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说明性文体阅读 、【2018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一一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裝窃窕,欲舞 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 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 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 成要求天睛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 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 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岀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大风是 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欥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 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 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 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臼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 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 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 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枃疏松,空隙度髙的特点,对音波 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 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年第2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第6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1 专题 17 说明性文体阅读 一、【2018 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 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 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 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 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 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 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 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 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 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 (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 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 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 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 负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 5 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 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 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选自《气象和识》2018 年第 2 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第 6 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
说明顺序。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 6.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1)通透灵动 (2)优秀品质 (3)逻辑 8.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 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 象条件一一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 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 内容。据此,答案为 6.试题分析:考査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 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者是为更准确、更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 点。文章第6段运用了分类别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 的本质特点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7.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 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 之间的关系等。可以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筛选关键词作答。本题结合文章第3.7 两段筛选出雾凇特点的词语作答即可。 8.试题分析:考査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 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 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 作答。本题可筛选文章的7.8.9段的中心句归纳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观 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答。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 【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2 说明顺序。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 5.B 6.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1)通透灵动; (2)优秀品质; (3)逻辑 8.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 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 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 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 内容。据此,答案为 B。 6.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 8.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 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 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 作答。本题可筛选文章的 7.8.9 段的中心句归纳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观、 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答。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 二、【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 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 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 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 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 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 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 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 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 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 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 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 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 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 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 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 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 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 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 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 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2.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1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4.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
3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 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 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 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 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 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 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 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 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 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 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 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 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 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 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 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 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 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 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 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 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2.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1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4.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
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 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 后发展奠定基础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 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答案】 12.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13.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 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 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4.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 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 15.B 【解析】 12.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相关段落概括即可。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第 段讲述私塾的学习內窖和考试。第四段讲述的如何分珽。第五段讲述私塾的体罚制度。第六段讲述的是私 塾注重德育教育。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摹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文 本内容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 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校》中的 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点睛】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 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 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加 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 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 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 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
4 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 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 后发展奠定基础。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 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答案】 12.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13.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 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 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4.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 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 15.B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相关段落概括即可。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第三 【点睛】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 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 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加 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 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 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 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
比较,以突岀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蒙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材料内窖分析,围绕私塾的考试,分班,体罚,注重德育教育 等方面分析材料。材料中岀现了戒尺和罚跪的规则。故可以印证第五段内客,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5.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則可。B项:私 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与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不相符。故选B 三、【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 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 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l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 举。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 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 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 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 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 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 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 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 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 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一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 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 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 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 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3.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14.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 15.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案】 13.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5 三、【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 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 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 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 举。1860-1890 年,90 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 世纪 30 年代,沙尘暴 渐成气候,1932 年爆发 14 次,1933 年达 38 次,1934 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 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 1/3。1935 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 成”了东西长 2400 公里、南北宽 1440 公里、高约 3 公里的“黑龙”,3 天中横扫了美国 2/3 的地区,把 3 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 万农民逃离 西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 1954 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 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 年之内开垦了约 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 2/3。 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 年 3 月和 4 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 被毁了 20 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 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 10 万 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 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 年间湖岸线后退 10 至 20 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 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 60% 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3.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 14.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 15.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案】 13.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14.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