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运用和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第I卷阅读题(7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 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 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尚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尚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 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 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 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 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 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 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 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 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 《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 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 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 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 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 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 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 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 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 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
陕西省西安市 2015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运用和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第Ⅰ卷 阅读题(7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 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尚书》有 100 篇,其中《虞夏书》20 篇,《商书》、《周书》 各 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尚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尚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 29 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西汉前期,相 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 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 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 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 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 “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 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 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 《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 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 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 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中的文章,结 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 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 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 “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 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 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 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 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 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 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 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 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 1、2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 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篇,约出于战国儒 生之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尚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 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16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 文,还有记述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 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 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 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4~7每题3分,8题10分)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 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 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 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 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 “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 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 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牛。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 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 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 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 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 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 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 100 篇,其中《虞夏书》20 篇,《商书》《周书》各 40 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 篇,约出于战国儒 生之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尚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 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 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 文,还有记述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 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 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 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 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4~7 每题 3 分,8 题 10 分)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 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 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 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 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 “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 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 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 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 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 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 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 “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 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 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
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 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 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 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 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治:研习,研究 B.州辟从事,尚书郎辟:开辟 C.吴主及群臣称之称:赞许 D.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指:通“旨”,旨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暇则讲学忘疲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齐桓得管仲而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 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B.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 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C.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 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 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请给下面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李宓)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 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 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 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 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 文学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 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 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 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有暇则讲学忘疲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密奉事以孝谨闻 密以祖母年高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齐桓得管仲而霸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 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B. 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 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C. 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 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 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7.请给下面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李宓)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 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 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0 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 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 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髙宗南渡,深得髙宗亲重。后髙宗向金求和,梦得被 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 其间 9.(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每空1分) (1)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2)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4),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蜀道难》) (5)飞湍瀑流争喧豗,。(《蜀道难》) (6),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7)银瓶乍破水浆迸_。(白居易·《琵琶行》 (8),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选考题 按照高考要求,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 本次考试要求只能选做第三(11)题。不得做(12)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 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 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髙招绝技、阴 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 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天晩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晩霞未成。孔老榣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 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 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 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 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 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 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 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 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 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 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 了中年汉子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 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 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 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 其间。 9.(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4 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9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 分,每空 1 分) ⑴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⑶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⑷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蜀道难》) ⑸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⑹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⑺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 ⑻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选考题 按照高考要求,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 本次考试要求只能选做第三(11)题。不得做(12)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 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 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 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 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 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 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 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 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 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 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 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 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 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 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 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 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 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 “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 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 “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 “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 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 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 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 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 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 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 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 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 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 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 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 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 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 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 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 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 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 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下棋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被 中年汉子赢了;一是搬到市郊居住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B.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 老周围的一群人一一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C.小说的表层虽然写的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可以寓指人事和世事,孔 老是点步高手,偶尔下棋却输了,输后彻悟,绝不与人对弈,都令人深思 D.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 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E.小说语言简洁精练,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二十几年职位 不变,却“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2)小说第二段开头部分画线的句子中景物、人物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 要分析。(6分) (3)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孔老输棋后“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你怎样 看这里的“大彻大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 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 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 “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 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 “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 “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 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 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 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 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 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 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 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 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 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 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 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 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 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 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 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 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 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 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下棋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被 中年汉子赢了;一是搬到市郊居住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B.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 老周围的一群人——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C.小说的表层虽然写的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可以寓指人事和世事,孔 老是点步高手,偶尔下棋却输了,输后彻悟,绝不与人对弈,都令人深思。 D.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 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E.小说语言简洁精练,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二十几年职位 不变,却“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2)小说第二段开头部分画线的句子中景物、人物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 要分析。(6 分) (3)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孔老输棋后“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你怎样 看这里的“大彻大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