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63602 课程名称: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 英文名称:Labor Disputes and Labor Arbitr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学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三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劳动争议与劳动中裁》在介绍我困劳动争议处理法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及历史 发展的基础上,对劳动争议处理所涉及的适用范围、处理体制、举证责任,以及劳动 争议调解、仲裁、诉讼等各个阶段的具体制度进行了讲授,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 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案例教学与实务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 劳动争议的综合解决能力。 The course of Labor Disputes and Labor Arbitration introduce thethe basic theory. principl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bor dispute handling law in our country,the scope of labor dispute,the handling system,the burden of proof,and the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of labor dispute.In addition,this course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labor disputes and labor arbitr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solve labor disputes by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timul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课程的基本要求包含以下方面: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我国劳动争议和劳动仲裁的法律法规及其历史演 变,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仲裁法律法律,强化学 生的制度自信;掌握劳动争议的主要解决方法,能够结合不同案例,对劳动仲裁及劳 动诉讼的程序进行模拟演练;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
1 《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63602 课程名称: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 英文名称:Labor Disputes and Labor Arbitration 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三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在介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及历史 发展的基础上,对劳动争议处理所涉及的适用范围、处理体制、举证责任,以及劳动 争议调解、仲裁、诉讼等各个阶段的具体制度进行了讲授,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 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案例教学与实务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 劳动争议的综合解决能力。 The course of Labor Disputes and Labor Arbitration introduce the the basic theory, principl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bor dispute handling law in our country, the scope of labor dispute, the handling system, the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mediation,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of labor dispute. In addition, this course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labor disputes and labor arbitr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olve labor disputes by cas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timul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劳动争议与劳动仲裁》课程的基本要求包含以下方面: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我国劳动争议和劳动仲裁的法律法规及其历史演 变,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仲裁法律法律,强化学 生的制度自信;掌握劳动争议的主要解决方法,能够结合不同案例,对劳动仲裁及劳 动诉讼的程序进行模拟演练;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
理论的学习融入于对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和认识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2.区分劳动争议与其他争议的区别 3.了解劳动争议的种类 4.思考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 (二)教学内容 1.背景: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及劳动争议重点的转变 1.1中围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几个阶段 1.2不同劳动市场变化阶段中的劳动争议重点的转变 2.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2.1劳动争议的概念 2.2劳动争议构成的要素 2.3劳动争议的特点 2.4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 3.劳动争议解决方式的种类 3.1协商 3.2调解 3.3仲裁 3.4诉讼 4.劳动争议与其他争议的区别 4.1劳动争议与民事争议的区别 4.2劳动争议与行政争议的区别 5.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三)思考与实践 1.劳动争议的主要解决方式有哪些? 2.劳动争议与一般民事争议的区别是什么? 2
2 理论的学习融入于对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和认识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2.区分劳动争议与其他争议的区别 3.了解劳动争议的种类 4.思考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 (二)教学内容 1.背景: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及劳动争议重点的转变 1.1 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几个阶段 1.2 不同劳动市场变化阶段中的劳动争议重点的转变 2.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征 2.1 劳动争议的概念 2.2 劳动争议构成的要素 2.3 劳动争议的特点 2.4 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 3.劳动争议解决方式的种类 3.1 协商 3.2 调解 3.3 仲裁 3.4 诉讼 4.劳动争议与其他争议的区别 4.1 劳动争议与民事争议的区别 4.2 劳动争议与行政争议的区别 5.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三)思考与实践 1.劳动争议的主要解决方式有哪些? 2.劳动争议与一般民事争议的区别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章劳动争议协商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和形式 (二)教学内容 L.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与特征 1.1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 1.2劳动争议协商的特征 1.3劳动争议协商的作用 2.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和形式 2.1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 2.2劳动争议协商的形式 2.3工会与劳动争议协商 2.4集体劳动合同的协商处理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劳动争议协商的特征是什么? 2.中国劳动争议协商的特色及其优势体现在哪里? (四)敦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章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特点 2.掌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构成 3.理解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及程序 (二)敦学内容 1.劳动争议调解概述 1.1概念及特征
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章 劳动争议协商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和形式 (二)教学内容 1.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与特征 1.1 劳动争议协商的概念 1.2 劳动争议协商的特征 1.3 劳动争议协商的作用 2.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和形式 2.1 劳动争议协商的原则 2.2 劳动争议协商的形式 2.3 工会与劳动争议协商 2.4 集体劳动合同的协商处理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劳动争议协商的特征是什么? 2.中国劳动争议协商的特色及其优势体现在哪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三章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特点 2.掌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构成 3.理解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及程序 (二)教学内容 1.劳动争议调解概述 1.1 概念及特征
1.2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 2.劳动争议调翠组织 3.我国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 3.1劳动争议调解的申请和受理 3.2劳动争议调解前的准备 3.3实施调解 4.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与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比较 (三)思考与实践 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的条件是什么? 2.试述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区别 3.我国劳动调解和劳动争议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现依法治国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四章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劳动争议的管辖方式 (二)教学内容 1.劳动争议仲裁概述 1.1劳动争议仲裁定义 1.2劳动争议仲裁相关概念 1.3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 1.4劳动争议仲裁与其他仲裁制度的区别 2.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与期限 2.1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 2.2仲裁时效与期限 3.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3.1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概念 3.2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原则 3.3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分类
4 1.2 劳动争议调解的原则 2.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3.我国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 3.1 劳动争议调解的申请和受理 3.2 劳动争议调解前的准备 3.3 实施调解 4.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与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比较 (三)思考与实践 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的条件是什么? 2.试述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区别 3.我国劳动调解和劳动争议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现依法治国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四章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劳动争议的管辖方式 (二)教学内容 1.劳动争议仲裁概述 1.1 劳动争议仲裁定义 1.2 劳动争议仲裁相关概念 1.3 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 1.4 劳动争议仲裁与其他仲裁制度的区别 2.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与期限 2.1 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 2.2 仲裁时效与期限 3.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3.1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概念 3.2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原则 3.3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分类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劳动争议特别地域管辖的内容 2.如何理解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3.仲裁时效的中断与中止有什么区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五章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及仲裁参加人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劳动争议仲裁组织的构成及其主要职能 2.掌握几类不同的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 (二)教学内容 1.仲裁机构组织形式 1.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1.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1.3仲裁庭 1.4仲裁员 2.仲裁参加人 2.1当事人及共同当事人 2.2第三人 2.3代理人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争议仲裁代理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六章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诉与受理 2.掌握劳动争议仲裁庭开庭审理的程序 5
5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劳动争议特别地域管辖的内容 2.如何理解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3.仲裁时效的中断与中止有什么区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五章 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及仲裁参加人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劳动争议仲裁组织的构成及其主要职能 2.掌握几类不同的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 (二)教学内容 1.仲裁机构组织形式 1.1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1.2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1.3 仲裁庭 1.4 仲裁员 2.仲裁参加人 2.1 当事人及共同当事人 2.2 第三人 2.3 代理人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争议仲裁代理人应具备哪些条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运用课堂教学、分组讨论、演讲讨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六章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诉与受理 2.掌握劳动争议仲裁庭开庭审理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