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A.因为(wei)瞋怪(chen) 冠心病(guan) 称体裁衣(chen) B.尽快(jn) 刁难(nan) 大杂烩(hui) 管窥蠡测 (11) C.诰命(hao) 处方(chu) 应声虫(ying) 溘然长逝(he) D.衍变(yan)茎叶(jing)闷葫芦(men) 同仇敌忾(ka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时代光芒的灼射、抚慰心灵的旋律;同样书法要成为 彪炳书史的赫赫名作,应该是具象的诗、流动的诗。 B.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讫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一项 目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来全球高铁巨头的竞逐。 C.在浮躁暄嚣、尘土飞扬中,很多人在为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好斗、复 杂、神经质,要么一脸浑浊,要么面带愁容。 D.一条浅溪萦绕万康村,平添了几分灵气:清泉山中来,淙淙溪流,汩汩有声, 鱼虾嬉戏水藻间;远处,奇峰、怪石、绿植层见叠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 奇怪的“软体病”而与学校无缘。 B.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 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 C.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 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D.小强在超市购物时,明明把挎包存进了超市的自动寄存柜,准备取走时却发 现挎包不胫而走,谁该对此负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 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 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推动“新中装”,其中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确立推动中式服装发展的理念,在社 会中形成中式服装的流行氛围,让广大人民喜欢、认同、穿着中式风格的服装 C.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 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D.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 隔缩短至3分钟,晚髙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 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 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 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 是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浙江杭州市五校联盟 2016 届高三年级 10 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 A.因为(wèi) 瞋怪(chēn) 冠心病(guān) 称体裁衣(chèn) B.尽快(jǐn) 刁难(nàn) 大杂烩(huì) 管窥蠡测 (lǐ) C.诰命(hào) 处方(chǔ) 应声虫(yìng) 溘然长逝(hé) D.衍变(yǎn) 茎叶(jīng) 闷葫芦(mēn) 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时代光芒的灼射、抚慰心灵的旋律;同样书法要成为 彪炳书史的赫赫名作,应该是具象的诗、流动的诗。 B.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讫今为止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这一项 目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来全球高铁巨头的竞逐。 C.在浮躁暄嚣、尘土飞扬中,很多人在为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好斗、复 杂、神经质,要么一脸浑浊,要么面带愁容。 D.一条浅溪萦绕万康村,平添了几分灵气:清泉山中来,淙淙溪流,汩汩有声, 鱼虾嬉戏水藻间;远处,奇峰、怪石、绿植层见叠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 奇怪的“软体病 ”而与学校无缘。 B.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 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 C. 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 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 D. 小强在超市购物时,明明把挎包存进了超市的自动寄存柜,准备取走时却发 现挎包不胫而走,谁该对此负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 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 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推动“新中装”,其中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确立推动中式服装发展的理念,在社 会中形成中式服装的流行氛围,让广大人民喜欢、认同、穿着中式风格的服装。 C.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 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 D.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 3 月 13 日起,地铁 1 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 隔缩短至 3 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 2 分 05 秒。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 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 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 是: 。 。 。 。 。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②③ D.②⑤①④③ 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 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 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 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概括莫迪亚诺的小说的特点,不超过 18个字 “新寓言派”小说家们追求的哲理,与前辈大师的哲理不同,他们笔下的哲理似 乎没有什么系统可言,不谋求建立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这一特点在莫迪亚诺的 作品中体现得似乎最清楚。寻找、探求本是他早期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因素。不同 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 定的、悲剧性的生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的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 情怀。莫迪亚诺的小说,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 实?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 信念,那你就太天真了。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声称麻疹、流行 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 孩子打三联疫苗。然而,安德鲁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作者也因为存在学 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 明 然而,201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及同事随机选 择了1700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 些父母接受了呈现事实的各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结果无一有效。不仅如此,这些 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 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 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 心理学家对此有一套解释。在日常的沟通中,人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 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 产生怀疑。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解释说,尽管人们可以对 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②③ D.②⑤①④③ 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 “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②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 史为“正史”。③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④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 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概括莫迪亚诺的小说的特点,不超过 18 个字。 “新寓言派”小说家们追求的哲理,与前辈大师的哲理不同,他们笔下的哲理似 乎没有什么系统可言,不谋求建立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这一特点在莫迪亚诺的 作品中体现得似乎最清楚。寻找、探求本是他早期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因素。不同 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 定的、悲剧性的生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的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 情怀。莫迪亚诺的小说,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 实?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 信念,那你就太天真了。 1998 年,英国医生安德鲁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声称麻疹、流行 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 孩子打三联疫苗。然而,安德鲁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作者也因为存在学 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 明。 然而,2014 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及同事随机选 择了 1700 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 17 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 些父母接受了呈现事实的各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结果无一有效。不仅如此,这些 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奈恩在 2013 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 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 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 应”。 心理学家对此有一套解释。在日常的沟通中,人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 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 产生怀疑。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解释说,尽管人们可以对一 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
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 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甚至,一部分学者还 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 “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过去 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 以是持续性的。对于已经接受了错误信息的人来说,让他们回复到从未接触过的 状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 肯定理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基于这种理论,奈恩 正在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纠正错误信念:不是着眼于告诉人们正确的事 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说,他已经发现,如果先让人 们回忆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再让他们去接触那些意见分歧很大的话题,比如气 候变化,那么人们就会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然而,不可能每次在纠 正人们错误认知的时候先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对此,奈 恩给出的是另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围绕埃博拉病毒,非洲出现了许多谣言。有人 认为这种病毒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认为它是西方人士带 入的。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 改变人们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种相对耗时但也许会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 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但愿这是一种良法 8.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逆火效应”的一项是( A.2008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的传言在短 信圈大量转发,四川省农业厅发布辟谣公告,却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滞销。 B.2010年2月,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 播,尽管有部分人不相信,但还是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躲避地震” C.2011年3月,日本福岛因大地震而发生核泄露,有人在QQ群称食盐中的碘可 防止核辐射,尽管媒体和专家解释这毫无依据,可还是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抢盐潮 D.2014年,在微信群里疯传牙膏底部的颜色条表示它的天然或化学成分含量, 许多入在看过电视解释两者毫无关联后,反而到超市购买时更青睐绿色条的牙 膏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人们的错误接受,正面呈现事实的辟谣措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研究 人员看来,这可能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 B.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显著的依据提醒听者,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 相信它是真诚可信的,并在此前提下去理解它。 C.在奈恩看来,那些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的家长和那些政治家的支持者,虽 然涉及领域不同,但对正面纠正信息的反应都不是令人欣喜的。 D.奈恩正尝试一种不同常规的辟谣方式,即纠正错误信念时,把着力点放在人 们对自我的信念上,那么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时或许会变得更加开放。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恩选择孩子在17岁以下的父母作为干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 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髙。 B.奈恩针对非洲围绕埃博拉病毒的谣言所提出的另一套方案,正是基于“逆火 效应”和“亲其人,信其道”的心理原理,让当地人更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 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甚至,一部分学者还 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 “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过去二 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 以是持续性的。对于已经接受了错误信息的人来说,让他们回复到从未接触过的 状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 肯定理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基于这种理论,奈恩 正在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纠正错误信念:不是着眼于告诉人们正确的事 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说,他已经发现,如果先让人 们回忆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再让他们去接触那些意见分歧很大的话题,比如气 候变化,那么人们就会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然而,不可能每次在纠 正人们错误认知的时候先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对此,奈 恩给出的是另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围绕埃博拉病毒,非洲出现了许多谣言。有人 认为这种病毒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认为它是西方人士带 入的。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 改变人们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种相对耗时但也许会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 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但愿这是一种良法。 8.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逆火效应”的一项是( ) A.2008 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的传言在短 信圈大量转发,四川省农业厅发布辟谣公告,却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滞销。 B.2010 年 2 月,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 播,尽管有部分人不相信,但还是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躲避地震”。 C.2011 年 3 月,日本福岛因大地震而发生核泄露,有人在 QQ 群称食盐中的碘可 防止核辐射,尽管媒体和专家解释这毫无依据,可还是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抢盐潮。 D.2014 年,在微信群里疯传牙膏底部的颜色条表示它的天然或化学成分含量, 许多入在看过电视解释两者毫无关联后,反而到超市购买时更青睐绿色条的牙 膏。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人们的错误接受,正面呈现事实的辟谣措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研究 人员看来,这可能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 B.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显著的依据提醒听者,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 相信它是真诚可信的,并在此前提下去理解它。 C.在奈恩看来,那些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的家长和那些政治家的支持者,虽 然涉及领域不同,但对正面纠正信息的反应都不是令人欣喜的。 D.奈恩正尝试一种不同常规的辟谣方式,即纠正错误信念时,把着力点放在人 们对自我的信念上,那么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时或许会变得更加开放。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恩选择孩子在 1 7 岁以下的父母作为干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 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高。 B.奈恩针对非洲围绕埃博拉病毒的谣言所提出的另一套方案,正是基于“逆火 效应”和“亲其人,信其道”的心理原理,让当地人更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C.已经接收错误信息的人,想让他们回复到未接触过的状态,不是毫无可能, 但鉴于错误说法在人脑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种“清零”会非常困难。 D.谣言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各国政府在辟谣时只 提供科学事实以澄清真,相或采取强制措施打击传谣者,未必是有效之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 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 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 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 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 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 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 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 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 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 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 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 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 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 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洄 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臼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 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亼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 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 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 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 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 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 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 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 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 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 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 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 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 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 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C.已经接收错误信息的人,想让他们回复到未接触过的状态,不是毫无可能, 但鉴于错误说法在人脑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种“清零”会非常困难。 D.谣言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各国政府在辟谣时只 提供科学事实以澄清真,相或采取强制措施打击传谣者,未必是有效之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 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 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 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 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 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 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 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 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 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 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 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 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 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 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 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 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 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 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 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 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 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 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 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 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 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 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 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 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 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 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 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 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 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 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 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 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1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1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1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 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 法的理解。 15.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苦斋记 (明)刘基 苫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 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 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 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 游冬、葳、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 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岀,其源沸沸汩汩, 溮滀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窳而室焉。携童 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 降而临清泠。樵歌岀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 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 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 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 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藿,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 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 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 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 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 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 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 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 1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 1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13.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 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 法的理解。 15.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苦斋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 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 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 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 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 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 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 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 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 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 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 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 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 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