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 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0、(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 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 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 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 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 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 挚感情(1分)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诗 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 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 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广东省台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寒食[】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 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 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1)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广东省各地区 2009 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汕头市聿怀中学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 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 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 分) 10、(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 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 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 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 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 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 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 的所见所闻(1 分)和所感(1 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 分)和对友人的真 挚感情(1 分) 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 分) 诗 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 分) 作 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 现了道士的人品。(1 分) 广东省台山一中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寒 食【注】 孟云卿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 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 ⑵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 分)
10.(①1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 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 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 分析即可,2分) (2)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 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 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分) 附鉴赏: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 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 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 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 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 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 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 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 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裒。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 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 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 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
10.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 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张诗则 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 分析即可,2 分) ⑵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 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 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 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2 分) 附鉴赏: 孟云卿《寒食》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 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 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 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 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 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 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 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 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 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 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 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
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 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 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 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 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晩唐张友正《寒 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 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 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 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 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 幽默诙谐,是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岀-种攫住人心的悲裒。这说明诗 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 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 这是说,进了家门便感觉可笑又感觉可怜,看到的是那长满青苔荒草的门阶和一只破烂 不堪的渔船。真是惭愧呀,左邻右舍四周的人都跑来通知,嘱咐把旧火通通灭掉,但他们哪 里知道啊,这灶膛里好长时间都没冒过烟了。 广东省惠来一中2009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10、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 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 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 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 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 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 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 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 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 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 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 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 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伍唐珪《寒食日献郡守》 这是说,进了家门便感觉可笑又感觉可怜,看到的是那长满青苔荒草的门阶和一只破烂 不堪的渔船。真是惭愧呀,左邻右舍四周的人都跑来通知,嘱咐把旧火通通灭掉,但他们哪 里知道啊,这灶膛里好长时间都没冒过烟了。 广东省惠来一中 2009 届高三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10、古诗鉴赏(8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涧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脉相连,所以,诗中又 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0、(1)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 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 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2分, 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 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态度1分,反面衬托1分,最后表述1分。) 附录:2.唐温如《题龙阳县育草湖》赏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我们深深的 记住了他 诗题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有青草山与之互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 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洞庭湖”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 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 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 绘结合了起来。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 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悲怀的意象。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这又 该是怎样的一种秋色呀?于是,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真 可谓神而化之。 醉后不知天在湖,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引出的则是一个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诗人 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何处?于是,便恍恍饱饱地觉得自己一下子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湖,泊 舟在那银河之上了。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 船里,梦在心头。这童话般的世界,也只能驻于诗人那“意化”了的世界里了。梦本无形,却言其“满船”, 其梦何其之多,更何况还“压”着“星河”,又现“梦”何其之重了。古人写梦的诗不少,但把梦写得如此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 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5 分)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10、(l)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 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 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 2 分, 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 1 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 1 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 1 分。) (2)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 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态度 1 分,反面衬托 1 分,最后表述 1 分。) 附录:2.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赏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我们深深的 记住了他。 诗题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有青草山与之互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 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洞庭湖”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 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 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 绘结合了起来。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 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悲怀的意象。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这又 该是怎样的一种秋色呀?于是,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真 可谓神而化之。 “醉后不知天在湖,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引出的则是一个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诗人 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何处?于是,便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一下子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湖,泊 舟在那银河之上了。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 船里,梦在心头。这童话般的世界,也只能驻于诗人那“童化”了的世界里了。梦本无形,却言其“满船”, 其梦何其之多,更何况还“压”着“星河”,又现“梦”何其之重了。古人写梦的诗不少,但把梦写得如此
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的却并不多见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实在是唐诗的上乘之 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广东省汕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0、参考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 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不必分析,但讲 评时要点明。)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 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5分,两种“感情”各1分。 “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表达清楚、流畅,1分。) 2008学年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09届高三诊断考试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的却并不多见。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实在是唐诗的上乘之 作。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广东省汕头一中 2009 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 答: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10、参考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 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 “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不必分析,但讲 评时要点明。)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 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5 分,两种“感情”各 1 分。 “分析”2 分,意思对即可。表达清楚、流畅,1 分。) 2008 学年广东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09 届高三诊断考试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6 分)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