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1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 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 幕。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 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 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 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 中的疑问。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 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 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1950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布局严谨的 “大邑商”逐渐清晰。复杂的路网、超过2000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 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 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 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 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 相衔接。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30年。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 已经20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其次,殷墟 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 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 性的。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 施10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 人心。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1931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 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 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 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 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 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 “复殷礼”。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 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有了这些概 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 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 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 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
华附、省实、广雅、深中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1928 年 10 月 13 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 3000 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 幕。90 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 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 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2000 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 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 中的疑问。 上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 1936 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 1.7 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 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1950 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布局严谨的 “大邑商”逐渐清晰。复杂的路网、超过 2000 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 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 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 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1928 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 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 相衔接。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 30 年。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 已经 20 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其次,殷墟 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 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 性的。从 1928 年开始到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 施 10 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 人心。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1931 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 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 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 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 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 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 “复殷礼”。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 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有了这些概 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 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 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 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 年 3 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2006 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
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韩 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0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 一段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 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的殷墟,被废弃3000多年后,由董作宾拉开持 续发掘的序幕 B.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 并无过多描述。 C.1936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1.7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 的证据。 D.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孔子因此不 主张“复殷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 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 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 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 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殷墟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成为 商王朝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B.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 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 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 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答案】1.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 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 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由于历史观的局限”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历史观的局限”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 并无过多描述”。C项,“1936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1.7万片刻辞甲骨,为商 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错误,选项歪曲事实,文中说的是“1936年临 近收工时”,并非“年末”。D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
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韩 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 一段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 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 2018 年 10 月 17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的殷墟,被废弃 3000 多年后,由董作宾拉开持 续发掘的序幕。 B. 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 并无过多描述。 C. 1936 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 1.7 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 的证据。 D. 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孔子因此不 主张“复殷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 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 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 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 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 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 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殷墟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成为 商王朝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 B. 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 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 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 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 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 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 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 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由于历史观的局限”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历史观的局限”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 并无过多描述”。C 项,“1936 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 1.7 万片刻辞甲骨,为商 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错误,选项歪曲事实,文中说的是“1936 年临 近收工时”,并非“年末”。D 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
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应该是商朝“祭祀”的铁证。故选 A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作者 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错误,选项对论证方 法的表述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并未作对比论证。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 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 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错误,选项 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 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原文是“人类文明重大课 题”,选项中漏了“重大课题”。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 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 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 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 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 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 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 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 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 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应该是商朝“祭祀”的铁证。故选 A 项。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作者 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错误,选项对论证方 法的表述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并未作对比论证。故选 C 项。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 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 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 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 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错误,选项 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 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原文是“人类文明重大课 题”,选项中漏了“重大课题”。故选 D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 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 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 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 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 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 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 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 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 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 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 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 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 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 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 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 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 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 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 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 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 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 右手髙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 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 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 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 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 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 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 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 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髙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 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 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 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 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 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 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拳张三 楸立 我是张三。 张三语气中荡漾着蔑视,平淡而又坚定。日本少佐美津智朗,上下打量了面容清 瘦却棱角分明的张三。 哟西,有胆量。 斟得满登登的四十大碗酒,排满了两张条案,正宗鲁北烧刀子。 美津智朗伸手道“请”。你的,一碗酒放一个,四十碗我放四十人。张三爷点了 点头,走了过去。 张三德州武城人,几十年来,人们记忆中的张三总是身着长衫,袖口高挽,手端 鲁北老酒,泰然自若,在柴家酒铺门旁的长椅上,有滋有味地品着。 所有老人的记忆中,没人清楚张三爷以什么为生,有无子嗣,有人说他在辛亥革 命去过东洋,有人说他参加过义和拳,还有人说他在马家作坊教过私塾。 酒是张三爷的全部生活,酒持得稳,喝得淡,放得轻,一天没酒日子就不是张三 爷的日子,日头从东方初升,张三爷的酒碗端起,日头落西,最后一滴酒也淌入 肚子。张三爷微抖长衫,轻抬阔步的样子,反复在人们的记忆里。 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冷得早,可张三爷一身单布长衫早早坐到了柴家酒铺门口, 右手高擎海口酒碗,口称,武城张三烦请柴掌柜赐酒。 早有伙计从坛子里舀出一提,斟到三爷的碗里,三爷泯了一口,扬手将酒泼在青 石砖道上。掺水了。伙计赶忙又开一坛,十里香。苦,又泼。伙计热汗直流,柴 掌柜闻听颠颠地跑上来,连开隔壁好、四季青、一杯醉三坛老酒。张三泼了三碗, 腥,涩,嫩……,一时酒气冲满了整条青石街。柴掌柜面红耳赤,哭丧着老脸无 计可施。张三爷喝谁的酒是给谁家捧场子,是看得起你,你想请都轻易请不来。 何家的“小米香”、胡家的“杂粮酒”、马家的“地瓜烧”和孙家的“状元红”, 那都是张三爷给品出来,叫出来的。 忽听一声银铃之声,请三哥品小女子的手艺。柴家掌柜大女儿双手捧着一碗高粱 酒,轻迈金莲来到张三近前。酒未沾唇早闻酒香,张三脖子一扬滴酒不剩。好一 碗女儿红,抬足离去。自那次后,柴家红高粱酒坊叫响了鲁北一带。 美津智朗是想夺柴掌柜的酿酒方子的,柴掌柜就是不吐个口话,美津智朗恼羞成 怒。一个破坏大东亚共荣,就捆了柴家四十来口。 张三爷端起一碗酒,咕咚一口,那边绳子头就松一个,张三爷连干二十碗。烧刀 子常人一碗就会放倒在地,美津智朗不住点头。 张三爷喝到三十来碗时候,身子晃动了一下,柴掌柜吓得体如筛糠。张三爷淡然 地看了柴掌柜一眼,又一碗酒入口,柴掌柜那头绳子一松,人瘫倒在地上。 张三两碗咕咚咕咚吞了下去,四十碗喝完,在场所有人都惊得目瞪口呆。美津智 朗拍了拍军刀,放人。 张三爷迈着八仙步,拨开日本兵的刺刀就向院外走,美津智朗屋里哇啦地说一通 日本话。 张三爷止住了脚步,回头问美津智朗,你说中国人酒痞野蛮无酒德?
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 “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 《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 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赢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 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 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 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 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 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 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 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 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 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 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 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 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 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5.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 析 【答案】4.D 5.爱喝酒,懂品酒。张三爷每天都要喝酒,从日出到日落, 他品的酒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英勇无畏,有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毫无惧 色,以喝酒的方式让美津智朗放人,面对日寇的谩骂予以反击。文武双全。从张 三爷反驳美津智朗可以看出他饱读诗书;从他逃脱和到酒厂品酒后不知去向可见 他有过人功夫 6.小说采用顺序和插叙的叙述方式。顺序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张三爷喝酒救 柴掌柜一家保护酿酒方子的全过程,和建国后到酒厂品酒的过程,符合人们阅读 心理,条理清晰;运用插叙介绍张三爷的背景、爱好和他品柴家酒铺的酒的过程, 为下文救人保护方子作铺垫,突出张三爷的形象特点,充实文章内容,使行文错 落有致。 【解析】 【4题详解】
告诉你,酒德两字,最早见于我中华民族《尚书》《诗经》,儒家有“饮惟祀”、 “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晋代《断酒戒》,唐代《酒箴》,宋代 《酒赋》,元之《饮膳正要》,明之《本草纲目》,清之《日知录》,无不是酒 德之说。小小番邦岛国无端侵略,竟敢陈说礼法,只如蜾赢螟蛉如侍侧在焉也。 张三爷滔滔不绝,不觉兴起,身子晃动,嘴里兀自振振有词: 铁拐李提腿把神起,回头观望汉钟离,韩湘子口中吹玉笛,李纯阳拔剑把头 低……,一套八仙拳使出来,如风如影飘逸出神,少顷收势站定,张三爷气不长 出面不改色,更增神采。美津智朗没想到张三精通日语身怀武功,狞叫:八嘎, 把人留下。 张三爷一鹞子翻身飘上了高墙,晃动几下就没了影子,从那以后,武城再也没有 人见到过张三。 张三爷后来的故事发生在建国后的五二年,武城县政府联合何胡柴马孙五家,各 取其祖传酿酒秘方之精华,组建新国营酿酒厂。酿出新酒的第一天,大门口外, 直直走进一位清瘦矍铄的七旬老者,说是来尝新酒的。门卫见来人仪表非凡,不 敢阻拦,又恐是敌特分子,赶忙向厂民兵连报告,民兵连紧急集合赶到,那老人 早不知去向。众人听到贮酒仓库有轻微声响,民兵们进去搜查,见一坛高粱酒封 泥打开,一口空瓷碗放在当场,墙上用干树枝划得一行草字笔走龙蛇: 好酒。故人张三到此。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是张三”作开头,开门见山,将张三爷的形象简洁清晰地展现出 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通过对柴家酒铺伙计和柴掌柜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 们极度看重张三爷的评价。 C. 美津智朗最后“狞叫”想把张三扣下,是因为张三的反驳让他愤怒,而且他 发现张三不是一般人。 D. 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通过场景描写展现人物,读者从叙述和议论中可以 看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5. 张三爷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从叙述的先后顺序看,小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分 析。 【答案】4. D 5. 爱喝酒,懂品酒。张三爷每天都要喝酒,从日出到日落, 他品的酒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英勇无畏,有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毫无惧 色,以喝酒的方式让美津智朗放人,面对日寇的谩骂予以反击。文武双全。从张 三爷反驳美津智朗可以看出他饱读诗书;从他逃脱和到酒厂品酒后不知去向可见 他有过人功夫。 6. 小说采用顺序和插叙的叙述方式。顺序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张三爷喝酒救 柴掌柜一家保护酿酒方子的全过程,和建国后到酒厂品酒的过程,符合人们阅读 心理,条理清晰;运用插叙介绍张三爷的背景、爱好和他品柴家酒铺的酒的过程, 为下文救人保护方子作铺垫,突出张三爷的形象特点,充实文章内容,使行文错 落有致。 【解析】 【4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