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发起的“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 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 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 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 5月1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 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 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 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硏数十载的 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 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 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6.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17.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1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9.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字) 材料:5月14日,航船空客A319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 驶舱压力、每秒250米的直面风、零下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 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6.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17.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18.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略 【解析】 16.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
6 同发起的“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引发互联网上的传播热潮。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 也正在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崇尚英雄”并不是要让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 事,而是教导他们从小拥有远大志向、宝贵勇气和拼搏精神。相信,“怎样的人称得上英雄”“用什么方 式去报国”会成为孩子们之间热切讨论的话题。 ②国家也在回应着人民的情感与心声。为了捍卫英烈,《英雄烈士保护法》上月底全票表决通过,并于 5 月 1 日起施行。该法庄严宣告:“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 贡献”。 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活动中,有一句话被网友反复点 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 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④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 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 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 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⑤“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期盼“崇尚英雄”成为风尚,荣光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6.文章①②两段,从哪三个方面表明“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请简要概括。 17.第③段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被网友反复点赞”? 1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9.联系文章和下面材料,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80—100 字) 材料:5 月 14 日,航船空客 A319 在飞经成都上方时驾驶舱右前挡风玻璃突然破裂,面对瞬间释放的驾 驶舱压力、每秒 250 米的直面风、零下 40℃的低温和大部分设备失灵的困境,机组人员沉着应对,凭借技 术和经验成功迫降。机长刘传见被人们称为“英雄机长”。 【答案】16.①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网络互动活动②全国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17.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奉献者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18.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略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
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岀来做笞。“崇尚英雄¨正在成为风尚具体表现在:①网络媒体 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网路互动活动。②全囯中小学同步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活动。③上月底 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 文来理解分析。这句话点出了在社会稳定的背后,那些黑无阃的高风险岗位上的幸献者们,所付出的巨 大代价,引发了人们对这些行业和奉献者的关注。 18.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 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 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中处处是英雄这一论点,增强了文童的说服力。 19.本题考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 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结合文 章和材料内容,说出对“英雄”的认识即可。 五、【2018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 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 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 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 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 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 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 鸣,醒世之音。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 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 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 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 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 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 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
7 五、【2018 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因而,一个真正 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 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 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 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 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他们宁可站着死,决 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 鸣,醒世之音。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 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 被错误批判 20 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 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 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 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 沦,不堕落,不懈怠,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
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 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 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 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韧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 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 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 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 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注释】①羑Y?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一带。 (选自《读书与人生》2013年第3期,有删改) 20.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 的例子做分析 22.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 23.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 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 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 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 股郁闷之气,最终雪夜上梁山 【答案】20.胸中常积一股气 21.示例: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 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22.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23.C 【解析】 20.本题考査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査。中心论点需要自己 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文章题目“胸中常积 股气”即是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本题是对学生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
8 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 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 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 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韧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 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 为气而胜。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 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 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注释】①羑 Y?u 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一带。 (选自《读书与人生》2013 年第 3 期,有删改) 20.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 的例子做分析。 22.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 23.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 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 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 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 股郁闷之气,最终雪夜上梁山。 【答案】20.胸中常积一股气。 21.示例: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 ....郁积胸中 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22.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23.C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 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文章题目“胸中常积 一股气”即是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本题是对学生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
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 仿照第③段的结尾句式特点,阅读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岀准确分析,设计仿写可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 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則可。第⑤段用道理论据补充论证了"胸中郁 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一观点,起到论证更严密的作用。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 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 答。C项表述错误,应是“看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 六、【208年中考山东威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 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 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 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 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 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 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 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 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 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 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 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 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 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 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 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 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 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 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9 六、【2018 年中考山东威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 年 10 月 22 日,英国遭受 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 3 名男子竟不 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 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 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 那 3 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 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 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 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 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 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 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 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 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 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 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 姝 2000 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 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 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 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 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 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9.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0.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21.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论证了 的观点。 22.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2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答案】 19.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 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20.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21.(1))举例论证 (2)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22.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 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 有外在的改变) 23.曾有一段时问,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 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庯碌”的 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 19.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 行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 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20.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 层次的内。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岀的 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进行概括作答。本题作答时要注 意答题内容的全面。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 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1.试题分析:考査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 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 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
10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 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 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有删改) 19.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0.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21.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2.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2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 【答案】 19.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 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 20.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的人;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的人;懂得读书“能养人精神”的人。 21.(1))举例论证; (2)阅读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从而引起外在的改变 22.阅读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阅读可以收获知识与智慧,让我们理解选择的意 义,能够坚定前行的意志:阅读能解放心灵,让人生之路无限广阔;阅读必然指向内心的丰沛,从而让人 有外在的改变) 23.曾有一段时问,学业考试复习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 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 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解析】 19.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 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1.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 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 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⑤引用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