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清三华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段语文试卷 B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自古 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 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 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 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 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 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 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 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 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 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 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 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习俗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 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 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 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 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 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
2018—2019 学年福清三华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段语文试卷 B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自古 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 俗。在现代法制国家,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除此之外,还 有道德。法律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提升人们的精神。即便如此,其他各种社会控制 形式仍然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 问俗,入门而问讳”,亦作“入境问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 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 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 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 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 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 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除去一些在公共场合吸烟、闯红灯、在公共建筑上刻字留名等批评 外,更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 嘈杂,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习俗虽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 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例如,我国夏、商时代奴隶主有 用人(奴隶)殉葬的习俗,以后封建主有用俑殉葬的习俗,而到了近代就连俑殉葬的风气也 消失了。社会继承以往习俗,都是以其是否有利于该社会的利益和秩序为标准的,都要考虑 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诉求。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 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
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 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 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在众多社会控制形式中,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 B.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 C.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 D.法律和习俗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都能提升人们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B.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倡导“入乡随俗”和“移风易俗”要并驾齐驱来控制现实社会。 C.习俗能否被继承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利益和秩序,奴隶殉葬习俗的变化和消失印证了 这一点。 D.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习俗冲突引起的,与个人无关,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在公 共建筑上刻字留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说明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互相促进,使用得当。 B.“移风易俗”是一个艰难持久的过程,因此绝对要把“移风易俗”摆在社会控制的首要位 置 C.避免社会歧见和纠纷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外要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D.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本地的习俗,可见习俗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 束力 【答案】1.C2.D3.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山之名 李存刚
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 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入乡随俗”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服从他人的习惯,会使当事者不 舒服。而“移风易俗”则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或否定一种习俗,时间会更长久,过程也会更艰 难。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在众多社会控制形式中,法律是根本和基石,依法治国是社会控制的根本方略。 B. 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强求。 C. 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们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也不同。 D. 法律和习俗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都能提升人们的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语句,论证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 B. 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倡导“入乡随俗”和“移风易俗”要并驾齐驱来控制现实社会。 C. 习俗能否被继承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利益和秩序,奴隶殉葬习俗的变化和消失印证了 这一点。 D. 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习俗冲突引起的,与个人无关,比如在公共场合吸烟、在公 共建筑上刻字留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说明各种社会控制形式互相促进,使用得当。 B. “移风易俗”是一个艰难持久的过程,因此绝对要把“移风易俗”摆在社会控制的首要位 置。 C. 避免社会歧见和纠纷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国外要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做到入乡随俗。 D.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从本地的习俗,可见习俗对本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 束力。 【答案】1. C 2. D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山之名 李存刚
县城往北,靠近山脚的地方是一片狭长地。能凿平的地方都被凿平,开垦成水稻田。冬 天里种下油菜,到春天,高过人腰的油菜开了花,满世界金黄。油菜收割后开始种稻,翻耕 过后稻田蓄起水,明汪汪的水面映着蓝天,顺便把大岗山和梅子岭也纳入其中,成为一张超 级画框里最具生机的组成部分 沿着田埂往山脚走,眼看着去路就要被山挡住,道路突然向大岗山脚一拐,一条小溪静 静蜿蜒眼前。小溪对岸,梅子岭陡峭的山体上突显一片山坡,长满各色杂木和萋萋荒草。山 坡四周,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勤勉的农人开垦成耕地,种上庄稼,独独小山坡荒芜着。如斯 多年,像光洁的皮肤上突兀生着一块疤瘌。 谁都不会想到,老韩会一眼瞧上这块疤瘌。老韩是个水果种植能手,曾自行钻研出一种 嫁接技术,既容易操作,又有极高成功率,因此获得市里的科技进步奖,并得以更大范围推 广。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老韩经常接受外地同行邀请,去现场教授他独特的嫁接技术。 人们猜测,可能是老韩厌烦了四处奔波忙碌,也可能是这块无名山坡在老韩眼中有着常人未 能发现的独特价值 老韩先是在靠近溪边的山脚盖起了一间茅屋,接着将山坡上的杂树和荒草一一砍除,露 出光秃秃的山体。人们这才发现,无名山坡陡峭不说,还七七八八堆满乱石,心里于是更加 明白,无名山坡之所以一直像块疤瘌一样存在,实在是因为太缺少作为土地的天资。铲除杂 草树木之后,老韩便埋头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山坡:那些裸露的巨石是不会动的,勉强能平 整的地方千方百计整理成平地,实在不能平整的地方,就在斜坡上挖出一人宽的梯步,铺上 条石或者水泥沙石。老韩觉得还缺少什么。站在茅屋前,抬眼望着光秃秃的山坡,老韩明白 了,山坡上还应该有一条路,于是着手修起路。也就一人多宽,过小溪,自茅屋边到山顶, 依着山形,盘曲而上,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接着,老韩开始在山间挖掘小土坑 看着山间星星点点、不断出现的新土堆,望着老韩不断挪动的身影,人们隐约知道了,老韩 是要在山坡上种树。等老韩哼哧哼哧背着桃树苗,一棵棵栽种下的时候,人们才确切知道了, 老韩租赁下无名山坡就是为了种桃,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山坡如此贫瘠,也实在只适合种 桃 桃树起先都是弱不禁风的幼苗,第二年春天,便蹿到齐腰高,又过了两年,便高过人头 蔚然成林了。是桃树就得开花,春天里,满山满坡,红艳艳一片。最先看到花开的,自然是 一直在溪旁茅屋里深居简出的老韩。可在老韩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现在开花,不久之后 挂果。老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后是沿溪而居的村民。满山的桃树刚刚挺起花骨朵儿 眼看着有了开花的意思,村民们便抑制不住不断高涨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将消息传到了小溪
县城往北,靠近山脚的地方是一片狭长地。能凿平的地方都被凿平,开垦成水稻田。冬 天里种下油菜,到春天,高过人腰的油菜开了花,满世界金黄。油菜收割后开始种稻,翻耕 过后稻田蓄起水,明汪汪的水面映着蓝天,顺便把大岗山和梅子岭也纳入其中,成为一张超 级画框里最具生机的组成部分。 沿着田埂往山脚走,眼看着去路就要被山挡住,道路突然向大岗山脚一拐,一条小溪静 静蜿蜒眼前。小溪对岸,梅子岭陡峭的山体上突显一片山坡,长满各色杂木和萋萋荒草。山 坡四周,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勤勉的农人开垦成耕地,种上庄稼,独独小山坡荒芜着。如斯 多年,像光洁的皮肤上突兀生着一块疤瘌。 谁都不会想到,老韩会一眼瞧上这块疤瘌。老韩是个水果种植能手,曾自行钻研出一种 嫁接技术,既容易操作,又有极高成功率,因此获得市里的科技进步奖,并得以更大范围推 广。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就是老韩经常接受外地同行邀请,去现场教授他独特的嫁接技术。 人们猜测,可能是老韩厌烦了四处奔波忙碌,也可能是这块无名山坡在老韩眼中有着常人未 能发现的独特价值。 老韩先是在靠近溪边的山脚盖起了一间茅屋,接着将山坡上的杂树和荒草一一砍除,露 出光秃秃的山体。人们这才发现,无名山坡陡峭不说,还七七八八堆满乱石,心里于是更加 明白,无名山坡之所以一直像块疤瘌一样存在,实在是因为太缺少作为土地的天资。铲除杂 草树木之后,老韩便埋头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山坡:那些裸露的巨石是不会动的,勉强能平 整的地方千方百计整理成平地,实在不能平整的地方,就在斜坡上挖出一人宽的梯步,铺上 条石或者水泥沙石。老韩觉得还缺少什么。站在茅屋前,抬眼望着光秃秃的山坡,老韩明白 了,山坡上还应该有一条路,于是着手修起路。也就一人多宽,过小溪,自茅屋边到山顶, 依着山形,盘曲而上,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接着,老韩开始在山间挖掘小土坑。 看着山间星星点点、不断出现的新土堆,望着老韩不断挪动的身影,人们隐约知道了,老韩 是要在山坡上种树。等老韩哼哧哼哧背着桃树苗,一棵棵栽种下的时候,人们才确切知道了, 老韩租赁下无名山坡就是为了种桃,心中暗暗竖起大拇指。山坡如此贫瘠,也实在只适合种 桃。 桃树起先都是弱不禁风的幼苗,第二年春天,便蹿到齐腰高,又过了两年,便高过人头, 蔚然成林了。是桃树就得开花,春天里,满山满坡,红艳艳一片。最先看到花开的,自然是 一直在溪旁茅屋里深居简出的老韩。可在老韩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现在开花,不久之后 挂果。老韩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后是沿溪而居的村民。满山的桃树刚刚挺起花骨朵儿, 眼看着有了开花的意思,村民们便抑制不住不断高涨的兴奋劲,迫不及待将消息传到了小溪
以外的世界。很多人于是知道了,县城北边小溪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桃树,开满桃花 傍晚时分散步,或者周末外出游玩,便三三两两踩着县城北边的田埂,穿过油菜花丛,去无 名山坡看桃花。也不知是谁先叫出来,无名山坡渐渐小有名气,人们再去,就都直截了当地 说:走,去桃花山。 去的人渐渐多起来,老韩又在半山腰桃林里平整两块地,修几间屋子,摆上木桌和杯盏。 木桌上可摆茶杯,也可放碗筷。茶叶是采自溪边野生绿茶,绝对纯天然之物,价格却是你想 也想不到的,五元一杯。而碗里的吃食,便是满地奔跑的鸡。这样一来,人们去桃花山是更 加有的放矢了:春天里看桃花,春末夏初吃新桃,没花看没新桃吃的时节,就在桃花山上转 悠,累了坐下来要杯茶,背靠桃花山,满眼青山绿水,随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饿了可就地 点杀活鸡,凉拌、清炖、红烧、爆炒……白宰、椒麻、药膳、五香……随你想怎么吃就怎么 有多少次去桃花山,我已经记不清。但见到老韩的次数却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第 次是在春天,那时候我对老韩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脚步一跨过小溪,踏上桃花山的土 地,我就不断地搜寻老韩的身影,只觉得看谁都像却又不敢确定哪位就是。一问才知,老韩 早就提刀出门了。我一惊,问干什么,回答的人指了指开满桃花的山顶:呐,在除杂草呢! 最近一次就在秋天。去桃花山的游人明显比平常少,去的时候,老韩正端着烟杆,坐在 小溪边的茅屋门前,吧嗒吧嗒地抽烟。我问老韩:来人这么少,你就不担心?老韩笑了笑, 大约明白了我问的是他的收成问题:怕啥?谁都不来,山不还在这里么!我点点头,不再言 语,心下却不得不承认,老韩说出的是一条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真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农田美景图,为全文奠定了明快绚烂的色彩基调,为下 文写像疤瘌一样的无名山坡做铺垫 B.文章以记叙为主,间有描写,偶用修辞,如“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坡上小路的弯曲、山形的复杂。 C.老韩是水果种植能手,桃花山上的桃树经他侍弄,开花、挂果顺理成章,当漫山遍野的桃 花开放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D.来桃花山的游客增多之后,老韩搞起了农家乐,说明老韩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开始打算 在这片山坡上发展副业 5.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第4段详写老韩整理陡峭多石的无名山坡并种上桃树的原因
以外的世界。很多人于是知道了,县城北边小溪边有个小山坡,山坡上种满桃树,开满桃花。 傍晚时分散步,或者周末外出游玩,便三三两两踩着县城北边的田埂,穿过油菜花丛,去无 名山坡看桃花。也不知是谁先叫出来,无名山坡渐渐小有名气,人们再去,就都直截了当地 说:走,去桃花山。 去的人渐渐多起来,老韩又在半山腰桃林里平整两块地,修几间屋子,摆上木桌和杯盏。 木桌上可摆茶杯,也可放碗筷。茶叶是采自溪边野生绿茶,绝对纯天然之物,价格却是你想 也想不到的,五元一杯。而碗里的吃食,便是满地奔跑的鸡。这样一来,人们去桃花山是更 加有的放矢了:春天里看桃花,春末夏初吃新桃,没花看没新桃吃的时节,就在桃花山上转 悠,累了坐下来要杯茶,背靠桃花山,满眼青山绿水,随你想坐多久就坐多久,饿了可就地 点杀活鸡,凉拌、清炖、红烧、爆炒……白宰、椒麻、药膳、五香……随你想怎么吃就怎么 吃。 有多少次去桃花山,我已经记不清。但见到老韩的次数却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次。第 一次是在春天,那时候我对老韩还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脚步一跨过小溪,踏上桃花山的土 地,我就不断地搜寻老韩的身影,只觉得看谁都像却又不敢确定哪位就是。一问才知,老韩 一早就提刀出门了。我一惊,问干什么,回答的人指了指开满桃花的山顶:呐,在除杂草呢! 最近一次就在秋天。去桃花山的游人明显比平常少,去的时候,老韩正端着烟杆,坐在 小溪边的茅屋门前,吧嗒吧嗒地抽烟。我问老韩:来人这么少,你就不担心?老韩笑了笑, 大约明白了我问的是他的收成问题:怕啥?谁都不来,山不还在这里么!我点点头,不再言 语,心下却不得不承认,老韩说出的是一条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真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 1 段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的农田美景图,为全文奠定了明快绚烂的色彩基调,为下 文写像疤瘌一样的无名山坡做铺垫。 B. 文章以记叙为主,间有描写,偶用修辞,如“乍一看,像条无声蠕动的蟒蛇”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坡上小路的弯曲、山形的复杂。 C. 老韩是水果种植能手,桃花山上的桃树经他侍弄,开花、挂果顺理成章,当漫山遍野的桃 花开放的时候,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D. 来桃花山的游客增多之后,老韩搞起了农家乐,说明老韩很有经济头脑,很早就开始打算 在这片山坡上发展副业。 5.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本第 4 段详写老韩整理陡峭多石的无名山坡并种上桃树的原因
6.“我”去见老韩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这两次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韩什么样的 形象特点? 【答案】4.D5.结构上,经过老韩的初步整理,无名山坡露出“真容”一陡峭多石,表 明无名山坡确实不适合栽种植物,照应文本第2段对无名山坡的描述。内容上,无名山坡在 老韩的逐步整理之下,种上桃树,表明老韩懂得因地制宜,根据山坡的实际情况,制订种植 计划;也可以看出他对桃树生长环境的要求了如指掌,表明他的确是个水果种植能手 6.(1)第一次,采用侧面描写,第二次采用正面描写(动作、语言描写)。(2)①第一次,“我” 并未见到老韩,是旁人告诉我老韩在山顶除草,老韩依然坚守农民本色,写出了老韩的勤劳、 质朴。②第二次“我”见到老韩,采用正面描写,写他的动作、语言,反映了老韩朴实、不 忘农民之根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 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 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 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 。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 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 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6. “我”去见老韩印象最深的有两次,这两次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韩什么样的 形象特点? 【答案】4. D 5. 结构上,经过老韩的初步整理,无名山坡露出“真容”一陡峭多石,表 明无名山坡确实不适合栽种植物,照应文本第 2 段对无名山坡的描述。内容上,无名山坡在 老韩的逐步整理之下,种上桃树,表明老韩懂得因地制宜,根据山坡的实际情况,制订种植 计划;也可以看出他对桃树生长环境的要求了如指掌,表明他的确是个水果种植能手。 6. (1)第一次,采用侧面描写,第二次采用正面描写(动作、语言描写)。(2)①第一次,“我” 并未见到老韩,是旁人告诉我老韩在山顶除草,老韩依然坚守农民本色,写出了老韩的勤劳、 质朴。②第二次“我”见到老韩,采用正面描写,写他的动作、语言,反映了老韩朴实、不 忘农民之根本。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 升华,5000 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 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 5000 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 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 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 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 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