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五市三区0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 (说明:本试卷共20小题,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08.11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调停/调兵遣将拾荒/拾级而上弹道/弹丸之地 B.露光/藏头露尾蚌埠/鹬蚌相争折耗/损兵折将 C.龋齿/踽踽独行契约/锲而不舍肯綮/罄竹难书 D.菱角/棱角分明粘贴/拈轻怕重福祉/趾高气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 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活”。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 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 费者慷慨解囊 D.80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 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B.为继续做好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国务院督査组将深入奶站、奶制品生产企业,检査奶 制品加工、原料奶生产、市场供应和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 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9月23日,一些抗议者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门外举行集会,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挽救金融市 场的同时救助无力还贷的购房者 4.把握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写在横线上。(3分)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今天开放时 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 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 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 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5.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各写两个句子,组成一段完整的话。(6分) 青春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 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 令人刮目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 请为我们的青春喝彩!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 - 苏州五市三区 09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共 20 小题,满分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008.11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调.停/调.兵遣将 拾.荒/拾.级而上 弹.道/弹.丸之地 B.露.光/藏头露.尾 蚌.埠/鹬蚌.相争 折.耗/损兵折.将 C.龋.齿/踽.踽独行 契.约/锲.而不舍 肯綮./罄.竹难书 D.菱.角/棱.角分明 粘.贴/ 拈.轻怕重 福祉./趾.高气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 过着“宵衣旰食 ....的悲惨生活”。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 ....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 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 费者慷慨解囊 ....。 D.80 后作家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是中国 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B.为继续做好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国务院督查组将深入奶站、奶制品生产企业,检查奶 制品加工、原料奶生产、市场供应和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 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9 月 23 日,一些抗议者在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门外举行集会,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挽救金融市 场的同时救助无力还贷的购房者。 4. 把握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写在横线上。(3 分)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在今天开放时 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 受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 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 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5.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各写两个句子,组成一段完整的话。(6 分) 青春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资本。 凭 着 健 壮 的 体 魄 , 你 可 以 支 撑 起 一 方 蔚 蓝 的 天 空 ; _________, ; ______, ;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 令人刮目。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___ , ;________, 。 请为我们的青春喝彩!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9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 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遺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 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 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 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当是时 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 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 劝惩。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 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 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 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 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选自《明史·况钟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太守暗,易欺 暗:愚昧 锄豪强,植良善 植:培植,帮助 C.或为匿名书毁亮 :诋毁 钟尝丁母忧 忧:忧愁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3分)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 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来到苏州后,况钟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慢慢地 官吏也都能依法行事。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 泣,请求为他立祠。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2 -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8 题。(9 分)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 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 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 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 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当是时, 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 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 劝惩。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 郡佐以下,动遭笞缚。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 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 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 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 乞 再 任 。 诏 进 正 三 品 俸 , 仍 视 府 事 。 明 年 十 二 月 卒 于 官 。 吏 民 聚 哭 , 为 立 祠 。 (选自《明史·况钟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太守暗.,易欺 暗:愚昧 B.锄豪强,植.良善 植:培植,帮助 C.或为匿名书毁.亮 毁:诋毁 D.钟尝丁母忧. 忧:忧愁 7.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3 分)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况钟年轻时得到尚书吕震的赏识,被推荐授予官职,后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 是重要难治之地,经人举荐做了苏州知府。 B.来到苏州后,况钟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慢慢地 官吏也都能依法行事。 C. 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满时,当地百姓都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 泣,请求为他立祠。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酈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2鄘(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博学之 慎思之,明辨之, (《礼记》)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 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 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 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 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岀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 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 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 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 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 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 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3 - (1)钟用尚书蹇义、胡滢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 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 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 ② 鄜(fū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李白《蜀道难》)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4)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博学之, ,慎思之,明辨之, (《礼记》)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感动是一种养分 何蔚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 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 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 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 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 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 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 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 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 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 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淸波漾溢, 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 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 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 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 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 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 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 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 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贏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 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髙,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 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2.从文章前三段看,让作者感动的事物有什么特点?(4分) 13.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能让作者感动,其原因是什么?(4分) 14.“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荡漾一尾鱼 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此段在全文有何作用?(6分) 15.通读全文,具体说说“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这句话的含义。(6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择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节选) 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 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 实无区别。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在词向 诗歌回归的过程中,文体演变和文学创作规律固然不可小觑,但词体诗化理论却起着更直接的引导、规 范和促进作用 北宋前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仍是“花间派”。词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 社会地位十分卑微。但已有个别词学家开始用写诗的态度和方法作词,在创作时也能更多融入主体情感 并注意使用优雅语言,从而使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潘阆是宋代第一位词体诗化理论家,视诗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创作说明词同样可以表达“盘泊之意, 缥缈之情”。从词学理论发展史来看,潘阆的“诗词一理”观,当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宋代陈世修在为《阳春集》作的序中认为词不纯粹是一种“娱宾遣兴”的音乐文学品种,还有“自娱” 和“吟咏性情”的功能。这一转变,乃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它是对词体创作从着力表现外部客观世界 向注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转变的揭示 若从创作实践来考察,即可较清楚地发现北宋前期词学的一些新变。第一,词家开始摆脱晚唐五代词 旁观”或“代言”的创作模式,更多融入主体意识,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像范仲淹等人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4 -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 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 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 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 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 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 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 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 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 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 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 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12.从文章前三段看,让作者感动的事物有什么特点?(4 分) 13.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能让作者感动,其原因是什么?(4 分) 14.“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荡漾,一尾鱼 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此段在全文有何作用?(6 分) 15.通读全文,具体说说“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这句话的含义。(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择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节选) 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 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 实无区别。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在词向 诗歌回归的过程中,文体演变和文学创作规律固然不可小觑,但词体诗化理论却起着更直接的引导、规 范和促进作用。 北宋前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仍是“花间派”。词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 社会地位十分卑微。但已有个别词学家开始用写诗的态度和方法作词,在创作时也能更多融入主体情感, 并注意使用优雅语言,从而使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潘阆是宋代第一位词体诗化理论家,视诗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创作说明词同样可以表达“盘泊之意, 缥缈之情”。从词学理论发展史来看,潘阆的“诗词一理”观,当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宋代陈世修在为《阳春集》作的序中认为词不纯粹是一种“娱宾遣兴”的音乐文学品种,还有“自娱” 和“吟咏性情”的功能。这一转变,乃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它是对词体创作从着力表现外部客观世界 向注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转变的揭示。 若从创作实践来考察,即可较清楚地发现北宋前期词学的一些新变。第一,词家开始摆脱晚唐五代词 “旁观”或“代言”的创作模式,更多融入主体意识,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像范仲淹等人
的名篇,或状写边塞,或咏史怀古,或直抒胸襟,已与诗毫无区别。第二,避俗就雅开始成为士大夫词 人的自觉行为。第三,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慢词篇幅较长,能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 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和修辞的要求更高,须多下功夫,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率意游戏为词的态度。 可见词发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并出现主张词体诗化的理论家。即使继承花间传统者, 观念也发生新变 (《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16.下列关于“词体诗化理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该理论包括把词视为诗,用传统诗教来规范其属性功能,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B.在北宋前期“花间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该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C.该理论在“词向诗歌的回归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D.该理论使得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迥异的风貌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阆是词体诗化的先行者,他的“诗词一理”观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B.“花间派”词人陈世修认为词能“吟咏性情”,说明花间继承者观念也在改变。 C.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固有规律也使词的功能在经过五代后,开始慢慢改变。 D.慢词篇幅较长,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受词体诗化理论的影响,北宋前期逐步成熟 18.文章结尾“北宋前期,词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北宋词人在哪些方面体现这种要求?请结合文章, 概括说明。(6分) 19.依据本文,结合自己的知识,理解“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 实无区别。”这句话中“异构同质”的含义。(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 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 家用。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 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 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 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晢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 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 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 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 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 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 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文亦如其人。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 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 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 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 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周汝昌先生对其文也有贴切的评论:“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5 - 的名篇,或状写边塞,或咏史怀古,或直抒胸襟,已与诗毫无区别。第二,避俗就雅开始成为士大夫词 人的自觉行为。第三,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慢词篇幅较长,能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 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和修辞的要求更高,须多下功夫,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率意游戏为词的态度。 可见词发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并出现主张词体诗化的理论家。即使继承花间传统者, 观念也发生新变。 (《文学评论》 2008 年第 3 期) 16.下列关于“词体诗化理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该理论包括把词视为诗,用传统诗教来规范其属性功能,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B.在北宋前期“花间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该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C.该理论在“词向诗歌的回归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D.该理论使得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迥异的风貌。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潘阆是词体诗化的先行者,他的“诗词一理”观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B.“花间派”词人陈世修认为词能“吟咏性情”,说明花间继承者观念也在改变。 C.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固有规律也使词的功能在经过五代后,开始慢慢改变。 D.慢词篇幅较长,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受词体诗化理论的影响,北宋前期逐步成熟。 18.文章结尾“北宋前期,词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北宋词人在哪些方面体现这种要求?请结合文章, 概括说明。(6 分) 19.依据本文,结合自己的知识,理解“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 实无区别。”这句话中“异构同质”的含义。(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 的农夫。1936 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 家用。1956 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 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 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 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 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 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 85 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 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 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 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 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 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文亦如其人。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 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 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 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 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周汝昌先生对其文也有贴切的评论:“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