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君居之。穆之南庙,五世之君居之。.大祖 之庙百世不迁,自余四庙,则六世之后,易一世而 一迁。 很清楚,太祖之庙不迁,是因为他是本族历史上最大的功勋 人物,两“易一世一迁”的办法是保证祭祀血缘最近的祖先。 根据朱熹对诸侯五庙的注解,我们可以类推天子七庙之挣列 及其庙主之迁移制度,图解如下: 图 宋 夹 祖 世 世 四 团 昭庙 穆庙 世 世 因 ε 世〉 世 左昭右穗是宗庙排列的板序,第二、四、六 世之祖为昭,第三、五、七世之祖为穆。从王自已 算起第七世以上至太祖之间的祖先,合祀于夹室,当 王崩时,第二世就迁入夹室,第四世就迁入第二世 之庙,而第大世就迁入第四世之庙,当时崩的王之 神主就迁入第六世的庙。下次王崩迁穆庙,三世之 祖入夹室,第五世就迁入第三世之庙,而第七世则 8
迁入第五世之庙,崩王之神位就迁入第七世之庙。以 后,以此类推。 秦承周制,秦王室之宗庙亦为“七庙”,所以贾谊《过秦 论》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露”,便是以宗庙的毁灭来表示素 王朝的覆灭。 前面所多次提到的“神主”,是古代宗庙内所设的已死国 君的牌位,也简称为“主”,或称“木主”。《史记·周本纪》 记载:“(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 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古代如 有对外战争,需载木主以行,表示不忘祖先和靠先人保佑的 意思。武王“为文王木主”便有奉文王之命讨伐,军国大事 不敢擅自作主这一含义。 古代文献中关于“神主”的记载是很多的。如《谷梁传 ·文公二年》:“作僖公主”。注:“主,盖神之所凭依,其状 方正。”《公羊传·文公二年》说:“主者悬用?虞主用桑,”虞 主,即古代死者葬后真祭时所立的神主。唐代贾公颜为《仪 礼·即夕礼》“三虞”郑玄注作的疏说:“主人孝子,葬之时, 送形而往,还魂而返,恐魂神不安,故设三真以安之。”可知, 古人立“木主”或“神主”又有为死者安置灵魂之意。 关于“木主”的形制规格,《后汉书·光武纪》有一段注 文可参考:“神主,以木为之,方尺二寸.天子主长尺二寸 诸侯主长一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人死后也明显地反映 出来。 这种“神主”,在民间俗称“灵牌”,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9
先秦时期,宗庙里除举行祖先祭祀外,还举行其他的祭 祀活动,有“月祭”、“四时之祭”、“殷祭”等等。 “月祭”于每月初一举行,名之日“朝庙”。“朝庙”又与 “告朔”、“视朔”的礼仪有关。按古代的制度,周天子于每年 的夏秋之际向各诸侯颁发历书,历书主要写明来年有无闰月, 每月的朔日(即初一)是哪一天。诸侯将历书藏于太庙。每 逢月朔,便宰杀一只羊亲临告祭宗庙,称为“告朔”:然后戴 着皮弁(一种用白鹿皮做的帽子)在太庙听治政事,称为 “视朔”;“视朔”毕再祭于诸庙,谓之“月祭”。由此可知, “告朔”、“视朔”、“月祭”这三项活动是在同一天之内连续完 成的。 “四时之祭”的名称不同,按照《礼记·王制》的说法: “春日杓(yao),夏日谛(di),秋日尝,冬日杰.”但这是夏、 殷两代的祭名,到了周代就改为“春日祠,夏扫杓”了。“殷 祭”是大规模的宗庙祭礼,包括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宗庙大祭 (亦称为禘祭),和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合诸祖神的大合祭(称 为袷祭)。 上述这些祭祀活动都有一套繁琐的仪节,一般要由精通 礼仪的“相”来担任赞礼和司仪的工作。“相”即傧相,卿、 大夫担任赞礼工作叫“大相”,士担任赞礼工作叫“小相”。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即使像孔子 这样博学多智的人,对宗庙祭祀的仪节还有不懂之处,足见 祭祀仪礼的繁复,无怪乎要将“礼”(包括各种仪节)列为 “六艺”之一,并要人们“学而时习之”了。 10
根据《左传》、《礼记》等书的记载,天子及诸侯外出或 遇有会盟、出师攻伐等大事,行前都要祭告祢庙,或者一并 祭告太祖庙,并派遭祝史祭告其余的宗庙;返回,又需亲自 祭告于庙,这叫做“告庙”。《左传·恒公二年》说:“凡公行, 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助焉,礼也。”意谓凡国君 出行,应祭告于庙:回来,还要祭告于庙,并宴请群臣,饮 酒,记功,这是合乎当时礼制的。班固在《白虎通·巡狩》中 说:“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可 见,“告庙”之礼乃是封建伦常观念的一个具体表现。史籍中 有关“告庙”的记载甚多,如《旧唐书·李勣传》:“与太宗 俱服金甲,乘戎铬,告捷于太庙。”又如欧阳修《伶官传序》: “庄公受而戴之(指三矢)于庙、其后用兵,则遭从事以一少 牢(《仪礼·少牢馈食礼》贾公彦疏引旧说:“羊豕曰少牢。”) 告庙。”又说:“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 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些事例反映了国君出师征伐前以及 打了胜仗后都要举行“告庙”仪式的事实。 过去,历代帝王都“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妄想“传之 子孙,受享无穷”。出于维护其“家天下”的目的,他们自然 要把体现宗法统治的宗庙制度视为“命根子”而抓住不放。在 统治阶级看来,宗庙作为真龙天子血球的圣殿,是王权统治 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 统治阶级对于宗庙的尊崇也反映在宫室的营建上。诸侯 营建宫室,要首先营建宗庙,即《礼记·曲礼上》所谓“宗 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宗庙与社稷一般要按照左宗 11
右社的制度建在王宫的前面。即使到了明清,也依然沿袭这 个旧制。今北京故宫前居于左方的劳动人民文化官就是明清 的太庙,而居于右方的中山公园便是明清的社稷坛。 北京的太庙是保存至今最为宏伟的皇室宗庙,我们具体 描述一番以见古代天子宗庙之一斑。 北京太庙在天安门至午门间大道的东侧,是明清两朝祭 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 嘉靖二十四年(1544年)重建成现在的规模。 太庙有二重围墙,平面呈南北长矩形。外围墙东西205 米,南北269米。墙外满布柏树,气氛宁静肃穆。南面并列 三座琉璃门,门内有金水河通过,跨河有七座单孔石桥。金 水河北为太庙主体建筑,有内围墙环绕。它的南门称戟门,以 门外原列戟120杆作为仪仗而得名。戟门的屋顶曲线平缓,出 檐较多,与一般清代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戟门 内在中轴线上布置前殿、中殿、后殿三座大殿,前殿和中殿 建在一个三层的“土”字形汉白玉石台基座上。前殿是皇帝 祭祀时行礼的地方,原为九间、后改为十一间,黄琉璃瓦重 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和宽广的庭院,东西两侧各建配殿十 五间,分别配飨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 面阔九间,是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中殿东西两侧各建配殿 五间,用以储存祭器。后殿供奉世代久远而从中殿迁出的帝 后神位,面阁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 中殿和后殿之间有墙相隔。 在北京太庙总体设计中,以大面积林木包围主要建筑群,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