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期末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义一统,是司马迁的崇高理想,是司马迁精神的核心。礼义一统学说,是司马 迁对董仲舒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他摒弃了董仲舒的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唯 心倾向,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提出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同时提出 了建立巩固礼义一统国家的策略 司马迁认为,礼义就是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是人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礼义一统,就是国家统一稳定,民族融合团结,社会运行有序,政治、经济、文 化进步发展,国家持续走向富强文明。礼义是一统的核心,社会是礼义一统的社 会,历史是礼义一统的进步和发展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西汉社会政治生活 中,恢复建立起礼义得以施行和遵守的机制和秩序:国家有仁德的君王以及遵守 礼义、忠诚能干的大臣和将领,施之以仁义政治;礼义得到广泛深入的施行和遵 守,成为国家管理机制的运行规范,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以至每个成员的自觉 意识和品格修养,体现在集体和个体的行为中。如此,方能经济发展,文化进步, 边防无事,人民安居乐业一一这是司马迁所期冀的社会 司马迁的礼义一统思想,从渊源上讲,远承孔子,近接《公羊》①,既是对董仲 舒观点的汲取与发展,又是对所处的西汉现实的认识和对汉以前中国历史的考量 和分析。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谴责了诸王叛乱 的行径,反映了礼义一统思想。司马迁的礼义一统思想,还包含着对少数民族 视同仁的思想,具体表现为民族一统思想,主要包括民族等列思想、中国境内各 民族皆炎黄子孙等观点。司马迁以卓越的史识,勇于打破“种别域殊”的民族偏 见,把民族区域纳入统一的封建帝国版图之内来叙述,视各民族皆天子臣民,在 《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为周边的少数民族撰写了《匈奴列传》等五篇史传 礼义一统,是司马迁尊崇历史、面对现实的良策。《左传》云:“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道出了“礼”的本质,即规范社会行为,维护 社会秩序。“义”,主要针对个人修养的层面,其核心是克制自身的欲望以符合 礼的要求,《礼记·中庸》解释道:“义者,宜也。”“礼”“义”结合,具有 礼义廉耻”“礼义教化”“隆礼贵义”“以礼治国”等内涵。《礼记·冠义》 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可见“礼义”涵养灵性,提升人心。《荀子·王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 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于卿相士大夫。”可见,礼义是治国安邦的核心,是社会文明秩序的集中 体现,是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基本道德准则。 (摘编自丁德科等《论司马迁精神》,《新华文摘》2016年第6期) 【注】①《公羊》即《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着重 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典籍。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 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1.下列关于“礼义一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义一统,就是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有序运行,国家统一 稳定、富强文明的美好愿景
广东省四校 2017 届高三期末联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礼义一统,是司马迁的崇高理想,是司马迁精神的核心。礼义一统学说,是司马 迁对董仲舒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他摒弃了董仲舒的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唯 心倾向,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提出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同时提出 了建立巩固礼义一统国家的策略。 司马迁认为,礼义就是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是人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礼义一统,就是国家统一稳定,民族融合团结,社会运行有序,政治、经济、文 化进步发展,国家持续走向富强文明。礼义是一统的核心,社会是礼义一统的社 会,历史是礼义一统的进步和发展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西汉社会政治生活 中,恢复建立起礼义得以施行和遵守的机制和秩序:国家有仁德的君王以及遵守 礼义、忠诚能干的大臣和将领,施之以仁义政治;礼义得到广泛深入的施行和遵 守,成为国家管理机制的运行规范,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以至每个成员的自觉 意识和品格修养,体现在集体和个体的行为中。如此,方能经济发展,文化进步, 边防无事,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司马迁所期冀的社会。 司马迁的礼义一统思想,从渊源上讲,远承孔子,近接《公羊》①,既是对董仲 舒观点的汲取与发展,又是对所处的西汉现实的认识和对汉以前中国历史的考量 和分析。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谴责了诸王叛乱 的行径,反映了礼义一统思想。司马迁的礼义一统思想,还包含着对少数民族一 视同仁的思想,具体表现为民族一统思想,主要包括民族等列思想、中国境内各 民族皆炎黄子孙等观点。司马迁以卓越的史识,勇于打破“种别域殊”的民族偏 见,把民族区域纳入统一的封建帝国版图之内来叙述,视各民族皆天子臣民,在 《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为周边的少数民族撰写了《匈奴列传》等五篇史传。 礼义一统,是司马迁尊崇历史、面对现实的良策。《左传》云:“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道出了“礼”的本质,即规范社会行为,维护 社会秩序。“义”,主要针对个人修养的层面,其核心是克制自身的欲望以符合 礼的要求,《礼记·中庸》解释道:“义者,宜也。”“礼”“义”结合,具有 “礼义廉耻”“礼义教化”“隆礼贵义”“以礼治国”等内涵。《礼记·冠义》 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可见“礼义”涵养灵性,提升人心。《荀子·王制》:“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 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 则归之于卿相士大夫。”可见,礼义是治国安邦的核心,是社会文明秩序的集中 体现,是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基本道德准则。 (摘编自丁德科等《论司马迁精神》,《新华文摘》2016 年第 6 期) 【注】①《公羊》即《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着重 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典籍。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 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1.下列关于“礼义一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义一统,就是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社会有序运行,国家统一 稳定、富强文明的美好愿景
B.礼义一统,既是对前人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西汉社会现实的认识 及对中国历史的考量和分析 C.礼义一统,包含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思想,具体表现为民族一统思想,如中 国境内各民族皆炎黄子孙等。 D.礼义一统,既是司马迁的崇高理想,也是司马迁精神的核心,是司马迁尊崇 历史、面对现实提出的良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摒弃董仲舒的天命论、天人感应论 而提出了礼义一统的学说 B.司马迁认为,礼义是人和社会的追求目标,他希望在西汉恢复建立起礼义得 以施行和遵守的机制和秩序 C.司马迁觉得,礼义应得到广泛深入的施行和遵守,成为社会各阶层以至每个 成员的自觉意识和品格修养。 D.“礼”的本质是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义”的核心是加强个人修 养,克制自身的各种欲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给出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 体现了司马迁的史家生命价值 B.司马迁希望能在西汉社会政治生活中施行礼义,使礼义成为全社会的规范, 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与品格修养。 C.本文主要阐述司马迁精神的核心,即礼义一统思想,这是治国安邦的核心, 是社会文明秩序的集中体现 D.无论华夏之邦,还是蛮夷之地,中华各民族皆炎黄子孙,都应平等视之,这 是司马迁借民族史传表达的理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震云的双重生活 身黑色西装的刘震云和一袭红裙的刘雨霖出现了。他们在前排坐下,记者们的 长枪短炮聚拢了过去,咔嚓声响起。这是2016年9月20日上午,西安。第三届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一句顶一万句》的发布会现场。电影改编自刘震 云的同名小说,导演刘雨霖是他的女儿 刘震云的名字以“原著/编剧”的头衔醒目地出现在海报的第一位置,整个发布 会上,他是主导现场的角色。这并非刘震云在今年中国电影大银幕的唯一一次出 场—一发布会前一天,另一部根据刘震云作品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 金莲》将推迟到l1月上映的消息刚刚曝出。因为两部改编的电影同时上映,曾 有媒体称2016年为“刘震云年” 几天后,他又出现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与获影后的范冰冰、获最佳影 片的冯小刚的合影中。在一篇报道中,“范冰冰眼含热泪,兴奋地拥抱了导演冯 小刚和编剧刘震云 我们村 作家刘震云来自河南。这位在北京生活了近40年的作家日常话语里还是会经常 出现“我们村”、“俺村”。别人说他幽默,他说“我是我们村最不幽默的人 他是1978年的河南省高考状元,进了北大中文系,上课时不理解班上女生嘴里 总嚼着点什么,“按照我在村里的经验,这是在我们村牛棚里才能出现的情况
B.礼义一统,既是对前人思想观点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西汉社会现实的认识 及对中国历史的考量和分析。 C.礼义一统,包含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思想,具体表现为民族一统思想,如中 国境内各民族皆炎黄子孙等。 D.礼义一统,既是司马迁的崇高理想,也是司马迁精神的核心,是司马迁尊崇 历史、面对现实提出的良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迁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为指导,摒弃董仲舒的天命论、天人感应论, 而提出了礼义一统的学说。 B.司马迁认为,礼义是人和社会的追求目标,他希望在西汉恢复建立起礼义得 以施行和遵守的机制和秩序。 C.司马迁觉得,礼义应得到广泛深入的施行和遵守,成为社会各阶层以至每个 成员的自觉意识和品格修养。 D.“礼”的本质是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义”的核心是加强个人修 养,克制自身的各种欲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给出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 体现了司马迁的史家生命价值。 B.司马迁希望能在西汉社会政治生活中施行礼义,使礼义成为全社会的规范, 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与品格修养。 C.本文主要阐述司马迁精神的核心,即礼义一统思想,这是治国安邦的核心, 是社会文明秩序的集中体现。 D.无论华夏之邦,还是蛮夷之地,中华各民族皆炎黄子孙,都应平等视之,这 是司马迁借民族史传表达的理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刘震云的双重生活 一身黑色西装的刘震云和一袭红裙的刘雨霖出现了。他们在前排坐下,记者们的 长枪短炮聚拢了过去,咔嚓声响起。这是 2016 年 9 月 20 日上午,西安。第三届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一句顶一万句》的发布会现场。电影改编自刘震 云的同名小说,导演刘雨霖是他的女儿。 刘震云的名字以“原著/编剧”的头衔醒目地出现在海报的第一位置,整个发布 会上,他是主导现场的角色。这并非刘震云在今年中国电影大银幕的唯一一次出 场——发布会前一天,另一部根据刘震云作品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 金莲》将推迟到 11 月上映的消息刚刚曝出。因为两部改编的电影同时上映,曾 有媒体称 2016 年为“刘震云年”。 几天后,他又出现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与获影后的范冰冰、获最佳影 片的冯小刚的合影中。在一篇报道中,“范冰冰眼含热泪,兴奋地拥抱了导演冯 小刚和编剧刘震云”。 我们村 作家刘震云来自河南。这位在北京生活了近 40 年的作家日常话语里还是会经常 出现“我们村”、“俺村”。别人说他幽默,他说“我是我们村最不幽默的人”。 他是 1978 年的河南省高考状元,进了北大中文系,上课时不理解班上女生嘴里 总嚼着点什么,“按照我在村里的经验,这是在我们村牛棚里才能出现的情况
刘震云作品中的故事背景很多都是他的家乡,人物的职业也经常是钉鞋的、杀猪 的、贩驴的、剃头的一类的乡村手艺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这30多年里,他从 未中断过与故乡的联系。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回延津县城或西老庄村住一段时 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在接受当地媒体的一次采访中说,“回到村里,就像 鱼儿回到了大海。” 介入 即便在从作家到电影人的转换中,刘震云外表的改变也是极其有限的。几年前有 次他与冯小刚一起参加电影宣传,一个裤腿卷在膝盖上就上台了。底下一片笑 声。女儿刘雨霖后来对母亲说,“哎呦,妈,我爸太丢人了。 他有时会客串角色。这次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扮演一个相亲者,一个“不着 调的”卖手机的中年男人,穿西装打领带,戴黑框眼镜,劈头就问对面的女人: 尼采知道吗?”这个装文化人的相亲男在问了4个“知道吗”的问题之后被 女方轰走了。 刘震云曾经多次解释过介入影视圈的事情:“大家肯定觉得我在电影里介入得特 别深。其实呢,真实情况太简单了!有一个好朋友是电影界的人,我知道我们会 心的程度,他是能把电影做好的。就好像去汴梁,你和一个人投脾气,但到另外 的路口又有一个人,也去汴梁,也投脾气,也就结伴往前走了。我对影视的介入 就是说句话而已。这种介入我在生活中每天都特别多,我去菜市场,会问,萝卜 怎么卖啊?人家说一毛五,我一拎,走了,就没人说我对这个萝卜和菜市场介入 底色 宋方金记得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刘震云提起《一地鸡毛》里的小林,这个小林现 在会是街头的一个下岗工人呢,还是会变成了潘石屹?他问宋方金,你觉得变成 哪种人更有意思?宋方金答,当然是变成潘石屹更有意思了,你可以写一写这个 社会的波澜变化。 “刘老师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我跟这些富人不亲近,就是不喜欢这些人 不喜欢这些富人,还是更喜欢写尴尬的人,失意的人。”宋方金回忆。 乡村生活让刘震云同样感到,人并不会因为阶层与身份就在智识上被区隔。刘震 云觉得姥姥有见识。尽管她矮矮的,不识字,但会干活,姥姥割麦子,她割到地 头,别人只能割一半。他问姥姥为什么割得这么快,姥姥说,不要直腰,直了第 次,你就要直第二次、第三次。 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有时候读他们十年书,还不如听卖 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喊丧的、染布的、开饭铺的一席话呢。特别 是中国作家,也假装是‘知识分子’,他们一写到劳动大众,主要是写他们的愚 昧和无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百十来年没变过。采取的姿态是俯视,充 满了怜悯和同情……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重要和强调的事情,我舅舅和我 的表哥们认为并不重要;他们忽略和从没想到的事情,却支撑着我亲人们的日日 夜夜。他们与街头暴力乞讨者不同的是,乞讨者把匕首扎到了自己身上,他们把 刀子扎到了别人身上。我讨厌这样的写作,讨厌这种‘知识分子的写作。” (摘编自《人物》2016年第10期,作者刘磊)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这虽然表达出他对知识分子 的严厉批评,但也体现出他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刘震云作品中的故事背景很多都是他的家乡,人物的职业也经常是钉鞋的、杀猪 的、贩驴的、剃头的一类的乡村手艺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这 30 多年里,他从 未中断过与故乡的联系。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回延津县城或西老庄村住一段时 间,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在接受当地媒体的一次采访中说,“回到村里,就像 鱼儿回到了大海。” 介入 即便在从作家到电影人的转换中,刘震云外表的改变也是极其有限的。几年前有 一次他与冯小刚一起参加电影宣传,一个裤腿卷在膝盖上就上台了。底下一片笑 声。女儿刘雨霖后来对母亲说,“哎呦,妈,我爸太丢人了。” 他有时会客串角色。这次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扮演一个相亲者,一个“不着 调的”卖手机的中年男人,穿西装打领带,戴黑框眼镜,劈头就问对面的女人: “尼采知道吗?”这个装文化人的相亲男在问了 4 个“知道吗”的问题之后被 女方轰走了。 刘震云曾经多次解释过介入影视圈的事情:“大家肯定觉得我在电影里介入得特 别深。其实呢,真实情况太简单了!有一个好朋友是电影界的人,我知道我们会 心的程度,他是能把电影做好的。就好像去汴梁,你和一个人投脾气,但到另外 的路口又有一个人,也去汴梁,也投脾气,也就结伴往前走了。我对影视的介入 就是说句话而已。这种介入我在生活中每天都特别多,我去菜市场,会问,萝卜 怎么卖啊?人家说一毛五,我一拎,走了,就没人说我对这个萝卜和菜市场介入 深。” 底色 宋方金记得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刘震云提起《一地鸡毛》里的小林,这个小林现 在会是街头的一个下岗工人呢,还是会变成了潘石屹?他问宋方金,你觉得变成 哪种人更有意思?宋方金答,当然是变成潘石屹更有意思了,你可以写一写这个 社会的波澜变化。 “刘老师说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我跟这些富人不亲近,就是不喜欢这些人, 不喜欢这些富人,还是更喜欢写尴尬的人,失意的人。”宋方金回忆。 乡村生活让刘震云同样感到,人并不会因为阶层与身份就在智识上被区隔。刘震 云觉得姥姥有见识。尽管她矮矮的,不识字,但会干活,姥姥割麦子,她割到地 头,别人只能割一半。他问姥姥为什么割得这么快,姥姥说,不要直腰,直了第 一次,你就要直第二次、第三次。 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有时候读他们十年书,还不如听卖 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喊丧的、染布的、开饭铺的一席话呢。特别 是中国作家,也假装是‘知识分子’,他们一写到劳动大众,主要是写他们的愚 昧和无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百十来年没变过。采取的姿态是俯视,充 满了怜悯和同情……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重要和强调的事情,我舅舅和我 的表哥们认为并不重要;他们忽略和从没想到的事情,却支撑着我亲人们的日日 夜夜。他们与街头暴力乞讨者不同的是,乞讨者把匕首扎到了自己身上,他们把 刀子扎到了别人身上。我讨厌这样的写作,讨厌这种‘知识分子’的写作。” (摘编自《人物》2016 年第 10 期,作者刘磊)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刘震云对所谓的知识分子不时流露出不屑”,这虽然表达出他对知识分子 的严厉批评,但也体现出他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B.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突出刘震云在影视界取得的成功,引起读者的兴趣, 关注他除创作之外的另一重生活 C.刘震云谈到他介入影视圈的那一段话,表现他对影视发自内心的喜欢,意在 体现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 D.本文多次写到刘震云的农村经历,突出强调农村生活对他产生的刻骨铭心的 影响,旨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5.请简要概括刘震云在文学写作与影视界取得双重成功的内在原因。(4分) 6.对于作家刘震云介入影视圈,大众有褒有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火烧常平寺 吕啸天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有改动)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万震给常平寺搬迁的时间只有区区十天,他如此迫不及待,只因他认为常 平寺建在闹市之中,不合时宜,影响了自己的生意 B.陈大胆仅是陈万震的管家,可他告知常平寺住持寺庙必须搬迁的时候,用的 是一副不容商量的口吻,从中可看出陈家势力之大。 C.“尤知府”只是在陈大胆的话中出现过两次,却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因为陈家如此无所顾忌,其后台就是尤知府 D.小说的主题是:虽说“邪不敌正”,但在斗争中付出代价是难以避免的。因 此这虽是一篇历史小说,却仍然有现实意义。 E.小说对常源大师进行了语言、行为、心理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学识丰富、 慈悲为怀、心念苍生的佛学大师形象。 8.小说中陈万震这个形象着墨虽少,却形象鲜明。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陈 万震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9.常平寺两次起火事件是谁策划的?有哪些情节依据?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行简,字敬甫,莒州日照人。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①十九年中词赋科第 除应奉翰林文字。丁母忧,杜门读书。服除复任。章宗②即位,摄太常博士 累迁礼部郎中。 章宗将下诏以示四方,行简奏曰:“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 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自此以后,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 肆为捐瘠,饿死沟中。伏见近代御灾诏书,皆曰‘以后不得复取’,今乞依此施 行。”上韪其言,诏中书省行之。 泰和③二年,为宋主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颜瑭戒之曰:“卿过界勿饮酒,每 事听于行简。”谓行简曰:“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上 复曰:“颇闻前奉使者过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争渡船,此殊非礼。卿自戒
B.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突出刘震云在影视界取得的成功,引起读者的兴趣, 关注他除创作之外的另一重生活。 C.刘震云谈到他介入影视圈的那一段话,表现他对影视发自内心的喜欢,意在 体现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 D.本文多次写到刘震云的农村经历,突出强调农村生活对他产生的刻骨铭心的 影响,旨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5.请简要概括刘震云在文学写作与影视界取得双重成功的内在原因。(4 分) 6.对于作家刘震云介入影视圈,大众有褒有贬,你又是如何评价的?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火烧常平寺 吕啸天 (选自《小说月刊》2016 年第 2 期,有改动)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陈万震给常平寺搬迁的时间只有区区十天,他如此迫不及待,只因他认为常 平寺建在闹市之中,不合时宜,影响了自己的生意。 B.陈大胆仅是陈万震的管家,可他告知常平寺住持寺庙必须搬迁的时候,用的 是一副不容商量的口吻,从中可看出陈家势力之大。 C.“尤知府”只是在陈大胆的话中出现过两次,却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因为陈家如此无所顾忌,其后台就是尤知府。 D.小说的主题是:虽说“邪不敌正”,但在斗争中付出代价是难以避免的。因 此这虽是一篇历史小说,却仍然有现实意义。 E.小说对常源大师进行了语言、行为、心理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学识丰富、 慈悲为怀、心念苍生的佛学大师形象。 8.小说中陈万震这个形象着墨虽少,却形象鲜明。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陈 万震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4 分) 9.常平寺两次起火事件是谁策划的?有哪些情节依据?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行简,字敬甫,莒州日照人。颖悟力学,淹贯经史。大定①十九年中词赋科第 一,除应奉翰林文字。丁母忧,杜门读书。服除复任。章宗②即位,摄太常博士, 累迁礼部郎中。 章宗将下诏以示四方,行简奏曰:“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 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官亦断与之。自此以后,饥岁流离道路,人不肯收养, 肆为捐瘠,饿死沟中。伏见近代御灾诏书,皆曰‘以后不得复取’,今乞依此施 行。”上韪其言,诏中书省行之。 泰和③二年,为宋主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颜瑭戒之曰:“卿过界勿饮酒,每 事听于行简。”谓行简曰:“宋人行礼,好事末节,苟有非是,皆须正之。”上 复曰:“颇闻前奉使者过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争渡船,此殊非礼。卿自戒
且语宋使曰‘两国和好久矣,不宜争细故伤大体’。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 四年,诏曰:“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 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上不许,诏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作《唐鉴》 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谓臣子生 谥君父,颇似惨切。”上曰:“卿用祖禹意答之。”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 改顺天军节度使。上谓行简曰:“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伪,卒难臆度, 如之何?”对曰:“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钤制公吏, 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上曰:“在任一年,所得利害上之。” 贞祐④三年七月,朝廷备防秋兵械,令内外职官不以丁忧、致仕,皆纳弓箭。行 简上书曰:“弓箭非通有之物,其清贫之家、丁忧、致仕,安有所谓如法军器。 今绳以军期,补弊修坏以求应命而已,与仓促制造何以异哉?”是议也,丁忧、 致仕竟得免。是岁,卒,赠金紫荣禄大夫,谥文正。行简端悫慎密,为人所知 自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缙绅以为荣。 (选自《金史卷106·列传第四十四·张行简》) 【注】①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年号。②章宗,金主完颜璟。③泰和,是金章宗 完颜璟的年号。④贞祐,是金宣宗完颜珣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 认/官亦断与之 B.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 官/亦断与之 C.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 认/官亦断与之 D.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 认官/亦断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本意是台阶,还有免去官职,清除的意思;摄,代理。表代理官职的还 有行、署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B.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具有艺能人士供职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 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C.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从唐代开始,为了神 化皇权,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 D.丁忧,即官员家中有丧事要回家奔丧、居丧的意思。到后来,丁忧特指父母 之丧。致仕,就是退休,意为“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辞官在家闲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行简知识渊博且在经史上能融会贯通,大定年间考取进士第一名。章宗对 他很是信任和依赖 B.张行简任宋主生日副使出使宋朝,章宗告诫他,宋人行礼注重细枝末节,如 果他们不对,都要指正。 C.当群臣请求为章宗上尊号的时候,章宗不答应并诏命张行简依据范祖禹的意 思予以拒绝。 D.张行简一向端正诚实谨慎周密,为人所了解。从一开始做翰林到太常、礼部, 终身掌管贡举。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且语宋使曰‘两国和好久矣,不宜争细故伤大体’。丁宁谕之,使悉此意也。” 四年,诏曰:“每奏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在左右。” 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上不许,诏行简作批答,因问行简宋范祖禹作《唐鉴》 论尊号事。行简对曰:“司马光亦尝谏尊号事,不若祖禹之词深至,以谓臣子生 谥君父,颇似惨切。”上曰:“卿用祖禹意答之。”其文深雅,甚得代言之体。 改顺天军节度使。上谓行简曰:“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伪,卒难臆度, 如之何?”对曰:“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钤制公吏, 禁抑豪猾,以镇静为务。”上曰:“在任一年,所得利害上之。” 贞祐④三年七月,朝廷备防秋兵械,令内外职官不以丁忧、致仕,皆纳弓箭。行 简上书曰:“弓箭非通有之物,其清贫之家、丁忧、致仕,安有所谓如法军器。 今绳以军期,补弊修坏以求应命而已,与仓促制造何以异哉?”是议也,丁忧、 致仕竟得免。是岁,卒,赠金紫荣禄大夫,谥文正。行简端悫慎密,为人所知。 自初入翰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缙绅以为荣。 (选自《金史卷 l06·列传第四十四·张行简》) 【注】①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年号。②章宗,金主完颜璟。③泰和,是金章宗 完颜璟的年号。④贞祐,是金宣宗完颜珣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 认/官亦断与之 B.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认 官/亦断与之 C.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 认/官亦断与之 D.往年饥民/弃子或丐以与人/其后诏书/官为收赎或其父母/衣食稍充即识 认官/亦断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除,本意是台阶,还有免去官职,清除的意思;摄,代理。表代理官职的还 有行、署等;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B.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具有艺能人士供职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 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C.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从唐代开始,为了神 化皇权,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 D.丁忧,即官员家中有丧事要回家奔丧、居丧的意思。到后来,丁忧特指父母 之丧。致仕,就是退休,意为“还禄位于君”,也就是辞官在家闲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行简知识渊博且在经史上能融会贯通,大定年间考取进士第一名。章宗对 他很是信任和依赖。 B.张行简任宋主生日副使出使宋朝,章宗告诫他,宋人行礼注重细枝末节,如 果他们不对,都要指正。 C.当群臣请求为章宗上尊号的时候,章宗不答应并诏命张行简依据范祖禹的意 思予以拒绝。 D.张行简一向端正诚实谨慎周密,为人所了解。从一开始做翰林到太常、礼部, 终身掌管贡举。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