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编号:y170611授课学期:第七学期授课班级:10中西医临床任课教师:一徐工洁、曹颖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2
2 讲 稿 课程名称: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课程编号: y170611 授课学期: 第七学期 授课班级: 10 中西医临床 任课教师: 徐丁洁、曹颖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
1首页格式及要求第1周,第_1讲次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摘要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总论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了解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研究范围,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熟悉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熟悉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重点】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难点】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内 容
1 1 首页格式及要求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 1 周,第 1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 总论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了解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研究范围,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中西医结合 妇产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 熟悉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熟悉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重 点】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发展简史。 【难 点】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本科阶段要学习的临床课程,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了,所谓内外妇儿,这是我们从大的方向来分。这个学期我们将利用68学时的时间一起来学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里边我们要学习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从疾病上分,我们中医妇科学把妇科疾病分为经、带、胎、产,其实我们按这样的分类去看现代的妇产科学,相差无几。所以我们这门课就是在学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女性经、带、胎、产相关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为主的课程。希望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大家可以对妇产科常见疾病有很好的把握。【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一、定义: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是运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相互借鉴和补充来认识妇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研究与妇女经、带、胎、产和解部生理有关的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辨证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妇女保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二、研究范围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及骨盆的解剖结构,卵巢的功能及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月经、妊娠、分娩、产褥和哺乳的生理特点和特有疾病,以及生殖器官的炎症、肿瘤、损伤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和处理方法,不孕症、计划生育、妇女保健、优生优育等均属于本学科研究的范围。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包括的范围: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部分。产科学专门研究妇女与妊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分为妊娠、分娩和产褥三个时期,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妊娠生理、正常分娩和正常产褥,二是与三个时期有关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妇科学主要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与生殖系统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包括卵巢的功能及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月经疾病,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生殖器官畸形、损伤,以及不孕症、计划生育等,第二节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的比较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科学基本的不同点、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系统研究妇女的2
2 【本讲课程的引入】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本科阶段要学习的临床课程,大家都 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了,所谓内外妇儿,这是我们从大的方向来分。这个学期我们将 利用 68 学时的时间一起来学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里边我们要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从疾病上分,我们中医妇科学把妇科疾病分为经、 带、胎、产,其实我们按这样的分类去看现代的妇产科学,相差无几。所以我们这 门课就是在学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女性经、带、 胎、产相关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为主的课程。希望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大家 可以对妇产科常见疾病有很好的把握。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一、定义: 中西医临床妇产科学是运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相互借鉴和补充来认识妇 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研究与妇女经、带、胎、产和解剖生理有 关的特有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辨证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及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妇女保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 二、研究范围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及骨盆的解剖结 构,卵巢的功能及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月经、妊娠、分娩、产褥和哺乳的生理 特点和特有疾病,以及生殖器官的炎症、肿瘤、损伤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和处理方法,不孕症、计划生育、妇女保健、 优生优育等均属于本学科研究的范围。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包括的范围: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部分。 产科学专门研究妇女与妊娠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分为妊娠、分娩和产褥三个 时期,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妊娠生理、正常分娩和正常产褥,二是与三个时期有 关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 妇科学主要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与生殖系统有关的生理和病理,包括卵巢的 功能及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月经疾病,生殖系统炎症、 肿瘤,生殖器官畸形、损伤,以及不孕症、计划生育等。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产科学的比较 一、中医妇科学与西医妇科学基本的不同点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系统研究妇女的
生理、病理特点与特有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等。西医妇产科学包括妇科学和产科学,它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解特点、组织与胚胎结构,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妊娠生理和诊断、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二、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各自的优势中医妇科学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月经病、妊娠病、慢性炎症、不孕症等妇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灵活施治、毒副作用小、效果肯定的优势。西医妇产科学除了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之外,手术(包括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的物理疗法等)等技能性操作具有优势。中、西医学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显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和认可。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第三节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发展概要一、中医妇产科学发展概要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历史久远。以下分为六大历史时期简述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周时代一一萌芽阶段此期主要是古籍有关难产、种子、胎教等的记载。1、在般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21种疾病中有“疾育”一病;2、《易经·交辞》载有:“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3、《诗经》、《山海经》载有帮助“种子”和“绝育”的药物;4、《列女传》有“胎教”的记载。5、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此“带下医”,即是妇产科医生。6、《左传》中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胎儿发育过程为“一月而膏,二月而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说明已对过期妊娠、双胎妊娠、优生和胚胎发育有所认识,7、国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不但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还提出了有关妇女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论述了一些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如血崩、带下、月事不来、不孕、石瘦、肠覃等。《内经》还记载了第一首妇科古方一一四乌贼骨一虑茹丸。8、《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阐述了女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性成熟与衰老的规律,指出“肾气”、“天癸”、“冲任”在生殖功能的成熟与衰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有重大指导意义。9、《神农本草经》在“紫石英”条最早提出了“子宫”这一解剖名称。汉、晋、南北朝时代一一框架形成阶段1、西汉已有“女医”,即专门的妇产科医生。根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妇人婴儿方》、《范氏疗妇人方》、《疗妇人产后方》等,是我国妇产科的最早专著,惜已散。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胎产书》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书中对按月养生提出了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保健的重视。3、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的妇人病三篇内容十分丰富,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妊娠呕吐、癜病与胚胎的鉴别、妊娠腹痛、妊娠水气、妊娠小便难、养胎、伤胎等;“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新产三病”及产后腹痛等证治;1
1 生理、病理特点与特有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以 及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等。 西医妇产科学包括妇科学和产科学,它是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妇女生 殖系统的解剖特点、组织与胚胎结构,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 妊娠生理和诊断、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 二、中医妇科学和西医妇科学各自的优势 中医妇科学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月经病、妊娠病、慢性炎症、不孕症等 妇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灵活施治、毒副作用小、效果肯定的优势。 西医妇产科学除了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之外,手术(包括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 的物理疗法等)等技能性操作具有优势。 中、西医学结合能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显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在临 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和认可。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 第三节 中医、西医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一、中医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历史久远。以下分为六大历史时期简述中医妇产科学的形 成和发展。 ㈠夏商周时代——萌芽阶段 此期主要是古籍有关难产、种子、胎教等的记载。 1、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的 21 种疾病中有“疾育”一病; 2、《易经·爻辞》载有:“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3、《诗经》、《山海经》载有帮助“种子”和“绝育”的药物; 4、《列女传》有“胎教”的记载。 5、 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 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此“带下医”,即是妇产科医生。 6、《左传》中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胎儿发育过程为“一月而膏, 二月而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 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说明已对过期妊娠、双胎妊娠、优生和胚胎发育有 所认识, 7、国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不但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还提出了有 关妇女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论述了一些妇科疾病的 病因病理,如血崩、带下、月事不来、不孕、石瘕、肠覃等。《内经》还记 载了第一首妇科古方——四乌贼骨一虑茹丸。 8、《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 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 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 无子也”。明确阐述了女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性成熟与衰老的规律,指出“肾气”、 “天癸”、“冲任”在生殖功能的成熟与衰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医妇科学的 基础理论有重大指导意义。 9、《神农本草经》在“紫石英”条最早提出了“子宫”这一解剖名称。 ㈡汉、晋、南北朝时代——框架形成阶段 1、西汉已有“女医”,即专门的妇产科医生。根据《汉书·艺文志》、《隋 书·经籍志》记载的《妇人婴儿方》、《范氏疗妇人方》、《疗妇人产后方》等,是 我国妇产科的最早专著,惜已散佚。 2、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胎产书》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约成书于 公元 2 世纪,书中对按月养生提出了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保健的重视。3、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的妇人病三篇内容十分丰富,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 治”篇论述了妊娠呕吐、癥病与胚胎的鉴别、妊娠腹痛、妊娠水气、妊娠小便难、 养胎、伤胎等;“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新产三病”及产后腹痛等证治;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热入血室、月经病、带下、崩漏、脏躁等病的证候脉象和治法;除了提出许多内治方药外,还最早记载了阴道冲洗和塞药的外治方药,许多方药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4、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凭脉证测知双胎难产的病例,并以针药合治,成功引产死胎,其高超的产科诊疗技术令人叹服。5、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发现女人月经并非均为一月一行,提出了“并月”、“居经”、凭脉象诊断妊娠和临产,如“尺中之“避年”说文据经验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但离经者,不病也。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6、澄《褚氏遗书·求嗣门》提出了晚婚与节育的主张,如说:“合男子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如“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又说:“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白隋、唐时代一一框架形成阶段1、隋代巢元方为首集体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是当时中医证候病源学巨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五科,其中妇人病八卷,共225论,前四卷论述月经、带下、前阴诸疾等,后四卷为妊娠、产后、将产、难产及产后诸疾,全书从冲任损伤立论论述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候,对后世影响巨大。2、唐代孙思著《金要方》,包括内、妇、儿各科,其中有妇人方3卷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广泛收集了唐以前的许多医论和医方,论述了求子、妊娠、产难、胞衣不出、崩中漏下、带下、前阴诸疾等,尤对临产及产后护理的论述更为贴切。书中还提出了治疗难产的方药以及针刺引产的穴位和手法。3、王焘《外台秘要》中有妇人病2卷35门,除论述了妊娠、产难、产后、崩中、带下、外,还记载了一些堕胎断产的方法。咎般所著《产宝》成书于公元852-856年,即现在的《经效产宝》,全书共3卷,计41门,260余方,书中对妊娠、难产、产后等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了简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产后败血“冲心”之说,是中医产科重要参考书。(四宋、金、元时代一、宋代一一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宋代我国的产科已形成单独分科的形,国家太医局设立九科,产科是其中之一,并有产科教授,这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也是最早的产科分科。宋代出现了许多妇产科专著,如杨子健的《十产论》,除叙述正产外,还详细描述了因胎位异常所致的各种难产,并提出了阴道助产的各种手法。朱端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明确记述了产后“冲心”、“冲胃”、“冲肺”的症状和治法。齐仲甫著《女科百问》首次提出“胞宫一词,为后世广泛接受和使用。宋代在妇产科方面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陈自明,他所著《妇人大全良方》,全书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娠、坐月、产难、产后八门,每门数十证,共248论,论后附方。该书改变了既往将妇产科病混编于大方脉内的传统编算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对妇产科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内容丰富而完备,对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金元时代一一学术争鸣阶段金元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医家有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他们对妇产科理论和证治均有各自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对妇产科作出了一定贡献。1.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此论为青春期少女着重补肾,中年妇女着重调肝,老年妇女着重健脾的妇科治则提供了理论依据。2
2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热入血室、月经病、带下、崩漏、脏躁等病的证候、 脉象和治法;除了提出许多内治方药外,还最早记载了阴道冲洗和塞药的外治方药, 许多方药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凭脉证测知双胎难产的病例,并以针 药合治,成功引产死胎,其高超的产科诊疗技术令人叹服。 5、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发现妇人月经并非均为一月一行,提出了“并 月”、“居经”、“避年”之说。又据经验,凭脉象诊断妊娠和临产,如“尺中之 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 也,但离经者,不病也。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6、澄《褚氏遗书·求嗣门》提出了晚婚与节育的主张,如说:“合男子必当 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 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如“精未通而御女以 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又说:“合男子多则沥枯虚人, 产乳众则血枯杀人”。 ㈢隋、唐时代——框架形成阶段 1、隋代巢元方为首集体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是当时中医证候病源学 巨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五科,其中妇人病八卷,共 225 论,前四卷论述 月经、带下、前阴诸疾等,后四卷为妊娠、产后、将产、难产及产后诸疾,全书从 冲任损伤立论论述了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候,对后世影响巨大。 2、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包括内、妇、儿各科,其中有妇人方 3 卷 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广泛收集了唐以前的许多医论和医方,论述了求子、妊娠、 产难、胞衣不出、崩中漏下、带下、前阴诸疾等,尤对临产及产后护理的论述更为 贴切。书中还提出了治疗难产的方药以及针刺引产的穴位和手法。 3、王焘《外台秘要》中有妇人病 2 卷 35 门,除论述了妊娠、产难、产后、 崩中、带下、外,还记载了一些堕胎断产的方法。昝殷所著《产宝》成书于公元 852-856 年,即现在的《经效产宝》,全书共 3 卷,计 41 门,260 余方,书中对妊娠、难产、 产后等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了简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产后败血“冲心”之说,是 中医产科重要参考书。 ㈣宋、金、元时代 一、宋代——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 宋代我国的产科已形成单独分科的雏形,国家太医局设立九科,产科是其中 之一,并有产科教授,这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也是最早的产科分科。 宋代出现了许多妇产科专著,如杨子健的《十产论》,除叙述正产外,还详细 描述了因胎位异常所致的各种难产,并提出了阴道助产的各种手法。朱端章著《卫 生家宝产科备要》,明确记述了产后“冲心”、“冲胃”、“冲肺”的症状和治法。 齐仲甫著《女科百问》首次提出“胞宫”一词,为后世广泛接受和使用。 宋代在妇产科方面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陈自明,他所著《妇人大全良方》,全 书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八门,每门数十证,共 248 论,论后附方。该书改变了既往将妇产科病混编于大方脉内的传统编篡方法, 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对妇产科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内容丰富 而完备,对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金元时代——学术争鸣阶段 金元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医家有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他 们对妇产科理论和证治均有各自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对妇产科作出了一定贡献。 1.刘完素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 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此论为 青春期少女着重补肾,中年妇女着重调肝,老年妇女着重健脾的妇科治则提供了理 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