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 题 2014.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 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 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 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 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 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 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 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 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 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 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 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 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 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 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 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 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 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 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一—《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 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 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 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 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 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 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 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 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 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 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
河北省邯郸市 2014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14.4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 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 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 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 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 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 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 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 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 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 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 文化盛行的现状。20 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 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 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 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 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 世纪 90 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 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 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 20 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 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 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 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 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 世纪我国众 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 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 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 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 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 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 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
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 的,可能更有意义。 “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 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 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 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 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 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 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 国学是 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 适、傅 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 传统思 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 医学 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归入其中。 2.下列对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胡适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 再造 文明”的思路,在当今仍具有参考意义。 B.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思想是为封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价 值观念 有相悖之处,所以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 C.针对当下社会中的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不良现象,深挖其历史根源,通 过认识 历史来实现批判当下时弊的经世致用之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D.“作为文化的国学”的普及,其主要途径有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 中的各 式文物,在大中小学学习《三字经》、《论语》及唐诗宋词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 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 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 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 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 的,可能更有意义。 “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 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 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 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 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 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 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1. 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 国学是 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 适、傅 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 传统思 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 医学、 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归入其中。 2. 下列对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胡适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 再造 文明”的思路,在当今仍具有参考意义。 B.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思想是为封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价 值观念 有相悖之处,所以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 C. 针对当下社会中的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不良现象,深挖其历史根源,通 过认识 历史来实现批判当下时弊的经世致用之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D.“作为文化的国学”的普及,其主要途径有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 中的各 式文物,在大中小学学习《三字经》、《论语》及唐诗宋词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 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 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 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 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 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 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 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 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 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 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 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 俗美。”宰相韪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 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 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 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 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 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 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 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 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第以増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 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 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 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①元珪力矫之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⑤固争月余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 到一个 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 为江南 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 繁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 经历。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 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 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 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私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 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 俗美。”宰相韪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 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 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 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 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 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 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 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 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第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 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 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 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①元珪力矫之 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 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 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 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 到一个 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 为江南 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 繁重
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 计从,并多有嘉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分)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8~9题 乙巳游日本绝句 吴保初 万顷云涛立海滩, 天风浩荡白鸥闲。 舟人哪识伤心地, 为指前程是马关。 注:这首诗是1905年诗人游历日本期间途径马关感怀往事而作。马关在日本本 洲岛西南端。 8.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得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分) 9.1899年,康有为也在此地赋诗一首:“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试比较两 诗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清风徐来, 举酒属 客 歌窈窕之 (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 (屈原《离骚》) (3)曾子曰:“ 任重而道 不亦重乎?死而后己 不亦远 (《论语十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 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 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
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 计从,并多有嘉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 分)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 8~9 题。 乙巳游日本绝句 吴保初 万顷云涛立海滩, 天风浩荡白鸥闲。 舟人哪识伤心地, 为指前程是马关。 注:这首诗是 1905 年诗人游历日本期间途径马关感怀往事而作。马关在日本本 洲岛西南端。 8.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得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 分) 9.1899 年,康有为也在此地赋诗一首:“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试比较两 诗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清风徐来, 。举酒属 客, ,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 兮, ? (屈原《离骚》) (3)曾子曰:“ ,任重而道 远。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 乎?” (《论语十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 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除夕·甲鱼 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 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
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 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 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 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 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 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 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 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 这地方 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 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 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 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 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 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 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 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 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 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 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 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 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 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 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 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 “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 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 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
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 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 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 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 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 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 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 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 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 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 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 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 这地方 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 “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 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 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 ﹗” 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 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 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 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 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 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 词。 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 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 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 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 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 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 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 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 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 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 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 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 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 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 “咳,吃年夜饭喽!” 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 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 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 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