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索引 一节远动系统 马的形 3母的 学成分和物理特 二、骨连接 言接连接 2。间接连接~关节 三 ,肌的 适和形 2.肌肉的命名原 3.肌的蜜布 远动时的相互关系 助装 第二节 一、口腔 1.口腔各壁 2.牙 3.香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场 七、肝 八 第三节呼吸系统 一、鼻 1.外鼻 2.奥腔 3.鼻旁窦 二喉 三、气管和支气管 四、肺 五。胸映 第四节泌尿系统(缺) 第五节男性生殖系统 一、生殖腺·睾丸 二、附?、输精管和射精管 三。附属腺 四、外生殖器 五、男性尿道 第六节女性生殖系统 一、生殖腺卵巢 二、输管 三子宫 四、明道 五、附属腺和女阴 第七节循环系统 一心脏
第一节 运动系统 一、骨 1.骨的形状 2.骨的构造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4.骨的表面标志 5.骨的发生和发育概况 二、骨连接 1.直接连接 2.间接连接-关节 三、骨骼肌 1.肌的构造和形态 2.肌肉的命名原则 3.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4.肌的辅助装置 第二节 消化系统 一、口腔 1.口腔各壁 2.牙 3.舌 4.唾液腺 二、咽 三、食管 四、胃 五、小肠 六、大肠 七、肝 八、胰 第三节 呼吸系统 一、鼻 1.外鼻 2.鼻腔 3.鼻旁窦 二、喉 三、气管和支气管 四、肺 五、胸膜 第四节 泌尿系统(缺) 第五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生殖腺-睾丸 二、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 三、附属腺 四、外生殖器 五、男性尿道 第六节 女性生殖系统 一、生殖腺──卵巢 二、输卵管 三、子宫 四、阴道 五、附属腺和女阴 第七节 循环系统 一、心脏 第二章索引
二血管系 1.小循环的血管 2.大猫环的血管 三、淋巴系 1.淋巴管 2.淋巴结 3.牌 第八节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神经胶届 3.突触 4 二、神经系的基本活动方式 三、神轻系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因神经系统 四、脊神经 1.脊神经的组成及分支 1预从 3.臂丛 4.胸神经前支 5暖从 6.骶丛 五、脑神经 1.喉神轻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前庭 神 10.迷走 】 1.副神经 六内蓝 微性【传入】经 2 内脏运动性(传出)神经 ,内脏神 附:内分泌器官简 第一节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略肌三种器言组成。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构成骨整ske10,形成了人体 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闲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 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 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 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聚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 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 持。骨警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
二、血管系 1.小循环的血管 2.大循环的血管 三、淋巴系 1.淋巴管 2.淋巴结 3.脾 第八节 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 3.突触 4. 二、神经系的基本活动方式 三、神经系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 四、脊神经 1.脊神经的组成及分支 2.颈丛 3.臂丛 4.胸神经前支 5.腰丛 6.骶丛 五、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前庭蜗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六、内脏神经系 1.内脏感觉性(传入)神经 2.内脏运动性(传出)神经 3.内脏神经丛 七、感觉器官简介 附:内分泌器官简介 第一节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构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体 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 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 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 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 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 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
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众所周知,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倾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圈官:胸腔保护 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池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 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席的肋间隙等,或田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固,形成颜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 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若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一、骨 骨b0世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镜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 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1。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技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图2)。 图21骨的形态 一)长骨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酷的骨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酯。骺的 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 动小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 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 构成话于支撑 弹性结构 四)不 主要构成腔和腔的,以保护内部的驻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 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领骨和骨等 骨的名称、数目表 名 故目 脑频骨6种(镇、顶。枕。筛、题蝶骨)倾骨面领骨种(上领下额。鼻、泪。题。梨、下鼻甲、器。舌同) 氨干骨助骨胸 6241 2.骨的构造 为基础,表面复以骨膜,内部充以骨随,分布于骨的血管、神经,先进入骨膜,然后穿入骨质再进入骨髓 (一)骨厨 骨质b bstance由骨组织构成。骨组织 yi5U©含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即骨细孢、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细胞数量最多,位于骨质内,其余的则位于骨质靠近骨膜的边缘部。骨质由于 网不同可分为两件 叫做台 密质:另 定方向排列,虽质地琉松但却体现出既经使又坚固 的性能,符合以最少的原料发挥最大功效的构筑原则 同,在骨密质和骨松质的配布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以保护功能为主的扁骨,其内外两面是层的骨密质,叫做内板和外板,中间镶夹着当 量的骨松质,叫做板障,骨确即充填于骨松质的网跟中。以支持功能为主的短骨和长骨的骨骺,外周是满层的骨密质,内部为大量的骨松质 骨小梁的排列显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与重力方向一致,叫做压力曲线:另一则与重力线相对抗而适应于肌肉的拉力,叫做张力曲线, 一者构 成最有效的承担重力的力学系统。以运动功能见长的长管状骨骨干,则有较厚的骨密质,向两端逐渐变满而与骺的满层骨密质相续,在靠近骨 骺处,内部有骨松质充填,但骨干的大部分骨松质甚少,中央形成大的骨髓腔。在承力过程中,长骨骨干的骨密质与骨的骨松质和相邻骨的 压力曲线。共同构成与压力方向一致的统一功能系统(图22)
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众所周知,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 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 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廓的肋间隙等,或围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围,形成颇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 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着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一、骨 骨bone是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骨化)形成的。成人骨共206块,依其存在 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部分骨的名称、数目见下页表。 1.骨的形状 人体的骨由于存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也各异。按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下列四种(图2-1)。 图2-1骨的形态 (一)长骨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 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二)短骨 short bone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 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 (三)扁骨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 (四)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 骨的名称、数目表 名 称 数 目 脑颅骨6种(额、顶、枕、筛、颞、蝶骨) 颅骨 面颅骨9种(上颌、下颌、鼻、泪、颧、犁、下鼻甲、腭、舌骨) 8 15 椎骨(颈柱7;胸柱12;腰柱5;骶骨1;尾骨1) 躯干骨肋骨 胸骨 26 24 1 上肢带骨 肩胛骨 锁骨 自由上肢骨 肱骨 上肢骨 尺骨 桡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2 2 2 2 2 16 10 下肢带骨 髋骨 自由下肢骨 股骨 髌骨 下肢骨 胫骨 腓骨 跗骨 跖骨 趾骨 2 2 2 2 2 14 10 听小骨 6 2.骨的构造 骨以骨质为基础,表面复以骨膜,内部充以骨髓,分布于骨的血管、神经,先进入骨膜,然后穿入骨质再进入骨髓。 (一)骨质 骨质bone substance由骨组织构成。骨组织bony tissue含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多种细胞-即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 细胞数量最多,位于骨质内,其余的则位于骨质靠近骨膜的边缘部。骨质由于结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由多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叫做骨 密质;另一种由薄骨板即骨小梁互相交织构成立体的网,呈海绵状,叫做骨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抗纽曲性很强;而骨松质则按力的一 定方向排列,虽质地疏松但却体现出既轻便又坚固的性能,符合以最少的原料发挥最大功效的构筑原则。不同形态的骨,由于其功能侧重点不 同,在骨密质和骨松质的配布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以保护功能为主的扁骨,其内外两面是薄层的骨密质,叫做内板和外板,中间镶夹着当 量的骨松质,叫做板障,骨髓即充填于骨松质的网眼中。以支持功能为主的短骨和长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层的骨密质,内部为大量的骨松质, 骨小梁的排列显示两个基本方向,一是与重力方向一致,叫做压力曲线;另一则与重力线相对抗而适应于肌肉的拉力,叫做张力曲线,二者构 成最有效的承担重力的力学系统。以运动功能见长的长管状骨骨干,则有较厚的骨密质,向两端逐渐变薄而与骺的薄层骨密质相续,在靠近骨 骺处,内部有骨松质充填,但骨干的大部分骨松质甚少,中央形成大的骨髓腔。在承力过程中,长骨骨干的骨密质与骨骺的骨松质和相邻骨的 压力曲线,共同构成与压力方向一致的统一功能系统(图2-2)
图22骨小梁模式图 骨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劳动、训练、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如芭蕾舞演员的足跖骨骨干增粗,骨密质变厚:卡 车司机的掌骨和指骨骨干增粗:长期卧床的忠者,其下肢骨小梁压力曲线系统变得不明显等。 (二)骨遵 骨膜periosteum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并有许多纤维束伸入于骨质内。此外,附着于骨的肌雕、初带于 附着部位都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因而骨膜与骨质结合甚为牢固。骨膜富含血管、神经,通过骨质的滋养孔分布于骨质和骨髓。骨酷腔和骨松质 的网跟也村着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叫做骨内膜ed0seum。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以形成新骨质和破 坏、改适已生成的骨质,所以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骨摸变满,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因而骨的修 复机能减退。 (三)母髓 骨髓b0心marrow是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在胚胎时期和翠幼 儿,所有骨酷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酷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选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所以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图23)。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 电中第4生4利型 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 母细胞公 产生,约占骨重的13, 中绝 部分(95%)是胶原纤维 其是无定 形基质,即中性或弱酸性 多糖组成的疑无机 星细针状, 更度,但脆而易碎。如将骨 沿胶原纤维 列。将骨进行烧,去除其有机质,虽然仍 机质(脱钙 ,该骨虽仍且 形,但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弯曲甚至打结,松开后仍可恢 原状
图2-2 骨小梁模式图 骨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劳动、训练、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可塑性,如芭蕾舞演员的足跖骨骨干增粗,骨密质变厚;卡 车司机的掌骨和指骨骨干增粗;长期卧床的患者,其下肢骨小梁压力曲线系统变得不明显等。 (二)骨膜 骨膜periosteum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并有许多纤维束伸入于骨质内。此外,附着于骨的肌腱、韧带于 附着部位都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因而骨膜与骨质结合甚为牢固。骨膜富含血管、神经,通过骨质的滋养孔分布于骨质和骨髓。骨髓腔和骨松质 的网眼也衬着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叫做骨内膜endosteum。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以形成新骨质和破 坏、改造已生成的骨质,所以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骨膜变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因而骨的修 复机能减退。 (三)骨髓 骨髓bone marrow是柔软的富于血管的造血组织,隶属于结缔组织。存在于长骨骨髓腔及各种骨骨松质的的网眼中,在胚胎时期和婴幼 儿,所有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由于含有丰富的血液,肉眼观呈红色,故名红骨髓。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 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所以成人的红骨髓仅存于骨松质的网眼内(图2-3)。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不仅坚硬且具一定弹性,抗压力约为15kg/mm2,并有同等的抗张力。这些物理特性是由它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骨组织的细胞间质由有 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由骨细胞分泌产生,约占骨重的1/3,其中绝大部分(95%)是胶原纤维,其余是无定形基质,即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 多糖组成的凝胶。无机质主要是钙盐,约占骨重的2/3,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结晶,是一种不溶性的中性盐,呈细针状,沿胶原纤维的长轴排 列。将骨进行锻烧,去除其有机质,虽然仍可保持原形和硬度,但脆而易碎。如将骨置于强酸中浸泡,脱除其无机质(脱钙),该骨虽仍具原 形,但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弯曲甚至打结,松开后仍可恢复原状
图23骨的构造模式图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的有机圆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常发生柳 枝样骨折。老年人有机质渐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4.骨的表面标志 骨的表面由于肌威、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通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标志,有些标志可以从体表清筮的看到 或摸到,成为临床诊新和治疗中判新人体结构位置的重要根据。 (一)骨面的突起:由于肌靛或韧带的牵拉,骨的表面生有程度不同的降起,其中明显突出于骨面的叫突;未端尖的叫棘:基底部较广逐 渐凸隆的叫隆起,其表面粗随不平的叫粗隆或结节,有方向扭转的粗隆叫转子:长线形的高隆起叫崎;低而超涩的叫线。 (二)骨面的凹陷:由于与邻位器宜、结构相接触或肌肉附着的影响而形成。大而浅的光滑凹面叫窝,路小的凹叫小窝或小凹:长的叫 沟:浅的如手指的压瘦叫压迹。 (三)骨的腔洞:由于容纳某些结构或空气,或由于某些结构穿行所形成。一般将较大的空间称为腔、实、房,小者叫小房:长的骨性通 道叫管:腔或管的开口叫口或孔,边缘不完整的孔叫裂孔. (四)骨端的标志:骨端圆形的膨大叫头或小头,多为被覆着软骨的关节面,头下方较狭细处叫颈:椭圆形的张大叫骤:髁的最突出部分 U上耀 此外,较平滑的骨面叫面,是肌肉的附着处:骨的边缘称缘。缘的缺口或凹入都叫切迹。是血管、神经或肌鞋的通过处 5骨的发生和发育概况 母发生于环胎时的间充质.约在胎龄第8周,索的周围以及其它部分 弃质分化出环性结培组织,形成膜性骨。以后膜性得的大部分 软骨所取代,再由软骨发展成骨:小部分 言接从 化为 织膜或软骨行化为骨的过程叫骨化。这一过程从胚胎时蝴开始 直至生后骨的发育完成为山 由卖骨化的叫原骨由软骨行化的骨叫次骨 的发生属于此型。胚始时 的细 分的 F生胶原纤维 质内钙 骨膜下还分化 的 成的臀质并将之 的 使达到成体的形 颅骨一般均由几个骨化点骨化名 ,其骨质的外层不新生成 骨不 内层不断破坏、吸收和改 使腔的容积不断扩大 和领底骨的发生属于此型。胚胎早 期在膜性 骨的基础上形成与成体骨形状相似的软骨性骨,表面复以软骨膜 软骨化 和软骨内同时进行。软骨膜 化骨形成骨密质及具外层的 软骨内骨化形成骨松质及充填于其内的骨脑 长管状骨的骨化,首 的软骨膜内层分化出成骨细 由它产生细抱间 并有 血管便入软骨体中 造骨与破骨细 形成初级骨化中 即骨酸 间充质转化为红骨。到降生前 软骨的两端也出现骨化 体后进行软骨膜化写 当骨干和骨骺两者的骨化都接近完成时 中间仍保留一层软骨, 叫做软骨,骨的发育基于两种机制:一是能软骨不断增生, 骨干
图2-3骨的构造模式图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常发生柳 枝样骨折。老年人有机质渐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4.骨的表面标志 骨的表面由于肌腱、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通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标志,有些标志可以从体表清楚的看到 或摸到,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判断人体结构位置的重要根据。 (一)骨面的突起:由于肌腱或韧带的牵拉,骨的表面生有程度不同的隆起,其中明显突出于骨面的叫突;末端尖的叫棘;基底部较广逐 渐凸隆的叫隆起,其表面粗糙不平的叫粗隆或结节,有方向扭转的粗隆叫转子;长线形的高隆起叫嵴;低而粗涩的叫线。 (二)骨面的凹陷:由于与邻位器官、结构相接触或肌肉附着的影响而形成。大而浅的光滑凹面叫窝,略小的凹叫小窝或小凹;长的叫 沟;浅的如手指的压痕叫压迹。 (三)骨的腔洞:由于容纳某些结构或空气,或由于某些结构穿行所形成。一般将较大的空间称为腔、窦、房,小者叫小房;长的骨性通 道叫管;腔或管的开口叫口或孔,边缘不完整的孔叫裂孔。 (四)骨端的标志:骨端圆形的膨大叫头或小头,多为被覆着软骨的关节面,头下方较狭细处叫颈;椭圆形的膨大叫髁;髁的最突出部分 叫上髁。 此外,较平滑的骨面叫面,是肌肉的附着处;骨的边缘称缘,缘的缺口或凹入都叫切迹,是血管、神经或肌腱的通过处。 5.骨的发生和发育概况 骨发生于胚胎时的间充质。约在胎龄第8周,脊索的周围以及其它部分由间充质分化出胚性结缔组织,形成膜性骨。以后膜性骨的大部分被 软骨所取代,再由软骨发展成骨;小部分则直接从膜性骨衍化为骨。由结缔组织膜或软骨衍化为骨的过程叫骨化。这一过程从胚胎时期开始, 直至生后骨的发育完成为止。由膜骨化的叫原骨;由软骨衍化的骨叫次骨。 (一)膜化骨: 颅顶骨和面颅骨的发生属于此型。胚胎时期膜性骨的一定部位的细胞,分化出成团的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基质内钙 盐渐沉积,形成骨组织小岛,叫做骨化中心。再由此中心向周围生成幅射状的骨梁,骨梁再生小梁并互相结合成网,网眼内充以胚性造血组 织。膜性骨的表层部分形成骨膜,骨膜下还分化出一种破骨细胞,在成骨细胞不断造骨的同时,破骨细胞破坏已建成的骨质并将之吸收,在这 样不断造骨又不断破坏骨的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中,骨不断生长的同时被改建和重建,使骨达到成体的形态。颅骨一般均由几个骨化点骨化然 后愈合成一骨,其骨质的外层不断生成,内层不断破坏、吸收和改建,使颅腔的容积不断扩大。 (二)软骨化骨: 四肢骨(锁骨除外)和颅底骨的发生属于此型。胚胎早期在膜性骨的基础上形成与成体骨形状相似的软骨性骨,表面复以软骨膜。软骨化 骨由软骨膜和软骨内同时进行。软骨膜化骨形成骨密质及其外层的骨膜;软骨内骨化形成骨松质及充填于其内的骨髓。长管状骨的骨化,首先 是软骨体中间部的软骨膜内层分化出成骨细胞,由它产生细胞间质并有钙盐沉积,形成圆筒状的骨领。此时间充质和血管侵入软骨体中央,分 化出造骨与破骨细胞,形成初级骨化中心,并由此向两端不断发展,在最初骨化中心部位由于破骨细胞将骨质破坏、吸收而产生空腔,即骨髓 腔,侵入的间充质转化为红骨髓。到降生前后,软骨的两端也出现骨化中心,叫初级骨化中心,先进行软骨内化骨,然后进行软骨膜化骨,形 成骨骺。当骨干和骨骺两者的骨化都接近完成时,中间仍保留一层软骨,叫做骺软骨。骨的发育基于两种机制:一是骺软骨不断增生,骨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