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庙的事实了。靠靖十九年(540年),王维桢在《柯堂成条 告文》中说:“自桢鞋年见考君祀先谨,然惟于寝,.考君 既费,而仕礼得立庙祀先”。另外,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夏言在《翰林院学士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陆公基志铭》中说: 俨山先生于致仕之后,“循古制立家庙。”而稍后的乾隆《广 州府志》卷十也称:“旧四代神主设于正接、今巨族多立祠堂, 置祭田以供祭祀。”于此可见大姓地主建立“祠堂”的普遍程 度。 这里所谓的“祠堂”,即指做为独立祭祀祖先场所的“家 庙”而言,这是非常清楚的。清人陆耀在《祠堂示长子》书 中,对当时称作“祠堂”的祭祀场所和《家礼》所规定的柯 堂作了对比,她说:“汝方来叔之言,谓及今宜建祠堂,问其 费,日数百金。此徒见世俗于通衢隙地建立祠庙,伤耀乡邻, 以示贵异,不知其悖礼违制不足学也。.程朱大需准情酌 礼创为柯堂,得祀高曾祖考四代,而其地仍在正寝之东,正 寝者今之厅堂也。“若今世之祠堂,既不与寝相连,而义 杞至数十世之远,.此何必仿效乎!”这就说明,它是独立 干居室之外的“家庙”,它和宋元以来祀于正寝之左的那种 “祠堂”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清人赵翼说:“今世士大夫家庙 皆日柯堂”(《孩余丛考》卷二十二)。其所以称之为“祠 堂”而不称“家庙”,自是沿袭了行之已久的、把祀于正寝之 左的祀先场所称为“祠堂”的习惯而来的。 明清时代,宗族制度处于成熟的发展阶段,条祀作为家 族的重要活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祠堂成了家族具有凝聚 18
力的象征。所以,在族规家训中,“立柯堂”、“重祭祀”一类 的说教占有突出位置。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祠堂之设,所以 尽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开业传世 之本也(《会稽顾氏族诸·祠堂例禁)”。因而,祠堂的营建 便成了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明代后期至清代,柯堂的 建置普及于聚族而居的南方地区。以江西省为例,据乾隆二 十九年(1764年)统计、全省同一族姓建的总祠89处,各地 一族独建的祠8994处,在总计拥有?8个州县的江西省、几 乎所有村镇都有祠堂。祭祀对象,主要是始祖、先祖和其下 以德、爵、功著称者。在祖先崇拜的好古心理支配下,祭祖 往往至数十世之远,有的大宗祠,甚至推年远将相一人,供 为始祖,如周姓则祖后稷,吴姓则祖太伯、姜姓则祖姜尚、袁 姓则祖袁绍等等。 祠堂是血脉的圣殿,祖先的象征,祭祖则是全族的大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章还要详细介绍)。同时,祠堂 又是正俗教化、族人会聚的场所,甚至是家族中的司法“公 堂”。安徽环山《余氏家规》规定:“家规议立家长一人,从 昭穆名分有德者为之;家佐三人,以齿德众所推者为之:监 视三人,以刚明公正者为之;每年掌事十人,二十以上五十 以下子弟轮流为之。凡行家规事宜,家长主之,家佐辅之,监 视裁决之,掌事奉行之,其余家众毋得各执已见。拗众纷更 者,倍罚,”祠堂成了“审判大厅”。厅内,主审、副审、栽 决、奉行,各有所司,俨然封建国家司法公堂之气诉。祠堂 的这种司法公堂性质,是与它的血貅崇拜主题相一致的。防 19
止家族中出现不肖之子,若有不肖之子则痛贵之,务必使其 改悔,这正是为了使祖先传下的血脉永远纯正! 有时,家族成员的订婚之礼亦在祠堂内举行。旧时,汉 族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即择吉日传换庚帖。在天津,·男女 双方各备一份“龙凤大帖”,写明本人生辰及曾祖父母、祖父 母、父母的姓氏、功名等项,下款由家长具名。换庚帖之日· 男家将男方的庚帖放在祖宗牌位前,焚香祭告,然后男方媒 人将庚帖带至女豪。女家将女方的庚帖放在祖宗牌位前,焚 香祭告,而后,女方媒人将女方庚帖带至男方家中,并代表 女家向男方祖亲神位行跪拜礼。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类 似的情形,在少数民族中亦多有所见。生活在费州西南部的 布依族,旧时有“取鸾书”的习俗。鸾书用红纸做成,状如 信封。正面写“鸾风和鸣”四字,内装写有姑娘生辰八字的 红纸。取鸾书那天,男方要带礼物到女方家。女家先将礼物 放在自家的神位面前祭祖先,然后发放“鸾书”给男方。男 方得鸾书后又放在自家的神位面前供祭,表示与祖先同贺。在 祠堂神位前举行定婚之礼,也与祠堂的血脉崇拜主题相一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正是为了使祖先留下的血脉得以 延续。因此,祭祖与定婚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祭祖的祠堂 定婚,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从壁画到牌坊:古代民间祠堂建筑 中国古代的皇家宗庙,我们在第一节中具体介绍了明清 20
两代的北京太庙。这里,我们介绍民间祠堂的建筑形式。 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山东长清县幸堂山郭氏基祠(196】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保存完整的最早民间祠堂 实物。 根据祠内东汉永建四年(129年)的游人题记,以及祠内 的画像风格推断,其建筑年代约为公元一世纪前后。石祠室 内面阔3.8米,进深2.08米。前立面正中的八角形石柱分石 祠为两间,石柱高0.86米,上下两端刻作大斗形状。石柱和 后墙之间有三角形石梁,承载屋顶中部的重量。石柯的后壁 和左右两壁均以厚约0.20米的石块拼砌而成,正面开敞。石 祠的屋顶为大理石板覆盖、单檐悬山式。石板顶面刻出瓦垄、 沟头、滴水、椽头、连檐等结构形式。屋顶上压以石刻大脊, 两旁刻排山沟滴。整个悬山式屋顶的各部分表现齐全。石祠 内部三个壁面和三角形石粱两侧,满刻各种历史故事和反映 当时社会生活的面面。在山墙、大斗和瓦当上,刻有蕨纹、菱 纹、垂帐纹等图案,刀法简朴有力。西山墙山壁外侧刻有北 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陇东王感孝颂》。这座石祠,累见 于历史上的名家著录,我们据此可以了解风行汉代的民间石 祠之具体形象和构造。 魏晋至隋唐之时,民间祠堂的建筑格式并无定法,因时 因地而异。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著《家礼》一书,朱熹 依据唐宋以前三品官员家中祠堂的型制,绘制了“标准”的 祠堂建筑图。朱熹所立之祠堂,“居于正寝之东、设置四盘以 奉高、曾、祖、考四世神主。”宋元、明初的大部分祠堂均属 21
此类。 宋元时期,亦有少量祠堂是由先祖故居演变而来的,它 主要为絮把分迁始祖及各门别祖的祠堂。其平面布局随各地 民间住宅建筑的习俗不同而异,从外观上很难区别是住宅还 是柯堂。 明中叶以后,随着家门的繁衍,上述两类祠堂已不能容 纳参加祭祀活动的族众,加之有雄厚的商业资本作后盾,柯 堂的规棋不断扩大,并与住宅相脱离、形成了独立于居家之 外的大型祠堂一家庙。 从理论上讲,家庙的建筑是有具体要求的。《鲁班经》卷 说: “凡造祠字为之家庙,前三门(即山门一一引 者),次东西走马廨,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 亭,亭之后即寝堂。若妆修自三(山)门做起至内 堂止。中门开四尺六寸二分、阔一丈三尺三分,. 两边耳门三尺六寸四分,阔九尺七寸,.中门两 边俱后格式。京庙不比寻常,人京子弟贤否都在此 处钟秀,又且接堂及听丽藕至三(山)门只可步步 离,儿孙方有尊卑,.做者深详记之。” 但是,祠堂的营建受到家族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寒之家 甚至无力营建祠堂,只能在家里设置祖宗神位,聊以祭祖:而 巨宗大姓则非常讲究。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写道: “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