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深圳中学、广雅中学四校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命题学校:广东实验中学 2016年1月 本试卷共8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著名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做过一项实验,他匿名发表了两部小说以测试声誉的 魔力。在这两部小说中他故意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便读者不会把他的 名字(即声誉)与那作品联系起来。经此试验,他发现,在艺术界中声誉的威力 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不可能立刻诱导读者阅读我写的小说,除非我给出 它时标上我的名字。”可以看出,声誉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一一即一种充分体 制化的艺术界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所谓流传千古的声誉便只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集体幻象。它 其实是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特定现象。声誉现象随着文艺复兴时期 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并具有其历史性和文化特殊性。 在声誉的建立中,艺术家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现代艺术界体制建立之 初,他们凭借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作品,并赢得了公众对他及其作品更多的关注 然而,如果把声誉现象放置在艺术界框架中加以讨论,那么,声誉的获得在很大 程度上其实是艺术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格拉迪斯·恩格尔·兰以19世 纪末到20世纪中的英美蚀刻画家为分析对象,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确立、维系、 甚至失去的。他指出,不仅声誉的确立是诸如艺术机构、专家协会等彼此合作的 产物,而且声誉的维系也依赖于各种外在于艺术家的力量。艺术家的声誉是否持 久,甚至在其去世之后依然能得到流传,这依赖于一系列的对其作品创作及流通 记录的保存与收集,这样后世之人才能方便地辨识出其作品 与声誉相比,“信仰”似乎是艺术界中一个更为玄妙的存在。它更为抽象,更受 到人群的信任。然而,所谓信仰又与声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信仰总是以 各种形式的声誉来实现它最初的资本积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声誉总是 有效地进入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且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 又易于接受的形式,尤其在为信仰构建一种非反思性集体凝聚力方面,声誉可谓 功不可没。在《凡·高的影响》一文中,作者纳塔利·海涅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 陈述,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声誉向信仰转化的那一过程。凡·高是如何成为一个 圣者的?这要六个步骤才会发生:他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他的生活成为一则传 奇,他的命运成为一出绯闻,他的绘画被拿出来销售和展览,他所曾踏足的地方 成为遗迹,而他所触摸过的物品皆为纪念物 从这个角度看来,文学场或是艺术场存在着一处独特的机制,即信仰。我们所认 为的艺术品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将艺术品视为“艺术品”的眼光,都是基于 我们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艺术场中所有的一切几乎都与“信仰”有关,这既 包括了我们对艺术品以及审美经验的种种看法,对天才艺术家权威的毋庸置疑的 信任,对艺术场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信仰;也包括了对艺术商人、 艺术评论家等人有能力发现天才、鉴定艺术品价值的信任;包括了对艺术场中各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实验中学、深圳中学、广雅中学四校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命题学校:广东实验中学 2016 年 1 月 本试卷共 8 页,18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著名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做过一项实验,他匿名发表了两部小说以测试声誉的 魔力。在这两部小说中他故意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便读者不会把他的 名字(即声誉)与那作品联系起来。经此试验,他发现,在艺术界中声誉的威力 已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不可能立刻诱导读者阅读我写的小说,除非我给出 它时标上我的名字。”可以看出,声誉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即一种充分体 制化的艺术界密切相关。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种所谓流传千古的声誉便只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集体幻象。它 其实是随着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特定现象。声誉现象随着文艺复兴时期 的桂冠诗人、传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并具有其历史性和文化特殊性。 在声誉的建立中,艺术家扮演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在现代艺术界体制建立之 初,他们凭借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作品,并赢得了公众对他及其作品更多的关注。 然而,如果把声誉现象放置在艺术界框架中加以讨论,那么,声誉的获得在很大 程度上其实是艺术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格拉迪斯·恩格尔·兰以 19 世 纪末到 20 世纪中的英美蚀刻画家为分析对象,讨论了声誉是如何确立、维系、 甚至失去的。他指出,不仅声誉的确立是诸如艺术机构、专家协会等彼此合作的 产物,而且声誉的维系也依赖于各种外在于艺术家的力量。艺术家的声誉是否持 久,甚至在其去世之后依然能得到流传,这依赖于一系列的对其作品创作及流通 记录的保存与收集,这样后世之人才能方便地辨识出其作品。 与声誉相比,“信仰”似乎是艺术界中一个更为玄妙的存在。它更为抽象,更受 到人群的信任。然而,所谓信仰又与声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信仰总是以 各种形式的声誉来实现它最初的资本积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声誉总是 有效地进入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且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 又易于接受的形式,尤其在为信仰构建一种非反思性集体凝聚力方面,声誉可谓 功不可没。在《凡·高的影响》一文中,作者纳塔利·海涅克给出了一个有趣的 陈述,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声誉向信仰转化的那一过程。凡·高是如何成为一个 圣者的?这要六个步骤才会发生:他的作品变得不可思议,他的生活成为一则传 奇,他的命运成为一出绯闻,他的绘画被拿出来销售和展览,他所曾踏足的地方 成为遗迹,而他所触摸过的物品皆为纪念物。 从这个角度看来,文学场或是艺术场存在着一处独特的机制,即信仰。我们所认 为的艺术品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我们将艺术品视为“艺术品”的眼光,都是基于 我们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艺术场中所有的一切几乎都与“信仰”有关,这既 包括了我们对艺术品以及审美经验的种种看法,对天才艺术家权威的毋庸置疑的 信任,对艺术场所遵循的“为艺术而艺术”原则的信仰;也包括了对艺术商人、 艺术评论家等人有能力发现天才、鉴定艺术品价值的信任;包括了对艺术场中各
种认可机构的信任等等。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艺术界名人”或是某些组织, 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选自殷曼楟《论现代艺术体系下的声誉与信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够迅速地被读者阅读,受到了作家名字(即声誉)的影响, 这一点在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实验中可以看出 B.声誉现象是随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 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声誉现象的形成 C.在声誉建立的过程中,艺术家凭借其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赢得 了公众更多的关注,这成为了艺术家获得声誉的前提。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声誉的确立和维系,其实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 的结果,如对作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信仰与声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信仰需要不断积累各种形式的声誉才能形 成 B.与声誉相比,信仰更抽象,也具有一种更强的集体凝聚力,是一种更玄妙的 存在 C.声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而信仰不是,信仰只是艺术场的一处独特的机 D.声誉可以向信仰转化,可以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 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声誉和信仰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密切相关,这体现了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 不仅重视艺术家的作用,还更重视艺术家之外的各种因素 B.艺术家拥有了声誉,再通过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可能让自己的 作品变得不可思议,甚至让自己触摸过的物品成为纪念物。 C.人们往往会更信任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人们也都会把这种信仰作为评判 艺术品是否是艺术品,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信仰有关,信仰并非单纯针对 某些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 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 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 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 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 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 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 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 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 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 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
种认可机构的信任等等。信仰并非单纯针对某些“艺术界名人”或是某些组织, 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选自殷曼楟《论现代艺术体系下的声誉与信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够迅速地被读者阅读,受到了作家名字(即声誉)的影响, 这一点在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实验中可以看出。 B.声誉现象是随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而诞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桂冠诗人、传 记文体等文化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声誉现象的形成。 C.在声誉建立的过程中,艺术家凭借其优异的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赢得 了公众更多的关注,这成为了艺术家获得声誉的前提。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声誉的确立和维系,其实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 的结果,如对作家作品创作及流通记录的保存与收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信仰与声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信仰需要不断积累各种形式的声誉才能形 成。 B.与声誉相比,信仰更抽象,也具有一种更强的集体凝聚力,是一种更玄妙的 存在。 C.声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而信仰不是,信仰只是艺术场的一处独特的机 制。 D.声誉可以向信仰转化,可以为信仰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持续而又易于接受的形 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声誉和信仰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密切相关,这体现了充分体制化的艺术界 不仅重视艺术家的作用,还更重视艺术家之外的各种因素。 B.艺术家拥有了声誉,再通过艺术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可能让自己的 作品变得不可思议,甚至让自己触摸过的物品成为纪念物。 C.人们往往会更信任对某种艺术观念的信仰,人们也都会把这种信仰作为评判 艺术品是否是艺术品,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基础。 D.在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界中,几乎所有一切都与信仰有关,信仰并非单纯针对 某些名人或是某些组织,而是存在于整个艺术场体制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 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 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 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 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 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 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 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 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 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 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
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 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 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 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 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 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 《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 时年五十六。(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4.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 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 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 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 五年十月。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 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 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 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 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 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 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 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 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 分)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余干古县城φ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 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 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 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 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 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 《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 时年五十六。(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4.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 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 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 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 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 五年十月。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 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 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 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 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 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 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 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 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 分)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 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 为陵。哀今之人,胡僭(ca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 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8.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写出异族祠堂 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 种振奋情怀。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 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一一她都占全了 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 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 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 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 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 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 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 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 ——一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 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 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1 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 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 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 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8.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失意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写出异族祠堂 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3)王湾《次北固山下》“ , ”两句,写景中洋溢着新旧交替的喜悦,予人 一种振奋情怀。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 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 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 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 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 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 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 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 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 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 ——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 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 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 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 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 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 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 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 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 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 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 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 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 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 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 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 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 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一一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 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 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 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 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 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 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 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 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 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 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 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 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 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 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 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 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 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