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12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2012年3月24日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 它题为必考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丨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 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 土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个 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 与后代无数土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 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 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 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 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 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遺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 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 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 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 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 艺术的极峰。干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
邯郸市 2012 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2 年 3 月 24 日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 它题为必考题。共 8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 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 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 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 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 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 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 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 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 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 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 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 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 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 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 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 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
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岀一副随遇而安的 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澘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 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 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 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 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 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 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 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 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 驱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 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 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 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千,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 柔为管长。县中素间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 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
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 “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 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 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 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 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 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 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 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 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 驱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 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 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 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 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 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
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日:“士卒亡军 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 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 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日:“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 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 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日:“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 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 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 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孑。赐以棺、衣,殡 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自引去 引退 B.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痛恨 C.柔见弘信甚羸劣 相信 D.诚应枭县 通“悬”,悬挂,示众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3分) ①柔举宗从之 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 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 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 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 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 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 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 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 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 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 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 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动)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皆自引.去 引退 B.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痛恨 C.柔见弘信.甚羸劣 相信 D.诚应枭县. 通“悬”,悬挂,示众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3 分 ) ①柔举宗从之 ②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③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 ⑤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⑥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 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 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 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 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2)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8.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t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 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劳模老莫 叶大春 老莫从当学徒起到临近退休整整烧了四十年锅炉他没日没夜地厮守锅炉,老婆跟人跑了, 女儿不好好念书干脆停学了,一个儿子没人管教误入邪门歪道坐了牢但老莫因烧锅炉有功当上了省 劳模家里的奖状奖匾满壁都是奖章奖杯摆了一橱柜。有人统计过老莫四十年来很少休假把节假日、 加班加点累计起来按八小时工作制计算他已干到了2020年。 这几日风传工厂要破产将被私人老板收购。老莫心烦意乱忧心忡忡要不是锅炉缠身,他早就扎 进工友堆里去问个子丑寅卯。老莫心有主见,头脑冷静一来锅炉实在离不开他锅炉一停全厂就要瘫 痪万一锅炉爆炸就会出人命;二来自己是省劳模不能不顾身份不讲觉悟把自己等冋于一般老百姓。 凡事要相信政府依靠组织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那天多日不露面的厂长神情憔悴地路过锅炉房,递给老莫一根烟,望着老莫黑汘流水的疲惫样子, 阵酸楚歉疚沉缓地说:“老莫从今夭起,你把锅炉停烧吧好好休息一下 长在香烟盒上写了 几行字递给老莫。说:“从明天起工厂就由公改私了我这厂长也当到头了;这些年来我对你关心不 够欠你的人情债太多这是我最后一次行使厂长权力给你批一笔劳模补助费,你快去领吧『老莫颤
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 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C.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 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 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2)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8.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 分) 9.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怀旧空吟闻笛赋, 。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 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劳模老莫 叶大春 老莫从当学徒起到临近退休,整整烧了四十年锅炉,他没日没夜地厮守锅炉,老婆跟人跑了,一个 女儿不好好念书干脆停学了,一个儿子没人管教误入邪门歪道坐了牢,但老莫因烧锅炉有功当上了省 劳模,家里的奖状奖匾满壁都是,奖章奖杯摆了一橱柜。有人统计过,老莫四十年来很少休假,把节假日、 加班加点累计起来按八小时工作制计算,他已干到了 2020 年。 这几日,风传工厂要破产,将被私人老板收购。老莫心烦意乱忧心忡忡,要不是锅炉缠身,他早就扎 进工友堆里去问个子丑寅卯。老莫心有主见,头脑冷静,一来锅炉实在离不开他,锅炉一停全厂就要瘫 痪,万一锅炉爆炸就会出人命;二来自己是省劳模,不能不顾身份不讲觉悟,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 凡事要相信政府依靠组织,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那天,多日不露面的厂长神情憔悴地路过锅炉房,递给老莫一根烟,望着老莫黑汗流水的疲惫样子, 一阵酸楚歉疚,沉缓地说:“老莫,从今天起,你把锅炉停烧吧,好好休息一下……”厂长在香烟盒上写了 几行字,递给老莫。说:“从明天起,工厂就由公改私了,我这厂长也当到头了;这些年来我对你关心不 够,欠你的人情债太多,这是我最后一次行使厂长权力,给你批一笔劳模补助费,你快去领吧!”老莫颤
抖地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片,那上面批的数额不大,却也不小,足够给他刑满释放的儿子当本钱做点 小买卖的。但老莫在厂长转身而去时,就毅然将纸条扔进了炉火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厂子都要 垮了,哪还有脸去领劳模补助费? 老莫将锅炉熄了火,但日夜厮守着锅炉,怕激怒的工友τ糊涂事,将锅炉撬去换钱或砸了卖铁。 大难临头人心叵测,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果然,一天深夜,几条黑影窜到锅炉房,惊醒了老 莫。老莫声色俱厉:“你们要干什么?″黑影说:“没你的事,放聪明点只管蒙头睡觉!要不把你假 装绑上也行『老莫怒吼:"你们休想打锅炉的鬼主意!我与锅炉厮守这么多年,看得比我的老伴还 要亲,你们要砸它,我就砸你们,别怪我不客气『老莫怒擎一只大锤,硬是吓跑了那几条黑影。 訢厂长上任后,不知怎的知道了老莫保护锅炉的事迹,重金奖励了老莫。老莫拿那笔钱,救济 了那些被除名或下岗或生病的工友,其中就有要砸锅炉的人。老莫还是像过去那样煷锅炉,还是那 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是想到过去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却是在给私人老板卖命,心里酸溜溜的 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尽管工资奖金比过去吃大锅饭时还拿得多,福利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老 莫心头上仍笼罩着一层说不清道不白的阴影。老莫心事重重时,就独自嗟叹,对着老伙计锅炉嘀咕, 有时还啜泣着,流出老泪。 天傍晩,新厂长踌躇满志地踱步经过锅炉房时,看到老莫一身煤灰、满头大汘的样子,惊讶 地问:“你为什么不穿工裝不戴口罩手套?怎么不领台电风扇?″老莫嘿嘿笑了:“大者粗哪那么娇 贵?烧锅炉的还穷讲究什么?几十年就这么过来的,习惯了『新厂长说:“不行!新厂新规矩,劳 保得达标,锅炉房不能拖后腿,明天我再看见你赤膊露脸地干活,就停你的工资扣你的奖金!老莫 瞠目结舌。新厂长又问:"几个人烧锅炉?”老莫答:“就我一人。”新厂长一愣:“明天我派两人来。 老莫直晃手:“别派人来,我一人侍候锅炉就行了,这么多年都是我-人烧锅炉…….”新厂长愤怒地 说:“乱弹琴!长年累月加班加点,没有假日,这是严重违反《劳动法》的,你想让我吃官司栽大跟 头呀?”老莫心头一震,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选自《1999中国年度最佳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劳模老莫的故事,反映了国企职工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像老 莫这样的国企老职工对工厂有着深厚的情感,企业转制让他们感到失落 B.老莫老婆跑了,女儿辍学,儿子坐牢,可他却因烧锅炉有功当上省劳模,小说这样安排意 在表明老莫只注重自己的名誉而忽视了对家庭的经营 C.老厂长在离职后给老莫批了一笔劳模补助费,老莫却毅然将“纸条”扔进炉火,说明老莫 认为工厂垮了他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新厂长因老莫保护锅炉而重金奖励老莫,而老莫却拿来救济要砸锅炉的人,这说明老莫原 则性不强,是非不分 E.新厂长要求老莫工作时穿工装、领劳保用品,要给锅炉房增加新的员工,与老厂长相比, 新厂长是一位以人为本,注重以法治厂的企业管理者形象。 (2)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篇中的作用。(6分) (3)小说中的“老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处,老莫流下了眼泪。有人认为老莫是因感动而流泪,也有人认为他是因委屈而流泪 或许还有别的原因。老莫为什么流下眼泪呢?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 黄小坚 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 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 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 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 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硏究生院
抖地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片,那上面批的数额不大,却也不小,足够给他刑满释放的儿子当本钱做点 小买卖的。但老莫在厂长转身而去时,就毅然将纸条扔进了炉火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厂子都要 垮了,哪还有脸去领劳模补助费? 老莫将锅炉熄了火,但日夜厮守着锅炉,怕激怒的工友干糊涂事,将锅炉撬去换钱或砸了卖铁。 大难临头人心叵测,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果然,一天深夜,几条黑影窜到锅炉房,惊醒了老 莫。老莫声色俱厉:“你们要干什么?”黑影说:“没你的事,放聪明点只管蒙头睡觉!要不把你假 装绑上也行!”老莫怒吼:“你们休想打锅炉的鬼主意!我与锅炉厮守这么多年,看得比我的老伴还 要亲,你们要砸它,我就砸你们,别怪我不客气!”老莫怒擎一只大锤,硬是吓跑了那几条黑影。 新厂长上任后,不知怎的知道了老莫保护锅炉的事迹,重金奖励了老莫。老莫拿那笔钱,救济 了那些被除名或下岗或生病的工友,其中就有要砸锅炉的人。老莫还是像过去那样烧锅炉,还是那 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是想到过去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却是在给私人老板卖命,心里酸溜溜的, 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尽管工资奖金比过去吃大锅饭时还拿得多,福利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老 莫心头上仍笼罩着一层说不清道不白的阴影。老莫心事重重时,就独自嗟叹,对着老伙计锅炉嘀咕, 有时还啜泣着,流出老泪。 一天傍晚,新厂长踌躇满志地踱步经过锅炉房时,看到老莫一身煤灰、满头大汗的样子,惊讶 地问:“你为什么不穿工装不戴口罩手套?怎么不领台电风扇?”老莫嘿嘿笑了:“大老粗哪那么娇 贵?烧锅炉的还穷讲究什么?几十年就这么过来的,习惯了!”新厂长说:“不行!新厂新规矩,劳 保得达标,锅炉房不能拖后腿,明天我再看见你赤膊露脸地干活,就停你的工资扣你的奖金!”老莫 瞠目结舌。新厂长又问:“几个人烧锅炉?”老莫答:“就我一人。”新厂长一愣:“明天我派两人来。” 老莫直晃手:“别派人来,我一人侍候锅炉就行了,这么多年都是我一人烧锅炉……”新厂长愤怒地 说:“乱弹琴!长年累月加班加点,没有假日,这是严重违反《劳动法》的,你想让我吃官司栽大跟 头呀?”老莫心头一震,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选自《1999 中国年度最佳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通过劳模老莫的故事,反映了国企职工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像老 莫这样的国企老职工对工厂有着深厚的情感,企业转制让他们感到失落。 B.老莫老婆跑了,女儿辍学,儿子坐牢,可他却因烧锅炉有功当上省劳模,小说这样安排意 在表明老莫只注重自己的名誉而忽视了对家庭的经营。 C.老厂长在离职后给老莫批了一笔劳模补助费,老莫却毅然将“纸条”扔进炉火,说明老莫 认为工厂垮了他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新厂长因老莫保护锅炉而重金奖励老莫,而老莫却拿来救济要砸锅炉的人,这说明老莫原 则性不强,是非不分。 E.新厂长要求老莫工作时穿工装、领劳保用品,要给锅炉房增加新的员工,与老厂长相比, 新厂长是一位以人为本,注重以法治厂的企业管理者形象。 (2)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篇中的作用。(6 分) (3)小说中的“老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结尾处,老莫流下了眼泪。有人认为老莫是因感动而流泪,也有人认为他是因委屈而流泪, 或许还有别的原因。老莫为什么流下眼泪呢?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邓稼先:埋名戈壁 28 年 黄小坚 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 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 1924 年 6 月 25 日,4 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 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 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 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 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 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 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