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 基础小题 1.【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 项解释有误,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答案】(1)(1) (2)(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 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 意思,因此应读y 3.【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河曲智臾亡以应 亡亦死 C.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 D.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 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拜访”。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C: 很少/有光彩的。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1 专题 11 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基础小题 1.【2018 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答案】C 2.【2018 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_____)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 A.yūB.yù 【答案】(1)(1)B (2)(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 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 意思,因此应读 yù。 3.【2018 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河曲智臾亡.以应 今亡.亦死 C.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 D.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 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 A 项,意思都是“拜访”。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C: 很少/有光彩的。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4.【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①居 ②将 ③策: ④食 作 ⑥再 【答案】(1)①居:经过(2)②将:带领(3)③策:用鞭子打(4)④食:通“饲” 喂(5)⑤作:振作(6)⑥再: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闶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 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笞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居”将策“食¨作再的意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食是通假字;“再 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5.【2018年中考浙江义乌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①居: ②将 ③策 ④食: ⑤作: ⑥再 【答案】(1)①居:经过②将:带领(2)③策:用鞭子打④食:通“饲”,喂(3)⑤作:振作⑥再: 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 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居”“将”“策”“食”“作”“再”的意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 食”是通假字;“再”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6.【2018年中考浙江宁波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A.少。例陶后鲜有闻B.新鲜。例芳草鲜美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 A.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B.如果。例苟富贵,无相忘 (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寄诸弟》)() A.仔细。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B.谁。例吾孰与徐公美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A.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有时。例或置酒而招之 【答案】(1)A(2)B(3)B(4)A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
2 4.【2018 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 ①数月,其马将. ②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 ③之不以其道,食. 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 ⑤气,再. ⑥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①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答案】(1)①居:经过 (2)②将:带领 (3)③策:用鞭子打 (4)④食:通“饲”, 喂 (5)⑤作:振作 (6)⑥再:第二次 5.【2018 年中考浙江义乌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 ①数月,其马将. ②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2)策. ③之不以其道,食. 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一鼓作. ⑤气,再. ⑥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①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答案】(1)①居:经过②将:带领(2)③策:用鞭子打④食:通“饲”,喂(3)⑤作:振作 ⑥再: 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 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 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居”“将”“策”“食”“作”“再”的意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 “食”是通假字;“再”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6.【2018 年中考浙江宁波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A.少。例 陶后鲜有闻 B.新鲜。例 芳草鲜美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 A.苟且。例 故不为苟得也 B.如果。例 苟富贵,无相忘 (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寄诸弟》)( ) A.仔细。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谁。例吾孰与徐公美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 A.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有时。例或置酒而招之 【答案】(1)A(2)B(3)B (4)A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
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 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1)寡廉鲜耻: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鲜:少。故答案为A。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意思是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苟:如果。据此,笞案为B。(3)“人 孰无过?“的意思是谁都会有过失。孰:谁。故答案为B。(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的意思是有人生 来就知道这些,有人通过学习而知道。或:有人。据此,答案为A。 7.【2018年中考浙江湖州卷】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城。(【战国】《荀子》)( ②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汉】张衡《应问》) ③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诚实守信B.重德修身C.内敛含蓄D.轻财重义 【答案】(1)(1)①善:好 (2)②患:担心,忧虑。 (3)③为:当作,作为 (4)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 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患:担心,忧虑 8.【2018年中考广州卷】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1)颠倒,错乱(2)消失(3)案件(4)以为……有利(5)屡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 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1)根据句意“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可知“颠”是通假字,通“癫”疯狂。(2)根据句意“空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声)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 才消失”可知“绝”是“消失”的意思。(3)根据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查明了的) 定按实情处理”可知“狱”是“案件”的意思。(4)根据句意“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可知“利” 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的意思。(5)根据句意“扶苏因为屡次上谏 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边带兵”可知“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2018年中考江苏无锡卷】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 7.【2018 年中考浙江湖州卷】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城。(【战国】《荀子》)(______) ②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汉】张衡《应问》)(______) ③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_____) (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_____) A.诚实守信 B.重德修身 C.内敛含蓄 D.轻财重义 【答案】(1)(1)①善:好, (2)②患:担心,忧虑。 (3)③为:当作,作为。 (4)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 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患:担心,忧虑。 8.【2018 年中考广州卷】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1)颠倒,错乱(2)消失(3)案件(4)以为……有利(5)屡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语用法的积累, 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1)根据句意“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 可知“颠”是通假字,通“癫”疯狂。(2)根据句意“空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声)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 才消失”可知“绝”是“消失”的意思。(3)根据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查明了的) 一定按实情处理”可知“狱”是“案件”的意思。(4)根据句意“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可知“利” 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的意思。(5)根据句意“扶苏因为屡次上谏 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边带兵”可知“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9.【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古代称皇帝死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懈:松懈 D.欲报之于陛下也 报:报答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 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凊全文大意。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呻的秋指的是关头、 时候”。 【2018年中考安徽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 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 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编 (3)必以信 (4)必以情断之 (5)智虽弗及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5.(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16.(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1)对话(语言);(2)对比
4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代称皇帝死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懈:松懈 D.欲报.之于陛下也 报:报答 【答案】B 二、【2018 年中考安徽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 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 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编. (3)必以信. (4)必以情.断之 (5)智虽弗及.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5.(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 16.(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1)对话(语言); (2)对比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选自《左传》作者:左秋明年代:春秋时期 15.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凊句子的意思来辨 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褊"通“遍”是遍及,普遍”;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 是代词,指案件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莟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虛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 则、可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內睿。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 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试题分析:考査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 物的。【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 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试题分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作答时 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 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 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 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 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 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 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 不能一一明査,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 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三、【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5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秋明 年代:春秋时期 15.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 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 物的。【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 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作答时, 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 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 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 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 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 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 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 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 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三、【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