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田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 和诺相处的区域协调发暖格局, 第大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发挥各风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以缩小风域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构建风域 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各区特色鲜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同。 第一节构建空间战略布局 道循“强圈、高带、兴群、促廊”空间战略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一图、一带、六群、七”的战略格局 一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4个州(市)。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 展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滇中地区在产业、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努力将滇中城市 经济圆培有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而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 区域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带。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包括我省沿边25个县(市)。大力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积极发展沿 边特色产业和边境贸易,推进贯通边境县(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瑞围、河口、磨憨跨境经济合 作区和瑞丽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天保、猴桥、孟定、片马、动阿5个边境经济合作 区建设,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全省兴边富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 六群。率先发展滇中核心城市群:加快发展以大理、隆阳、腾冲、芒市、瑞丽为重点的滇西次级城市群。 积极培育以个开蒙建、文配丘为重点的滇东南次级城市群:以丽江为重点,香格里拉、六库点状开发的滇 西北次级城市群:以景洪、思、临潮为重点的滇西南次级市群:以昭阳、鲁甸一体化为重点的流东北 次级城市群。围绕城市群发展,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完善交通体系,努力打造滇中1小时经济圈,滇西、 滇东南、滇东北城市群2小时经济圈,滇西北、滇西南城市群3小时经济圈。努力将6大坡市群打造成为 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 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点。 七廊。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配套,高效使捷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建设,以骨 干交通网为载体,加强区城合作,大力发展沿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促进7条对外对内开 放经济走廊早日形成。即昆明至瑞丽辐射增甸皎漂、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昆明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 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帝支那连接南亚4条对外开放经济走离,以昭通水陆交通为枢纽的昆明一昭通一成渝 和长三角、以文山水陆交通和物流为节点的昆明一文山一北部湾和珠三角、以滇藏铁路公路为依托的昆明 一丽江一迪庆一滇川藏大香格里拉3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席。依托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 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浩力,逐步培有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优化产业布局 着跟全局和长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坚持集聚性、市场性、特色性、开放性、约束性的产业布局原则, 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以区域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的禀赋为基础,以优化特色优势 农业、烟草及其配套、能源、治金、生物、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商贸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布 局为重点,以“1167”空间骨架为依托,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构建滇中,滇东北、滇 东南、滇西和滇西北、滇西南5大板块各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主要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向资源富集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 资源、能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边、物流条件优越的地区布局:主要依托生物等资源的重大项目,采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财政分税方式,基地建设和粗加工分散布局在适宜地区,精深加工要有选择性进 行集中布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滇中地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有战略性新兴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六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构建区域 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各区特色鲜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空间战略布局 遵循“强圈、富带、兴群、促廊”空间战略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战略格局。 一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 4 个州(市)。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 展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滇中地区在产业、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努力将滇中城市 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 区域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带。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包括我省沿边 25 个县(市)。大力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积极发展沿 边特色产业和边境贸易,推进贯通边境县(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瑞丽、河口、磨憨跨境经济合 作区和瑞丽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天保、猴桥、孟定、片马、勐阿 5 个边境经济合作 区建设,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全省兴边富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 六群。率先发展滇中核心城市群;加快发展以大理、隆阳、腾冲、芒市、瑞丽为重点的滇西次级城市群; 积极培育以个开蒙建、文砚丘为重点的滇东南次级城市群;以丽江为重点,香格里拉、六库点状开发的滇 西北次级城市群;以景洪、思茅、临翔为重点的滇西南次级城市群;以昭阳、鲁甸一体化为重点的滇东北 次级城市群。围绕城市群发展,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完善交通体系,努力打造滇中 1 小时经济圈,滇西、 滇东南、滇东北城市群 2 小时经济圈,滇西北、滇西南城市群 3 小时经济圈。努力将 6 大城市群打造成为 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工 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点。 七廊。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配套,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建设,以骨 干交通网为载体,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沿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促进 7 条对外对内开 放经济走廊早日形成。即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昆明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 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 4 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以昭通水陆交通为枢纽的昆明—昭通—成渝 和长三角、以文山水陆交通和物流为节点的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以滇藏铁路公路为依托的昆明 —丽江—迪庆—滇川藏大香格里拉 3 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廊。依托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 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潜力,逐步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 着眼全局和长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坚持集聚性、市场性、特色性、开放性、约束性的产业布局原则。 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以区域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的禀赋为基础,以优化特色优势 农业、烟草及其配套、能源、冶金、生物、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商贸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布 局为重点,以“1167”空间骨架为依托,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构建滇中、滇东北、滇 东南、滇西和滇西北、滇西南 5 大板块各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主要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向资源富集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 资源、能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边、物流条件优越的地区布局;主要依托生物等资源的重大项目,采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财政分税方式,基地建设和粗加工分散布局在适宜地区,精深加工要有选择性进 行集中布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滇中地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
产业,努力将滇中地区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 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治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先进 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形成滇中综合产业区。 滇东北地区。以清洁载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能源、化工、矿 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北重化工产业区 滇东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矿产、烟草、生物、 旅游、商贸物流、出口加工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南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滇西和滇西北地区。以生态环保型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生物、 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矿产、轻工和出口加工等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旅游目的地,促进 形成滇西和滇西北以生物、旅游、能源、矿产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浪西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发展热区农业、旅游文化、生物、能源 轻工、出口商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形戒滇西南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第三带键全区城协调机制 科学编制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在组织实施好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一圈 一带、六群、七廊”区域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县(市、区) 的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县(市、区)具体功能区的划定。明确各功能区的空同“红线” 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打破地区封镜,加快建立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跨区 的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鼓励探索建立税收分李机制,促进 产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互利共赢发展。鼓励发达州(市)和县(市、区)采 取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山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在继续 培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 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加快法制建设,莫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破除行政区经济,建立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促进各地基本公共服务 均衡发展。建立区城协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区城间协调发展关键领域和环节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七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大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调整空间开发布局,明确开发内容,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 效率,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聚集,保护农业 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环境承规能力较强,交通物流条 件和区位条件优越,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套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配 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域镇化开发,支持建设成为重点生态安 全屏障和提供农产品的主产区。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 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专栏2 各类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重点 重点开发区。滇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4州(市),建成文掉全国经济增长的围 要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掉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并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 量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有
产业,努力将滇中地区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 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先进 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形成滇中综合产业区。 滇东北地区。以清洁载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能源、化工、矿 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北重化工产业区。 滇东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矿产、烟草、生物、 旅游、商贸物流、出口加工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南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滇西和滇西北地区。以生态环保型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生物、 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矿产、轻工和出口加工等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旅游目的地,促进 形成滇西和滇西北以生物、旅游、能源、矿产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滇西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发展热区农业、旅游文化、生物、能源、 轻工、出口商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形成滇西南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第三节 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科学编制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在组织实施好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一圈、 一带、六群、七廊”区域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县(市、区) 的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县(市、区)具体功能区的划定,明确各功能区的空间“红线”。 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跨区 域的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鼓励探索建立税收分享机制,促进 产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互利共赢发展。鼓励发达州(市)和县(市、区)采 取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山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在继续 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 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加快法制建设,奠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破除行政区经济,建立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促进各地基本公共服务 均衡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关键领域和环节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七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大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调整空间开发布局,明确开发内容,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 效率,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聚集,保护农业 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交通物流条 件和区位条件优越,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支持建设成为重点生态安 全屏障和提供农产品的主产区。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 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专栏 2 各类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重点 重点开发区。滇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 4 州(市),建成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 要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并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 量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和发展率先实现突破。省级重点开发区以城市群为主体,分布在16个州(市)。重点开发区在提高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经 济聚集,建成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核心区。 限制开发风。限制开发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以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严格控制开发强 度,加强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省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的主要提供区域。限制开发区内矿 产、能源、生物、旅游、水资源等资源官集区域,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在资源环境承找 范围内,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出发,科学、有序、合理推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录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以及重点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点状散布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 规划,对全省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归并位置相 连、均质性强、保护对象相同但人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禁止开发区,使自然文化资源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将禁止开发区建设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地, 第二节制定并实施区城配套政策 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完善现行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士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 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区域政策和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施 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重点生态功能 区的均衡性扶持支持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等政策,实行 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 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修订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局、限制和禁止类产业。 实行差别化的士地管理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 第四篇主要任务 第八章走有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牢牢抓住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 深化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成略,推进关联产业融合与互动,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 争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能源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 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党争能力。以推进农业 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培有农业龙头企业。把培有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健举措,围绕做大做强、产业 升级、企业培有,实施重组改造、引进承接、扶持培育的大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农业 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 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引进和培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广的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构建龙头企业主导、优势产品带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 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 利益联结机制
和发展率先实现突破。省级重点开发区以城市群为主体,分布在 16 个州(市)。重点开发区在提高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经 济聚集,建成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核心区。 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以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严格控制开发强 度,加强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省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的主要提供区域。限制开发区内矿 产、能源、生物、旅游、水资源等资源富集区域,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在资源环境承载 范围内,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出发,科学、有序、合理推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以及重点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点状散布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 规划,对全省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归并位置相 连、均质性强、保护对象相同但人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禁止开发区,使自然文化资源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将禁止开发区建设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地。 第二节 制定并实施区域配套政策 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完善现行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 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区域政策和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施 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重点生态功能 区的均衡性扶持支持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等政策。实行 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 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修订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 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 第四篇主要任务 第八章 走有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牢牢抓住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 深化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战略,推进关联产业融合与互动,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 争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能源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 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推进农业 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举措,围绕做大做强、产业 升级、企业培育,实施重组改造、引进承接、扶持培育的大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农业 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 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广的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构建龙头企业主导、优势产品带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 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 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合理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 设施建设,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龙头企业用地机制,健全农村士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林产 品生产基地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大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 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木本油料 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和云菜外销基地以及天然橡胶、花卉、茶叶、咖啡等特色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土地平整、水利配 套、土政良、地力培肥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地政造、“兴地腔边”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中低产林 改造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周任务:继续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进 大型灌区田间渠系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高产稳产农田累计达到4500万亩,新增有效 灌溪面积400万亩、节水灌源面积250万亩。完成1000万亩中低产田地和2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 努力提高农业机化水平。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以小型农机 具为主,因地制宜拓展各类型农业机械化作业,积极开发推广使用功能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农林作业 机械、节水灌溉设各和农用动力运输机械,提高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广 先进环保农机具:培有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手等专业技术培训,推进农机服务市 场化、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6偶,机耕机把 作业水平和病虫害机械统防统治率均达到80%以上 着力推广使用先进农业生产设施。以蓝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为重点,建设品种引有圃和微繁脱 毒、穴盘苗、变温库等良种引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覆盖等生产设施,提 高园艺作物设施化生产水平,推广标准化厩舍、池塘、网箱和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等设施化建设,全面提升 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清洁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大力推 广使用新型和专用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生物可降解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探索生物农 药在优势农产品生产使用上的补贴机制 三、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全面实施新增百亿斤粮 食生产规划,加强70个国家级和省级粮食产能县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复种指数 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玉米、麦类、杂粮等专用粮食和特色商品粮。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50万 吨,实现粮食省内基本自给 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 比重,重点扶持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烟草、畜牧、果蔬、茶叶、薯类、中药材、甘蔗、花卉、木本油料、 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品牌导向型烟草核心原料基地,以及规模化、标准 化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和高产优质林场,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 外向型农业,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在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创建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 较高、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区,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区域化 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合理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 设施建设,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龙头企业用地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林产 品生产基地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大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 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木本油料 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和云菜外销基地以及天然橡胶、花卉、茶叶、咖啡等特色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土地平整、水利配 套、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兴地睦边”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中低产林 改造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进 大型灌区田间渠系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到 2015 年,全省高产稳产农田累计达到 4500 万亩,新增有效 灌溉面积 400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250 万亩。完成 1000 万亩中低产田地和 2000 万亩中低产林改造。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以小型农机 具为主,因地制宜拓展各类型农业机械化作业,积极开发推广使用功能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农林作业 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和农用动力运输机械,提高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广 先进环保农机具;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手等专业技术培训,推进农机服务市 场化、产业化。到 2015 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 3000 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 36%,机耕机耙 作业水平和病虫害机械统防统治率均达到 80%以上。 着力推广使用先进农业生产设施。以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为重点,建设品种引育圃和微繁脱 毒、穴盘育苗、变温库等良种引育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覆盖等生产设施,提 高园艺作物设施化生产水平。推广标准化厩舍、池塘、网箱和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等设施化建设,全面提升 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清洁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大力推 广使用新型和专用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生物可降解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探索生物农 药在优势农产品生产使用上的补贴机制。 三、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6500 万亩左右。全面实施新增百亿斤粮 食生产规划,加强 70 个国家级和省级粮食产能县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复种指数, 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玉米、麦类、杂粮等专用粮食和特色商品粮。到 2015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850 万 吨,实现粮食省内基本自给。 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 比重,重点扶持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烟草、畜牧、果蔬、茶叶、薯类、中药材、甘蔗、花卉、木本油料、 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品牌导向型烟草核心原料基地,以及规模化、标准 化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和高产优质林场。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 外向型农业,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在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创建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 较高、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区域化、 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控体系。加大粮油、蔬菜、马铃薯、烟叶、甘燕、花卉等关系我省农业发展全局的重 点品种的选育和高效快繁技术研究及推广,加快建设种质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重点开展特色农产品 增产关键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业设施轻简化机械化生子 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节水及抗早农业技术保院 体系、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现代食品生物技才 等科技创新,增强我省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因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坚持良种良法良制相配套,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和实施主体培调为关键措流,深入推进高产和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村劳 动力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着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鲜活农 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建设。依托农资经营企业发展专营店、 加盟店,构建全省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格。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镇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培 育和组织大批具有经济实力、营销经验的农业合作社、经纪人及运销大户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 品流通。初步建立乡村现代流通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国外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逐步建 立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开发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提升全省农村金融 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销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 农村信用社探索多样化产权制度,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多层次、 可持续的农村金 融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扩展“数字乡村”工程和“云南农业信息网”功能,完普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抓好农技推广信息化、供销信息化、农业信息知识库和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农业管理信息化示范 工程。到2015年,农业信息服务覆盖所有的县、乡镇和90%以上的村委会. 五、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快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推进标准 化生产,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和修订,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和认证服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 和出口备案基地的体系建设和推广。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实现生 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准,80%上市销售“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50% 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 控等监管制度。建立条形码跟踪制度,健全药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管理体 系。抓好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加大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和检测力度。继续实施省、州(市入、县 (市、区)级检测中心(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执行国际质量认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 食品、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著名)商标等品牌的培有。 专栏3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工程。建成2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实施12个大型和7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 节水改造工程。推进100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建成1万公里干支渠防渗工程。 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良种选繁有体系、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经营服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士地流转服务体系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快云南农业科技园、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等1000个各类现代农业 示范园和标准化园艺、声禽、水产养殖场、高产优质林场建设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粮油、蔬菜、马铃薯、烟叶、甘蔗、花卉等关系我省农业发展全局的重 点品种的选育和高效快繁技术研究及推广,加快建设种质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重点开展特色农产品 增产关键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业设施轻简化机械化生产 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节水及抗旱农业技术保障 体系、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等科技创新,增强我省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坚持良种良法良制相配套,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深入推进高产和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村劳 动力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着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鲜活农 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建设。依托农资经营企业发展专营店、 加盟店,构建全省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培 育和组织大批具有经济实力、营销经验的农业合作社、经纪人及运销大户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 品流通。初步建立乡村现代流通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国外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逐步建 立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开发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提升全省农村金融 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 励农村信用社探索多样化产权制度,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 融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扩展“数字乡村”工程和“云南农业信息网”功能,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抓好农技推广信息化、供销信息化、农业信息知识库和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农业管理信息化示范 工程。到 2015 年,农业信息服务覆盖所有的县、乡镇和 90%以上的村委会。 五、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快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推进标准 化生产,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和修订,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和认证服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 和出口备案基地的体系建设和推广。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到 2015 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实现生 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准,80%上市销售“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50% 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 控等监管制度。建立条形码跟踪制度,健全药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管理体 系。抓好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加大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和检测力度。继续实施省、州(市)、县 (市、区)级检测中心(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执行国际质量认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 食品、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著名)商标等品牌的培育。 专栏 3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工程。建成 200 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实施 12 个大型和 75 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 节水改造工程。推进 100 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建成 1 万公里干支渠防渗工程。 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良种选繁育体系、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经营服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快云南农业科技园、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等 1000 个各类现代农业 示范园和标准化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场、高产优质林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