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承诺意味着,从今以后,无论身居城市或农村,困难的人们 都能更多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设新农村: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8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 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 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由“生存”到“生活”,农民的感受是最实在的。他们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 新气象。特别是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度空前巨大,农村的水、电、气、路、水利等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财政部统计显示,从2003年到2006 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1.1万亿元,年均递增近16%,其中2006年预算用于“三 农”的资金同比增长了14%强。 2006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 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 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有 利于改变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基本格局,有利于改变农民就业 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有利于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将给广大农 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合改革:农村改革突入体制核心 2005年7月,安徽省巢湖市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撤并乡镇、精简机构人员、推行领 导干部正职一肩挑和副职交叉任职等措施,全市乡镇总数减少30%,行政村总数减少43%:乡镇党政班子成 员减少60%,乡镇行政编制减少20%:乡镇事业编制数减少23%,机构减少47%…此次改革规模之大,力 度之大,为当地历史上少有 巢湖试点只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探路者”。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 工作会议,宣布我国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 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力争用5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上述改革。由此,我国农村继家庭承 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进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 专家评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随着三项改革在全国农村的有序展开,其他农村体制改革也在各地全面推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3年以来,国家累计提供2700多亿元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5年末,约有7000万农户受益,获得贷款支持:2007年,中央拿出10亿元在6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 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7年,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种被称为“草根银行”的崭新的 农村金融机构相继诞生,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新一轮改革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2005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准备用3年左右的时间 建立和改造25万家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50%以上的行政村和70%以上的乡镇。 正地制度改革: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年国务院又
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承诺意味着,从今以后,无论身居城市或农村,困难的人们 都能更多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建设新农村: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 8 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 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以前农民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 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由“生存”到“生活”,农民的感受是最实在的。他们相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2006 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 新气象。特别是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力度空前巨大,农村的水、电、气、路、水利等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财政部统计显示,从 2003 年到 2006 年,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为 1.1 万亿元,年均递增近 16%,其中 2006 年预算用于“三 农”的资金同比增长了 14%强。 2006 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用现代物 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 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有 利于改变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基本格局,有利于改变农民就业 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有利于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将给广大农 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合改革:农村改革突入体制核心 2005 年 7 月,安徽省巢湖市开始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撤并乡镇、精简机构人员、推行领 导干部正职一肩挑和副职交叉任职等措施,全市乡镇总数减少 30%,行政村总数减少 43%;乡镇党政班子成 员减少 60%,乡镇行政编制减少 20%;乡镇事业编制数减少 28%,机构减少 47%……此次改革规模之大,力 度之大,为当地历史上少有。 巢湖试点只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探路者”。2006 年 9 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 工作会议,宣布我国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 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力争用 5 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上述改革。由此,我国农村继家庭承 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进入“第三步”改革的新阶段。 专家评论认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再造了农村市场的微观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随着三项改革在全国农村的有序展开,其他农村体制改革也在各地全面推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3 年以来,国家累计提供 2700 多亿元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5 年末,约有 7000 万农户受益,获得贷款支持;2007 年,中央拿出 10 亿元在 6 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 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07 年,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种被称为“草根银行”的崭新的 农村金融机构相继诞生,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的新一轮改革。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2005 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准备用 3 年左右的时间, 建立和改造 25 万家标准化的“农家店”,覆盖全国 50%以上的行政村和 70%以上的乡镇。 ———征地制度改革:2004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 年国务院又
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强化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补偿和安置,提高补偿标准等问题 作出新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力度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始启动。其主要内容 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 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充满 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华夏大地上成长,9亿中国农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伟大机遇和美好生活!(编辑:薛凯) 编者按: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 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 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0%至40%的比例相去甚远。最近,本刊记者对中国 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且亮点纷呈。同时,我 们也注意到,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惑。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破解困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大 发展鼓与呼。 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初夏时节,本刊记者兵分几路,奔赴北京、山东、江西、山西、陕西等地,就职业教育的现状展开 采访。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规模宏大、生机勃勃的职业院校在各地迅速崛起,听到的是政府官员、 办学者对于办好职业教育的诺言,感受到的是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充分认可和热切希望 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露滴花开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职业教育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视、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为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要安排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今年新学年开 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 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 记者在各地采访感受到,“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地处赣西中部的新余市,人口100多万,却是一个职业教育大市。这儿目前有各级各类民办职业教 育机构40多个,被教育界专家称为“新余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新余市副市长万筱明介绍说, 首先,市里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并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为 民办职校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其次,在学校用地上支持,民办职校用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三是在人 才上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任教。同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险 职称评定等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新余市的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为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
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强化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补偿和安置,提高补偿标准等问题 作出新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力度。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 年,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作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始启动。其主要内容 是:在保持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 权、收益权,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在这股强大动力的推动下,充满 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华夏大地上成长,9 亿中国农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伟大机遇和美好生活!(编辑:薛凯) 编者按: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 务。”“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 100 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 7000 万人, 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 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 30%至 40%的比例相去甚远。最近,本刊记者对中国 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且亮点纷呈。同时,我 们也注意到,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惑。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破解困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大 发展鼓与呼。 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快车道 初夏时节,本刊记者兵分几路,奔赴北京、山东、江西、山西、陕西等地,就职业教育的现状展开 采访。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规模宏大、生机勃勃的职业院校在各地迅速崛起,听到的是政府官员、 办学者对于办好职业教育的诺言,感受到的是用人单位及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充分认可和热切希望。几 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对记者表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露滴花开 在采访中,记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职业教育能够取得目前的成绩,是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 视、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为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 2005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 作会议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要安排 100 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今年新学年开 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 出将由上年 18 亿元增加到 95 亿元,明年将安排 200 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 记者在各地采访感受到,“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地处赣西中部的新余市,人口 100 多万,却是一个职业教育大市。这儿目前有各级各类民办职业教 育机构 40 多个,被教育界专家称为“新余现象”。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重视。新余市副市长万筱明介绍说, 首先,市里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每年 20%的教育附加费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并通过担保、贴息等办法,为 民办职校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其次,在学校用地上支持,民办职校用地,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三是在人 才上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及具备资格的教师到民办职校任教。同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险、 职称评定等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新余市的无干扰外部保护和呵护式服务为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