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项引发争议的措施是,仇和要求1/3的机关干部离岗招商,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 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这种方法同样被人认为“显得霸道”。 在所有的“政绩工程中,仇和从上任就开始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攻击最多。这项 工程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改建为贴白磁砖的二层楼房,一楼作商用,二楼作住宅 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20%,用优惠政策吸引20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 哗然。一幅漫画贴到县政府门口,画上的仇和,穿着短裤跨大步,结果裤裆裂开了。更极端的说法是,“仇和 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县领导班子有不少成员均强烈反对,一位官员后来回忆,“大家认为,小城镇是自然形成的,用政府力量去 强制推动,只能是拔苗助长。” 但仇和执意上马,并给每个乡镇下达任务指标,限时完成,他在常委会上后来宣布,“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 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事实上,当时反对小城镇建设的,还包括宿迁市的几位领导,甚至省有关领导都打来电话过问此事。 1997年8月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压力达到了高潮:阴平镇供销社在改造楼房时,墙体倒塌死伤民工5人。 事故很快演变成对“小城镇建设”之争,沭阳县委向宿迁市递交事故报告,当晚却被该市一位领导打回来, “检讨不够深刻,要从根子上找原因。要检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问题。” 这份报告最后在出差的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干预下,才由宿迁市委转送省委省政府 “1997年到1998年,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仇和坦承 仇和当时决策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年至1999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 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400多元,乡镇仅为250元。 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了900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300多 元。家住公园路17栋504室的赵刚,拆迁后获利5万多元。在记者走访的十多户居民中,情况大体相似。 从后来的测算来看,4年时间,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这 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而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宿迁全市一年储蓄余额也才100亿元。 短时间的强投入,使沭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他逼农民栽杨树,屋前屋后,沟边渠边全部种上,不少农民当时反对,甚至用开水去 浇,现在杨树却成了他们最大的财产,宿迁现在办起了2300多家木材厂,一个产业已经形成。 对于仇和,村民们的想法很单纯,沭阳县赶步村李亚东就曾这样告诉记者,“黄登仁也收钱,收了就没有 了,仇和也收钱”(指扣工资),但他用这些钱给我们办了事。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清朝时袁枚曾仼沭阳县主簿,他评价沭阳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说,“民风不正, 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 术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老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北京去告状,一匹南京去要账 (注:当地是贫困县),一匹下乡去扫荡。” 在仇和接任前,沭阳县是全国出名的上访大县,国家信访局一位副局长是沭阳人,因感慨“家乡的土特产 全是告状信”,这位副局长十余年没有回过家乡
另外一项引发争议的措施是,仇和要求 1/3的机关干部离岗招商,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 500万元/年,完 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这种方法同样被人认为“显得霸道”。 在所有的“政绩工程”中,仇和从上任就开始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引起的争议最大,受到的攻击最多。这项 工程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改建为贴白磁砖的二层楼房,一楼作商用,二楼作住宅。 “3年内将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到 20%,用优惠政策吸引 20 万先富农民进小城镇。”仇和此议甫出,社会舆论 哗然。一幅漫画贴到县政府门口,画上的仇和,穿着短裤跨大步,结果裤裆裂开了。更极端的说法是,“仇和 想搞政绩工程,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 县领导班子有不少成员均强烈反对,一位官员后来回忆,“大家认为,小城镇是自然形成的,用政府力量去 强制推动,只能是拔苗助长。” 但仇和执意上马,并给每个乡镇下达任务指标,限时完成,他在常委会上后来宣布,“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 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 事实上,当时反对小城镇建设的,还包括宿迁市的几位领导,甚至省有关领导都打来电话过问此事。 1997 年 8 月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压力达到了高潮:阴平镇供销社在改造楼房时,墙体倒塌死伤民工 5人。 事故很快演变成对“小城镇建设”之争,沭阳县委向宿迁市递交事故报告,当晚却被该市一位领导打回来, “检讨不够深刻,要从根子上找原因。要检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问题。” 这份报告最后在出差的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干预下,才由宿迁市委转送省委省政府。 “1997 年到 1998 年,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候。”仇和坦承。 仇和当时决策进行大规模建设,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基于经济测算:1997 年至 1999 年,全国物价低迷,沭阳 城每平方米建筑成本仅 400 多元,乡镇仅为 250元。 正是这一点,后来为他赢得了民心:沭阳城的房产价格现在涨到了 900 元/平方米,乡镇则涨到了 300多 元。家住公园路 17 栋 504室的赵刚,拆迁后获利 5万多元。在记者走访的十多户居民中,情况大体相似。 从后来的测算来看,4 年时间,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 50多亿元,用于修路、城区改造以及小城镇建设。这 些资金的启动,大部分是政府力量强制性推动,而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宿迁全市一年储蓄余额也才 100 亿元。 短时间的强投入,使沭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样费思量的,还有他逼农民栽杨树,屋前屋后,沟边渠边全部种上,不少农民当时反对,甚至用开水去 浇,现在杨树却成了他们最大的财产,宿迁现在办起了 2300 多家木材厂,一个产业已经形成。 对于仇和,村民们的想法很单纯,沭阳县赶步村李亚东就曾这样告诉记者,“黄登仁也‘收钱’,收了就没有 了,仇和也‘收钱’(指扣工资),但他用这些钱给我们办了事。” 治民之术 “仇和从来不研究官员,他研究的是群众心理。”一位熟悉他的下属如是评价。 清朝时袁枚曾任沭阳县主簿,他评价沭阳人“性懒惰、嗜赌博、好争斗、喜诉讼”。仇和却说,“民风不正, 弊在官风。”他定出了一个“四风”的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 沭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老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北京去告状,一匹南京去要账 (注:当地是贫困县),一匹下乡去扫荡。” 在仇和接任前,沭阳县是全国出名的上访大县,国家信访局一位副局长是沭阳人,因感慨“家乡的土特产, 全是告状信”,这位副局长十余年没有回过家乡
上任后第一次下乡,仇和就吃了个“下马威”,视察的车队在赶步村被老百姓包围,堵了几个小时后,留下镇 党委书记谈判,仇和才得以脱身 但这种民风并没有阻挡仇和强力改革的步伐。沭阳县城规划在1996年之前极为混乱,仇和来了后进行了大 范围的拆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违章建筑。陈士明当时是分管城建的副县长,“如果加上单位房的自拆自建, 沭城重新规划的城区大约2/3。 “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 这是沭阳当时流传的两句顺口溜 拆迁最烈的时候,仇和决定到现场去和老百姓对话,此举吓坏了陈士明:“你不能去,老百姓会用锤子敲你 的头”,看仇和不理,又说,“有人准备了屎和尿,会泼到你身上来。” 仇和当天跑了所有的拆迁现场,没有出现一起过激场面。 他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举动,城市要重新改造,是每一个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但涉及自己就很难接受 另一个自信是,他认为通过反腐治乱,已经取得老百姓的基本信任,“而敢于对一个县委书记动手,需要很 大的勇气 当地的一位干部私下坦言:“仇和做事喜欢走极端,不重过程,重结果,”他曾回忆当时拆迁的惨烈,“铲 车、吊车开路,公检法,加上沭城居委会的干部,一共出动了300多人,居民限时必须搬完,书阿被子用被单 裹,都被老百姓甩到门外,当时天下着雨,租板车的价格都涨到了40元一车。 有个妇女的柜子太大了,搬不出来,铲车上去了,轰,房子推倒了,埋在里面,这个妇女一下就昏了过 “但不用强制力量行不行?”仇和后来这样问记者,“中国要用50多年,走完西方300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 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 这种思路后来在“引导民风”中得以集中体现。沭阳街头曾上演这样一幕:一位中年妇女跨护栏过马路,仇和 刚好经过,掉过车头就追,妇女吓得撒腿就跑,结果一直追得这位妇女躲进了厕所。仇和掏手机叫来班子成员 中的女同志尤其林,“叫她出来,我就是要让她印象深刻,以后再不敢翻护栏 术阳电视台1998年曾开办了一个一分多钟的小栏目《自我亮相》,屏幕上是一个小房间,挂着一块蓝布, 上面写着三行字?沉重忏悔沭阳县百名可教育对象自我亮相 南方周末1999年10月15日曾对此作过报道,记录过这样的画面:一个男青年耷拉着脑袋念手中的纸条: “我是扎下乡胡道口村的胡道江,22岁。今年夏天,我伙同他人调戏女青年,做了对不起全县人民的事。我现 在向全县人民低头认罪,保证改邪归正,再也不给沭阳人民丢脸了。” 这个栏目在南方周末报道后,改版为《警事专递》,幕布撤掉,播音员代念忏悔书 2003年11月中旬,南方周末记者前往沭阳采访时,《警事专递》又取消了,改为《平安沭阳》,忏悔的内 容不见了,不知是否出于巧合。 在这嘲强势发动、强行入轨”的“引导民风ˆ过程中,仇和承认“确实伤害了一些人”,但他又说,“放在当时大 乱需要大治的背景下,这样确实有效,老百姓也拥护。” 另外一件措施,是宿迁警方在抓治安时,往往采取给派出所下指标的方式,“这不像当年抓右派吗?”一位官 员曾私下与记者开玩笑,“治安当然是好了,但肯定也错抓了不少人。 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曾对仇和的治民之术作过分析,“有几件是他必抓之事,一是抓环境整治,二是 抓治安,三是抓来信来访。这几件事群众都心里高兴
上任后第一次下乡,仇和就吃了个“下马威”,视察的车队在赶步村被老百姓包围,堵了几个小时后,留下镇 党委书记谈判,仇和才得以脱身。 但这种民风并没有阻挡仇和强力改革的步伐。沭阳县城规划在 1996 年之前极为混乱,仇和来了后进行了大 范围的拆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违章建筑。陈士明当时是分管城建的副县长,“如果加上单位房的自拆自建, 沭城重新规划的城区大约 2/3。” “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 这是沭阳当时流传的两句顺口溜。 拆迁最烈的时候,仇和决定到现场去和老百姓对话,此举吓坏了陈士明:“你不能去,老百姓会用锤子敲你 的头”,看仇和不理,又说,“有人准备了屎和尿,会泼到你身上来。” 仇和当天跑了所有的拆迁现场,没有出现一起过激场面。 他后来这样解释自己的举动,“城市要重新改造,是每一个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但涉及自己就很难接受。” 另一个自信是,他认为通过反腐治乱,已经取得老百姓的基本信任,“而敢于对一个县委书记动手,需要很 大的勇气。” 当地的一位干部私下坦言:“仇和做事喜欢走极端,不重过程,重结果,”他曾回忆当时拆迁的惨烈,“铲 车、吊车开路,公检法,加上沭城居委会的干部,一共出动了 300 多人,居民限时必须搬完,书阿被子用被单 一裹,都被老百姓甩到门外,当时天下着雨,租板车的价格都涨到了 40 元一车。” “有个妇女的柜子太大了,搬不出来,铲车上去了,轰,房子推倒了,埋在里面,这个妇女一下就昏了过 去。” “但不用强制力量行不行?”仇和后来这样问记者,“中国要用 50多年,走完西方 300 多年的路,怎么走?只能 是压缩饼干式的发展。” 这种思路后来在“引导民风”中得以集中体现。沭阳街头曾上演这样一幕:一位中年妇女跨护栏过马路,仇和 刚好经过,掉过车头就追,妇女吓得撒腿就跑,结果一直追得这位妇女躲进了厕所。仇和掏手机叫来班子成员 中的女同志尤其林,“叫她出来,我就是要让她印象深刻,以后再不敢翻护栏。” 沭阳电视台 1998 年曾开办了一个一分多钟的小栏目《自我亮相》,屏幕上是一个小房间,挂着一块蓝布, 上面写着三行字??“沉重忏悔沭阳县百名可教育对象自我亮相”。 南方周末 1999 年 10 月 15 日曾对此作过报道,记录过这样的画面:一个男青年耷拉着脑袋念手中的纸条: “我是扎下乡胡道口村的胡道江,22 岁。今年夏天,我伙同他人调戏女青年,做了对不起全县人民的事。我现 在向全县人民低头认罪,保证改邪归正,再也不给沭阳人民丢脸了。” 这个栏目在南方周末报道后,改版为《警事专递》,幕布撤掉,播音员代念忏悔书。 2003 年 11 月中旬,南方周末记者前往沭阳采访时,《警事专递》又取消了,改为《平安沭阳》,忏悔的内 容不见了,不知是否出于巧合。 在这嘲强势发动、强行入轨”的“引导民风”过程中,仇和承认“确实伤害了一些人”,但他又说,“放在当时大 乱需要大治的背景下,这样确实有效,老百姓也拥护。” 另外一件措施,是宿迁警方在抓治安时,往往采取给派出所下指标的方式,“这不像当年抓右派吗?”一位官 员曾私下与记者开玩笑,“治安当然是好了,但肯定也错抓了不少人。”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曾对仇和的治民之术作过分析,“有几件是他必抓之事,一是抓环境整治,二是 抓治安,三是抓来信来访。这几件事群众都心里高兴
从沭阳县的统计来看,仇和在4年间,一共亲自处理群众来信12万件,交办9300件,这是一个惊人的工 作量,基本上承担起了信访办的功能。在升任宿迁市委书记后,这一习惯同样保持,8年间,经他批示解决的 问题不计其数,收到锦旗塞满了一个大立柜,以至于后来有老百姓创作了颂扬他的淮南大鼓词。 卖到底” 在仇和在宿迁几年的执政过程中,若论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当属经济改革。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开始的 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 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 他甚至因此而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 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此话被媒体频频引用,至今褒贬不一。 这场改革发端于仇和写作的1997年《元旦献辞》,文中提到:“要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壮大为市场主 体: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为市场主体。”第二天,报纸被贴到县政府大门口,鲜红的墨水圈出几段,旁边写 着:“仇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张报纸仇和至今保存。几个月后,沭阳全县工业企业除化肥厂外,331家企业全部被勒令改制,仇和在会 议上宣布:从今之后,不准县乡政府再新办纯国有企业,现有企业的改制原则是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 县棉纺厂数百职工因此包围县政府,仇和置之不理,甚至全县所有机关单位的门面房,也全被仇和勒令拍 卖,“一个不准留,拿在手里出租,就有腐败的可能 江苏的一位学者就曾这样评价,“各地搞改革,也在出售国企,但像仇和这样,敢把医院和学校都卖掉的书 记,只怕不多见。” 正是这一点,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按照仇和的思路,从2001年始,宿迁全市337家幼儿园、122家乡 镇卫生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以上医院已有9家完成改制。这一做法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 宿迁市泗洪县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市委门前静坐示威:“不按中央文件将出售的幼儿园收回公办,就罢课。” 这些老师们为不连累吃财政饭的丈夫们,已经写好了离婚起诉书,准备“集体离婚”。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医院,沭阳县中医院在改制时,数百位职工用大铁锁,将门诊部大楼锁了3天,“不答 应改回公办,就到北京去上访。” 这是一场注定充满争议的改革:2003年7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改制还是甩卖”为题,对泗洪县幼 儿园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9月12日,还是《焦点访谈》,质问“学校改制苦了谁”,对宿迁改革再次 报道。 “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仇和告诉前来调查的南方周末记者。接踵而来的还有卫生部调查组。2003年8 月,在经过为期3天的调研后,结果卫生局局长葛志健遭到批评:“你还是不是一个卫生局长?” 然而在卫生部内部,坚决支持宿迁改革者同样不乏其人。乃至卫生部领导批示:“宿迁卫生改革有两种意 见,继续调查。” “对新闻媒体指出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在2003年9月4日召开的宿迁市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上,仇和首次回应,“但改革的方向没错,继续坚持。” 不过说归说,宿迁的步伐明显还是放慢了,原本准备2003年9月开始的高中民营化,后来没有提及,思路
从沭阳县的统计来看,仇和在 4年间,一共亲自处理群众来信 1.2万件,交办 9300 件,这是一个惊人的工 作量,基本上承担起了信访办的功能。在升任宿迁市委书记后,这一习惯同样保持,8 年间,经他批示解决的 问题不计其数,收到锦旗塞满了一个大立柜,以至于后来有老百姓创作了颂扬他的淮南大鼓词。 “一卖到底” 在仇和在宿迁几年的执政过程中,若论涉及利益群体最广的,当属经济改革。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开始的 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 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 他甚至因此而说过一句极端的话:“宿迁 515 万人民所居住的 855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 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此话被媒体频频引用,至今褒贬不一。 这场改革发端于仇和写作的 1997 年《元旦献辞》,文中提到:“要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壮大为市场主 体;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为市场主体。”第二天,报纸被贴到县政府大门口,鲜红的墨水圈出几段,旁边写 着:“仇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张报纸仇和至今保存。几个月后,沭阳全县工业企业除化肥厂外,331 家企业全部被勒令改制,仇和在会 议上宣布:从今之后,不准县乡政府再新办纯国有企业,现有企业的改制原则是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 主。 县棉纺厂数百职工因此包围县政府,仇和置之不理,甚至全县所有机关单位的门面房,也全被仇和勒令拍 卖,“一个不准留,拿在手里出租,就有腐败的可能。” 江苏的一位学者就曾这样评价,“各地搞改革,也在出售国企,但像仇和这样,敢把医院和学校都卖掉的书 记,只怕不多见。” 正是这一点,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按照仇和的思路,从 2001 年始,宿迁全市 337 家幼儿园、122 家乡 镇卫生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以上医院已有 9家完成改制。这一做法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 宿迁市泗洪县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市委门前静坐示威:“不按中央文件将出售的幼儿园收回公办,就罢课。” 这些老师们为不连累吃财政饭的丈夫们,已经写好了离婚起诉书,准备“集体离婚”。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医院,沭阳县中医院在改制时,数百位职工用大铁锁,将门诊部大楼锁了 3天,“不答 应改回公办,就到北京去上访。” 这是一场注定充满争议的改革:2003 年 7 月 12 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改制还是甩卖”为题,对泗洪县幼 儿园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9月 12日,还是《焦点访谈》,质问“学校改制苦了谁”,对宿迁改革再次 报道。 “我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仇和告诉前来调查的南方周末记者。接踵而来的还有卫生部调查组。2003 年 8 月,在经过为期 3 天的调研后,结果卫生局局长葛志健遭到批评:“你还是不是一个卫生局长?” 然而在卫生部内部,坚决支持宿迁改革者同样不乏其人。乃至卫生部领导批示:“宿迁卫生改革有两种意 见,继续调查。” “对新闻媒体指出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在 2003 年 9月 4 日召开的宿迁市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 上,仇和首次回应,“但改革的方向没错,继续坚持。” 不过说归说,宿迁的步伐明显还是放慢了,原本准备 2003 年 9 月开始的高中民营化,后来没有提及,思路
也作出了调整:5所县区直属幼儿园,改为公有控股的股份制形式,而高中将以“靠大靠强”的挂靠形式改革 至于医改,宿迁市没有回头,根据调查显示,改制后,全市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284元降至现在的 26.54元,住院费用由原来的人均581.78元降至47768元 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仇和说,“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 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 公权支配最小化,市场支配最大化”,在仇和的想法中,“资本只有人格化,才有动力”,他曾经将萨缪尔森 的《经济学》从8版熟读至14版,却偏爱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这句名言 仇和解释他的动机,“私营经济只是个人经济权利的实现,”他甚至否认“对个私经济的偏爱”,在他的眼里 经济改革就是一个经济民主的实现过程,而个私经济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基本形式,投入个体化、风险个 体化、动力个体化,“全球经济因此停滞了30多年,直到发明股份制。” “股份制是一场革命,是经济制度民主化的表现”,仇和因此认为党的十六大最大的突破,是肯定“股份制是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至于股份制的内容到底以谁为主,将是留待以后讨论的话题。 在这场调整所有制结构、培育新的市场主体的改革中,当地还曾经实施过对国企的“催死法”。一位干部透 露,为了尽早淘汰一些要死不活的国有企业,并刺激国企职工自谋出路,政府要求不少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考勤 制度、低水平的薪酬标准,以便使企业内的小环境迅速恶化,“催其速死”。 而在另一方面,宿迁市很早就实行了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和“经济110”,在全国较早就 开始了工商个体户的定税制,给私营经济发展“松绑”。 “仇和说我们是财政人员供养者、社会财富创造者,是民族英雄,"沭阳县一位私营企业老板至今对此印象深 刻,“这话评价好高埃” 而在2003年初的“软环境整治会”上,仇和要求:凡是政策没禁止的,先上车,后补票,这话受到投资者的 热烈追捧,但也引起了一场混乱,宿豫县的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质疑:“那还要我们政府部门干什么?” 为谁而改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争论最烈时,仇和把邓小平这句话,做成一个大 牌子,竖在城东进城大道旁。 他说,改革也许会有失误,把握得好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 在讨论“宿迁精神”时,仇和曾提出把“敢闯敢试”列进去,没有通过。后来他又一个个做工作,重新开会,硬 是把这一条列进去了 在2000年他升任宿迁市长之后,省领导曾问他,“宿迁是江苏最穷的市,你想要什么帮助?” 仇和想了半天,回答:“我不要钱、不要物,我就要个政策。”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12号文 件,文件中说,“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 展的新路子 这是一块挡箭牌,这也是一块护身符。“改革要冒风险,稳定要付成本,发展要付代价。”这是仇和常说的 宿迁的城乡因此让人心情复杂:沭河边的依依垂柳,街道旁每一盏点亮的路灯,都要扣公务员的工资,每 米路、每一座桥、每一棵树都有农民的义务工,而无处不在的杨树,是仇和的意志
也作出了调整:5 所县区直属幼儿园,改为公有控股的股份制形式,而高中将以“靠大靠强”的挂靠形式改革。 至于医改,宿迁市没有回头,根据调查显示,改制后,全市医院门诊费用由原来的人均 52.84 元降至现在的 26.54 元,住院费用由原来的人均 581.78 元降至 477.68 元。 “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仇和说,“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 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 “公权支配最小化,市场支配最大化”,在仇和的想法中,“资本只有人格化,才有动力”,他曾经将萨缪尔森 的《经济学》从 8 版熟读至 14版,却偏爱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这句名言。 仇和解释他的动机,“私营经济只是个人经济权利的实现,”他甚至否认“对个私经济的偏爱”,在他的眼里, 经济改革就是一个经济民主的实现过程,而个私经济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基本形式,投入个体化、风险个 体化、动力个体化,“全球经济因此停滞了 30 多年,直到发明股份制。” “股份制是一场革命,是经济制度民主化的表现”,仇和因此认为党的十六大最大的突破,是肯定“股份制是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至于股份制的内容到底以谁为主,将是留待以后讨论的话题。 在这场调整所有制结构、培育新的市场主体的改革中,当地还曾经实施过对国企的“催死法”。一位干部透 露,为了尽早淘汰一些要死不活的国有企业,并刺激国企职工自谋出路,政府要求不少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考勤 制度、低水平的薪酬标准,以便使企业内的小环境迅速恶化,“催其速死”。 而在另一方面,宿迁市很早就实行了政府审批制度改革,设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和“经济 110”,在全国较早就 开始了工商个体户的定税制,给私营经济发展“松绑”。 “仇和说我们是财政人员供养者、社会财富创造者,是民族英雄,”沭阳县一位私营企业老板至今对此印象深 刻,“这话评价好高埃” 而在 2003 年初的“软环境整治会”上,仇和要求:凡是政策没禁止的,先上车,后补票,这话受到投资者的 热烈追捧,但也引起了一场混乱,宿豫县的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质疑:“那还要我们政府部门干什么?” 为谁而改 “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争论最烈时,仇和把邓小平这句话,做成一个大 牌子,竖在城东进城大道旁。 他说,改革也许会有失误,把握得好不会犯错误,更不会犯罪。 在讨论“宿迁精神”时,仇和曾提出把“敢闯敢试”列进去,没有通过。后来他又一个个做工作,重新开会,硬 是把这一条列进去了。 在 2000 年他升任宿迁市长之后,省领导曾问他,“宿迁是江苏最穷的市,你想要什么帮助?” 仇和想了半天,回答:“我不要钱、不要物,我就要个政策。”2001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第 12号文 件,文件中说,“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 展的新路子。” 这是一块挡箭牌,这也是一块护身符。“改革要冒风险,稳定要付成本,发展要付代价。”这是仇和常说的一 句话。 宿迁的城乡因此让人心情复杂:沭河边的依依垂柳,街道旁每一盏点亮的路灯,都要扣公务员的工资,每一 米路、每一座桥、每一棵树都有农民的义务工,而无处不在的杨树,是仇和的意志
贤官镇驻丘村的张金花,仍在为她被村干部无辜推倒的房子奔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长胜在打点行装,告 别妻儿赴浙江平湖招商:浙江老板沈素才,忙着在沭阳城开发房地产,他因为交警每看到外地牌照的车就敬礼 而感动:在沭阳街头,“工业园长期招收技工”的横幅在风中飘扬 江苏记录“副省长”的轨迹人大代表的印象 尽管2006年1月,仇和即担任江苏省副省长,但直到当年4月,才卸任宿迁市委书记 2006年4月19日,江苏省长副省长分工被明确,仇和负责城乡建设、交通、环保、安全生产、人防地震 民族宗教和苏北发展协调工作。 在就任副省长之后,仇和首先面临的是环境问题。 在仇和当选副省长的省人大会议上,常州代表团的戎林海等10位代表联名提交了上述提及的“关注民生,加 强水源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生活饮用水源的安全”的议案 南京代表团的阚延静等10位代表同时提出“关于加强我省沿江城市水源水的管理的建议”的议案。 这两个议案提出的背景正是2005年11月、12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广东北江污染事件 会议结束之后,当时负责省人大常务工作的副主任王武龙,将戎林海等人的议案列为亲自督办,该议案也成 为当年的第001号议案 这两件议案被移交给省政府办理,并限定在6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其后不到3个 月,戎林海等人被请到南京,参加由省人大召集的议案督办会。 戎林海记得,那次仇和亲自到会,向代表们介绍全省水资源保护的情况,与代表们一道研究目前饮用水源保 护的对策及方法 尽管仇和是按照讲稿发言,但戎林海发现,他还是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和准备,说话十分实在,态度十分诚 恳。此后,江苏环保领域不断出现新动向。 2006年10月,江苏省政府对外公布了《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方案称,该省将从2006年10 月起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以切实解决一些化工企业存在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同时公布的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中,仇和担纲组长。在此前的一次全省电视电话会 议上,仇和在讲话时要求用“最坚决、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彻底整治“小化工”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曾提出,到2008年底前,江苏将关闭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业,而截至2007年 10月31日,仇和调任昆明前不到两个月,全省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1934家 在江苏,化工是重要产业之一,关闭化工厂一直遭到各方抵制。戎林海说,他的一个学生家长在常州做化工 原料生意,最近常抱怨无生意可做,咽因为化工厂都关掉了”。“只有真正有狠劲、有魄力的人才能做到这 2006年12月,在省委书记李源潮的支持下,江苏举办了第一期市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在开班 仪式上,仇和说,“环保,现在再也不是光喊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层面了,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定量学习 招不让地严格执行1 2007年5、6月间发生的太湖蓝藻危机,则给仇和提供了一次施展拳脚的机遇
贤官镇驻丘村的张金花,仍在为她被村干部无辜推倒的房子奔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长胜在打点行装,告 别妻儿赴浙江平湖招商;浙江老板沈素才,忙着在沭阳城开发房地产,他因为交警每看到外地牌照的车就敬礼 而感动;在沭阳街头,“工业园长期招收技工”的横幅在风中飘扬。 江苏记录----“副省长”的轨迹 人大代表的印象 尽管 2006 年 1 月,仇和即担任江苏省副省长,但直到当年 4月,才卸任宿迁市委书记。 2006 年 4 月 19 日,江苏省长副省长分工被明确,仇和负责城乡建设、交通、环保、安全生产、人防地震、 民族宗教和苏北发展协调工作。 在就任副省长之后,仇和首先面临的是环境问题。 在仇和当选副省长的省人大会议上,常州代表团的戎林海等 10 位代表联名提交了上述提及的“关注民生,加 强水源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生活饮用水源的安全”的议案。 南京代表团的阚延静等 10 位代表同时提出“关于加强我省沿江城市水源水的管理的建议”的议案。 这两个议案提出的背景正是 2005 年 11月、12 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广东北江污染事件。 会议结束之后,当时负责省人大常务工作的副主任王武龙,将戎林海等人的议案列为亲自督办,该议案也成 为当年的第 0001 号议案。 这两件议案被移交给省政府办理,并限定在 6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其后不到 3个 月,戎林海等人被请到南京,参加由省人大召集的议案督办会。 戎林海记得,那次仇和亲自到会,向代表们介绍全省水资源保护的情况,与代表们一道研究目前饮用水源保 护的对策及方法。 尽管仇和是按照讲稿发言,但戎林海发现,他还是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和准备,说话十分实在,态度十分诚 恳。此后,江苏环保领域不断出现新动向。 2006 年 10 月,江苏省政府对外公布了《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方案称,该省将从 2006 年 10 月起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开展以治理环境污染和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 以切实解决一些化工企业存在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同时公布的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中,仇和担纲组长。在此前的一次全省电视电话会 议上,仇和在讲话时要求用“最坚决、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彻底整治“小化工”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曾提出,到 2008 年底前,江苏将关闭淘汰 2150 家小化工企业,而截至 2007 年 10 月 31 日,仇和调任昆明前不到两个月,全省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 1934 家。 在江苏,化工是重要产业之一,关闭化工厂一直遭到各方抵制。戎林海说,他的一个学生家长在常州做化工 原料生意,最近常抱怨无生意可做,“因为化工厂都关掉了”。“只有真正有狠劲、有魄力的人才能做到这一 点”。 2006 年 12 月,在省委书记李源潮的支持下,江苏举办了第一期市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在开班 仪式上,仇和说,“环保,现在再也不是光喊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层面了,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定量学习,一 招不让地严格执行1 2007 年 5、6月间发生的太湖蓝藻危机,则给仇和提供了一次施展拳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