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13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 映在父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 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 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 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 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 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 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 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 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 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 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 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 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 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 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 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 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 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 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 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 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 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 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 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 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 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 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 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 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 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 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
邯郸市 2013 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 映在父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 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 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 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 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 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 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 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 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 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 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 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 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 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 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 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 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 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 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 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 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 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 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 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 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 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 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 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 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 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 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
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 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 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 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 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 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 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 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 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 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 生观。 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 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 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 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 容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1日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 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 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 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二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 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 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 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 人的觉醒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 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
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 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反映在文艺一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 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 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 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 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 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 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地追 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 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 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 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有些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 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 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 容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 1 日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 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 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 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二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 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 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 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 人的觉醒。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 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
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 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 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只,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 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 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 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 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 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 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 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宗弼不能屈。翼日,遣入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 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 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 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 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 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 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 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 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舍欲隳其守 隳: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 徒:徒党,同一类入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逆: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 假:给予帮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3分)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 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 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 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 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 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 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 宋的决心
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 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 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只,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 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 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 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 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 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 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 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宗弼不能屈。翼日,遣入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 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 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 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 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 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 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 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 传》,有改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同舍欲隳其守 隳: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 徒:徒党,同一类入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逆: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 假:给予帮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3 分)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 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 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 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 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 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 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 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 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 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 并剖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乂立具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5分)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8.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5 分) 9.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 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 轼《水调歌头》 (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原《离骚》)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 矣。(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 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 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再说, 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 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 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 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 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 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 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 并剖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邦乂立具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5 分)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8.请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诗的前两句中“忽”“渐”二字运用的妙处。(5 分) 9.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到“劳梦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 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不应有恨, ,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 轼《水调歌头》) (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 原《离骚》)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 矣。(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借条 尹全生 1946 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 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 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再说, 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 20 岁的大庚天生心肠 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 50 斤麦种。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 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 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 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 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
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 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 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 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 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 走?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 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 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 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 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 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他打算在自 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 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 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一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 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 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 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 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 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 凑不出来。他听说: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大庚心里 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 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 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 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 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 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 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 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 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 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 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 还多活50多年哪!
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 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 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 50 斤麦子? 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 —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 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 走?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 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 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 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 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 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他打算在自 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 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 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 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 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 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 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 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 凑不出来。他听说: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大庚心里 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 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 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 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 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 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 年解放军攻打县 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 50 斤麦种,等打 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 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 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 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 还多活 50 多年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