肌收缩使肩关节 外展。臂外展运动,首先由冈上肌启动,外展至30°时,三角肌继之,如冈上肌瘫痪,则臂外展困难。该肌受肩胛上神经支配。 3.冈下肌infraspinatus起于冈下窝,肌束行向外上,自肩关节后方跨过,止于大结节中部。其作用为使肩关节旋外。该肌由肩胛上神经支 配。 4.小圆肌 teresminor位于冈下肌下方,起于肩胛骨外侧缘(腋缘)上2/3的背侧面,纤维行向外上,从后方跨过肩关节,止于大结节的下 部。可使肩关节旋外。该肌由腋神经支配。 5.大圆肌 teres major 位于小圆肌下方,起自肩胛下角的背面,肌束行向外上,经肱三头肌长头的前方,从前下方跨过肩关节,止于肱骨 小结节嵴、作用为肩关节内收并旋内。该肌受肩胛下神经支配。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位于肩胛下窝,起始后肌束行向外,跨越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该肌由肩胛 下神经支配。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抵止腱在肱骨大、小结节处,形成了从前、上、后三面包绕肩关节的腱膜板,并与肩关节囊相愈 着,起着保护和增强关节稳固性的作用,叫做肩袖或腱袖,当肩部受到剧创时,肌肉急剧收缩,可导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或肩袖撕裂,引 起肩关节痛和运动障碍。 由背面观察腋腔后壁时,可见三边孔和四边孔,在其周界的组成上,它们的上边为小圆肌(从前面观察时为肩胛下肌)。 五、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 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胛提肌 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支配冈上肌,主干继 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 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 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 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 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 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 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腋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 节及附近结构。 9.肩胛动脉网在冈上窝、冈下窝和肩胛下窝,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与来自腋动脉肩胛下动脉的旋肩胛 动脉和胸背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叫做肩胛动脉网,动脉网的存在有助于腋动脉损伤或结扎时(在腋动脉第一、二段)侧副循环的建立(图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