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21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 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日:“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日:“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 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岀,读之至流涕 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土待轼,日:"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 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 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 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 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 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 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 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 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广东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共 21 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 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 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 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 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 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 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 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 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 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 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 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 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 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 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 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 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 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 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 “传”各1分)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 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 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 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 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 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 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己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 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 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 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 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 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 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 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 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 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 1 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 “传”各 1 分)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 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 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 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 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 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 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 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 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 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 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 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 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 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 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 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 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 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 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 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 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广东省台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干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 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 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 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督、孙权,外 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 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日:“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日: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 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 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 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 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 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 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 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 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 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 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 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 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 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广东省台山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21 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 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 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 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 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 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 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 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
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 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 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目太傅奛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 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 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 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羽遂见禽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3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①③⑤ B.③④⑤C.①②⑥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 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 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 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 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 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 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 绪:残余的,遗留的(事业)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B.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C.羽遂见.禽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D.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3 分)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 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 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 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 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9.断句和翻译。(9分)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P划分开即可)。(3分) 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 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5.C(夺:耽误,与《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的 夺”同义。) 6.A(也,表判断语气。B项:来,表目的/因为。C项:被/看见。D项:而且,表递进/表 修饰。) 7.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8.D(“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9.(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 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每漏断或错断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白” 1分,“步骑”1分,句意1分)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 大的警诫啊。(“蔽”1分,“至戒”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 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遺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干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 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 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 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 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 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9.断句和翻译。(9 分) (1)给阅读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划分开即可)。(3 分) 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 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 (2)把阅读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②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5.C(夺:耽误,与《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的 “夺”同义。) 6.A(也,表判断语气。B 项:来,表目的/因为。C 项:被/看见。D 项:而且,表递进/表 修饰。) 7.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说明他的功劳。) 8.D(“虽多次触怒人主”错) 9.(1)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 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每漏断或错断 3 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2)①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到雩娄。(“白” 1 分,“步骑”1 分,句意 1 分) ②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 大的警诫啊。(“蔽”1 分,“至戒”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 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 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 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 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