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骨盆女性骨盆是胎儿从阴道娩出时必经的通道,其形态、大小与分娩关系密切。一、骨盆的组成()骨盆的骨骼:包括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每块髋骨又包括髂骨、坐骨及耻骨。)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骼关节和骶尾关节。两耻骨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骶骼关节位于骨与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其前为骶骼韧带。骶尾关节为骶骨和尾骨的联合处。骨盆的韧带:较为重要的有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二、骨盆的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耻缘和骶上缘的连线(即耻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假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又称大骨盆。为腹腔的一部分,前方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骼骨翼,后方为第5腰椎。()真骨盆:位于分界线以下,又称小骨盆。略成筒状,四壁由骨骼及韧带所围成。是胎儿自然娩出时的通道,故又称骨产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入口与骨盆出口,其间为骨盆腔。骨盆腔前壁为耻骨联合、耻骨、坐骨上支与闭孔,后壁为骨与尾骨,两侧壁为坐骨、坐骨棘、坐骨切迹及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耻骨联合全长约4.2cm,骶骨长约11.8cm,高约9.8cm。骨盆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阴道或肛门触及。骶骨的前面凹陷形成骶窝,为第1骶椎向前突出部分,是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指示点。耻骨两降支构成耻骨弓。三、骨盆的类型根据骨盆的形状可分为四种类型。()女型: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稍长于前后径,髂骨翼宽而浅,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两侧坐骨棘短小,骶骨稍凹陷,骶坐切迹呈圆形,使骨盆腔宽大。(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骶坐切迹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故后矢状径较短。通常亦称为漏斗型骨盆,往往造成难产。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前后径长于横径,骶坐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者为深。此类骨盆在我国妇女中约占14.2%~18%。四扁平型:骨盆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失去正常弯度,故骨盆浅,坐骨切迹宽。此类骨盆在我国妇女约占23.2%~29%。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差异外,其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实际上很多妇女骨盆并非单一型,而多为混合型骨盆。第四节骨盆底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所组成,封闭骨盆入口,中间有尿道、阴道及直肠穿过。盆腔脏器赖以承载并保持其正常位置。骨盆底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尿生殖三角,又称尿生殖区,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部为肛门三角,又称肛区,有肛管通过。骨盆底可分为三层。一、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下面,包括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三对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此层肌肉的肌腱会合于阴道口5
5 第三节 骨盆 女性骨盆是胎儿从阴道娩出时必经的通道,其形态、大小与分娩关系密切。 一、骨盆的组成 ㈠骨盆的骨骼:包括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骶骨由 5~6 块骶椎合成; 尾骨由 4~5 块尾椎合成;每块髋骨又包括髂骨、坐骨及耻骨。 ㈡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两耻骨间有纤维软骨, 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骶髂关节位于骶骨与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其 前为骶髂韧带。骶尾关节为骶骨和尾骨的联合处。 ㈢骨盆的韧带:较为重要的有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 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 窄的重要标志。 二、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和骶岬上缘的连线(即髂耻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 骨盆和真骨盆。 ㈠假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又称大骨盆。为腹腔的一部分,前方为腹壁 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后方为第 5 腰椎。 ㈡真骨盆:位于分界线以下,又称小骨盆。略成筒状,四壁由骨骼及韧带所围 成。是胎儿自然娩出时的通道,故又称骨产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入口 与骨盆出口,其间为骨盆腔。骨盆腔前壁为耻骨联合、耻骨、坐骨上支与闭孔,后 壁为骶骨与尾骨,两侧壁为坐骨、坐骨棘、坐骨切迹及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耻 骨联合全长约 4.2cm,骶骨长约 11.8cm,高约 9.8cm。骨盆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坐 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阴道或肛门触及。骶骨的前面凹陷形成骶窝,骶岬为第 1 骶椎向前突出部分,是骨盆内测量的重要指示点。耻骨两降支构成耻骨弓。 三、骨盆的类型 根据骨盆的形状可分为四种类型。 ㈠女型: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入口横径稍长于前后径,髂骨翼宽而浅,耻骨 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10cm,两侧坐骨棘短小,骶骨稍凹陷,骶坐切迹呈圆形, 使骨盆腔宽大。 ㈡男型: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骶坐 切迹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故后矢状径较短。通常亦称为漏斗型骨盆,往往 造成难产。 ㈢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前后径长于横径,骶坐切迹较宽,两 侧壁稍内聚,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 6 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者 为深。此类骨盆在我国妇女中约占 14.2%~18%。 ㈣扁平型:骨盆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变直向后翘 或深弧型,失去正常弯度,故骨盆浅,坐骨切迹宽。此类骨盆在我国妇女约占 23.2%~ 29%。 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差异外,其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 实际上很多妇女骨盆并非单一型,而多为混合型骨盆。 第四节 骨盆底 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所组成,封闭骨盆入口,中间有尿道、阴道及直肠穿 过。盆腔脏器赖以承载并保持其正常位置。 骨盆底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 节。两侧坐骨结节前缘的连线将骨盆底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尿生殖三角,又称尿 生殖区,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部为肛门三角,又称肛区,有肛管通过。骨盆底可 分为三层。 一、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在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下面,包 括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三对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此层肌肉的肌腱会合于阴道口
和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球海绵体肌:又称阴道括约肌,位于阴道两侧,覆盖前庭球和前庭大腺,向后与肛门外括约肌交叉而混合。此肌收缩时能紧缩阴道,又称阴道缩肌。()坐骨海绵体肌:起于坐骨下支及坐骨结节内侧面,沿坐骨升支内侧与耻骨降支向上,止于阴蒂海绵体(阴蒂脚处)。白会阴浅横肌: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会合于中心腱。(四肛门外括约肌:为围绕肛门的环行肌束,后端与肌尾韧带相连,前端也会合于中心腱。二、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薄层肌肉组成,覆盖于骨盆出口平面的前三角形平面上,故亦称三角韧带。其上有尿道及阴道从中穿过。两层筋膜间有一对由两侧坐骨结节到中心腱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周围的尿道括约肌。后者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括约尿道及压迫尿道球的作用。三、内层:即盆隔。为骨盆底最里面、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筋膜所组成,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肛提肌:起源于骨盆侧壁,由一对三角形肌肉板组成,两侧肌肉对称,合成漏斗形,每侧肛提肌由前内向后外由三部分组成:1、耻尾肌:位于最内侧,起于耻骨降支内面,沿阴道、直肠向后,止于尾骨,为肛提肌的主要部分,其中有小部分肌纤维终止于阴道和直肠周围,经产妇的此层组织易受损而导致膀胱、直肠膨出;2、髂尾肌:居于中间,从腱弓后部开始,向中间及向后走行,与耻尾肌会合,再经肛门两侧至尾骨:3、坐尾肌:为靠外后方的肌束,自两侧坐骨棘至尾骨与骶骨。因此肛提肌有上提和增强盆底托力的作用,又因部分肌纤维在阴道及直肠周围密切交织,还有加强肛门和阴道括约肌的作用。()盆筋膜:上面为盆腔腹膜,两者之间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盆腔结缔组织或腹膜外结缔组织,为盆腔脏器周围的软垫,可保护其间的盆腔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输尿管等。盆腔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部分在阔韧带之间,通常称为宫旁结缔组织,子宫及子宫附件的感染及晚期癌瘤常累及此部。会阴广义的会阴是指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的软组织。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前为耻骨联合下缘,后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狭义的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厚约3~4cm,由外向内逐渐变窄呈楔状,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又称会阴体。会阴的伸展性大,妊娠后组织变松软,有利于分娩。但亦可对胎先露形成阻碍,故在分娩时应注意保护会阴并视情况适时切开。6
6 和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 ㈠球海绵体肌:又称阴道括约肌,位于阴道两侧,覆盖前庭球和前庭大腺,向 后与肛门外括约肌交叉而混合。此肌收缩时能紧缩阴道,又称阴道缩肌。 ㈡坐骨海绵体肌:起于坐骨下支及坐骨结节内侧面,沿坐骨升支内侧与耻骨降 支向上,止于阴蒂海绵体(阴蒂脚处)。 ㈢会阴浅横肌: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会合于中心腱。 ㈣肛门外括约肌:为围绕肛门的环行肌束,后端与肌尾韧带相连,前端也会合 于中心腱。 二、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薄层肌肉组成,覆盖于 骨盆出口平面的前三角形平面上,故亦称三角韧带。其上有尿道及阴道从中穿过。 两层筋膜间有一对由两侧坐骨结节到中心腱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周围的尿道括约 肌。后者平时处于收缩状态,有括约尿道及压迫尿道球的作用。 三、内层:即盆隔。为骨盆底最里面、最坚韧的一层,由肛提肌及其筋膜所组 成,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㈠肛提肌:起源于骨盆侧壁,由一对三角形肌肉板组成,两侧肌肉对称,合成 漏斗形,每侧肛提肌由前内向后外由三部分组成: 1、 耻尾肌:位于最内侧,起于耻骨降支内面,沿阴道、直肠 向后,止于尾骨,为肛提肌的主要部分,其中有小部分肌纤维终止于阴道和直肠周 围,经产妇的此层组织易受损而导致膀胱、直肠膨出; 2、 髂尾肌:居于中间,从腱弓后部开始,向中间及向后走行, 与耻尾肌会合,再经肛门两侧至尾骨; 3、坐尾肌:为靠外后方的肌束,自两侧坐骨棘至尾骨与骶骨。因此肛提肌有 上提和增强盆底托力的作用,又因部分肌纤维在阴道及直肠周围密切交织,还有加 强肛门和阴道括约肌的作用。 ㈡盆筋膜:上面为盆腔腹膜,两者之间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盆腔结缔组织 或腹膜外结缔组织,为盆腔脏器周围的软垫,可保护其间的盆腔血管、神经、淋巴 管及输尿管等。盆腔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部分在阔韧带之间,通常称为宫旁结缔组 织,子宫及子宫附件的感染及晚期癌瘤常累及此部。 会阴广义的会阴是指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的软组织。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 组织,前为耻骨联合下缘,后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 结节韧带。狭义的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厚约 3~4cm,由外向内逐 渐变窄呈楔状,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会阴的 伸展性大,妊娠后组织变松软,有利于分娩。但亦可对胎先露形成阻碍,故在分娩 时应注意保护会阴并视情况适时切开
2尾页格式及要求【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女性生殖系统解部分,需要同学们掌握:1、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2、女性内、外生殖器中医的对应名称。【本讲课程的作业】1、简单描述子宫的组织结构及相关韧带?2、中医古籍对子宫形态的描述?2
2 2 尾页格式及要求 【本讲课程的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部分,需要同学们掌握: 1、女性外、内生殖器的解剖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2、女性内、外生殖器中医的对应名称。 【本讲课程的作业】 1、简单描述子宫的组织结构及相关韧带? 2、中医古籍对子宫形态的描述?
1首页格式及要求第_2周,第1讲次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摘要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部第一节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第二节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授课题目(章、节)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第四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1、了解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2、熟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3、掌握卵巢的生理功能及它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重点】卵巢的生理功能及它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难点】卵巢的生理功能及它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内容
3 1 首页格式及要求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 2 周,第 1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 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1、了解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熟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3、掌握卵巢的生理功能及它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重 点】卵巢的生理功能及它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难 点】卵巢的生理功能及它分泌的激素的生理作用。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女性,她们往往非常关注自己的月经周期。如果你跟你的朋友说我是学妇产科的,那么被咨询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关于月经不调。为什么女性朋友如此关心自己的月经问题,针对各种各样的月经不调,我们要如何思考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呢?本节课的内容就会告诉你,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里,调控月经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从而为我们解决月经不调的问题提供基础。【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妇女的一生从胎儿形成到衰老的生理过程,实质上是其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根据其生理特点目前将此过程分为七个阶段。一、胎儿期受精卵是由父、母系来源的23对(46条)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其中性染色体1对X与Y决定着胎儿的性别,即XX合子发育为女性,XY合子发育为男性,在性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分化开始。若胚胎细胞不含Y染色体即无H-Y抗原时,性腺分化缓慢,至胚胎8~10周性腺组织才出现卵巢的结构。二、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新生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及母体卵巢所产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出生时女性胎儿外阴较丰满,乳房略隆起,或有少许泌乳。出生后离开母体环境,可见少量阴道流血。上述这些症状短期内可以自然消退。三、儿童期出生4周到12岁左右称作儿童期。儿童早期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处在抑制状态,生殖器官为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酸度低,抗感染力较弱:此时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位于腹腔内,子宫小,宫颈较长,约占子宫全长的2/3。在儿童后期,大约自8岁起,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抑制状态解除,卵巢内的卵泡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有一定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四、青春期自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1.体格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在形态发育的同时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发生变化,逐渐发育成熟。2.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由于促性腺激素作用,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卵泡开始发育和分泌雌激素,内、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此时虽已初步具有生育能力,但整个生殖系统的功能尚未完善。2
2 【本讲课程的引入】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女性,她们往往非常关注自己的月经周期。 如果你跟你的朋友说我是学妇产科的,那么被咨询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关于月经 不调。为什么女性朋友如此关心自己的月经问题,针对各种各样的月经不调,我们 要如何思考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呢?本节课的内容就会告诉你,在中医、西医两种医 学体系里,调控月经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从而为我们解决月经不调的问题提供基础。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妇女的一生从胎儿形成到衰老的生理过程,实质上是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 能发育、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根据其生理特点目前将此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一、胎儿期 受精卵是由父、母系来源的 23 对(46 条)染色体组成的新个体,其中性染色体 1 对 X 与 Y 决定着胎儿的性别,即 XX 合子发育为女性,XY 合子发育为男性,在性 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胚胎 6 周后原始性腺分化开始。若胚胎细胞不含 Y 染色体即 无 H-Y 抗原时,性腺分化缓慢,至胚胎 8~10 周性腺组织才出现卵巢的结构。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 4 周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新生儿在母体内受到胎盘及母体卵巢所产 生的女性激素影响,出生时女性胎儿外阴较丰满,乳房略隆起,或有少许泌乳。出 生后离开母体环境,可见少量阴道流血。上述这些症状短期内可以自然消退。 三、儿童期 出生 4 周到 12 岁左右称作儿童期。儿童早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处 在抑制状态,生殖器官为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 阴道酸度低,抗感染力较弱;此时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位于腹腔内,子宫小,宫颈 较长,约占子宫全长的 2/3。在儿童后期,大约自 8 岁起,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GnRH)抑制状态解除,卵巢内的卵泡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有一定发育并 分泌性激素,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 四、青春期 自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 1.体格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在形态发育的同时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发生变 化,逐渐发育成熟。 2.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由于促性腺激素作用,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 阶段的卵泡,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卵泡开始发育和分泌雌激素,内、外生殖器 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此时虽已初步具有生育能力,但整个生殖系统的功能尚未完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