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 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山 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 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打 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大湖流 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的目标,以 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 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和改 善生态与人居环境,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 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 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制定与自 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方 略,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空间格局,强化监督管理,注重综 合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江 西绿色崛起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原则 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思路,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省、 市、县各级,流域和区域,农村与城市,建设与保护,重点与一般
5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 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 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山 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 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打 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大湖流 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的目标,以 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 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和改 善生态与人居环境,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 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 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制定与自 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方 略,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空间格局,强化监督管理,注重综 合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江 西绿色崛起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原则 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思路,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省、 市、县各级,流域和区域,农村与城市,建设与保护,重点与一般
2、坚持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原则 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目标、对策,确定水 土流失防治布局及防治任务。 3、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 充分考虑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需求,在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和重点治理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原中央苏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工作, 突出专项治理,分期分步实施,有效削减水土流失面积“存量” 坚持预防优先,综合监管原则 合理界定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预防和监 管准则,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增 量”;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水平。 5、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原则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充分 吸纳相关行业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和新模式,进一步 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益,促进水土保持事业整体发展。 (三)目标任务 总目标(至203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100km2,重点防治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 控制,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 保持监测体系、制度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
6 2、坚持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原则 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目标、对策,确定水 土流失防治布局及防治任务。 3、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 充分考虑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需求,在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和重点治理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原中央苏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工作, 突出专项治理,分期分步实施,有效削减水土流失面积“存量”。 4、坚持预防优先,综合监管原则 合理界定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预防和监 管准则,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增 量”;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水平。 5、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原则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充分 吸纳相关行业的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和新模式,进一步 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益,促进水土保持事业整体发展。 (三)目标任务 总目标(至 2030 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5100km2 ,重点防治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 控制,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土 保持监测体系、制度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
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生态文明理念深入 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人民富裕、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局面 近期目标(至2020年):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江西绿色崛起 和生态文明试验区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形成符合 江西主体功能定位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格局。新增水土流失治理 面积4200km2;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区水土流失得 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制度体系和 监督管理体系较健全,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 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专栏2: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任务指标 序号 指标 近期目标 总目标 (至2020年)(至2030年) 1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m2) 15100 2伡均减少土壤流失量(亿t) 0.13 0.43 7
7 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生态文明理念深入 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人民富裕、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局面。 近期目标(至 2020 年):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江西绿色崛起 和生态文明试验区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形成符合 江西主体功能定位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格局。新增水土流失治理 面积 4200km2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区水土流失得 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制度体系和 监督管理体系较健全,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 实,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专栏 2: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任务指标 序号 指标 近期目标 (至 2020 年) 总目标 (至 2030 年) 1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km2 ) 4200 15100 2 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亿 t) 0.13 0.43
三、总体布局 (一)总体方略 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根本出发点,基于水土保持需求 分析,按照规划目标,统筹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分析全省 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功能的维护和提高、水土保持现状和发展 趋势,提出水土保持预防、治理、监管总体方略和“一湖六源七片” 的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 预防:保护全省林草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强化 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涵养、封育保护和自然 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是沿东、南、西三面环山和北面拥 湖的地势,重点构建“一湖六源”(即鄱阳湖与赣、抚、信、饶、修 五河”以及东江源头)预防保护生态屏障。 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强以小流域为 单元的综合治理,并开展崩岗、红砂岩侵蚀劣地、林下水土流失和 坡耕地的综合整治。重点构建“七片”综合治理区,即在1个国家 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6个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面推进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监管: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水土 保持政策制度,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加强科技支撑,提高信息 化水平,提升综合监管能力。 (二)区域布局 江西省属于南方红壤一级区,划分为江南山地丘陵区和南岭山地
8 三、总体布局 (一)总体方略 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根本出发点,基于水土保持需求 分析,按照规划目标,统筹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分析全省 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功能的维护和提高、水土保持现状和发展 趋势,提出水土保持预防、治理、监管总体方略和“一湖六源七片” 的水土流失防治战略格局。 ——预防:保护全省林草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强化 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涵养、封育保护和自然 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是沿东、南、西三面环山和北面拥 湖的地势,重点构建“一湖六源”(即鄱阳湖与赣、抚、信、饶、修 “五河”以及东江源头)预防保护生态屏障。 ——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强以小流域为 单元的综合治理,并开展崩岗、红砂岩侵蚀劣地、林下水土流失和 坡耕地的综合整治。重点构建“七片”综合治理区,即在 1 个国家 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 6 个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全面推进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监管: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水土 保持政策制度,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加强科技支撑,提高信息 化水平,提升综合监管能力。 (二)区域布局 江西省属于南方红壤一级区,划分为江南山地丘陵区和南岭山地
丘陵区2个二级区和7个三级区。详见附表1和附图1。 (1)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 位于江西东北部,属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山区,行政区划范围涉 及3个设区市的14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228654km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8mm,土壤以红砂岩发育 的红壤为主,局部地区基岩裸露,形成侵蚀劣地。区域内水土流失以 水力侵蚀为主,侵蚀面积为364414km2,分布广泛,特别是红砂岩侵 蚀区水土流失程度剧烈,恢复极为困难。局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工 业园区及城镇开发建设,造成人为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该区以维护人口密集区居住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为 重点,积极搞好生态旅游型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増强水源涵养能力、 防治面源污染,保护好河湖沟渠边岸。 (2)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 位于江西的北部,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大部分为滨湖岗阜 平原和水面,行政区划范围涉及5个设区市的25个县(市、区)级 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26807.3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 水量在1377~1908mm,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该区水土流失类型以 水力侵蚀为主,局部有风力侵蚀,侵蚀面积为3422.63km2。其中坡耕 地侵蚀是水力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鄱阳湖滨湖地区和“五 河”尾闾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风蚀沙地,是江西风力侵蚀的最主要区域。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依然广泛,常见于坡耕地、开发建设项目场地、 风蚀沙地、农林开发、老果园等。特别是坡耕地水土流失、局部地区
9 丘陵区 2 个二级区和 7 个三级区。详见附表 1 和附图 1。 (1)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 位于江西东北部,属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山区,行政区划范围涉 及3个设区市的14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22865.4km2 。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808mm,土壤以红砂岩发育 的红壤为主,局部地区基岩裸露,形成侵蚀劣地。区域内水土流失以 水力侵蚀为主,侵蚀面积为 3644.14km2 ,分布广泛,特别是红砂岩侵 蚀区水土流失程度剧烈,恢复极为困难。局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工 业园区及城镇开发建设,造成人为水土流失时有发生。 该区以维护人口密集区居住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为 重点,积极搞好生态旅游型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防治面源污染,保护好河湖沟渠边岸。 (2)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 位于江西的北部,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大部分为滨湖岗阜、 平原和水面,行政区划范围涉及 5 个设区市的 25 个县(市、区)级 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 26807.3km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 水量在 1377~1908mm,土壤以红壤分布最广。该区水土流失类型以 水力侵蚀为主,局部有风力侵蚀,侵蚀面积为 3422.63km2 。其中坡耕 地侵蚀是水力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鄱阳湖滨湖地区和“五 河”尾闾地区分布有大量的风蚀沙地,是江西风力侵蚀的最主要区域。 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依然广泛,常见于坡耕地、开发建设项目场地、 风蚀沙地、农林开发、老果园等。特别是坡耕地水土流失、局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