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诗歌鉴赏 、【2018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己经升起、旧 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1 图2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 的两句诗是“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 原诗句不符,故选图 9.(1)不尽长江滚滚流(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7.该诗写冬末舂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 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冮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 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8.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 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1 专题 13 诗歌鉴赏 一、【2018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 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 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 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1)不尽长江滚滚流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 7.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 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4.C5.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 4.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 凄 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薰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 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C项分析不正确。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內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酃谬,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 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岀自大海的胸中。写岀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景象壮丽的景象。 三、【2018年贵阳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睎。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 二、【2018 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4.C 5.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 凄 三、【2018 年贵阳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9.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 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9.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景物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 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窖。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自然环境 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 这首诗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晩秾画面,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烘托萧瑟冷漠气氛, 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10.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 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 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1.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木特色的分析能力。完成此题要从这种手法在节奏、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回答。 仔细阅读诗歌,诗歌的每一章釆取相类似的起兴句子,采用重章蠱唱的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 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2018年中考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9.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 9.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10.“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与活力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査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 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 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3 【答案】 9.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0.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 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 四、【2018 年中考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9.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 9.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10.“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与活力.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 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 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 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笞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 沭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五、【2018年中考海南卷】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和。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 (请用原文语 句回答)。 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 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 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 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 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6.(1)时间缘由(2)人有悲欢离合 (3)月有阴晴圆缺。 7.C 【解析】 6.试题分析:考查对词中小序和诗句内容的理解。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此词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 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丙辰中秋”是交代时间:“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缘由。“此 事古难全”的“此事”指上文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答案就在问题处。读懂此句是作答的 关键 7.试题分析:C项“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既然人间的离别 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
4 五、【2018 年中考海南卷】古诗词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和___。词中加点的“此事”指的是_____(请用原文语 句回答)。 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 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 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 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 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6.(1)时间缘由 (2)人有悲欢离合, (3)月有阴晴圆缺。 7.C 【解析】 6.试题分析:考查对词中小序和诗句内容的理解。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此词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 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丙辰中秋”是交代时间;“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缘由。“此 事古难全”的“此事”指上文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答案就在问题处。读懂此句是作答的 关键。 7.试题分析:C 项“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既然人间的离别 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
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 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 和乐观的精神 六、【2018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詈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5.D6.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组 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 情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 窥测诗词的情感;②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蒙,挖掘诗词的情感;④猎助典故,探寻诗词的 情感。D项表述错误,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6.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昰要求筼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 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具体而言,要分三步回笞: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 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这句诗中卷”、“”、“渡"、酒”、挂菖"、飘转一组动词,使诗句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生动刑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岀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七、【2018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对下面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5 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 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 和乐观的精神。 六、【2018 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5.D6.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 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 情。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 七、【2018 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对下面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