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五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A.禅(shan)让琅琅(lang)书声悄(qiao)寂 给(j1)养 B.创( chuang)伤半身不遂(su)泥(ni)古 泥泞(ning) C.浸渍(ze) 命运多舛( chuan)游弋(yi) 渣滓(zi) D.墙垣(yudn) 方兴未艾(ai) 嫉恨(j) 聒(gu6)噪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B.清代的诗、词、散文,总体成就虽未能超过唐宋两代,但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不乏优秀 作品。 C.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不少城市的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 重 D.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東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 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中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量推广地膜技术,废 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 机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 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 三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见其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 蝇,污染环境。四是焚烧秸杄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 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 理力度。 关键词: 4、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 要求:说出理由,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1)“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桥”(2)“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
苏州五中 2011-2012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 I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3 分) A. 禅.(shàn)让 琅琅..(láng)书声 悄.(qiāo)寂 给.(jǐ)养 B. 创.(chuāng)伤 半身不遂.(suí) 泥.(nì)古 泥泞.(nìng) C.浸渍.(zé) 命运多舛.(chuǎn) 游弋.(yì) 渣滓.(zǐ) D.墙垣.(yuán) 方兴未艾.(ài) 嫉.恨(jì) 聒.(guō)噪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 分)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B.清代的诗、词、散文,总体成就虽未能超过唐宋两代,但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不乏优秀 作品。 C.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人口过度集中,造成了不少城市的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 重。 D.90 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 1283.65 万元成交,每个 缶的均价都超过了 14 万元。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中写出四个关键词。(4 分) 最近几年,农村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地膜、农药污染。农村大量推广地膜技术,废 旧地膜不能及时清除,散落田间,导致白色污染。农民喷施农药后,农药瓶随手乱扔到水沟、 机井里,导致水体污染。二是粮食、蔬果污染。现在农村白血病、心血管病等各种疑难病症 增加,除了与个人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外,粮食、蔬菜里化肥、农药残留多也是重要原因。 三是养殖污染。农村养殖户日见其多,一些人把畜禽粪便随便堆放在村口路旁,滋生大量蚊 蝇,污染环境。四是焚烧秸杆污染。一到夏、秋收获季节,留在地里的麦茬、玉米秸都被一 把火烧掉,浓烟四散,造成大气污染。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也应像城市一样,加大污染治 理力度。 关键词: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4、近年来,更改老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请从以下两例中任选一个拟写赞成或反对的看法。 要求:说出理由,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1)“砧杵桥”改名为“珍珠桥” (2)“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 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 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埔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 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 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 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 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遺领 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 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捐之日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 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 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 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 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 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 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 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 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搞(hu):挥手呵斥。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驻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3分)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 ①④⑤C.②④⑥ 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交往。 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 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 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 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 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 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 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 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 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 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 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 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 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 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 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 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 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 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 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 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挥手呵斥。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 (3 分)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说:劝服。 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驻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 ▲ ) (3 分)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交往。 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 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 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 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3分) (2)陈人欲战,蛮奴搗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3分) (3)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沽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3分)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 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2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举杯邀明月,_▲。(李白《月下独酌》) 7.今逢四海为家日,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11~14题。 倾听那涛声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3 分) ⑵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3 分) ⑶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4 分) 三、古诗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 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⑴《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3 分) ⑵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 分) ⑶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 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明月松间照, ▲ 。(王维《山居秋暝》) 2. ▲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战士军前半死生, ▲ 。(高适《燕歌行》) 4. ▲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 ▲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6.举杯邀明月, ▲ 。(李白《月下独酌》) 7.今逢四海为家日,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8. ▲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 11~14 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 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 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 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 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 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 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 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 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 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 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 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 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 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 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 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 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 年 5 月 10 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 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 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 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 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 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 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 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 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 年 12 月 28 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 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 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 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 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 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 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 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 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 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
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 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 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种对世事的洞 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 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 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 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 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 句号。“—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土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 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 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2008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分) 12.文章构思巧妙,以明暗两条线索穿插其中,试作简要分析 1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倾听那涛声”的含义。(6分)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 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 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 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 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 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 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 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 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 年 5 月 20 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 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 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 2008 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 分) 12. 文 章 构 思 巧 妙 , 以 明 暗 两 条 线 索 穿 插 其 中 , 试 作 简 要 分 析 。( 4 分 ) 1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倾听那涛声”的含义。(6分) 六、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