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彤管有炜(ye)邶风(bei) 境垣(wel) 归荑(ti) B.踟蹰( shizhu)静女其姝(shu)尔卜尔筮(sh)城隅(yu) C.载(z6笑载言静女其娈(un)喹(X其笑矣 说怿(yi) D.隰(xi)则有泮愆期(q迫n) 汤汤( shang) 渐(in)车帷裳 2、下列选项中两个短语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B.匪女之为美夙兴夜寐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 D.士贰其行隰则有泮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时几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也有人满为患之虞。 B.安居工程实施的消息传来,小羊圈的老住户弹冠相庆,这下他们能有新房住了 C.新的班主任对我们的关心无所不至,从学习到生活,到娱乐处处关怀着我们 D.如果我们为了突出政绩而把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掩盖起来,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B.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两个学校的学生集体到科学宫参观学习,对科学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有了更深的体 会 二,古诗文阅读,默写,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1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 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 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 征著作郎,不就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月份)第1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 月份) 第1 页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一、 语言文字运用,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彤管有炜.(yè) 邶.风(bèi) 垝.垣(wěi) 归荑.(tí) B.踟蹰..(chízhú) 静女其姝.(shū) 尔卜尔筮.(shì) 城隅.(yú) C.载.(zǎi)笑载言 静女其娈.(luán) 咥.(xì)其笑矣 说怿.(yì) D.隰.(xí)则有泮 愆.期(qiān) 汤汤..(shāng) 渐.(jiān)车帷裳 2、下列选项中两个短语 ....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爱而不见 贻我彤管 B.匪女之为美 夙兴夜寐 C.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D.士贰其行 隰则有泮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时几乎万人空巷 ....,大马路虽宽,也有人满为患之虞。 B.安居工程实施的消息传来,小羊圈的老住户弹冠相庆 ....,这下他们能有新房住了。 C.新的班主任对我们的关心无所不至 ....,从学习到生活,到娱乐处处关怀着我们。 D.如果我们为了突出政绩而把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掩盖起来,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B.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两个学校的学生集体到科学宫参观学习,对科学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有了更深的体 会。 二.古诗文阅读,默写,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21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 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 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 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 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 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5、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博学善属文 属:通“嘱”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况:比 C.州郡觐谒 觐:拜见 D.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反:通“返” 6、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①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以宋元嘉中卒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7、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 ②征著作郎,不就 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④躬耕自资,遂抱贏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9、翻译下面句子(9分) (1)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2)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3)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10、阅读乐府诗《长歌行》,完成(1)(2)两小题。(8分)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月份)第2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 月份) 第2 页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 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 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 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 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5、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 分) ( ) A.博学善属文 属:通“嘱”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况:比 C.州郡觐谒 觐:拜见 D.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反:通“返” 6、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 ①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②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以宋元嘉中卒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7、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3分)()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 ②征著作郎,不就 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④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9、翻译下面句子(9分) (1)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2)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3)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10、阅读乐府诗《长歌行》,完成(1)(2)两小题。(8 分)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③徒伤悲 【注释】①晞:晒干。②焜:明亮的样子。③老大:年老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2分) (2).比、兴是汉乐府诗常用的艺术技巧,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比兴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6分) l1、任选3题,补写名句,每题2分,共6分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短歌行》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5)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异常火爆,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老外”已超过3000万人, 有100多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不仅如此,一些欧美国家的大批“汉语”爱 好者,远涉重洋来“东方取经”,来中国求学深造。与此同时,为满足更多“老外”学习汉 语的需求,中国将在全球设立100所孔子学校。正如曾经20次访问中国的泰国公主诗琳通 所说:“汉语是很有魅力的语言。” 然而,面对“老外”对汉语的高涨热情,国人渐渐地冷淡了自己的母语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报纸、杂志、影视屏幕的“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戏”到大学生、中学生、 小学生暑期英语班的异常火爆、一枝独秀,已成为近年来司空见惯的现象。翻开某些学者的 专著、论文、学术报告,也难免错字频出,令人不忍卒读:而用中文写不好大学毕业论文的 也大有人在 这里只列举几例:比如,笔者近读一位知名作家写的新书。书中引用了一段毛主席语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一对照原文,短短一句话少了两个 双引号,多了三个字。大作家的学问做到这种份儿上,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又如,扬州一位 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替邻居代写一份建房申请书。岂料,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且不 说词不达意,竟然还有28个错别字。再如,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方克平教授曾痛陈, 他的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译汉”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相当突出,“有些翻译过 来的文章简直不像汉语”。更离奇的是,就连在央视做嘉宾解说的个别大教授也将“小篆”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月份)第3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 月份) 第3 页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③徒伤悲。 【注释】①晞:晒干。 ②焜:明亮的样子。 ③老大:年老。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2 分) (2).比、兴是汉乐府诗常用的艺术技巧,请找出诗中的两个比兴句,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6 分) 11、任选 3 题,补写名句,每题 2 分,共 6 分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短歌行》 (3)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关雎》 (5)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归园田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异常火爆,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老外”已超过 3000 万人, 有 100 多个国家,2500 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不仅如此,一些欧美国家的大批“汉语”爱 好者,远涉重洋来“东方取经”,来中国求学深造。与此同时,为满足更多“老外”学习汉 语的需求,中国将在全球设立 100 所孔子学校。正如曾经 20 次访问中国的泰国公主诗琳通 所说:“汉语是很有魅力的语言。” 然而,面对“老外”对汉语的高涨热情,国人渐渐地冷淡了自己的母语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报纸、杂志、影视屏幕的“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戏”到大学生、中学生、 小学生暑期英语班的异常火爆、一枝独秀,已成为近年来司空见惯的现象。翻开某些学者的 专著、论文、学术报告,也难免错字频出,令人不忍卒读;而用中文写不好大学毕业论文的 也大有人在。 这里只列举几例:比如,笔者近读一位知名作家写的新书。书中引用了一段毛主席语录,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共产党人就最讲认真”。一对照原文,短短一句话少了两个 双引号,多了三个字。大作家的学问做到这种份儿上,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又如,扬州一位 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替邻居代写一份建房申请书。岂料,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且不 说词不达意,竟然还有 28 个错别字。再如,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方克平教授曾痛陈, 他的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译汉”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相当突出,“有些翻译过 来的文章简直不像汉语”。更离奇的是,就连在央视做嘉宾解说的个别大教授也将“小篆
读作“小隶”,让人笑掉大牙……大学者尚且如此,而学问不及他们的普通人的汉语水平又 会怎样?真让人不得而知。 如此荒诞至极的“天下奇闻”竟然出现在“吃文字饭”的“知识界”当中,这不仅是“中 华母语”的不幸,更是教育界的悲哀。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而又神圣的语种之一,不仅展示着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 力,还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踪迹和民族“记忆”,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和传播载体。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将 为更多的“老外”所接受和运用。而作为我们中国人,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惟一凭借的是 自身的文化优势。如果连中国话都说不明白,连中国字都写不清楚,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一番 景象? 毋庸讳言,如果今天我们漠视母语,不精通、不会用母语,不仅是一个缺乏个性特征的 民族,还将是一个“愚蠢的民族”。即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 善,而精神文化素质跟不上去,终究会在全球竞争中败下阵来,赔掉“老本”,甚至输掉未 来 全球“汉语热”的“盛世”景象,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务之急是需要我们的国 人,特别是年轻人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营造振兴“母语”的氛围,积极投入到纯洁母语 规范使用母语的努力中去,为汉语迈向世界再创辉煌 12、下列作为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异常火爆或国人“母语荒”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学汉语的“老外”超过3000万人。100多个国家,25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而且 一些欧美国家的大批“汉语”爱好者,远涉重洋来“东方取经”,来中国求学深造。为满足 更多“老外”学习汉语的需求,中国将在全球设立100所孔子学校。 B.学者的专著、论文、学术报告,报纸、杂志、影视屏幕,错别字层出不穷;央视做嘉 宾解说的个别大教授也将“小篆”读作“小隶”,让人笑掉大牙,普通人更不必说。 C.假期英语辅导班异常火爆、一枝独秀,而语文辅导班不见一个;许多本科生和硏究生 英译汉”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相当突出,“有些翻译过来的文章简直不像汉语。” D.曾经20次访问中国的泰国公主诗琳通说:“汉语是很有魅力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 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将为更多的“老外”所接受和运用。 13、下列理解符合作者写作此文动机和目的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展示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世界上最古 老语种之一的汉语。 B.品味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踪迹和民族“记忆”、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标志和传播载 体的世界上最神圣语种之一的汉语 C.宣扬体现中国人民族个性特征、架起通往世界桥梁的唯一凭借的自身文化优势的汉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月份)第4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 月份) 第4 页 读作“小隶”,让人笑掉大牙……大学者尚且如此,而学问不及他们的普通人的汉语水平又 会怎样?真让人不得而知。 如此荒诞至极的“天下奇闻”竟然出现在“吃文字饭”的“知识界”当中,这不仅是“中 华母语”的不幸,更是教育界的悲哀。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而又神圣的语种之一,不仅展示着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 力,还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踪迹和民族“记忆”,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和传播载体。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将 为更多的“老外”所接受和运用。而作为我们中国人,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惟一凭借的是 自身的文化优势。如果连中国话都说不明白,连中国字都写不清楚,中国将会是怎样的一番 景象? 毋庸讳言,如果今天我们漠视母语,不精通、不会用母语,不仅是一个缺乏个性特征的 民族,还将是一个“愚蠢的民族”。即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 善,而精神文化素质跟不上去,终究会在全球竞争中败下阵来,赔掉“老本”,甚至输掉未 来。 全球“汉语热”的“盛世”景象,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务之急是需要我们的国 人,特别是年轻人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营造振兴“母语”的氛围,积极投入到纯洁母语、 规范使用母语的努力中去,为汉语迈向世界再创辉煌。 12、下列作为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异常火爆或国人“母语荒”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 学汉语的“老外”超过 3000 万人。100 多个国家,2500 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而且 一些欧美国家的大批“汉语”爱好者,远涉重洋来“东方取经”,来中国求学深造。为满足 更多“老外”学习汉语的需求,中国将在全球设立 100 所孔子学校。 B. 学者的专著、论文、学术报告,报纸、杂志、影视屏幕,错别字层出不穷;央视做嘉 宾解说的个别大教授也将“小篆”读作“小隶”,让人笑掉大牙,普通人更不必说。 C. 假期英语辅导班异常火爆、一枝独秀,而语文辅导班不见一个;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 “英译汉”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相当突出,“有些翻译过来的文章简直不像汉语。” D. 曾经 20 次访问中国的泰国公主诗琳通说:“汉语是很有魅力的语言”;随着中国经济 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将为更多的“老外”所接受和运用。 13、下列理解符合作者写作此文动机和目的的一项是(3 分)( ) A. 保护展示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魅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世界上最古 老语种之一的汉语。 B. 品味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踪迹和民族“记忆”、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标志和传播载 体的世界上最神圣语种之一的汉语。 C. 宣扬体现中国人民族个性特征、架起通往世界桥梁的唯一凭借的自身文化优势的汉 语
D.呼吁国人特別是年轻人不能漠视、不精通、不会用母语,要纯洁母语,规范使用母语, 为汉语迈向世界再创辉煌。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外”对汉语的高涨热情,国人对母语的渐渐冷淡,说明汉语对外国人来讲是很有 魅力的语言。 B.全球“汉语热”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给我们国人制造了压力又带来了动力 C.相形于国人的“母语荒”,老外的“汉语热”不仅使我们国家蒙受耻辱,更使我们中 华民族遭受伤害;不仅昭示着我们“中华母语”的不幸,更说明了我们教育界的悲哀。 D.我们要大力营造振兴“母语”的氛围,否则,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母语,甚至失去 自己的精神文化支柱,而被外国人占领,从而失去在全球中的地位、资本、将来。 面对全球“汉语热”与国人“汉语荒”的现象,作为中学生的你有何感想?联系现实对 如何振兴“母语”提出你的建议。(6分) 四.选考内容。本部分分选考一和选考二,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作答。(16分)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 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 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 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 的腿,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 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地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 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 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己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 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 仿膳’,你小时侯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花是 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 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 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月份)第5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11 月份) 第5 页 D. 呼吁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不能漠视、不精通、不会用母语,要纯洁母语,规范使用母语, 为汉语迈向世界再创辉煌。 1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老外”对汉语的高涨热情,国人对母语的渐渐冷淡,说明汉语对外国人来讲是很有 魅力的语言。 B. 全球“汉语热”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给我们国人制造了压力又带来了动力。 C. 相形于国人的“母语荒”,老外的“汉语热”不仅使我们国家蒙受耻辱,更使我们中 华民族遭受伤害;不仅昭示着我们“中华母语”的不幸,更说明了我们教育界的悲哀。 D. 我们要大力营造振兴“母语”的氛围,否则,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母语,甚至失去 自己的精神文化支柱,而被外国人占领,从而失去在全球中的地位、资本、将来。 15、面对全球“汉语热”与国人“汉语荒”的现象,作为中学生的你有何感想?联系现实对 如何振兴“母语”提出你的建议。(6分) 四.选考内容。本部分分选考一和选考二,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作答。(16 分) 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 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 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 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 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 的腿,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 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地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 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 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 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 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 ‘仿膳’,你小时侯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花是 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 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 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