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 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 要构成。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 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 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 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 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 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 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 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 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 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 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 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 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 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 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 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 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 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 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 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 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 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 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 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 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 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 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 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陕西省西安市 2014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 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 要构成。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 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 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 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 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 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 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 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 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 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 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 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 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 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 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 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 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 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 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 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 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 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 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 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 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 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 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 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 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 分)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 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 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 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D.春节联欢晩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 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在有些人认为年味变淡了,想加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春节”那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 B.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前者想要表 达的情绪是不积极乐观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 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 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能有力地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 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 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 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 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髙第,迁 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 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 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 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 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 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 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 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髙, 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 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 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 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 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 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 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 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现在有些人认为年味变淡了,想加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春节”那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 B.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前者想要表 达的情绪是不积极乐观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 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 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能有力地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 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 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 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 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 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 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 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 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 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 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 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 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 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 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 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 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 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 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 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②奸:同“干”。③太子庶子 官职。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⑤中书二千石: 官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躬案行士卒庐室 案行: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 称举:提拔,举荐 皆恐惧莫敢犯禁_ 犯禁: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公正 洁白:廉洁纯贞 5.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3分)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 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 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 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 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 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5 分)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寒有怀①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 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 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 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 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 官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躬案行士卒庐室 案行: 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 称举: 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 犯禁: 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 洁白:廉洁纯贞 5.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3 分)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 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 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 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 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 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5 分)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5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早寒有怀①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②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 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 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5分) 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 联赏 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潼 10、(1)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 霖铃》)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锦瑟无端五十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作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 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 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 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 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 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 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 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 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 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爸,你别乱跑。”紧 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 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 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③,平海夕漫漫。 [注] 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论语·微子》 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 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叹。 8.题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联简要赏析。 (5 分) 9.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任选 一联赏 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1)此去经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 霖铃》) (2)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 。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 。 (李商隐《锦瑟》)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 不得选作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谁是谁的痛 ①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 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 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 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 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 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 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 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 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 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 爸,你别乱跑。”紧 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 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 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
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 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 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 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 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 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 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 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 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 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 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 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 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 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 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 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 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 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 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 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 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 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 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
⑤ “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 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 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 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 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 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 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 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 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 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 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 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 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 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 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⑥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 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 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 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⑧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 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 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安徒生与他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 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 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 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 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 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 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 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