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高考权威模拟试题现代文学类阅读汇编 一)2009年2月浙江六校联考 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 韩青 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翩飞 鸥鸟,尽收眼底;那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同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易浮 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些年来,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 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时,冥冥中不时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与我直面,让我汘颜。我知道,他 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 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旦在 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蒲家 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深地 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的第 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我的 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有围 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只见 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 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全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聊 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1688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句:“姑 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松龄48 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27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等时光, 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写 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去另一世 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却 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 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切 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异》 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 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文革”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故居 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出些 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作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从窗 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额的 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蒲玉 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到这 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的是
- 1 - 2009 年浙江高考权威模拟试题现代文学类阅读汇编 (一)2009 年 2 月浙 江 六 校 联 考 语 文 试 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 韩青 一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翩飞 鸥鸟,尽收眼底;那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同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易浮 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些年来,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 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时,冥冥中不时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与我直面,让我汗颜。我知道,他 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 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旦在 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蒲家 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深地 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的第 一次。 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我的 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有围 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只见 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这 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全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聊 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 1688 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句:“姑 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松龄 48 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 27 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等时光, 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写 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去另一世 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却 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 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切 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异》 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 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文革”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故居 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出些 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作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从窗 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额的 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蒲玉 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到这 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的是
灵魂 12.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分) 13.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请结 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4.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4分) 15.标题为什么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4分) 16.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格 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二)2009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上帝创造母亲时 托马斯·沃特曼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 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仼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 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 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6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这怎么可能?…‘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 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那3双眼睛。” “可是,”天使说,“订货单上没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 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 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
- 2 - 灵魂。 12.文章第一段画线的句子,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 分) 13.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请结 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3 分) 14.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4 分) 15.标题为什么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4 分) 16.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格 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6 分) (二)2009 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上帝创造母亲时 托马斯·沃特曼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在进入第 6 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 “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荡涤,但不是塑料制品;有 180 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靠不加奶 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具有站立起来就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 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此外,她必须有 6 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 双手……这怎么可能?…‘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 帝回答说,“而是她所必须具有的那 3 双眼睛。” “可是,”天使说,“订货单上没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 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 用来专门看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们
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岀‘我理解你并 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 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 口……把一个9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像不岀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像不岀她有多大的 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 您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 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您真行!”天使赞道。 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不,”他说,“我并没有赋予她这么多功能。” 12.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3分) 13.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对待孩子应具有的哪三种品质?(3分) 14.上帝为什么说“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3分) 15.小说最后写到“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你是怎样理解“主”的“忧郁”的?它对表达主 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阐述。(6分) 16.请就本文的写法特点,选一点进行分析。(5分)
- 3 - 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我理解你并 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 的这件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 6 口人的胃 口……能把一个 9 岁的男孩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像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像不出她有多大的 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一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 您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 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那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欢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您真行!”天使赞道。 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不,”他说,“我并没有赋予她这么多功能。” 12.小说为什么要详写创造母亲的“技术要求”?(3 分) 13.母亲的三双眼睛分别代表了母亲对待孩子应具有的哪三种品质?(3 分) 14.上帝为什么说“我感到我正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3 分) 15.小说最后写到“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你是怎样理解“主”的“忧郁”的?它对表达主 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阐述。(6 分) 16.请就本文的写法特点,选一点进行分析。(5 分)
(三)杭高2009年月考6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理想的限度 李书磊 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地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 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 于幻灭。这在茅盾等人的小说中也描写过,后来竟至于被定评为“小资产阶级的三分钟热度”: 这说法显然就带点轻蔑了。相比之下,我们还是觉得鲁迅的检讨最清醒、最诚恳因而也最彻 骨。在当前社会转轨、世事纷纭之际,鲁迅的论说引发了我们作为知识者对于自身心理不无 痛苦的思想。 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说他们在革命前热烈地拥护革命,既 等革命真的到来了,他们又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去太远,难以接受并因此而自杀。“凡有革命 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诗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运命”(《在钟楼 上》)。鲁迅的论断平静而又冷峻,他表现出一种无情的历史主义:“现实的革命倘不粉碎了这 类诗人的幻想与理想,则这革命也还是布告上的空谈”(同上)。他认为诗人的血乃是革命真 料性的必要证据,而同时他对这殉于理想的诗人却又并无轻薄之意,他称赞他们的勇气(《革 命文学》),说“他们有真实”(《在钟楼上》)。鲁迅在这里达到了对历史悲剧性的深刻领悟, 达到了对于矛盾着的悲剧角色的同样的欣赏。他似乎是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问题。 然而,前人的解决并不能代替后人的解决,在张扬并且追求自己理想的时候,每一代知 识者都难逃精神磨难。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它的方式和 方向越来越违拗我们的倾向和趣味,它所带来的种种堕落和异化越来越使我们对它生出抵抗 之心,我读许多作家的批判文学常常会生出深切的同感。但是,这个我们今天如此不满的时 代恰恰是我们当初热切盼望的。十多年前看到北京街头第一幅广告画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由衷 的喜悦,我相信只有这广告画所代表的一切才能真正送走那个满街标语口号的可怕年代;而 当今天满眼广告的时候,我对这种笼罩一切的商业化氛围却又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正是在 这种心理背景下鲁迅对叶赛宁和梭波里的评说才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 我想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书斋生涯和精神生活,往往会对社会的纯粹性有一种苛求,会对现 实变得隔膜而过敏,会要求理想和现实严格的对应。他们常常会否定现实的客观性与自然性, 看不到历史的展开是一个不受人控制的过程。事实上历史从来就不是对理想的模拟,理想只 不过是对既成的历史事实的命名或者意念反动而已。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活动、一种审美, 人们应把理想限定在精神生活的范围之内:可以把理想作为评判现实的思想尺度,却不可以 将其作为要求现实的实践标准。即使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某种理想实现过程的现实实践,它与 这种理想也仅仅是相似而已,而且这种相似之中还往往包含着无数的变异和背离,甚至这种 相似本身也不过是一种难以确定的主观认定。历史无比丰富也无比复杂,充满了曲折、“诡计 和戏剧性,远超出人心和人力的掌握之外 涉及到哲学思辨我们这些常识者也许会词不达意,但有一点我心里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我 们这些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应从理想的专制下解放出来,站在现实的水平上与现实对话。目 前最主要的是认可现实的演进逻辑,对历史的必然过程和必有内容报以会心,怀着坦然的心 态对这堪称异己的早期商业化时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鲁迅说:“革命有血,有污 秽,但有婴孩,”(《全集》1981年版10卷336页)这“婴孩”乃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与依恃 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 12.第一段中提到“茅盾等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3分)
- 4 - (三)杭高 2009 年月考 6 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理想的限度 李书磊 在鲁迅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有一点特别地触动我,即他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 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 于幻灭。这在茅盾等人的小说中也描写过,后来竟至于被定评为“小资产阶级的三分钟热度”: 这说法显然就带点轻蔑了。相比之下,我们还是觉得鲁迅的检讨最清醒、最诚恳因而也最彻 骨。在当前社会转轨、世事纷纭之际,鲁迅的论说引发了我们作为知识者对于自身心理不无 痛苦的思想。 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说他们在革命前热烈地拥护革命,既 等革命真的到来了,他们又觉得与自己的理想相去太远,难以接受并因此而自杀。“凡有革命 以前的幻想或理想的革命诗人,很可有碰死在自己所讴歌希望的现实上的运命”(《在钟楼 上》)。鲁迅的论断平静而又冷峻,他表现出一种无情的历史主义:“现实的革命倘不粉碎了这 类诗人的幻想与理想,则这革命也还是布告上的空谈”(同上)。他认为诗人的血乃是革命真 料性的必要证据,而同时他对这殉于理想的诗人却又并无轻薄之意,他称赞他们的勇气(《革 命文学》),说“他们有真实”(《在钟楼上》)。鲁迅在这里达到了对历史悲剧性的深刻领悟, 达到了对于矛盾着的悲剧角色的同样的欣赏。他似乎是已经圆满地解决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问题。 然而,前人的解决并不能代替后人的解决,在张扬并且追求自己理想的时候,每一代知 识者都难逃精神磨难。比如说我们面对的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它的方式和 方向越来越违拗我们的倾向和趣味,它所带来的种种堕落和异化越来越使我们对它生出抵抗 之心,我读许多作家的批判文学常常会生出深切的同感。但是,这个我们今天如此不满的时 代恰恰是我们当初热切盼望的。十多年前看到北京街头第一幅广告画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由衷 的喜悦,我相信只有这广告画所代表的一切才能真正送走那个满街标语口号的可怕年代;而 当今天满眼广告的时候,我对这种笼罩一切的商业化氛围却又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正是在 这种心理背景下鲁迅对叶赛宁和梭波里的评说才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 我想知识分子由于长期的书斋生涯和精神生活,往往会对社会的纯粹性有一种苛求,会对现 实变得隔膜而过敏,会要求理想和现实严格的对应。他们常常会否定现实的客观性与自然性, 看不到历史的展开是一个不受人控制的过程。事实上历史从来就不是对理想的模拟,理想只 不过是对既成的历史事实的命名或者意念反动而已。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活动、一种审美, 人们应把理想限定在精神生活的范围之内;可以把理想作为评判现实的思想尺度,却不可以 将其作为要求现实的实践标准。即使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某种理想实现过程的现实实践,它与 这种理想也仅仅是相似而已,而且这种相似之中还往往包含着无数的变异和背离,甚至这种 相似本身也不过是一种难以确定的主观认定。历史无比丰富也无比复杂,充满了曲折、“诡计” 和戏剧性,远超出人心和人力的掌握之外。 涉及到哲学思辨我们这些常识者也许会词不达意,但有一点我心里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我 们这些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应从理想的专制下解放出来,站在现实的水平上与现实对话。目 前最主要的是认可现实的演进逻辑,对历史的必然过程和必有内容报以会心,怀着坦然的心 态对这堪称异己的早期商业化时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鲁迅说:“革命有血,有污 秽,但有婴孩,”(《全集》1981 年版 10 卷 336 页)这“婴孩”乃是我们内心的期待与依恃。 ——如果这也算理想的话,我们仍可自称为理想主义者。 12.第一段中提到“茅盾等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3.作者在文中谈到“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是为了说明一个什 么道理?(不超过25字)(3分) 答 1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指什么?“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又是什 么意思?(4分) 15.文章题为“理想的限度”,那么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请根据原 文分条简明概述)(4分) 16.在当今“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里,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坚守理想?结合 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不认同,也可以认同,当然也可以在认同的基础上提出 更好的想法。字数控制在70字以内)(6分 (四)浙江省杭州二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2009.0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 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 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 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 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 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 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 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 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 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 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
- 5 - 13.作者在文中谈到“鲁迅反复谈及的是苏俄两个诗人叶赛宁和梭波里”,是为了说明一个什 么道理?(不超过 25 字)(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指什么?“唤醒了我对于自己的警惕”又是什 么意思?(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题为“理想的限度”,那么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理想”应该是什么呢?(请根据原 文分条简明概述)(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当今“这个日益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变动时代”里,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坚守理想?结合 作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不认同,也可以认同,当然也可以在认同的基础上提出 更好的想法。字数控制在 70 字以内)(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浙江省杭州二中 2009 届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卷 2009.0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20 分)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 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 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 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 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 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 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 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 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 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 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