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制度的限制,所谓的黄金周期间游客的人满为患现象,只不过是人们缺乏自由出行选择而人为造成的集中 消费所导致的拥挤。这对于游客和文化遗产景点都不是最好的结果,游客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景点承受的环 境压力超载。实际上,北京的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在黄金周期间从第四天开始客流量就明显下降了 五、北京人听证,外地人埋单 最近几年来,价格听证制度逐步引入政府公共管理,这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但是,不要把价格听证会变成涨 价会。对社会公众而言,大家最关心的是听证会能否真正让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和说话权。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 益的公用商品价格进行听证,如今基本上已经成为惯例。不过,这个惯例在形成伊始似乎就有了一个不好的 “习惯”:不少听证代表的意见常常与公众的普遍意见有很大的出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的世界遗产景 点门票涨价听证会就是一例。此次听证会内外发出不同的声音,不由得让人疑窦顿生:为什么不少听证代表的 意见与公众的普遍意见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既然听证会内外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听证代表到底代表 了谁的利益?假如代表的是要求涨价一方的意见,那么这样的听证会还有举行的必要吗?倘若代表的是公众的 利益,那么为何听证代表的意见却遭到公众的质疑?听证会开到这个份上,是听证会本身的悲哀,还是听证代 表抑或公众的悲哀? 对于听证代表的意见为何会与公众的意见差别很大,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听证代表不是由公众推举的,而是 由举办听证会的一方有选择性地邀请的。正因如此,所谓的听证代表所真正代表的利益显然不是公众的普遍利 益,而是希望涨价一方的部门利益。正是这种代表举荐制度的错位,才导致了听证代表意见与公众普遍意见相 左的尴尬。一些听证会自然也就成了打算涨价部门自家举办的“宴席”,适合邀请的才被邀请出席,主动权完全 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涨价听证会“胜利闭幕”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北京人听证,外地人埋单》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答案:北京市民同意涨价,外地游客埋单。原来,听证会给出 的提价意见充分保护了北京市民的利益:北京市民可继续享有月票、年票、各景点均表示,月票、年票的价格 不会大幅增长:而外地游客则一律都是实打实地买门票。如此看来,此次价格听证会应是“提价只提外地人”的 听证会,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门票提价会得到代表的“一致同意”了 问题 1、发达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有哪些基本经验? 2、你认为政府在文化遗产的管理中应履行哪些基本职能? 3、对于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是否应涨价,政府应如何作出决策?如何能做到公平、公正和平等? 金太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32
假日制度的限制,所谓的黄金周期间游客的人满为患现象,只不过是人们缺乏自由出行选择而人为造成的集中 消费所导致的拥挤。这对于游客和文化遗产景点都不是最好的结果,游客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景点承受的环 境压力超载。实际上,北京的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在黄金周期间从第四天开始客流量就明显下降了。 五、北京人听证,外地人埋单 最近几年来,价格听证制度逐步引入政府公共管理,这是一项重大的进步。但是,不要把价格听证会变成涨 价会。对社会公众而言,大家最关心的是听证会能否真正让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和说话权。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 益的公用商品价格进行听证,如今基本上已经成为惯例。不过,这个惯例在形成伊始似乎就有了一个不好的 “习惯”:不少听证代表的意见常常与公众的普遍意见有很大的出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的世界遗产景 点门票涨价听证会就是一例。此次听证会内外发出不同的声音,不由得让人疑窦顿生:为什么不少听证代表的 意见与公众的普遍意见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既然听证会内外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听证代表到底代表 了谁的利益?假如代表的是要求涨价一方的意见,那么这样的听证会还有举行的必要吗?倘若代表的是公众的 利益,那么为何听证代表的意见却遭到公众的质疑?听证会开到这个份上,是听证会本身的悲哀,还是听证代 表抑或公众的悲哀? 对于听证代表的意见为何会与公众的意见差别很大,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听证代表不是由公众推举的,而是 由举办听证会的一方有选择性地邀请的。正因如此,所谓的听证代表所真正代表的利益显然不是公众的普遍利 益,而是希望涨价一方的部门利益。正是这种代表举荐制度的错位,才导致了听证代表意见与公众普遍意见相 左的尴尬。一些听证会自然也就成了打算涨价部门自家举办的“宴席”,适合邀请的才被邀请出席,主动权完全 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涨价听证会“胜利闭幕”的原因所在。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的报道 《北京人听证,外地人埋单》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答案:北京市民同意涨价,外地游客埋单。原来,听证会给出 的提价意见充分保护了北京市民的利益:北京市民可继续享有月票、年票、各景点均表示,月票、年票的价格 不会大幅增长;而外地游客则一律都是实打实地买门票。如此看来,此次价格听证会应是“提价只提外地人”的 听证会,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门票提价会得到代表的“一致同意”了! 问题: 1、发达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有哪些基本经验? 2、你认为政府在文化遗产的管理中应履行哪些基本职能? 3、对于北京六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是否应涨价,政府应如何作出决策?如何能做到公平、公正和平等? 金太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32
案例3: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 A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非常设机构的通知精神,决定对县级机关的委员会 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非常设机构进行一次清理,该合并的的合并,该保留的保留,该撤销的撤销。经县常委会 议和常务会议认真讨论研究后决定将60个非常设机构砍掉40个,并分别将这些机构承担的职能落实到有关部 门去承担 但是,时隔不久,麻烦来了。首先碰到的是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伍干部要从部队转到地方,安置任 务特别繁重。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以县政府的一位领导为首的的领导小组负责。这次非常设机构被撤 销,这项工作交由县民政局和劳动人事局负责以后,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牵涉到不少县级部门。 比如,离休干部建设住房所需的基建指标和经费,分别涉及到计委和财政局:建房所需的”三大建材"涉及到物 资部门:离休、退休干部转业按规定随迁的家属、子女的户口和工作安排涉及到公安部门:随迁子女的转学、 升学需要教育部门帮助落实:医疗保健等又涉及到卫生局。如此大量的工作,要通过怎么多的环节,光靠民 政、劳动人事两个部门实在难以招架,更何况这两个部门与其它局都属同一个级别。于是,民政局,劳动人事 局便要求恢复县退伍军人和军队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报告送到县政府,领导只能同意。紧接而来的是地 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省里有这么一个机构,且每年掌握一大笔经费。县里的相应领导小组一撤销,上级就发来 通知,声称如果没有这一机构,每年给县的经费就停止下拨。这样一来,县委、县政府又不得不考虑该机构的 命运,经酝酿再三,还是决定恢复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恢复非常设机构的口子一开,不少单位要求恢复临时机构的报告纷至沓来。有的是因为省里有明文规 定、有的是根据省里某一次会议精神或领导讲话、有的是因为有突击性任务而提出的。这样一来非常设机构反 而越撤越多,所不同的只是名称改换了一下,有的只是在某一职能部门挂一块牌子应付上面 就这样,A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县级机关的非常设机构又从20个增到55个,增加的非常设机构中7 个是恢复的,28个是新成立的。尽管现在又感到非常设机构越来越多,需要抑制和整顿,但几经研究,觉得 还是应该尊重现实,以不动为好。尤其是曾经办过此事的同志更是心有余悸,认为与其兴师动众,辛苦一场, 还不如节约一点人力,听之任之。 请思考并回答 1、在政府机构中是否有必要设置非常设机构?A县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 2、应如何解决非常设机构膨胀的问题?
案例 3: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 A 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非常设机构的通知精神,决定对县级机关的委员会、 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非常设机构进行一次清理,该合并的的合并,该保留的保留,该撤销的撤销。经县常委会 议和常务会议认真讨论研究后决定将 60 个非常设机构砍掉 40 个,并分别将这些机构承担的职能落实到有关部 门去承担。 但是,时隔不久,麻烦来了。首先碰到的是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伍干部要从部队转到地方,安置任 务特别繁重。以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以县政府的一位领导为首的的领导小组负责。这次非常设机构被撤 销,这项工作交由县民政局和劳动人事局负责以后,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牵涉到不少县级部门。 比如,离休干部建设住房所需的基建指标和经费,分别涉及到计委和财政局;建房所需的"三大建材"涉及到物 资部门;离休、退休干部转业按规定随迁的家属、子女的户口和工作安排涉及到公安部门;随迁子女的转学、 升学需要教育部门帮助落实;医疗保健等又涉及到卫生局。如此大量的工作,要通过怎么多的环节,光靠民 政、劳动人事两个部门实在难以招架,更何况这两个部门与其它局都属同一个级别。于是,民政局,劳动人事 局便要求恢复县退伍军人和军队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报告送到县政府,领导只能同意。 紧接而来的是地 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省里有这么一个机构,且每年掌握一大笔经费。县里的相应领导小组一撤销,上级就发来 通知,声称如果没有这一机构,每年给县的经费就停止下拨。这样一来,县委、县政府又不得不考虑该机构的 命运,经酝酿再三,还是决定恢复县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 恢复非常设机构的口子一开,不少单位要求恢复临时机构的报告纷至沓来。有的是因为省里有明文规 定、有的是根据省里某一次会议精神或领导讲话、有的是因为有突击性任务而提出的。这样一来非常设机构反 而越撤越多,所不同的只是名称改换了一下,有的只是在某一职能部门挂一块牌子应付上面。 就这样,A 县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县级机关的非常设机构又从 20个增到 55 个,增加的非常设机构中 7 个是恢复的,28 个是新成立的。尽管现在又感到非常设机构越来越多,需要抑制和整顿,但几经研究,觉得 还是应该尊重现实,以不动为好。尤其是曾经办过此事的同志更是心有余悸,认为与其兴师动众,辛苦一场, 还不如节约一点人力,听之任之。 请思考并回答: 1、在政府机构中是否有必要设置非常设机构?A 县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 2、应如何解决非常设机构膨胀的问题?
案例4:个性官员仇和 宿迁经历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宿迁市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这个8年前新建的地级市,历史太短,知名度太低,而 且太穷,在江苏这个富裕省份,宿迁排名倒数第 但这些年,宿迁市又是一个太出名的地方。这里“盛产”新闻,宿迁频频成为外界媒体曝光的对象,并连续出 现了几起标志性事件 1998年,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 谈》披露: 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 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 2002年,宿迁推行1/3千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 轰炸。 2003年,宿迁市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7月12日至10月2日的短短 时间内,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江苏省一位官员评价,如此高频 率关注一个地区,实属罕见,实非寻常。 耐人寻味的是,所有这些引起争议的事件,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8年来,他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 市市长、市委书记,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争议伴随了他施政的全过程。但他一直隐于幕后,面对媒体 的质疑,从未试图去公开解释 他是一个有留美经历的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农家孩子, 还是一个性格倔强面孔复杂的官场中人。 在他的下属眼里,他有时心细如发,有时一意孤行,有时温情,有时铁血。 他是仇和,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一个连名字都充满了矛盾色彩的人 官场中的“恶人” 在宿迁,现在还存有一个“项王故居”。“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是现宿迁市宿城区人。项羽的红 颜知己虞姬,则正是现沭阳县人。 对于一直在农科院、科委工作的仇和来说,1996年12月8日,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天,仇和以宿 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 仇和时年39岁,这是他第一次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天下最真实的官有两个,一个宰相,一个县官。”此话后来被他常常引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当初出任 县委书记一职的重视。 仇和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带来了争议。上任当晚,他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4次踩到大便。一位老干部 拉着仇和的手,指着院子旁堆积如山的垃圾甚至哭起来:“这还像人住的地方吗?
案例 4:个性官员仇和 宿迁经历----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宿迁市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这个 8年前新建的地级市,历史太短,知名度太低,而 且太穷,在江苏这个富裕省份,宿迁排名倒数第一。 但这些年,宿迁市又是一个太出名的地方。这里“盛产”新闻,宿迁频频成为外界媒体曝光的对象,并连续出 现了几起标志性事件: 1998 年,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 谈》披露; 1999 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 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 2002 年,宿迁推行 1/3干部离岗招商、1/3 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 轰炸。 2003 年,宿迁市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 7 月 12 日至 10月 2日的短短 时间内,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江苏省一位官员评价,如此高频 率关注一个地区,实属罕见,实非寻常。 耐人寻味的是,所有这些引起争议的事件,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8 年来,他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 市市长、市委书记,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争议伴随了他施政的全过程。但他一直隐于幕后,面对媒体 的质疑,从未试图去公开解释。 他是一个有留美经历的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农家孩子,他 还是一个性格倔强面孔复杂的官场中人。 在他的下属眼里,他有时心细如发,有时一意孤行,有时温情,有时铁血。 他是仇和,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一个连名字都充满了矛盾色彩的人。 官场中的“恶人” 在宿迁,现在还存有一个“项王故居”。“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是现宿迁市宿城区人。项羽的红 颜知己虞姬,则正是现沭阳县人。 对于一直在农科院、科委工作的仇和来说,1996 年 12月 8日,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天,仇和以宿 迁市委常委、副市长之衔,兼任沭阳县委书记。 仇和时年 39岁,这是他第一次获得独当一面的机会。 “天下最真实的官有两个,一个宰相,一个县官。”此话后来被他常常引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当初出任 县委书记一职的重视。 仇和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带来了争议。上任当晚,他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 4次踩到大便。一位老干部 拉着仇和的手,指着院子旁堆积如山的垃圾甚至哭起来:“这还像人住的地方吗?
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被仇和勒令充当“清洁工”,两周之后,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议论随之而来,说他 “不抓工,不抓商,只抓四面光 但是,仇和的强硬和“铁腕”的一面慢慢表现出来。他将矛头开始对准社会治安。 在连续几次部署严打后,仇和却发现上午开会,下午就有人通风报信,“治安的问题是警匪一家。”在全县政 法系统大会上,仇和这句话遭到公安局长姜正成的当场顶撞:“这是对我们公安局的侮辱,你要收回这句话 挽回影响 “当着千多人的面吵啊,”沭阳县一位干部后来告诉记者,“场面乱作一团,仇和脸色铁青,说那让事实来证 明,我说的对不对。” 1997年2月20日,姜正成被免去公安局长职务,调县委政法委工作。新任局长王守明查出沭阳5年来非正 常保外就医、非法取保候审人员达1884人。其后,沭阳一夜之间调动41个派出所长异地轮岗,对嫌犯展开追 捕。仅1997年一年,全县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656起 这一场交锋,以仇和的胜利作结。与此同时,沭阳人见识了更多的“仇和风格”:一位副县长开会迟到,他抬 腕看表,“你迟到5分钟,站着听吧,站在门外听。 发展到后来,在沭阳和宿迁开大会,每个与会的干部编号,设迟到席。每次会后,通报迟到缺席者,并勒令 次日到纪委交检讨,罚款502100元 乡镇干部曾极为头痛仇和神出鬼没的巡查,一位镇长家在县城,仇和打手机查岗:“你在哪里?”镇长说 “我在办公室埃那你马上用办公室电话打到我手机上。”这位镇长一下呆了,仇和说,“我就在你办公室 这种事情多了,干部们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即使在上厕所时也如实汇报:我在撒尿。 县公安局一位股长的儿子,到一位外地投资者开的“健康游泳馆”游泳,之后不给钱,还将老板揍了一顿。仇 和接到投诉信后,将股长撤职,在游泳馆门前设了一个治安亭,“管不好儿子,你到那里去站岗,只要再 事,都是你的责任。”这位股长半年后才官复原职。 事实上,仇和对官员队伍的震慑,更大的举动是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他面临的对手是前任县委书记黄登 仁,此人主政沭阳5年,以卖官著称,开发局只有6个编制,却配了7名领导:粮食局正副局长多达16人 被讽喻为“书记处”、“干部局”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曾在沭阳扶贫一年,愤然写下《沭阳卖官鬻爵盛行》的调研报告。不过并未 撼动黄登仁的地位,1996年宿迁建市,黄被调任副市长 仇和从外县调入了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长,以粮食局长叶志连案为突破口,在上任5个多月后,掌握了 大量证据,随后与原宿迁市委书记联袂到省纪委汇报案情。省纪委负责人拍案而起:“马上开会,立案调查。 成为经典镜头的,是此后审查黄登仁,接连供出41人买官,说一个人,纪委马上派人去“请”。当天仇和正 率官员到各乡镇观摩,县纪委书记王益和拦下车队,到中巴车上一一找人。 这一幕震慑了所有官员,以致多年以后,沭阳官员仍在追问王益和,“当时是不是你和仇书记安排好的,演 戏给我们看?” 那一年,沭阳一共逮捕、查处党员干部243人,其中还包括2个副书记、3个副县长和一个政协主席。铁腕 反腐的仇和,无疑一举赢得了沭阳民心。1997年底,沭阳的一家小裁缝店挂出了这样一副对联:“求天求地不 如仇和,治脏治乱不如治安。” 1997年8月,在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后,仇和开始考虑怎样才能真正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的 现象。在这一沉重思考的基础上,沭阳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把经过层层筛癣组织上拟提拔的干部的
全县 5000 多名机关干部被仇和勒令充当“清洁工”,两周之后,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但议论随之而来,说他 “不抓工,不抓商,只抓四面光”。 但是,仇和的强硬和“铁腕”的一面慢慢表现出来。他将矛头开始对准社会治安。 在连续几次部署严打后,仇和却发现上午开会,下午就有人通风报信,“治安的问题是警匪一家。”在全县政 法系统大会上,仇和这句话遭到公安局长姜正成的当场顶撞:“这是对我们公安局的侮辱,你要收回这句话, 挽回影响。” “当着千多人的面吵啊,”沭阳县一位干部后来告诉记者,“场面乱作一团,仇和脸色铁青,说‘那让事实来证 明,我说的对不对’。” 1997 年 2 月 20 日,姜正成被免去公安局长职务,调县委政法委工作。新任局长王守明查出沭阳 5年来非正 常保外就医、非法取保候审人员达 1884 人。其后,沭阳一夜之间调动 41个派出所长异地轮岗,对嫌犯展开追 捕。仅 1997 年一年,全县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4656 起。 这一场交锋,以仇和的胜利作结。与此同时,沭阳人见识了更多的“仇和风格”:一位副县长开会迟到,他抬 腕看表,“你迟到 5分钟,站着听吧,站在门外听。” 发展到后来,在沭阳和宿迁开大会,每个与会的干部编号,设迟到席。每次会后,通报迟到缺席者,并勒令 次日到纪委交检讨,罚款 50?100 元。 乡镇干部曾极为头痛仇和神出鬼没的巡查,一位镇长家在县城,仇和打手机查岗:“你在哪里?”镇长说, “我在办公室埃”“那你马上用办公室电话打到我手机上。”这位镇长一下呆了,仇和说,“我就在你办公室。” 这种事情多了,干部们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即使在上厕所时也如实汇报:我在撒尿。 县公安局一位股长的儿子,到一位外地投资者开的“健康游泳馆”游泳,之后不给钱,还将老板揍了一顿。仇 和接到投诉信后,将股长撤职,在游泳馆门前设了一个治安亭,“管不好儿子,你到那里去站岗,只要再出 事,都是你的责任。”这位股长半年后才官复原职。 事实上,仇和对官员队伍的震慑,更大的举动是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他面临的对手是前任县委书记黄登 仁,此人主政沭阳 5年,以卖官著称,开发局只有 6个编制,却配了 7 名领导;粮食局正副局长多达 16 人, 被讽喻为“书记处”、“干部局”。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曾在沭阳扶贫一年,愤然写下《沭阳卖官鬻爵盛行》的调研报告。不过并未 撼动黄登仁的地位,1996 年宿迁建市,黄被调任副市长。 仇和从外县调入了一名纪委书记,一位检察长,以粮食局长叶志连案为突破口,在上任 5 个多月后,掌握了 大量证据,随后与原宿迁市委书记联袂到省纪委汇报案情。省纪委负责人拍案而起:“马上开会,立案调查。” 成为经典镜头的,是此后审查黄登仁,接连供出 41 人买官,说一个人,纪委马上派人去“请”。当天仇和正 率官员到各乡镇观摩,县纪委书记王益和拦下车队,到中巴车上一一找人。 这一幕震慑了所有官员,以致多年以后,沭阳官员仍在追问王益和,“当时是不是你和仇书记安排好的,演 戏给我们看?” 那一年,沭阳一共逮捕、查处党员干部 243 人,其中还包括 2个副书记、3个副县长和一个政协主席。铁腕 反腐的仇和,无疑一举赢得了沭阳民心。1997 年底,沭阳的一家小裁缝店挂出了这样一副对联:“求天求地不 如仇和,治脏治乱不如治安。” 1997 年 8 月,在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后,仇和开始考虑怎样才能真正从制度上杜绝官员腐败的 现象。在这一沉重思考的基础上,沭阳在全国首推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把经过层层筛癣组织上拟提拔的干部的
年龄、学历、政绩和拟提拔的职务等有关情况利用媒体向社会公开,欢迎社会监督。在担任宿迁市委书记后, 仇和又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先后在宿豫实行了干部公推公选制度,在宿城实行了干部公推直 选制度,在泗阳实行了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 仇和由此树立了在沭阳以及后来在宿迁的绝对权威,这也使他后来强力推行一系列“胆子颇大”的改革有了现 实基矗 但对于官员,仇和无疑也有另一面:在反腐正烈时,不少机关干部被查处,家属们情绪低迷。仇和想出的 个办法至今让干部们佩服:每个周六在机关开舞会,所有的县委常委都领有“做思想工作”的任务。舞步笨拙的 仇和,从头跳到尾,每次邀请不同的人。他说“这种形式好,在办公室谈话气氛太压抑 仇和每年春节要给老干部拜年,“沭阳一共有48个厅局级干部,大部分是南下时留下的”,仇和每家得呆上 10分钟,一共得耗时2天 在就任宿迁市长之后,他到所有省直机关走访,拜见所有副厅级以上干部,这一举动让一些平时门前冷落的 单位感觉“很温暖”。 有一次下乡暗访后,仇和突然问起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你的家乡是哪个村?”然后他临时改道前往,也没 下车,就绕着屋子转个圈,看了看说:“哦,你就在这长大的。”几年前的一幕,却让这位工作人员至今记忆在 “政绩工程” 在仇和执政过程中,对他攻击最多的一个词是“政绩工程”。有意思的是,这些工程都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上 马,往往最终又被默默接受。 术阳全县在1996年前,只有黑色路面56公里,其中34公里破损,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人称汽车 跳,沭阳到”。 1996年该县财政收入1.2亿元,其中3000万元是虚假数字,财政历年赤字加欠发工资9150万元,而当年财 政开支26亿元,缺口巨大。 仇和发动的是一嘲全民战争”,每个财政供养人员扣除工资总额10%,每个农民出8个义务工,组成修路 队,在高峰时,扣款达到20%,甚至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也被扣除10%用作交通建设。 全县干部队伍简直像炸了锅,"沭阳一位官员回忆,“但大家敢怒不敢言,他是县委书记,又是市委常 委,地位特殊,告状都没用。” 这种背景下,3年后的沭阳创造了一个奇迹:黑色路424公里、水泥路156公里、砂石路1680公里,分 别是1996年底的9倍、11倍和8.5倍,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以致江苏省的一位省领导感慨:按常规 方式,50年也办不了。 到2003年,公职人员工资仍然被逐月扣除。沭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勤生每月工资1600多元,2003年2 月到8月,他能拿到手的分别是:1440元、1070元、1068元、1175元、1515元、1007元、460元,这也是 种被逼的牺牲。 基层官员就对此极为不满:“凭什么就要我们勒紧裤带?”他给南方周末记者开列了一个清单,一年被扣 的资金包括:下岗、退休人员救济、招商引资、道路集资、宿迁修桥、路灯绿化、农民草改瓦等,共计9项。 “环境确实改善了,但我们的利益也受损了,这叫享受并痛苦着。”这位官员陪记者在街上闲逛时说,“我也 知道全国不少地方扣工资,但哪个地方像我们这里,扣得简直像苛捐杂税?
年龄、学历、政绩和拟提拔的职务等有关情况利用媒体向社会公开,欢迎社会监督。在担任宿迁市委书记后, 仇和又将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先后在宿豫实行了干部公推公选制度,在宿城实行了干部公推直 选制度,在泗阳实行了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度。 仇和由此树立了在沭阳以及后来在宿迁的绝对权威,这也使他后来强力推行一系列“胆子颇大”的改革有了现 实基矗 但对于官员,仇和无疑也有另一面:在反腐正烈时,不少机关干部被查处,家属们情绪低迷。仇和想出的一 个办法至今让干部们佩服:每个周六在机关开舞会,所有的县委常委都领有“做思想工作”的任务。舞步笨拙的 仇和,从头跳到尾,每次邀请不同的人。他说“这种形式好,在办公室谈话气氛太压抑”。 仇和每年春节要给老干部拜年,“沭阳一共有 48 个厅局级干部,大部分是南下时留下的”,仇和每家得呆上 10 分钟,一共得耗时 2 天。 在就任宿迁市长之后,他到所有省直机关走访,拜见所有副厅级以上干部,这一举动让一些平时门前冷落的 单位感觉“很温暖”。 有一次下乡暗访后,仇和突然问起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你的家乡是哪个村?”然后他临时改道前往,也没 下车,就绕着屋子转个圈,看了看说:“哦,你就在这长大的。”几年前的一幕,却让这位工作人员至今记忆在 心。 “政绩工程” 在仇和执政过程中,对他攻击最多的一个词是“政绩工程”。有意思的是,这些工程都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上 马,往往最终又被默默接受。 沭阳全县在 1996 年前,只有黑色路面 56 公里,其中 34公里破损,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人称“汽车 跳,沭阳到”。 1996 年该县财政收入 1.2亿元,其中 3000 万元是虚假数字,财政历年赤字加欠发工资 9150 万元,而当年财 政开支 2.6 亿元,缺口巨大。 仇和发动的是一嘲全民战争”,每个财政供养人员扣除工资总额 10%,每个农民出 8 个义务工,组成修路 队,在高峰时,扣款达到 20%,甚至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也被扣除 10%用作交通建设。 “当时全县干部队伍简直像炸了锅,”沭阳一位官员回忆,“但大家敢怒不敢言,他是县委书记,又是市委常 委,地位特殊,告状都没用。” 在这种背景下,3年后的沭阳创造了一个奇迹:黑色路 424 公里、水泥路 156公里、砂石路 1680 公里,分 别是 1996 年底的 9倍、11倍和 8.5 倍,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以致江苏省的一位省领导感慨:按常规 方式,50年也办不了。 到 2003 年,公职人员工资仍然被逐月扣除。沭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勤生每月工资 1600 多元,2003 年 2 月到 8 月,他能拿到手的分别是:1440 元、1070 元、1068 元、1175 元、1515 元、1007 元、460元,这也是一 种被逼的牺牲。 一位基层官员就对此极为不满:“凭什么就要我们勒紧裤带?”他给南方周末记者开列了一个清单,一年被扣 的资金包括:下岗、退休人员救济、招商引资、道路集资、宿迁修桥、路灯绿化、农民草改瓦等,共计 9项。 “环境确实改善了,但我们的利益也受损了,这叫享受并痛苦着。”这位官员陪记者在街上闲逛时说,“我也 知道全国不少地方扣工资,但哪个地方像我们这里,扣得简直像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