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2015.06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2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 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 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 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这是汉 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 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 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 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 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 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 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 航道 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 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 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 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年,中国科 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 二次发明 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 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 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 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 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 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 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 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 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
河北省邯郸市 2014-201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2015.06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8 页,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2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 音,到中国学者的 “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 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 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这是汉 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 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 300 多所孔子学 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 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 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 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 了信息革命,1952 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 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 , 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 航道; 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 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 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随后 30 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 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 年,中国科 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 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 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 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 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 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 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 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 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 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汉字变革”的一项是
A.公元1605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年,金尼阁 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 B.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 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 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 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高;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然而,简化要考虑汉字自身的特 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 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 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 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 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 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 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须注意汉字 的规范,不能允许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 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 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因为中国的 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文段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 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 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 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 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入京师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衡乃诡对而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阉竖恐终为其患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5.下列各句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不拘于时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A.公元 1605 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1625 年,金尼阁 借鉴利玛窦的注音方案写成《西儒耳目资》注音书。 B.1935 年 8 月 21 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 11400 号部令,向全社会公布《第一 批简体字表》,共计 324 个简体字;还公布了《推行简体字办法》。 C.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 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等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D.中考、高考中,语文学科成绩的比重在提高;语文测试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简化汉字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然而,简化要考虑汉字自身的特 点,注意不要伤害汉字结构之美、寓意之美等。 B.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汉字改革并让世界通过中国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海外 300 多所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C.汉字输入输出方法、编码程序、智能终端、打印系统等难题的攻克,汉字激 光照排技术的成功,给汉字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 D.我们有容纳各种文明的文化自信,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 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不能取之无度、用之过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普及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古老的汉字重新获得生机,而 且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 B.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汉语应该有接纳网络用语的胸怀,但是必须注意汉字 的规范,不能允许它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 C.当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 浅层次阅读盛行,人们与汉字的距离,使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 D.汉语是中华文明的根,汉字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因为中国的 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 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文段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 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 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 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 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因入京师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衡乃诡对而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阉竖恐终为其患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5.下列各句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不拘于时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 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累召不应”中的“召”,“公车特征”中 的“征”,“征拜尚书”中的“拜”,都是“征召”(某人去做官)的意思。 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再迁为太史令”中的“迁”,表示升官,“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的 “徙”,指一般的调职。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李勣,本姓徐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 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 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 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 总启魏公,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 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总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 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絰,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义之。太宗即位,拜 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 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 筑长城耶?”十七年,髙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 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 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 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薨。及葬日,帝登楼望柳车恸哭。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 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 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 (节选自《旧唐书·李勣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为己功,以邀富贵邀:求取 B.朝野义之 义:义气 C.太宗尝闲宴,顾勣曰 顾:看着 D.寝疾,寻薨 寻:不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勣从不居功自傲。在李密率众归顺朝廷后,他统辖着李密过去所占据的大 片土地,但他并没有以此作为富贵之阶,而是详细登记了各州县的人口,全部呈 报给李密,任凭他自己献上 B.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了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 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孝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 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C.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 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 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 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累召不应”中的“召”,“公车特征”中 的“征”,“征拜尚书”中的“拜”,都是“征召”(某人去做官)的意思。 C.“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再迁为太史令”中的“迁”,表示升官,“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中的 “徙”,指一般的调职。 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 李勣,本姓徐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 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 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 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 总启魏公,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 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总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 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义之。太宗即位,拜 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 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 筑长城耶?” 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 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 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 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薨。及葬日,帝登楼望柳车恸哭。 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 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 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 (节选自《旧唐书·李勣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为己功,以邀富贵 邀:求取 B.朝野义之 义:义气 C.太宗尝闲宴,顾勣曰 顾:看着 D.寝疾,寻薨 寻:不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勣从不居功自傲。在李密率众归顺朝廷后,他统辖着李密过去所占据的大 片土地,但他并没有以此作为富贵之阶,而是详细登记了各州县的人口,全部呈 报给李密,任凭他自己献上。 B.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了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 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孝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 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C.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 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 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够辨析好坏, 旦听到别人一点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 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5分) (2)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 南宋灭亡之后。 10.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6分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俗语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 是 (4)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 “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 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 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 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 “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 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 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近五年中学教员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 以教育为手段”的种种行状。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为手段,通常会在学校安排 自己的亲信熟人,于是学校里就有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蝇营狗苟的人,“又圆 又滑又懒惰”的人。学校校长以教育为手段,通常在受命之后,首先忙的是到处 拉关系,“串门子”;然后是向什么大学里请几个什么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 耳目”;第三是算账,看看收入如何;第四则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而 学校教师以教育为手段,则是“植党”。“有了同类,一面可以辖制校长,一面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够辨析好坏,一 旦听到别人一点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 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5 分) (2)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 寒菊 宋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隐居吴下,终身不仕,这首诗写于 南宋灭亡之后。 10.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6 分)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10 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印证了这句俗语。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 。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 是“ , , ”。 (4)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 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 分) “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 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 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 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 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 “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 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 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近五年中学教员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 “以教育为手段”的种种行状。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为手段,通常会在学校安排 自己的亲信熟人,于是学校里就有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蝇营狗苟的人,“又圆 又滑又懒惰”的人。学校校长以教育为手段,通常在受命之后,首先忙的是到处 拉关系,“串门子”;然后是向什么大学里请几个什么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 耳目”;第三是算账,看看收入如何;第四则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而 学校教师以教育为手段,则是“植党”。“有了同类,一面可以辖制校长,一面
便可招徕学生”。他们以分数诱惑学生,用好处收买学生,“使本该清净的教育 界,成了个浑浊的世界”。当然,教育界的很多问题属于体制的问题,但是任何 体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作为,教师的 “师”“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所以,朱自清对经亨 颐校长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为然。“教育者和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 “纯洁之学生,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 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 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 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 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学生协治会是 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 个月。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学生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力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 并每天和学生一起做劳务。 朱自清的教学,是系统知识的浸润,是现身说法的影响,其方式是民主的、 平等的。这一年,俞平伯应邀来到春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他(指朱自 清)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指淅江第一师 范)及上海大学也。” 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 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 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 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 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 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 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 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 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 (摘编自《过去的教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依次记述朱自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主张,使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学校 教育的某些状况 B.朱自清主张教育界中人一定要把教育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给学生 和教育部门带来不利的影响 C.朱自清认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拥有如宗教信徒般坚贞的信仰,才能够 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学生。 D.朱自清反对“师道尊严”,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学生见了老师不能 “矫情饰伪”,可以随意开玩笑。 本文通过以叙为主、评论为辅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了 解到朱自清作为文学家之外的另一面。 (2)朱自清反对“以教育为手段”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6 分) (3)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便可招徕学生”。他们以分数诱惑学生,用好处收买学生,“使本该清净的教育 界,成了个浑浊的世界”。当然,教育界的很多问题属于体制的问题,但是任何 体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作为,教师的 “师”“范 ”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所以,朱自清对经亨 颐校长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为然。“教育者和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 “纯洁之学生,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 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 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 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 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学生协治会是 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 一个月。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学生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力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 并每天和学生一起做劳务。 朱自清的教学,是系统知识的浸润,是现身说法的影响,其方式是民主的、 平等的。这一年,俞平伯应邀来到春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他(指朱自 清)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指浙江第一师 范)及上海大学也。”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 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 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 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 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 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 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 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 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 志。 (摘编自《过去的教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依次记述朱自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主张,使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学校 教育的某些状况。 B.朱自清主张教育界中人一定要把教育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给学生 和教育部门带来不利的影响。 C.朱自清认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拥有如宗教信徒般坚贞的信仰,才能够 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学生。 D.朱自清反对“师道尊严”,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学生见了老师不能 “矫情饰伪”,可以随意开玩笑。 E.本文通过以叙为主、评论为辅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了 解到朱自清作为文学家之外的另一面。 (2)朱自清反对“以教育为手段”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6 分) (3)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