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 王扬宗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 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 汤若望将该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 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酿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 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证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 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 怀仁讲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 科学为朝廷服务。 康煕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 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 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康煕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 评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场。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 西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 尊中学,实用西术,并能避“用夷变夏”之嫌。在确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 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义编纂了《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 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 康煕帝晩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 煕帝利用耶稣会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 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 作始于1713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 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721)终于完成这部著 作 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 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 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 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 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 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煕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 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 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 天下而范万世”的《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 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 足道了
河北省邯郸市 2017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 王扬宗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 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 汤若望将该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 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酿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 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证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 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 怀仁讲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 科学为朝廷服务。 康熙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 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 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康熙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 评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场。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 西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 尊中学,实用西术,并能避“用夷变夏”之嫌。在确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 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义编纂了《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 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 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 熙帝利用耶稣会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 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 作始于 1713 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 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721)终于完成这部著 作。 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 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 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 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 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 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 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 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 天下而范万世”的《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 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 17—18 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 足道了
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煕帝的影响下,钦天监 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 清朝也没有建立仼何新的科硏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 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 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 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 通,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将中国科学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 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 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 裨益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 中西文 化交流越发深入,中西历法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B.康熙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中西历法之争的结果更加强了他对西方科学 信任, 为了让科学服务于朝廷,他让传教士南怀仁入朝为官。 C.由于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崇祯历书》未能正式施行。清军入关后,为了迎 合新朝 的需要,汤若望以该书为蓝本编写《西洋新法历书》,最终颁行天下。 D.事实证明,西方天文学在当时是先进的,在平反历狱后,康熙利用西方传教士 想通过 科学为宣传教义打基础的需求,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入。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康熙和传教士各取所需,康熙利用了传教士要传播 教义的 愿望,传教士则利用了皇帝想让科学为朝廷服务的目的。 B.认定西学源于中国,可以帮助康熙摆脱西学“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避免 “以夷变夏”的嫌疑,从而让使用西术成为可能 C.因为康熙对西方科学和中国典籍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他才会把“崇儒重 道”作为基本的国策,从而确立“西学中源”在清朝科学史上的钦定地位。 D.面向全国的地图测绘是康熙帝“会通中西”的一个成功范例,康熙的支持和传 教士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一伟业,这主要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帝的“西学中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 了清代 科学的进步,但狭隘的思想也将清代科学发展之路引向了逼仄的羊肠小路。 B.康熙竟然还夜郎自大,自认为《历象考成》等足可垂范万世,事实上,将《历 象考成》 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放在当时世界科学的舞台,就显得微乎其微, C.考虑到为皇朝服务的目的,康熙在引入西学的同时,也控制着耶稣会士的学术 活动, 这一方面符合清朝政治专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引入西学的局限性
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 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 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 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 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 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 通,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将中国科学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 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 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 裨益。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12 月 14 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 中西文 化交流越发深入,中西历法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B.康熙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中西历法之争的结果更加强了他对西方科学的 信任, 为了让科学服务于朝廷,他让传教士南怀仁入朝为官。 C.由于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崇祯历书》未能正式施行。清军入关后,为了迎 合新朝 的需要,汤若望以该书为蓝本编写《西洋新法历书》,最终颁行天下。 D.事实证明,西方天文学在当时是先进的,在平反历狱后,康熙利用西方传教士 想通过 科学为宣传教义打基础的需求,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入。 2.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康熙和传教士各取所需,康熙利用了传教士要传播 教义的 愿望,传教士则利用了皇帝想让科学为朝廷服务的目的。 B.认定西学源于中国,可以帮助康熙摆脱西学“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避免 “以夷变夏”的嫌疑,从而让使用西术成为可能。 C.因为康熙对西方科学和中国典籍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他才会把“崇儒重 道”作为基本的国策,从而确立“西学中源”在清朝科学史上的钦定地位。 D.面向全国的地图测绘是康熙帝“会通中西”的一个成功范例,康熙的支持和传 教士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一伟业,这主要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帝的“西学中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 了清代 科学的进步,但狭隘的思想也将清代科学发展之路引向了逼仄的羊肠小路。 B.康熙竟然还夜郎自大,自认为《历象考成》等足可垂范万世,事实上,将《历 象考成》 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放在当时世界科学的舞台,就显得微乎其微。 C.考虑到为皇朝服务的目的,康熙在引入西学的同时,也控制着耶稣会士的学术 活动, 这一方面符合清朝政治专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引入西学的局限性
D.康熙的御用科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而这种禁 锢和束 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暴露历史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一一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 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 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 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 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 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 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 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 的邮轮。在国立髙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 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 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 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 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 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 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 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 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 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 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 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 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 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 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 术展。由于 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 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 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 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 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 而凝重
D.康熙的御用科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而这种禁 锢和束 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暴露历史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 20 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 100 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 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 5 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 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 年,15 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 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 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 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 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 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 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 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 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 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 年 5 月 21 日,第一次“中国 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 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 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 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 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 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 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 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 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 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 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 年 5 月 11 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 术展。由于 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 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 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 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 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 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 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 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 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一一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 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 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 术的奇特魅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一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 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 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 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一一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 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 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一一美术理论 家邵大箴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 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 忘记生活 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 有欧洲现 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 媒介。他 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5.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 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 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 聘请木匠 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 术与西方现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 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 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 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5 月 8 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 “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 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 术的奇特魅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 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 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 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 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 肖锋 “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 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美术理论 家邵大箴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 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 忘记生活 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 有欧洲现 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 媒介。他 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5.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 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 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 聘请木匠 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 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 术与西方现
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 国美术 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 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 磨难围绕 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6.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乡下佬的劝告 美)威廉·萨洛扬 有一年,我的叔父美立克从弗莱斯诺到纽约去旅行 在他上火车之前,他的叔父迦洛看望了他一次,告诉他旅行上的种种危险。 “你上了火车,”那老人说道,“仔细拣定你的座位,坐下来,不要东张西望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几分钟之后,火车开动了,”那老人说道,“两个穿制服的人会从夹道上走过 来,向你要车票。不要睬他们,他们会是骗子。 “我怎么会知道呢?”我叔父说道。 “你会知道的。”老人说道,“你不再是小孩子了。”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你旅行了不到二十英里,一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会走到你跟前来,递给你一支 香烟。告诉他你不抽烟,香烟上会有麻药的。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在你到餐车去的路上,一个很美丽的女郎会故意和你撞个满怀,而且差不多抱 住你,”老人说,“她一定极其陪小心而且动人,你自然的冲动便是要和她做朋 友。抛撇了你那自然的冲动,一直进餐车去吃东西;那女人会是女冒险家。” “什么?”我叔父说道。 “婊子!”老人喊道,“一直进去吃东西,点最好的食品。如果餐车人满了,那 美丽的女人坐在你同桌的对面,不要对着她的眼睛看。如果她讲话了,装做聋子 罢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装做聋子,”老人说道,“这是唯一摆脱的方法。 “摆脱什么?”我叔父说道 “摆脱全部邪恶的花把戏,”老人说道,“我旅行过的,我懂得我谈着的问题。”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我们不要多谈了。”老人说道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我们不要再讲这问题了。”老人说,“这完结了。我有着七个小孩子,我的生 活一向是 圆满正经的生活。我们不要再想到它罢。我有着地呀,葡萄呀,树木呀,牛羊呀, 和钱呀。人 是不能一切齐备的一一除非什么时期有一天两天是如此
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 1919 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 国美术 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 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 磨难围绕 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6. 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乡下佬的劝告 〔美〕威廉•萨洛扬 有一年,我的叔父美立克从弗莱斯诺到纽约去旅行。 在他上火车之前,他的叔父迦洛看望了他一次,告诉他旅行上的种种危险。 “你上了火车,”那老人说道,“仔细拣定你的座位,坐下来,不要东张西望。”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几分钟之后,火车开动了,”那老人说道,“两个穿制服的人会从夹道上走过 来,向你要车票。不要睬他们,他们会是骗子。” “我怎么会知道呢?”我叔父说道。 “你会知道的。”老人说道,“你不再是小孩子了。”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你旅行了不到二十英里,一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会走到你跟前来,递给你一支 香烟。告诉他你不抽烟,香烟上会有麻药的。”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在你到餐车去的路上,一个很美丽的女郎会故意和你撞个满怀,而且差不多抱 住你,”老人说,“她一定极其陪小心而且动人,你自然的冲动便是要和她做朋 友。抛撇了你那自然的冲动,一直进餐车去吃东西;那女人会是女冒险家。” “什么?”我叔父说道。 “婊子!”老人喊道,“一直进去吃东西,点最好的食品。如果餐车人满了,那 美丽的女人坐在你同桌的对面,不要对着她的眼睛看。如果她讲话了,装做聋子 罢。”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装做聋子,”老人说道,“这是唯一摆脱的方法。” “摆脱什么?”我叔父说道。 “摆脱全部邪恶的花把戏,”老人说道,“我旅行过的,我懂得我谈着的问题。”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这我们不要多谈了。”老人说道。 “唔,叔叔。”我叔父说道。 “我们不要再讲这问题了。”老人说,“这完结了。我有着七个小孩子,我的生 活一向是 圆满正经的生活。我们不要再想到它罢。我有着地呀,葡萄呀,树木呀,牛羊呀, 和钱呀。人 是不能一切齐备的——除非什么时期有一天两天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