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资料 资料一: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创业咖啡注:这是+b0x原创文章,文章开头处有一段视频,可以在创业咖啡ap吧及误程mooc 网站上找到视频及本文全文。视频中,青年提到的问愿包括 “为什么我们如此努力想考进心目中的大学,却在大学如此颓废?” “你自己学的专业你都停欢吗?很纠结.” “如果你大学四年毕业了以后,你真正想从事的专业或职业是什么?” “当今我们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想间,为什么很多同学都在问,都在驾学校,每天抱怨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为什么 他们还不退学呢?” 在我们拍摄过程中,有无数学生和青年白领都在提有关教育的问题。似乎所有兴趣的缺 失、工作的困惑、生活的迷茫都指向这一个点。 此刻,正值每年的高考季,有许多正奋战在考场挥汗如雨的该子,当然还包括考场外热 锅上的家长。嗯,还有以学生名校考取率混取名气的各个传奇高中。 去年高考,任泉有条著名的微博是这么说的: “童鞋们,其实成绩在你整个人生当中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明年,你会觉得谈恋爱 比较重要;后年,你会觉得,是该对父母好一点了啊比较重要:过几年,你觉得旅行好重要 啊:再过上几年,你会觉得:人生要瘦才是真理啊!” 你,爱或者不爱,大学都在那里。当我们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满目疮病的中国教有的时 候,我们是不是己经认真思考过: 到底什么才是大学?到底什么才是学习?到底如何在考取大学后继续学习?到底如何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自我学习?
11 二、阅读资料 资料一: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创业咖啡注:这是+box 原创文章,文章开头处有一段视频,可以在创业咖啡 app 及课程 mooc 网站上找到视频及本文全文。视频中,青年提到的问题包括: “为什么我们如此努力地想考进心目中的大学,却在大学如此颓废?” “你自己学的专业你都喜欢吗?很纠结.” “如果你大学四年毕业了以后,你真正想从事的专业或职业是什么?” “当今我们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 “我想问,为什么很多同学都在问,都在骂学校,每天抱怨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为什么 他们还不退学呢?” 在我们拍摄过程中,有无数学生和青年白领都在提有关教育的问题。似乎所有兴趣的缺 失、工作的困惑、生活的迷茫都指向这一个点。 此刻,正值每年的高考季,有许多正奋战在考场挥汗如雨的孩子,当然还包括考场外热 锅上的家长。嗯,还有以学生名校考取率混取名气的各个传奇高中。 去年高考,任泉有条著名的微博是这么说的: “童鞋们,其实成绩在你整个人生当中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明年,你会觉得谈恋爱 比较重要;后年,你会觉得,是该对父母好一点了啊比较重要;过几年,你觉得旅行好重要 啊;再过上几年,你会觉得:人生要瘦才是真理啊!” 你,爱或者不爱,大学都在那里。当我们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满目疮痍的中国教育的时 候,我们是不是已经认真思考过: 到底什么才是大学?到底什么才是学习?到底如何在考取大学后继续学习?到底如何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自我学习?
资料二:我们为什么辞职 创业咖啡注:这是+box系列文章之二,作者Manuel。 11年大学毕业,作为管培生,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从实习期算起,我在这儿待了 差不多三年,而这已经算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因为当我离开的时候,与我同批进入这家 公司的同侪,仅剩下了五分之一。 培训、轮岗、定岗,这是很多公司管培生成长体系的三个阶段。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 届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实现自我岗位匹配的最佳方式。相对于熟练工的快速适应要求,职 场新人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化过程。但是,我们逐渐看到,这批人在三两年内先后 选择了离开,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存在于这家近2万人规模的 公司,又不得不作为个体楔钉在不同的岗位上,我们自己选择的岗位。 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毕业前夕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培训。这期间,有CE0激情洋 溢的演讲,有各部门oss热情积极的拉票,有前辈们深情无限的感怀,企业文化、项目拓 展、技能培训,群体效应短暂冲淡了初入职场的生怯和迷茫。随之而来的基层销售、客服岗 位的体验,可以使得我们快速了解这家公司的起步、发展历程和服务理念。整个过程既是技 能训练,更是注入企业文化的过程。当然,这个阶段就会有人选择离开,但大部分人还是熬 过了实习期。 一切,都在进入了各部门之后开始有一些变化。在入职培训结束后,我同另外9个人 一起洗择了公司最耀眼的业务部门,重新组成了一个30人的部门储各干部群体。 我在离开后,对这30人做过一次简单的数据整理:离职的22人,在职的8人。在离 职的22人中,有2人有过转岗经历,其余20人都是在原始岗位上离职的。关于离职的去 向,4人不详,3人在同业,4人回归所学专业匹配岗位,2人继续念书,2人在事业单位, 2人在金融机构,2人创业,3人其他行业。而目前在职的8人中,2人是“二进宫”,1人 回了老家所在地的分公司,另外的5个人全部有过离职念头。从另外一个纬度来看,30人 中,本地人17人,外地人13人。本地人大部分都还是选择留在当地,外地留下来的仅有3 人。 作为一个被关注和讨论的群体,我们有导师,有培训,有实践,开始逐渐在各自的组内 发挥作用。作为新人来说,我们享受了这个群体标签带来的很多培训机会,更高的起点和清 晰的发展路径,比之很多同级别老员工更多的升迁机会和相对更高的工资水平。同时,也承 担着群体光环所带来的非议和更高更快速的成长要求。这三年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其实也 映射若整个职场, (一)人际关系 据了解,部分人是因为与领导或周围同事关系不融洽而选择离开,这里既有被恶性“清 理”的,也有主动退出的。既有工作能力的问题,也有工作方式的间题:既有主观好恶的问 题,也有沟通的问题。通过交流,发现其实好领导是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的,而很多人也在这 种对比中选择了离开。 (二)薪资和发展 我们在入职1年后,会有一次升级考试,一次没过,半年后还有一次机会。对于没有 2
12 资料二:我们为什么辞职 创业咖啡注:这是+box 系列文章之二,作者 Manuel。 11 年大学毕业,作为管培生,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从实习期算起,我在这儿待了 差不多三年,而这已经算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因为当我离开的时候,与我同批进入这家 公司的同侪,仅剩下了五分之一。 培训、轮岗、定岗,这是很多公司管培生成长体系的三个阶段。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 届毕业生来说,这无疑是实现自我岗位匹配的最佳方式。相对于熟练工的快速适应要求,职 场新人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化过程。但是,我们逐渐看到,这批人在三两年内先后 选择了离开,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存在于这家近 2 万人规模的 公司,又不得不作为个体楔钉在不同的岗位上,我们自己选择的岗位。 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毕业前夕进行了为期 3 个月的实习培训。这期间,有 CEO 激情洋 溢的演讲,有各部门 boss 热情积极的拉票,有前辈们深情无限的感怀,企业文化、项目拓 展、技能培训,群体效应短暂冲淡了初入职场的生怯和迷茫。随之而来的基层销售、客服岗 位的体验,可以使得我们快速了解这家公司的起步、发展历程和服务理念。整个过程既是技 能训练,更是注入企业文化的过程。当然,这个阶段就会有人选择离开,但大部分人还是熬 过了实习期。 一切,都在进入了各部门之后开始有一些变化。在入职培训结束后,我同另外 9 个人 一起选择了公司最耀眼的业务部门,重新组成了一个 30 人的部门储备干部群体。 我在离开后,对这 30 人做过一次简单的数据整理:离职的 22 人,在职的 8 人。在离 职的 22 人中,有 2 人有过转岗经历,其余 20 人都是在原始岗位上离职的。关于离职的去 向,4 人不详,3 人在同业,4 人回归所学专业匹配岗位,2 人继续念书,2 人在事业单位, 2 人在金融机构,2 人创业,3 人其他行业。而目前在职的 8 人中,2 人是“二进宫”,1 人 回了老家所在地的分公司,另外的 5 个人全部有过离职念头。从另外一个纬度来看,30 人 中,本地人 17 人,外地人 13 人。本地人大部分都还是选择留在当地,外地留下来的仅有 3 人。 作为一个被关注和讨论的群体,我们有导师,有培训,有实践,开始逐渐在各自的组内 发挥作用。作为新人来说,我们享受了这个群体标签带来的很多培训机会,更高的起点和清 晰的发展路径,比之很多同级别老员工更多的升迁机会和相对更高的工资水平。同时,也承 担着群体光环所带来的非议和更高更快速的成长要求。这三年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其实也 映射着整个职场。 (一)人际关系 据了解,部分人是因为与领导或周围同事关系不融洽而选择离开,这里既有被恶性“清 理”的,也有主动退出的。既有工作能力的问题,也有工作方式的问题;既有主观好恶的问 题,也有沟通的问题。通过交流,发现其实好领导是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的,而很多人也在这 种对比中选择了离开。 (二)薪资和发展 我们在入职 1 年后,会有一次升级考试,一次没过,半年后还有一次机会。对于没有
通过考试的人,特别是两次都没通过考试的人来说,机会成本相对会高一些,部分人了选择 离开。当然,也有人是因为面子的问题,因为有形无形中,群体内部也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 竞争。虽然相对很多老员工来说,我们的资源保障更好,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比较和自我认 定是根据关系亲疏逐级递减的。实际上,更多的情况也是我们自认为别人获得了更多,而自 己得到的与付出的不匹配。 (三)行业、岗位与自我认知 我们大部分人所学的专业都与该行业和岗位类别无关,很多人等到真正进入职场后,才 开始主动自我印证。深造的深造,回归的回归,也有一部分人在离职后又换了好几家公司, 始终还是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找自我定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已经被单一的标准 量化太久了。不被一味捆绑而实现自我认知不是鼓励破釜沉舟,而只是可以有更日常的思考 和更多更早的尝试 (四)社会心理认知和长远现实 部分人选择了更加安稳的事业单位或者金融机构,大家都会觉得理所应当。而是否还要 待在北上广也已经被无数次反复权衡。而实际上,职场安全感更多的折射了自我安全感、社 会安全感。 (五)个人情感因素 比如失恋了,比如要和男/女朋友一起去外地。当然,每个人对于爱情和工作的权衡, 都有自己的认知。 每隔半年左右,我们就会出现一波离职潮。人事也曾经试图掌握我们的思想动向,但思 想的波动不会以公司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不过缺乏项目反馈 和跟踪机制,制度本身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群体的概念在逐渐变弱,个体真正想要融 入周围的社会环境,仍然需要个体主动的探索。项目本身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我们建立 了一个缓冲区,希望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但同时也让很多人的依赖感更重、被动参与 感更强烈。 一开始,我们对待外部世界都是主观的。试着想想,如果我们从事着一份自己感兴趣又 擅长,有好待遇兼好领导,又有社会地位的工作,再加上感情稳定、有安全感,是不是我们 就不会离开了。可回过头一想,这些假定的前提都太难拼凑在一起了。 首先我们或许并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擅长什么,即使知道了,我们又要 考虑自己喜欢的是不是真正擅长的,兴趣能不能发展为工作。等到真正想做自己喜欢也擅长 的,却发现这往往很难有好的收益和价值认同。即使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却发现领导不喜对 自己。哪怕最后获得了领导赏识,遇到了好领导,可能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婚姻问愿。 决定工作稳定度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每个公司都在试图解决离职率高的问题,另 方面,他们对此似乎又无计可施。因为任何一个变量都会成为离开的理由。对于大部分人来 说,我们都会选择先忍受,不过一日动态平衡被打破,或者希望能够保全的因素不复存在」 那么我们就会重新选择。为了选择而选择,为了离开而离开。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有坚持选择而成功的案例,也有不断选择而成功的案例,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动态选择的过程,而忽视了隐藏在背后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的过程。认识 了自我并能不断改变,我们欠缺的就只是运气了。而缺乏这个认知过程,机遇来了,我们可 能也抓不住。 13
13 通过考试的人,特别是两次都没通过考试的人来说,机会成本相对会高一些,部分人了选择 离开。当然,也有人是因为面子的问题,因为有形无形中,群体内部也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 竞争。虽然相对很多老员工来说,我们的资源保障更好,但我们与外部世界的比较和自我认 定是根据关系亲疏逐级递减的。实际上,更多的情况也是我们自认为别人获得了更多,而自 己得到的与付出的不匹配。 (三)行业、岗位与自我认知 我们大部分人所学的专业都与该行业和岗位类别无关,很多人等到真正进入职场后,才 开始主动自我印证。深造的深造,回归的回归,也有一部分人在离职后又换了好几家公司, 始终还是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寻找自我定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已经被单一的标准 量化太久了。不被一味捆绑而实现自我认知不是鼓励破釜沉舟,而只是可以有更日常的思考 和更多更早的尝试。 (四)社会心理认知和长远现实 部分人选择了更加安稳的事业单位或者金融机构,大家都会觉得理所应当。而是否还要 待在北上广也已经被无数次反复权衡。而实际上,职场安全感更多的折射了自我安全感、社 会安全感。 (五)个人情感因素 比如失恋了,比如要和男/女朋友一起去外地。当然,每个人对于爱情和工作的权衡, 都有自己的认知。 每隔半年左右,我们就会出现一波离职潮。人事也曾经试图掌握我们的思想动向,但思 想的波动不会以公司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不过缺乏项目反馈 和跟踪机制,制度本身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群体的概念在逐渐变弱,个体真正想要融 入周围的社会环境,仍然需要个体主动的探索。项目本身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我们建立 了一个缓冲区,希望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但同时也让很多人的依赖感更重、被动参与 感更强烈。 一开始,我们对待外部世界都是主观的。试着想想,如果我们从事着一份自己感兴趣又 擅长,有好待遇兼好领导,又有社会地位的工作,再加上感情稳定、有安全感,是不是我们 就不会离开了。可回过头一想,这些假定的前提都太难拼凑在一起了。 首先我们或许并不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擅长什么,即使知道了,我们又要 考虑自己喜欢的是不是真正擅长的,兴趣能不能发展为工作。等到真正想做自己喜欢也擅长 的,却发现这往往很难有好的收益和价值认同。即使这些都不是问题了,却发现领导不喜欢 自己。哪怕最后获得了领导赏识,遇到了好领导,可能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婚姻问题。 决定工作稳定度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每个公司都在试图解决离职率高的问题,另一 方面,他们对此似乎又无计可施。因为任何一个变量都会成为离开的理由。对于大部分人来 说,我们都会选择先忍受,不过一旦动态平衡被打破,或者希望能够保全的因素不复存在。 那么我们就会重新选择。为了选择而选择,为了离开而离开。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有坚持选择而成功的案例,也有不断选择而成功的案例。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动态选择的过程,而忽视了隐藏在背后自我认知和自我改变的过程。认识 了自我并能不断改变,我们欠缺的就只是运气了。而缺乏这个认知过程,机遇来了,我们可 能也抓不住
我们当然要洗择坚持,坚守一份工作,坚定一段感情,坚持一种“不二”的精神,这种 精神,也正是源于对自我的认知。当我们认清了自己,并始终笃定,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 获得幸福感。那么今天在做什么工作,明天在微什么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没有偏离」 钱如果是最大的目标,就拼命去赚钱:体验如果是最大的目标,就拼命去体验:爱情如果是 最大的目标,就拼命去爱。只要最后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去赚钱,为什么去体验,为什么去 爱。拥有初心,也要有出离心。 如果我们能早点认清自我,分辨过程与结果,理清自我推动与外部压力的关系。那么离 开或者不离开,都是个人的一种自主选择,是我们真正能把握的命运
14 我们当然要选择坚持,坚守一份工作,坚定一段感情,坚持一种“不二”的精神,这种 精神,也正是源于对自我的认知。当我们认清了自己,并始终笃定,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 获得幸福感,那么今天在做什么工作,明天在做什么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没有偏离。 钱如果是最大的目标,就拼命去赚钱;体验如果是最大的目标,就拼命去体验;爱情如果是 最大的目标,就拼命去爱。只要最后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去赚钱,为什么去体验,为什么去 爱。拥有初心,也要有出离心。 如果我们能早点认清自我,分辨过程与结果,理清自我推动与外部压力的关系。那么离 开或者不离开,都是个人的一种自主选择,是我们真正能把握的命运
资料三:中国青年为何不晃荡 业咖球注:这是+b0x转藏的文章,作者陈方。+b0x原注如下: 这是+0x创建微信号以来第一次未和作者取得联系就进行转载的文章,实在佛疚。因为这 篇文章自从发表后已经在不同平台、媒体被进行无数次转载,有些改动过标愿,但却不标法 出处,我们已经无法追寻最原始的文章资料。而此文中所涉及中国青年人的心态描述,以及 与外四同龄人的对比,我们又急切地想分享给各位,也希望各位看官能有收获。同时,也感 这篇好文的作者陈方,+b0x团队也希望能够与您取得联系。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 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 但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90 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 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 大了。他说,现在已经28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 在中国,一个28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若急 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 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 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 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 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 一定是主流社会奥 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 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年轻就 应该有年轻的状态,遵从内心的奔放和自由,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兴趣生活。比如,那 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 们不行,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 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 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 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 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 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
15 资料三:中国青年为何不晃荡 创业咖啡注:这是+box 转载的文章,作者陈方。+box 原注如下: 这是+box 创建微信号以来第一次未和作者取得联系就进行转载的文章,实在愧疚。因为这 篇文章自从发表后已经在不同平台、媒体被进行无数次转载,有些改动过标题,但却不标注 出处,我们已经无法追寻最原始的文章资料。而此文中所涉及中国青年人的心态描述,以及 与外国同龄人的对比,我们又急切地想分享给各位,也希望各位看官能有收获。同时,也感 谢这篇好文的作者陈方,+box 团队也希望能够与您取得联系。 飞机上,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外国年轻人,他刚刚参加完湖南卫视“汉语桥”的比赛,要 飞到石家庄找他在德国结识的朋友。 他是波兰人,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一次代表德国参赛。比赛的成绩不是特别好, 但正好可以利用参赛完的时间在中国和朋友一起旅行。波兰小伙说这一次可以在中国待 90 天。我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 游世界,他说他去过很多国家,认识了很多人,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继续好奇,我问他多 大了。他说,现在已经 28 岁了,不过还可以再尽情晃荡几年,然后再把生活固定下来。 一个 28 岁的波兰小伙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过着“年轻人”的生活,让人好生艳羡。 在中国,一个 28 岁的小伙子该是什么状态?28 岁的中国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在着急 地恋爱结婚生子,着急地买房买车,着急地拼事业。我们在焦虑着如果 30 岁还不能出人头 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依旧好奇于波兰小伙的“晃荡”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表示很 惊讶,他说在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没 有看过世界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 28 岁的中国小伙, 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没有结婚成家,整天晃荡来晃荡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 论里的另类,甚至还会被贴上“社会青年”的标签。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必须得承认,很多中国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 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我们也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内心就心生感慨。年轻就 应该有年轻的状态,遵从内心的奔放和自由,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兴趣生活。比如,那 位波兰小伙对语言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汉语,他从不考虑学习汉语能不能为将来谋生。而我 们不行,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必须考虑将来的就业情况。 中国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毕业就被庸常的生活绑架了,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晃荡青春” 的勇气?一方面,传统意义上按部就班进入主流轨道的“社会习惯”主导着我们;另一方面, 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继续晃荡”的机会。世俗社会中,“剩男剩女”所带来的 家庭压力还可以抗争,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必须寻得谋生的饭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毕业后如果不尽快占领一个“坑”,等你晃荡够了,这个“坑”早就被别人占了。社会上那 些待遇较好的单位,在招聘时一般都只对应届生开门,往届生乃至“社会青年”是很少有机 会的。找一个待遇一般甚至能勉强谋生的工作,又必须考虑到未来的养老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