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 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 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 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 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 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 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 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 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 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 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 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 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 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 《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 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 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 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 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 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 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 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 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 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 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 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河北省邯郸市 2016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 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 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 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 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 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 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 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 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 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 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 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 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 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 《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 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 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 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 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 年,国家语委启动中 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 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 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 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 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 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 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 2015 年 12 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 彼的关系,都需要高度重视 B.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 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 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 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 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 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C.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 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 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 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 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 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 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 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 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 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 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 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 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 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 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 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 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 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 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
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 彼的关系,都需要高度重视。 B.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 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 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 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 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 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C.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 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 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 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 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 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 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 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 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 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 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 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 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 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 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 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 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 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 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
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 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 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 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 与未尝为辞/ B.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 未尝为辞/ C.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 未尝为辞/ D.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 与未尝为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 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 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 “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 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 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 给了自己的族人,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 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 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8-9题 柳絮二阕 【宋】韩琦 其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 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 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 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 与未尝为辞/ B.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 未尝为辞/ C.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 未尝为辞/ D.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 与未尝为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 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 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 “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 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 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 给了自己的族人,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 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 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 8-9 题。 柳絮二阕 【宋】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8.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 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飞鸟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 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 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 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 女人不时探头张望一一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 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 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 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 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 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 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 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 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 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8.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9.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其妙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 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飞鸟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 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 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 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 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 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 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 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哎,你倒是 仔细瞧瞧我!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 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 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 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 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 怕,纳法尼亚!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 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 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 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 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 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 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 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 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 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 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 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一一何 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 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 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 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 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 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 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选自《契诃夫文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开篇极为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 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B.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 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C.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 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 D.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在这个扭曲的人物形象身上,也能折射出 我国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官本位”的不正常现象,这也从侧面批判了我国当今社 会的不良之风。 E.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 化,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 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 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 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 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 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 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 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 洋洋的笑容。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 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 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 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 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 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 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 使得三品文官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他妻子眉开眼笑。 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 ③纳法奈尔的爱称。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 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选自《契诃夫文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的开篇极为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 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B.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 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C.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 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 D.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在这个扭曲的人物形象身上,也能折射出 我国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官本位”的不正常现象,这也从侧面批判了我国当今社 会的不良之风。 E.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 化,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