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培育10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县,培育10个综合产值超100亿 元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 业达到500户。 第二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将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特色工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化产业 布局,推动优质生产要索向优势区域、各类园区和企业集中,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力 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基地,生物产业发展基地,电、矿、化一体化资源精深加 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石化基地,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战路性资源及原材料接续地。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轻工业。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精深加工和资源 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质量监管,以品牌培有和龙头企业打造,推动行业整合,加强产业升级与产业聚集式 发展,力争在做精做优传统轻工产业及做大做强新兴轻工产业方面实现双突破。 做优做强卷烟工业,继续推进卷烟品牌战略,深化卷烟结构调整,做大骨干产品规模,不断提高云南卷烟 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力争在“走出去”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发挥烟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括 作用。巩固提升制糖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蔗渣、糖蜜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深加工 促进糖业由以生产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终端型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做特做强云茶云酒产业,培有 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发展林产工业,切实推进林浆纸、林浆 纤维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人造板、家具、松香、松节油等加工技术水平,延伸林产品产业链,加大橡骸产 业初加工整合力度,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校胶加工业。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工业,做大果蔬、食用黄、咖啡 核桃、乳制品、肉制品、木本油脂等加工业,推动行业技术装备升级和联合重组,提升精深加工产品比例 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以翡翠、黄龙玉、宝石等系列为主的珠宝玉石产业。积极发展日用化学品, 特色能游工艺品、小家电、丝麻为主的纺织和服装等轻工产品。支持发展其他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钠 就业人员多的轻工业。 专栏4特色轻工业产业布局 巩固提升现有烟、糖产业聚集区。形成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茶产业聚集区:昆明、大理、玉溪 临沧、昭通、普洱、迪庆等酒产业聚集区:德宏、保山、普洱等咖啡产业聚集区:昆明、大理、德宏、临 沧等家具加工产业聚集区:昆明、德宏、保山等翡翠、黄龙玉珠宝玉石加工产业聚集区:昆明、曲靖、大 理、临池、保山等食用植物油产业聚集区:文山、昆明、玉溪三七加工产业聚集区。 推动西双版钠等天然橡胶主产区的要素重组,进一步形成橡胶原材料工业聚集区。 优化提升重化工业。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明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提高资源保障能 力。加强“三江”流域等重点矿区调查与勘查工作,新增一批铜、铅锌、银、金、镶、锡、铁、砖等资源 矿产地和远景资源量,重点推进普朗钥矿、文山和鹤庆铝土矿、都龙多金属矿等矿山建设。提高中低品位 矿、共作生矿、难选治矿、民矿等资源利用水平,加大晓石膏、碳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用先进技术实现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有色金属产业,巩周发展铜 产业链、提升发展铅锋产业链、优化发展锡产业链、积极发展铝产业链、培有发展钛硅产业链、加快发展 稀贵金属深加工:调整品种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实 施昆钢搬迁改造。全而提升石化工业发展升级,继续保持磷肥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优化化肥产业结构,适 度发展专用肥等差异化化肥产品,着重发展黄磷和湿法磷酸精细深加工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延伸 化工、盐化工产业链:积极推进曲靖、昭通新型煤化工燕地建设:优化发展建材工业,调整优化水泥产业, 积极发展特色天然石材、建筑卫生陶瓷、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等。加快培有发展新的增
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培育 10 个销售收入超 100 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县,培育 10 个综合产值超 100 亿 元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 5 个年销售收入超 50 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 业达到 500 户。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将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特色工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化产业 布局,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各类园区和企业集中,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力 争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基地,生物产业发展基地,电、矿、化一体化资源精深加工 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石化基地,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战略性资源及原材料接续地。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轻工业。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撑,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精深加工和资源 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质量监管,以品牌培育和龙头企业打造,推动行业整合,加强产业升级与产业聚集式 发展,力争在做精做优传统轻工产业及做大做强新兴轻工产业方面实现双突破。 做优做强卷烟工业,继续推进卷烟品牌战略,深化卷烟结构调整,做大骨干产品规模,不断提高云南卷烟 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力争在“走出去”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发挥烟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作用。巩固提升制糖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蔗渣、糖蜜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深加工, 促进糖业由以生产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向生产终端型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做特做强云茶云酒产业,培育一 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发展林产工业,切实推进林浆纸、林浆 纤维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人造板、家具、松香、松节油等加工技术水平,延伸林产品产业链,加大橡胶产 业初加工整合力度,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橡胶加工业。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工业,做大果蔬、食用菌、咖啡、 核桃、乳制品、肉制品、木本油脂等加工业,推动行业技术装备升级和联合重组,提升精深加工产品比例 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以翡翠、黄龙玉、宝石等系列为主的珠宝玉石产业。积极发展日用化学品、 特色旅游工艺品、小家电、丝麻为主的纺织和服装等轻工产品。支持发展其他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 就业人员多的轻工业。 专栏 4 特色轻工业产业布局 巩固提升现有烟、糖产业聚集区。形成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茶产业聚集区;昆明、大理、玉溪、 临沧、昭通、普洱、迪庆等酒产业聚集区;德宏、保山、普洱等咖啡产业聚集区;昆明、大理、德宏、临 沧等家具加工产业聚集区;昆明、德宏、保山等翡翠、黄龙玉珠宝玉石加工产业聚集区;昆明、曲靖、大 理、临沧、保山等食用植物油产业聚集区;文山、昆明、玉溪三七加工产业聚集区。 推动西双版纳等天然橡胶主产区的要素重组,进一步形成橡胶原材料工业聚集区。 优化提升重化工业。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明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提高资源保障能 力。加强“三江”流域等重点矿区调查与勘查工作,新增一批铜、铅锌、银、金、镍、锡、铁、磷等资源 矿产地和远景资源量,重点推进普朗铜矿、文山和鹤庆铝土矿、都龙多金属矿等矿山建设。提高中低品位 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等资源利用水平,加大磷石膏、磷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 用先进技术实现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有色金属产业,巩固发展铜 产业链、提升发展铅锌产业链、优化发展锡产业链、积极发展铝产业链、培育发展钛硅产业链、加快发展 稀贵金属深加工;调整品种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实 施昆钢搬迁改造。全面提升石化工业发展升级,继续保持磷肥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优化化肥产业结构,适 度发展专用肥等差异化化肥产品,着重发展黄磷和湿法磷酸精细深加工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延伸磷 化工、盐化工产业链;积极推进曲靖、昭通新型煤化工基地建设;优化发展建材工业,调整优化水泥产业, 积极发展特色天然石材、建筑卫生陶瓷、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等。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增
长点,建设千万吨级石油炼化一体化工程:发挥水电优势,在滇西边境和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合理布局、高 起点发展现代新型清洁载能产业,推进多种形式的矿电结合,发展水电一铝、水电一铁合金、乙炔化工产 业,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产业新模式。 专栏5重化工产业布局 有色金属治炼及深加工。形成滇中铜、侣、钛治炼及深加工,稀贵金属精制及新材料聚集区:滇南锡、侣、 铅锌深加工聚集区:滇东北铅锌综合利用加工聚集区。 清洁载能产业。在丽江、德宏、红河、文山等地进一步合理布局水电一铝产业:在文山、红河、迪庆、昭 通等地进一步合理布局发展水电一铁合金产业:在曲靖、昭通、保山等地进一步合理布局乙炔化工产业: 在滇西边境地区布局“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钢铁产业。 石油和化工产业。形成昆明石油化工及深加工、磷化工、盐化工和生物化工聚集区,昭通煤化工、生物化 工聚集区,曲靖煤化工聚集区,红河煤化工、生物化工聚集区,玉溪化工、生物化工聚集区,楚雄生物 化工聚集区. 做大做强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构建以水电和煤炭为 主、火电为辅、新能源及石油炼化加快发展的多元化能源产业发展格局,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清 洁可再生能源基地、新兴石油炼化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 电力,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适度发展中小水电,提高水电开发质量和效益,协调推进高参数大容 量主力火电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省内外电力市场,在 满足省内需求基上,扩大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规模,云电内送华南、华中、华东,外送越南、老,实 现缅甸水电送云南,到2015年,全省电力装机不低于795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近6000万千瓦,火电 装机超过170万千瓦 煤炭。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着力推进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强化煤炭清洁利用 不断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岸。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1.37亿吨。 石油天然气。依托中缅油气管道,加快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及天然气利用,积极推进楚雄盆地石油天然气泐 探开发。 专栏6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电力。大力推进澜沧江中下游、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建设,续建金安桥、功果桥、溪洛渡、向家坝等电站, 新建调沧江糯扎渡、里底、苗尾、黄登等一批电站,金沙江阿海、龙开口、鲁地拉等一批电站。积极开展 金沙江中游、澜沧江上游龙头水库前期工作,争取启动怒江、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新开工建设镇雄电厂、 威信电厂、滇东电厂二期等骨干火电项目 煤炭。加快小龙潭、老厂、昭通、恩洪、销雄、先锋等6大煤炭基地建设,新建(改、扩建)白龙山、富 煤一矿、雨汪一号、观音山等13对煤炭骨干矿井。 石油天然气.建设安宁1000万吨石油炼化基地。 风能。续建、新建杨梅山、李子等、罗平山、朗目山、马英山、东山、海东、大营、牦牛坪等一批风电场 太阳能。在资源言集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推广太阳能热利用 培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云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捉国家加快培有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通,立足省情和科技产业基础, 结合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积极发展光电子、新材料产业和高漏装备制造 业,加快培有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规划 战路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局: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壮大产业规模: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
长点,建设千万吨级石油炼化一体化工程;发挥水电优势,在滇西边境和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合理布局、高 起点发展现代新型清洁载能产业,推进多种形式的矿电结合,发展水电—铝、水电—铁合金、乙炔化工产 业,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产业新模式。 专栏 5 重化工产业布局 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形成滇中铜、铝、钛冶炼及深加工,稀贵金属精制及新材料聚集区;滇南锡、铝、 铅锌深加工聚集区;滇东北铅锌综合利用加工聚集区。 清洁载能产业。在丽江、德宏、红河、文山等地进一步合理布局水电—铝产业;在文山、红河、迪庆、昭 通等地进一步合理布局发展水电—铁合金产业;在曲靖、昭通、保山等地进一步合理布局乙炔化工产业; 在滇西边境地区布局“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钢铁产业。 石油和化工产业。形成昆明石油化工及深加工、磷化工、盐化工和生物化工聚集区,昭通煤化工、生物化 工聚集区,曲靖煤化工聚集区,红河煤化工、生物化工聚集区,玉溪磷化工、生物化工聚集区,楚雄生物 化工聚集区。 做大做强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构建以水电和煤炭为 主、火电为辅、新能源及石油炼化加快发展的多元化能源产业发展格局,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家西电东送清 洁可再生能源基地、新兴石油炼化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 电力。加快“三江”干流水电开发,适度发展中小水电,提高水电开发质量和效益,协调推进高参数大容 量主力火电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省内外电力市场,在 满足省内需求基础上,扩大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规模,云电内送华南、华中、华东,外送越南、老挝,实 现缅甸水电送云南。到 2015 年,全省电力装机不低于 7950 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近 6000 万千瓦,火电 装机超过 1700 万千瓦。 煤炭。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着力推进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强化煤炭清洁利用, 不断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到 2015 年,煤炭产量达到 1.37 亿吨。 石油天然气。依托中缅油气管道,加快石油炼化基地建设及天然气利用,积极推进楚雄盆地石油天然气勘 探开发。 专栏 6 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电力。大力推进澜沧江中下游、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建设,续建金安桥、功果桥、溪洛渡、向家坝等电站, 新建澜沧江糯扎渡、里底、苗尾、黄登等一批电站,金沙江阿海、龙开口、鲁地拉等一批电站。积极开展 金沙江中游、澜沧江上游龙头水库前期工作,争取启动怒江、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新开工建设镇雄电厂、 威信电厂、滇东电厂二期等骨干火电项目。 煤炭。加快小龙潭、老厂、昭通、恩洪、镇雄、先锋等 6 大煤炭基地建设,新建(改、扩建)白龙山、富 煤一矿、雨汪一号、观音山等 13 对煤炭骨干矿井。 石油天然气。建设安宁 1000 万吨石油炼化基地。 风能。续建、新建杨梅山、李子箐、罗平山、朗目山、马英山、东山、海东、大营、牦牛坪等一批风电场。 太阳能。在资源富集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推广太阳能热利用。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云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立足省情和科技产业基础, 结合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积极发展光电子、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 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局;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壮大产业规模;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
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化、聚集式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壮 大特色主导产业与培有成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技术集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要求,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成 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产业 专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城 生物产业。着力在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技术服务等领域,实现生物技术与优势生物资源 的有机结合,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取得突玻,把云南建成国家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光电子。着力培育和壮大红外及微光夜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主动式0LED、半导体照明及配套产业。加 快研发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光电子、光机电产品和系统。着力构建从光电子材料到器件、整机、系 统和配套加工装备的产业链, 新材料。重点发展基础金属特种新材料、战略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大幅度提高我省新 材科研发与制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以特色资源高技术产品为龙头,以有色金属深加工生产为基础,大 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为支掉撑,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大力发展大型重型精密复合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大型成套养护和隧道工程设备、空港自动 化物流成套设备、重化矿治成套装备、高漏电力装备、金电子装备等。 节能环保。以满足我省工业节能减排、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环境修复等需求为切入点 加快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培育骨干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快节 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检测等服务业的发展。 新能源。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风能开发,做强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加快培育生物质能产业,大力加强 重大应用示范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切实推进煤层气、页岩气探开发利用。探索发展核电 统筹发展配套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立足服务云南的主导产业,面向国内及南亚周边主体产业形 成互动的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配套产业,注重区域内的产业整合,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配套 产业中心。高起点发展烟草配套产业,巩因提高省内“两烟”配套,支持包装印例、辅料生产、烟草机械 等烟草配套产业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资本和品牌为核心进行重组,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烟草配套专业集 团: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加快发展而向国内、南亚、东南亚的为载货汽车、乘用车配套的小缸 径多杠车用柴油机,中小型水电成套设备、中大型数控机床、仓储配送物流成套没各,烟草机械、制糖机 城、茶叶机械等生物资源开发配套装备和设备,重型矿山化工等通用设备:加快轻纺工业辅林、食品包装 型料制品业等配套产业发展。发展旅游配套产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到2015年,省内配套率明显提 高。其中:烟草行业95以上,内燃机90%以上,光伏电池80%以上,机床行业65%以上,汽车零部件、电 力装备制造业50嘴以上,重化矿治设备40%以上。 加快发展建筑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核心克争力为重点,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完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管埋体系。巩 周和提高省内市场和传统建筑市场的占有率,积极开拓省外市场,继续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与劳务输出, 推动我省建筑业由单一生产经营向多元资本经营转变。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加大建筑部品部 件工业化生产比重,提高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主动承接点,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同时,加快承接资金、技 术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推动由承接企业转移向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参 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能力,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和利用国际资源衔接起来,整合地区优势条件和国外的政 策、市场资源,建立面向周边国家的进出口产品深加工贸易基地、产品加工中转基地。加快工业园区标准
为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化、聚集式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壮 大特色主导产业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技术集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的发展要求,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 20%以上,成 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产业 专栏 7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生物产业。着力在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技术服务等领域,实现生物技术与优势生物资源 的有机结合,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产业化取得突破,把云南建成国家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光电子。着力培育和壮大红外及微光夜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主动式 OLED、半导体照明及配套产业。加 快研发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光电子、光机电产品和系统。着力构建从光电子材料到器件、整机、系 统和配套加工装备的产业链。 新材料。重点发展基础金属特种新材料、战略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大幅度提高我省新 材料研发与制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以特色资源高技术产品为龙头,以有色金属深加工生产为基础,大 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为支撑,上中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大力发展大型重型精密复合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大型成套养护和隧道工程设备、空港自动 化物流成套设备、重化矿冶成套装备、高端电力装备、金融电子装备等。 节能环保。以满足我省工业节能减排、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矿山环境修复等需求为切入点, 加快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培育骨干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加快节 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检测等服务业的发展。 新能源。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风能开发,做强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加快培育生物质能产业,大力加强 重大应用示范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切实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探索发展核电。 统筹发展配套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立足服务云南的主导产业,面向国内及南亚周边主体产业形 成互动的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配套产业,注重区域内的产业整合,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配套 产业中心。高起点发展烟草配套产业,巩固提高省内“两烟”配套,支持包装印刷、辅料生产、烟草机械 等烟草配套产业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资本和品牌为核心进行重组,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烟草配套专业集 团;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加快发展面向国内、南亚、东南亚的为载货汽车、乘用车配套的小缸 径多缸车用柴油机,中小型水电成套设备、中大型数控机床、仓储配送物流成套设备,烟草机械、制糖机 械、茶叶机械等生物资源开发配套装备和设备,重型矿山化工等通用设备;加快轻纺工业辅料、食品包装、 塑料制品业等配套产业发展。发展旅游配套产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到 2015 年,省内配套率明显提 高。其中:烟草行业 95%以上,内燃机 90%以上,光伏电池 80%以上,机床行业 65%以上,汽车零部件、电 力装备制造业 50%以上,重化矿冶设备 40%以上。 加快发展建筑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完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巩 固和提高省内市场和传统建筑市场的占有率,积极开拓省外市场,继续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与劳务输出, 推动我省建筑业由单一生产经营向多元资本经营转变。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加大建筑部品部 件工业化生产比重,提高施工机械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 二、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主动承接点,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同时,加快承接资金、技 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推动由承接企业转移向承接产业转移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参 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能力,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和利用国际资源衔接起来,整合地区优势条件和国外的政 策、市场资源,建立面向周边国家的进出口产品深加工贸易基地、产品加工中转基地。加快工业园区标准
厂房建设,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使云南成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走向东南亚、南亚 的桥梁和平台。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重点支持在水电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沿交通干道承接发展清洁载能产业:以满足 本地区域市场、开拓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市场为目标,积极承接发展食品、饮料、丝麻、服装、五金、家电、 石材、建筑卫生陶瓷以及汽车、装备制造及其关联产业。依托我省有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努力承接资源 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引进缺失链、补强薄弱链、提升关键篮,大力引进产业关 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带动与之配套的企业整体转移。加快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 服务外包和战路性新兴产业。 三、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积极引入产业、行业领军式骨干大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央企”、“强企”入滇,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成 略。充分发挥烟草、有色、云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围绕石油化工、汽车、能源、有色 生物、旅游文化、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实施 品牌、资源、市场战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 的大企业集团。引进30户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到云南投资兴业,新打造3户一5户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 的企业集团,培有20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0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 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以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型和成长 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究开发设计以及市场开拓和售后服务环节延伸,依托产业 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按照产业供应要求, 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等部件供 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形 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高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充分发挥信总技术在产品升级、节能降耗、提 高服务质量和控制污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稳步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研发设计、生 产、管理、经营信息化。重点支持烟草、治金、化工、生物、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在产品研发、生 产装冬和过程、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在大中型重点企业 积极推广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企业营销网络化 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企业群体。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 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克争力。推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 利用,促进企业间信息协作、共享,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克争力和创新活力。基本构建“两化”融合支掉 和服务体系,从区域、行业、企业3个层面重点实施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争取昆明市 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着力促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第三节大力发展最务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互动发展, 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以改善民生、培有品辣为目标,大力发展创业成本低、吸 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旅游康体、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一、提升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加快旅游综
厂房建设,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使云南成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走向东南亚、南亚 的桥梁和平台。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重点支持在水电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沿交通干道承接发展清洁载能产业;以满足 本地区域市场、开拓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市场为目标,积极承接发展食品、饮料、丝麻、服装、五金、家电、 石材、建筑卫生陶瓷以及汽车、装备制造及其关联产业。依托我省有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努力承接资源 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引进缺失链、补强薄弱链、提升关键链,大力引进产业关 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带动与之配套的企业整体转移。加快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 服务外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积极引入产业、行业领军式骨干大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央企”、“强企”入滇,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战 略。充分发挥烟草、有色、云药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围绕石油化工、汽车、能源、有色、 生物、旅游文化、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实施 品牌、资源、市场战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 的大企业集团。引进 30 户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到云南投资兴业,新打造 3 户~5 户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 的企业集团,培育 20 户年销售收入超过 100 亿元的龙头企业、100 户年销售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骨干企业。 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以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型和成长 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究开发设计以及市场开拓和售后服务环节延伸,依托产业 园区及标准厂房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 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供 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形 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高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品升级、节能降耗、提 高服务质量和控制污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稳步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研发设计、生 产、管理、经营信息化。重点支持烟草、冶金、化工、生物、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行业在产品研发、生 产装备和过程、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在大中型重点企业 积极推广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工艺数字化、制造基础装备数字化、企业营销网络化, 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企业群体。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 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 利用,促进企业间信息协作、共享,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基本构建“两化”融合支撑 和服务体系,从区域、行业、企业 3 个层面重点实施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争取昆明市 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着力促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互动发展, 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以改善民生、培育品牌为目标,大力发展创业成本低、吸 纳就业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旅游康体、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一、提升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继续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加快旅游综
合改革,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建设,提高旅游业标准化水平,促进旅 游业与文化等其他产业互动融合,促进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实 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旅游业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赢。 重点开拓休闲度假、体有健身、商务会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房车游等体闲度假 产品,大力发展野外拓展训练、户外露营等新型业态,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型主公园,努力形成多 元化、系列化、话应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代化旅游产业相局。加强国内和省内旅游合 作,推出一批骑地区、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区域内旅游大合作、大发展。加大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努力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区域旅游圈,促进云南国内旅游、边 境旅游和跨国旅游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品牌旅游区。积极引 入世界品牌连锁酒店,提升云南旅游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 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有条件的重点旅游城市自米水实现安全直接 饮用标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性区域 旅游集散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基地和示范窗口,进一步提升云南旅游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努 力把云南旅游业培有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 二、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津设以谊中墙市经济图为中心,其地5大城市群为次中心,的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闲际商留拟纽,贯诵 对内连接中西部各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对外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大通道,形成中缅、 中老、中越3个边贸组团。 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产业基地、园区和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专业市场、专业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综合 物流园区,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争取国家设立昆明、红河棕合保税 区,依托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墙经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重要口岸,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 国际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加快粮食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构建省会城市、州(市入、县(市、区)、乡(镇)农村5个层级 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城市商业购物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积极 发展餐饮业,挖据和整理云南民族餐饮文化和地方餐饮特色,培有注重文化和品牌塑造的大型滇菜餐饮企 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步伐,整 合信息资源,加强与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 到2015年,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层次和功能相匹配的商贸流通产业,与桥头堡建设相适应的效 率高、辐射面广、开放度的综合流通体系。 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做大金融总量,吸引更多国内外银行机构入滇,支持省内金融机构在外发展机构网络,着力扩大直接融资 规模,加强保险资金运用,提升金融业总体实力,完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机构、证券、期货和 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完善金融中介 组织体系。扩大金融开放,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加大“引进来”力度,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积极 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探素并推进中国一东盟区城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保障桥头堡建设顺利推进。推 动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金融产品市场。完善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倾斜,设立具有我省特色的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投 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保险,强化金融保障云南经济的功能。到2015年,金
合改革,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建设,提高旅游业标准化水平,促进旅 游业与文化等其他产业互动融合,促进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实 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旅游业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赢。 重点开拓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商务会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房车游等休闲度假 产品,大力发展野外拓展训练、户外露营等新型业态,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型主题公园,努力形成多 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强国内和省内旅游合 作,推出一批跨地区、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区域内旅游大合作、大发展。加大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努力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区域旅游圈,促进云南国内旅游、边 境旅游和跨国旅游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品牌旅游区。积极引 入世界品牌连锁酒店,提升云南旅游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 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发展新格局。 到 2015 年,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在 2010 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有条件的重点旅游城市自来水实现安全直接 饮用标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性区域 旅游集散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基地和示范窗口,进一步提升云南旅游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努 力把云南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 二、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建设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中心,其他 5 大城市群为次中心的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际商贸枢纽,贯通 对内连接中西部各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对外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大通道,形成中缅、 中老、中越 3 个边贸组团。 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产业基地、园区和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专业市场、专业物流中心以及大型综合 物流园区,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争取国家设立昆明、红河综合保税 区,依托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重要口岸,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 国际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加快粮食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粮食现代物流。 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发展批发零售业,构建省会城市、州(市)、县(市、区)、乡(镇)、农村 5 个层级 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城市商业购物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商业网点。积极 发展餐饮业,挖掘和整理云南民族餐饮文化和地方餐饮特色,培育注重文化和品牌塑造的大型滇菜餐饮企 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步伐,整 合信息资源,加强与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 到 2015 年,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层次和功能相匹配的商贸流通产业,与桥头堡建设相适应的效 率高、辐射面广、开放度强的综合流通体系。 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做大金融总量,吸引更多国内外银行机构入滇,支持省内金融机构在外发展机构网络,着力扩大直接融资 规模,加强保险资金运用,提升金融业总体实力。完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机构、证券、期货和 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增强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完善金融中介 组织体系。扩大金融开放,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加大“引进来”力度,扩大对外合作交流,积极 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探索并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保障桥头堡建设顺利推进。推 动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金融产品市场。完善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倾斜,设立具有我省特色的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投 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保险,强化金融保障云南经济的功能。到 2015 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