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节选:从“其下平旷”到“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 石钟山记 苏轼 前赤壁赋 苏轼 2诗词曲(30首) 出处 完成情况(打√) (或作者)已背熟已默对 短歌行 曹操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孔雀东南飞(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汉乐府 山居秋暝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蜀道难 「李白 旅夜抒怀 登高 杜甫 兵车行 杜甫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 毛琶行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过华清宫绝句(常安回望绣成堆) 石头坜 刘禹锡 锦瑟 李商隐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 扬州慢(淮左明都) 姜夔 窦娥冤(节选:[正宫I滚绣球])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文言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 3.文章内容的理解考查方式包括断句、翻译等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 6 - 游褒禅山记(节选:从“其下平旷”到“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 石钟山记 苏轼 前赤壁赋 苏轼 2诗词曲(30首) 篇目 出处 (或作者) 完成情况(打✓) 已背熟 已默对 氓 《诗经》 短歌行 曹操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 孔雀东南飞(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 汉乐府 山居秋暝 王维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蜀道难 李白 旅夜抒怀 杜甫 登高 杜甫 兵车行 杜甫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过华清宫绝句(常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 石头城 刘禹锡 锦瑟 李商隐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明都) 姜夔 窦娥冤(节选:[正宫][滚绣球]) 关汉卿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二、文言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2.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的理解 3.文章内容的理解(考查方式包括断句、翻译等) 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 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 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 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 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 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 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 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伍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 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 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 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B.吾不受也 C.去郑而之许 D.见一丈人,刺小船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知不以利为利矣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B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夫晋,何厌之有? 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请寝之丘,故(寝之丘)至今不失。B.(五员)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五员)过于荆,至(于)江上,欲涉。D.五员过于吴,(吴)使人求之江上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 神会
- 7 - A B C D 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7.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8.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 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 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 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 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 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 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 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 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伍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 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 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 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吾不受.也 C.去.郑而之许 D.见一丈人,刺.小船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知不以.利为利矣。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夫晋,何厌之.有? 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子)请寝之丘,故(寝之丘)至今不失。 B.(五员)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五员)过于荆,至(于)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吴)使人求之江上。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 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 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 取弥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项羽欲与 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 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 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 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 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 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 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 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⑩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 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其将,罪六王:封王B.主约不信信:相信 C.存问父老存:问候 D.项羽数击彭越等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 A B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何苦乃与公挑战 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使人阴弑义帝(于)江南B.(汉王)复如军,军广武 C.(汉王)关中兵益出 D.(项羽)军中皆呼万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①相与临广武之润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⑥
- 8 - A B C D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 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 取弥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7 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 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 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 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 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 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 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 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 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 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信. 信:相信 C.存.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数.击彭越等 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何苦乃.与公挑战 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项羽使人阴弑义帝(于)江南 B.(汉王)复如军,军广武 C.(汉王)关中兵益出 D.(项羽)军中皆呼万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 ①③④ B .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 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 足多者焉 7.用斜线(/)给下面[]中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 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 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 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为亲昵而阴为不测,更不止野心矣。 翻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天;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 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 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 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天,任为栋梁而不伐; 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 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 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 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木之生,或蘖而殇 长大
- 9 -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今 游 侠 其 行 虽 不 轨 于 正 义 然 其 言 必 信 其 行 必 果 已 诺 必 诚 不 爱 其 躯 赴 士 之 厄 困 既 已 存 亡 死 生 矣 而 不 矜 其 能 羞 伐 其 德 盖 亦 有 足 多 者 焉 7.用斜线(/)给下面[ ]中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 主 人 昼 寝 厅 事 闻 群 犬 呜 呜 作 怒 声 惊 起 周 视 无 一 人 再 就 枕 将 寐 犬 又 如 前 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乃杀之而 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阳为亲昵而阴为不测,更不止野心矣。 翻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18 分)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 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 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 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 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 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 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 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之生,或蘖.而殇 长大
B、幸而得不破折不腐 能够 C、而有斧斤之患 重量单位 D、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为人之所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则其最幸者之中 其一犬坐于前 C、凛乎不可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属于不同类的一项是() A、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B、以及于斧斤之 C、则为人之所材 D、何可胜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题目是《木假山记》,作者一上来即从正面下笔,备言木在生长过程中的种种遭 遇。写树木遭遇,其实是在借题发挥,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 、第二段在总结对“木之生”的感慨的同时,概括和提挈后面对木假山的珍视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写木的遭遇转写木假山,借写木假山山峰的特点来写人的品格, 赞美一种巍然不群,刚直不阿的精神,表达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D、本文是一篇借物寄慨之作,对木假山能脱离一般树木的厄运成为珍品的叙述饱含着作 者从一介布衣成为名动京师的大文豪的人生感慨。 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 (1)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2)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日:“《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 么联系和区别?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4分)
- 10 - B、幸而得.不破折不腐 能够 C、而有斧斤.之患 重量单位 D、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攻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为人之.所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则其.最幸者之中 其.一犬坐于前 C、凛乎.不可犯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属于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B、以及于斧斤..之 C、则为人之所材. D、何可胜.数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的题目是《木假山记》,作者一上来即从正面下笔,备言木在生长过程中的种种遭 遇。写树木遭遇,其实是在借题发挥,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 B、第二段在总结对“木之生”的感慨的同时,概括和提挈后面对木假山的珍视。 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写木的遭遇转写木假山,借写木假山山峰的特点来写人的品格, 赞美一种巍然不群,刚直不阿的精神,表达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D、本文是一篇借物寄慨之作,对木假山能脱离一般树木的厄运成为珍品的叙述饱含着作 者从一介布衣成为名动京师的大文豪的人生感慨。 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 3 分) (1)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2)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 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 么联系和区别?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